【导语】“春钧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
摘要:GIS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将该技术应用于防洪工程、水利工程中的监测、记录、分析等,对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及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管理和专业技术学习等弊端越显突出,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投入、重点发展技术创新和合理配置等,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顺利实行.
关键词:GIS技术;自动化技术;水利水电工程
自动化信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作为水利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与基本系统之一,它主要包括对各项水利信息资源的自动化采集、传输、存贮以及处理等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系统获得信息的速度与精度,以便于利系统及时对各项水利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报和决策[1].《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明确给出了水利信息化的定义,并提出了由信息化保障环境、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见图1)[2].由于水利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水利工程所遇到的各专业系统综合的集成在一个系统信息平台上进行管理,以实现信息共享,并给运行管理单位提供功能丰富、高效先进的管理平台,提高系统的实用效益,使得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6]
篇2: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上的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7-9].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在实现自动化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推动自动化管理的发展,并在推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工程发展的科学性[10].
1.1GIS技术的应用概述
GIS技术主要是对计算机上的三维动画进行一定的模拟,并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设计.[11]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将该技术应用于防洪工程,该技术可有效地从洪水灾害中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和数据,为防洪排涝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其次,GIS技术也可收集所有的信息和数据,以实现灾害的自动评估,制定有效的救灾路线,并估算整个灾区的雨量;此外,GIS技术也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该技术能够监测和记录水资源及水环境,经过对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能够更好地对水资源的进行相关的开发研究及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最后,GIS技术还对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可以记录统计土壤侵蚀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1.2GPS技术的应用概述
GPS技术[12]在应用于水土保持的过程中,主要用于提升水土保持的效果以及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个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如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假设某处可能发生洪水),利用GPS技术,中型水电站下游水文系统的智能监测系统将过去五天收集的降水量和水位增长情况等数据传输到有关部门,科研人员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洪水淹没分析,在满足发电的同时应对洪峰,这反映了智能水文监测系统的综合性.
篇3: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
康明卫[13]介绍了关于水利水电监控系统中自动化部分的相关设备,并提出了自动化应用平台标准化的技术实现方法及硬件设计改进思路.对于自动化信息技术的系统配置,主要控制配置包括硬盘(主频为1000MHz,内存为256MBT40G)、缓存、光驱、软驱、高分辨率CRT等.电流保护控制单元层中的控制单元采用一体化PLC可编程控制.采用独立微电脑自动同步装置、脉冲输入或直接结合水表水量和电量采集方式、LCU单元和微机调速器、励磁调节器和温度巡检仪对水电设备进行保护.硬件接口主要用于提供本地监控层与保护控制单元层的控制器之间的直接连接,用于实现可编程控制在线控制和编程.
3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弊端
3.1人力资源的匮乏
由于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晚,同时由于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目前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定的专业型人才,导致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功能难以发挥.
3.2技术方面的不足
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构建需要大量的相关投资,用以引进设备和学习技术,但由于许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实施力度不足,导致经营业绩不佳.此外,在引进新技术之后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作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只依靠新进的设备及软件技术而缺乏专业技术的操作人员导致项目新技术应用力度不足,应用效果不佳.
4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4.1健全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
在工程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后期的正常运行.因此,针对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自动化信息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制度来,对于在引进GIS和GPS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提前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操作和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例如,不同的工作对应不同的激励.同时,员工工作中,应进行严格的责任区分,并建立相关的惩罚制度.此外,鉴于自动化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存在的'不足,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培训计划,用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4.2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投入
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建设要求联营公司增加其财务和技术能力,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并有效地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就需要财政人员来加强对于资金的管理以及分配,用以支撑相关信息技术设备的研发、采购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同时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还是需要预留出一定的资金用以对信息技术使用以及相关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工作.
4.3重点发展技术创新和合理配置
从水资源配置性质来看,资本属性的程度取决于资本本身的一些特征.[14]对于任何工程项目来说,资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降低项目使用成本的措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对于投资和合理配置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对于工程项目的进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应在施工初期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分配各部分施工所需的资金,并注重技术开发及创新.
5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使用自动化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并分析讨论了该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相关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顺利实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许建,水利自动化与水利信息化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4):38-39.
[2]倪伟新.水利自动化与水利信息化[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4(1):1-3.
[3]汤耀景,陈婷,王珠峰,吴波,叶清泉.基于“即插即用”的配电自动化设备一、二次安装模式研究[J].浙江电力,2017,36(8):39-43.
[4]徐森威,徐骥龙,朱琦桢,等.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28(6):77-81.
[5]王一,黄超,顾水平,等.一种GIS故障快速定位方法[J].浙江电力,2017,36(2):43-46.
[6]肖清平,蒋为洲,唐建洲.水利工程综合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17(6):86-87.
[7]刘文慧.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73.
[8]黄祚继,黄忠赤,马浩.水利工程自动化现状与适应技术分析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10):53-55.
[9]刘志.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30):187.
[10]王琦.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0(4):26-30.
[11]王蕾,杨洋,赵彤彬.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展望[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2):174-176.
[12]杨雪飞.GPS在水利系统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6(3):30-30.
[13]康明卫.水利水电自动化应用平台标准化的技术实现[J].小水电,2018(1):32-35.
[14]陈惠雄,杨坤,张海娜.水资源管理理念演化与管理模式比较[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7,29(2):46-52.
篇4:水利水电工程中BIM技术运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中BIM技术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包括水利工程,但随之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随着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在内的各种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各种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技术的使用成了很重要的一种发展趋势,BIM技术成了新阶段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就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水利水电;BIM技术;应用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行业起步晚的原因,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各方面制定的制度和体系都不够成熟,包括安全管理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不仅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导致的,还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外部整体环境不均衡,水利水电行业面临各种挑战,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都增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管理安全风险预测的难度,使得原本的水利水电企业的的管理风险越来越严重。成熟应对安全风险,采用科学合理化手段规范相关管理体制,在研究安全管理且遇到风险的同时,不断完善水利水电行业事后管理和监督职能,并且加强制定企业与安全管理相关的防范措施,应用新型技术进行安全防护,如本文阐述的BIM技术,使水利水电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系统较为稳固,逐渐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降低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实现水利水电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BIM技术的相关介绍
(一)BIM模型的建立
水利水电行业是个涉及面极广的行业,员工种类众多,从底层到基层,但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说,综合素质好的管理人员较为缺乏,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尤其是管理工作,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着技工的工作,没有做到以管理为基础的工作,不能为企业提高问题工序方面的专业性意见,当出现水利水电运行风险时,管理人员的提供的意见缺乏科学性,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BIM模型的建立有很大的意义,是保证施工安全的最佳方案。BIM技术是一种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是利用该技术对安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当水利水电工程出现潜在的危险时,能够及时的识别,方便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从而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出现事故的几率。BIM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测有很大的作用,在将事故率降到最低的同时还能对施工后的工程项目进行维护,对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周期有重要意义。
(二)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是一项安全检测技术,对于任何检测技术使用之前,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规范是必备的,按照设定的标准来进行检测工作,既满足了使用对象的要求,又对检测质量提供保障,便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在BIM技术建模过程中,检测的对象都有其特定的属性,且所有的属性信息都能够作为检查时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和传统的二维绘图相比,BIM技术的,建模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使用时更加精确。BIM技术使用时,建模对象必须包含的信息有:名称、类型、属性、元数据、ID号、创建日期、创建人等。除此之外,此项技术在检查执行方面也能发挥作用,是利用现阶段的规则标准将已经被解释过的相关规则标准和准备好的建设模型,翻译成机器能够识别的代码,使得检测工作简单便利。在使用BIM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汇报时,一般包括两项内容,分别是可视化的安全设备防护工作报告和检查表,在利用计算机的三维技术展示,将安全问题可视化处理,便于制定安全风险防范和解决对策,从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质量。
(三)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施工安全评估指标
对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要想结合BIM技术进行使用,在施工的前期就要相应准备,如对所有安全准则进行检查,还要对工程设计进行模拟评估。在传统的安全评估体系中,很多环节和阶段都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的判断,不仅浪费时间和成本,人为错误率也较高。在BIM技术的基础上对水利水电施工安全进行评估,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的难题,能够结合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是评估结果也更快更准确。传统的安全评估体系主要以法律为依据,在复杂的问题方面再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这种方法的安全评估对象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结合多种因素的影响来进行风险评估,如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等。BIM技术的使用能够结合这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更为宽泛。尽管我国的BIM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呈现多元化局面,但主要有三种安全评估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三、水利水电安全风险的防范和有效地控制措施
(一)完善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制度
针对前文介绍的水利水电存在的安全风险是现代水利水电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应对现阶段各项水利水电工程检测技术进行实地调查,加强BIM技术的使用,这是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能确保各项目工序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有效地保证技术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因管理和操作不到位造成的风险。这对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对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水利水电安全检测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BIM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内部的设备的使用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BIM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由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的工作实践时间和专业能力强弱不同,因此对员工展开集体培训有很大的必要性,培训内容应涉及设备的性能参数、BIM技术操作规章制度、检查设备的工作原理、检查设备内部的结构、故障处理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这对于企业设备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为水利水电安全检测工作减小工作量。
(三)制定完整的安全管理控制机制
完整的管理控制机制对电力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企业人力和材料资源的使用,在此过程中,责任制的加强极其重要,责任分配到每个人是工作展开的前提,只有每个管理人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才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另一方面,管理细节的控制也很重要,要保证不出现细节上的重大漏洞,保证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控制机制来管理,在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时,要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进一步督促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工作。和完整的管理制度不同,安全管理制度是针对性更强、更加细致的工作管理。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做到定时定点检查,熟稔运用BIM技术对工程进行检查,争取及时的发现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对其进行改正,必要时更换工作人员。在此项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做好完整的记录工作,不能走形式,这也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管理。
(四)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在利用BIM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完善的基础上,面对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必须制定一系列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对企业经营进行保障,充分的认识风险的存在,科学的对风险进行预测,这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实践,使其学会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甚至有效的规避风险,这对水利水电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水利水电企业的正常运行都有相应的影响。BIM使设计数据、建造信息,维护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在系统中,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得以重复、便捷地使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评估中,设计、维护等都是围绕BIM进行的这就使得结合BIM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但在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的使用,尽可能的消除调度工作中的安全隐患,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资源高效使用,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中,茆培智,陈月,吴慧秀.丹东水功能区达标率计算两种方法对比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2]马峰,王千,蔺文静,王贵玲.基于指标体系投影寻踪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DD以石家庄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03).
[3]任毅,蒋彬.浅议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理模式DD以宝兴水电站工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6(17).
[4]邹剑平,周景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法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S1)
篇5:防渗灌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论文
防渗灌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渗灌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经过处理后防汛墙的防渗要求达到了规定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防渗灌浆;水利水电工程;压水试验
1.工程概况
某市政防汛墙是堤防岸坡上的重要水利设施,经过多年的持续运营,防汛墙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结构安全,通过对其进行调查后发现,其病害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1)市政防汛墙表面有纵横交错的微型裂缝若干条,距离边沿180cm处有一条肉眼可见、宽度为1cm的纵向裂缝。第1段墙体和第2段墙体的接缝处,由于不均匀沉降出现竖向错位0.5~1cm,高差沉降张裂1.7cm。(2)在第2段墙体顶部出现多处钢筋保护层脱落现象,钢筋锈蚀,第2段墙体和第3段墙体,即第2个伸缩缝处,因不均匀沉降导致竖向错位2~3cm,水平向错位3cm。伸缩缝周围出现严重钢筋锈蚀情况,钢筋裸露在外并发生明显锈蚀。(3)在第5段墙体有4条竖向裂缝,并且4条裂缝都贯穿墙体。其中第3条裂缝处,发现钢筋裸露在外面,并且锈蚀严重,混凝土保护层脱落,裂缝宽度相对较大,最大15mm;第4条裂缝处钢筋(纵筋)暴露在外面,锈蚀严重,锈蚀率20%以上,混凝土老化。第5段墙体和第6段墙体交界处错位0.6mm,由于防汛墙体浇注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该伸缩缝不同于前3条,主要特点是裂缝较小,且没有止水材料,连接部位用钢筋连接。(4)在第8段墙体3.6m~4.5m处,墙顶以下1.5m内混凝土表面老化严重;7.2m直到本段末尾,防汛墙顶部横向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9.9m~10.8m处剥开表层混凝土露出内部横纵钢筋,钢筋表面锈蚀较轻,碳化现象严重。第8段墙体和第9段墙体交界处竖向错位1cm,施工缝错位,止水失效。(5)在第11段墙体迎水面有3条裂缝。其中第1条裂缝宽度从顶部到底部分别为3mm、2.5mm、2mm、1.5mm、1mm;第2条裂缝(与第1条裂缝间距3m)宽度从顶部到底部分别为1mm、0.4mm;第3条裂缝(与第2条裂缝间距2m)宽度从顶部到底部分别为1mm、0.5mm、0.5mm,钢筋锈蚀率约5%。在背水面混凝土有脱落,钢筋锈蚀,锈蚀率15%,还有一条小裂缝。(6)在第12段墙体迎水面中间有竖向钢筋裸露,裸露钢筋锈蚀率8%。在本段末尾处因拆除右侧闸门槽结构导致防洪墙内侧断裂。为了保证结构安全,需要采用防渗灌浆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加固处理。
2.防渗灌浆的主要功能
(1)充填作用:注入的浆液在凝结后可以将原有的空隙进行填充,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渗透到建筑结构的内部,从而提高该建筑的密实性。(2)压密作用:在浆液被注入到地层的过程中,会对地层产生一定的挤压力,从而使浆液能更加贴合到地层内侧,使地层的密实性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3)粘合作用:有些浆液具备一定的胶凝性,可以将岩块粘合到裂缝中,提高地层的承载能力。(4)固化作用:一些浆液在注入到裂缝中以后会与地层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浆液变得更加坚固。
3.防渗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1灌浆的工序
在本次灌浆试验的地点是在某电站上水库地层上进行,在进行试验前,先对地层的结构、岩石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选取分段灌浆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将孔口进行封闭,然后再采取从上到下的工序进行注浆施工,这样施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节省工序和工时,降低了施工难度;每一段灌浆施工完成后,不需要等到凝固就可以进行下一段的施工了,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此外,在上层区域可以重复灌注,能有效提高灌浆的施工质量。在石灰岩溶区域施工的过程中,选用孔口封闭法灌浆的方法,不仅可以使灌浆压力增大,还可以提高溶洞内填充物的密实度,使溶洞的防渗性增强。在建打孔施工的过程中要先对下游进行打孔施工,然后再对上游进行打孔施工,灌浆时也要按照打孔的顺序进行注浆施工。
3.2孔口管施工的具体要求
在钻孔钻至入地层岩石2~2.5m时就可以进行灌浆施工了,在进行灌浆施工前,首先要向钻孔内插入一根φ89mm钢管,该钢管要露出孔口约10cm的高度,然后进行固定。然后就可以向孔内注入0.5:1配比的水泥浆,等到钢管内冒出水泥浆后方可停止注浆施工,等到水泥浆凝结以后,才能进行第二段钻孔和灌浆施工。等到所以钻孔注浆施工完成,且水泥浆凝结后,才能对孔口进行封闭工作,要同时对所有孔口进行封闭,因为孔口的封闭灌浆施工是整个灌浆施工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序,对孔口灌浆时要求的压力较大,所以要将孔口管固定在岩层上,在孔口管埋入到岩层2m以上的位置时,要将灌浆压力提高到5MPa以上。
3.3洗孔及裂隙冲洗施工的内容
在对灌浆孔进行注浆施工前,首先要对钻孔进行冲洗工作,通常采取的冲洗方法是利用导管向钻孔内注入大量清水,直至钻孔内回流的'水变清,才能结束洗孔施工。在对钻孔进行清洗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裂隙冲洗工作。在对裂缝冲洗的过程中,采用压力水进行冲洗,与钻孔清洗一样,等到回水变清后才能停止冲洗施工。需注意,冲洗的压力要控制在1MPa左右。
3.4压水试验的内容
在进行灌浆试验前,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采取压力水进行,压力的大小为灌浆压力的80%,即≤1MPa。在得到一定的数据后,就可以按照设计预定的压力值进行压水试验。需注意,压水压力的值最大需≤2MPa,并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在对物探孔进行压水试验时,选用单点法进行压水。在得到单点法压水试验的数据后,要按照设计预定的压力值进行压水试验,需注意,压水压力的值最大需≤2MPa,并做好数据的记录工作。在对其它排孔进行灌浆试验时,要按照设计好的最大灌浆压力进行注浆施工。如果在钻孔的过程中发现溶洞为空洞时,要立即停止钻进工作,并将灌浆段长缩短为2.0m。在溶洞进行灌浆施工时,要根据深度的不同,从而改变浆液的稀浓程度。水泥浆的水与灰的比例分别按照5:1、3:1、2:1、1:1、0.8:1、0.5:1这6种不同的比例进行试验,在开始注浆时按照5:1的水灰比进行,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具体的调整原则为:当注入率为10~20L/min时,开始注浆的水灰比采用3:1的比例;当注入率20~30L/min时,开始注浆的水灰比采用2:1的比例;当注入率为30~40L/min时,开始注浆的水灰比采用1:1的比例;当注入率>40L/min,开始注浆的水灰比采用0.8:1的比例;开始注浆的水灰比采用50L/min时,采用0.5:1的水灰比。如果在钻孔的过程中发现较大型溶蚀空洞或需要注入量较大地层段时,水泥砂浆的比例分别为1:1:0.6、1:0.5:1两种不同的比例进行试验。在进灌浆试验试验的过程中,如果注入时的压力值不变时,则不需要改变水灰比。当注入率>30L/min时,要不断地提升浆液的浓度。而灌浆压力的大小则要根据注浆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加固处理中,防渗灌浆是一种常用的加固处理技术,具有防渗效果好、通用性强、投入资金少、施工干扰小等优点,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防渗灌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经过处理后防汛墙的防渗要求达到了规定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松云.深圳市长岭皮水库大坝防渗灌浆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2]孙伟.水电站岸坡强卸荷岩体防渗灌浆试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薛千明.防渗灌浆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及招标承包方式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 信息技术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运用的论文(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