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HAR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这三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三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这三本书的读后感
这三本书的读后感
大概是在深秋,央视播了一期尹建莉的访谈节目,当时感觉其所提出的观点特别有冲击力。开始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在去年12月中旬,背景有很多,当时的动机,一是弥补自己所受家庭教育的不足,从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查找自己身上弱点与缺陷产生的根源,并克服纠正之,二是从作者以妈妈的身份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这个角度,分析、探索并学习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好的方法。至于作为这本书主要内容的,具体环节的教育孩子的实用性方法,反倒成了赠品。这本书中理论要多一些,故事性稍显不足,因此我这么一个边缘受众的阅读的连贯性与感受到的吸引力都不是超强,因此读得很拖拉,12月中旬一直拖拉到2月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是,这本书却教我懂得了一些让我受益终生的好的方法,即与孩子接触时必须要遵守的一点基本原则,即使什么知识也教不给他,也要让他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感觉到轻松愉快。我懂得了在与任丰琪眼神接触时一定要眼含笑意,在与任丰琪聊天时一定要语气欢快,在任丰琪提出任何问题时一定要站在她的角度以一个六七岁小女孩的眼光和心地设身处地地考虑利弊得失,我也因此重新拥有了一颗童心。我们一起“开小卖部”,商品是家里的几乎所有的小东西,玩具、文具、零食、小工具,货币是我库存的准备用来乘公交的六十多张一元纸币和若干张其他颜色的钱,当因各种不可抗时间挤压而开小卖部的时间与智慧树冲突时候任老板毅然决然地PASS掉了智慧树专心开小卖部,一直开一直开一直开得我有种朝九晚五上班的感觉,但是这位小朋友在欢欢喜喜的十多天的小卖部老板实践中将讨厌的10以内的减法彻底消化了,还懂得了促销与谢绝砍价。
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才能有质量地爱孩子。
读书之初的第二个动机,即探索人际交往的好的方法,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热情而欢快(有亲和力而使人愿意接近)、友善而坦诚(使人感觉轻松舒心而增进关系)、尊重(就是尊重,尊重对方而对方会尊重我,对方会更积极专心地接纳甚至认可我输出的信息)。
当我积极主动地比较好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充实、非常满足、非常有成就感,因为这原本是我的一个弱项,现在,我可以体会到“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由此,我可以获得空前的自信,和激情,我会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投入地去做我想做和该做的事情,继而,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第一动机。
更有爱心。更有爱。
《窗边的小豆豆》是作者自身的回忆性作品,几乎所有篇幅都是真切的人物对话和对事件的细心记叙,完完全全以孩子的口吻讲述所有所有的小事情,大量运用语气词,语言亲切浅显而欢快活泼,从头至尾没有涉及任何人性阴暗面、没有任何过激词句、甚至从头至尾不会有丝毫的不适感,童话,但是真真切切,满满的欢笑和感动,每每的是,读到一处,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惊喜着笑,只那一瞬间,身体呆住、绷紧,血液上涌,眼眶里泛起浅浅泪花。
正是受传统文学甚至传统文化的影响,我欣赏小说、电影等故事性文艺作品时候总会持悲观情绪,尽可能地将情节往坏处想,“不沉重的不深刻”。而读这本书时,每每我感觉,哎呀,怕是要出什么乱子了,作者却总能以充满爱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化险为夷,不仅是化险为夷,还总能创造出不一般的惊喜、欢笑和感动。
这点对我的影响就是,在与包括任丰琪小朋友在内的某几位同学和朋友聊天时,我会有意识地避免负面的、消极的、沉重的话题,只留给对方最纯净无瑕、最轻松愉悦、最无忧无虑的美。特别是,当有必要提及一些不欢快的话题时,我会更好地调整语气与神情,及谈话的方式和切入点,及选取更合适的事例与词句,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以求维护气氛的轻轻松松和简简单单。这是一种人格魅力,可以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制造更多的温馨和美好、避免更多的忧愁和伤痛,我已经在身边的某几位朋友身上感受到这种魅力了,很荣幸。
想到了两部中篇小说,一部是汪曾祺的《受戒》。读《受戒》是在高一下学期,当时我四大名著都丝毫没有接触,可以说没有阅读习惯,但是被这部小说吸引,一口气读了下来。今天重读,感觉极好!另外一部是沈从文的《边城》,不太想重读。
《让孩子慢慢来》,作者从妈妈的角度感受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神奇思想的小生命创造的种种令人惊喜又感动的奇观。作者龙应台的视野极为宽广,思想高度和深度令人叹服,无论其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展现出来的母爱,还是以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审视人类文明的个人的身份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情愫,都极显深厚与静谧。记录生活时却又极显细腻,叙述人事的字句掌握得恰到好处,而描绘出的人物无比生动形象,让人愿意亲近,令人神往。
这是一位非常有理想有抱负有独立而坚定价值观的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她也把这种种的优秀品格传递给了孩子,白纸一样的孩子,逐渐地在母亲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鲜明色彩与棱角。特别能打动我的是,有些时候母子之间更像是朋友,互相吐露内心的想法,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像一个知心知性的朋友一样跟母亲聊天,诉说自己的想法、询问母亲的欢乐忧愁,非常平等,面对面,肩并肩,没有附庸、依赖。而又有些时候,母亲和孩子,两种独立的思想出现摩擦,呵呵,想到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读前两本书,我能抓起来,读这本却不能,应该尚未读透吧。
应该是初三时候,读了一个片段,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呵呵,那个时期之前我连双脚甚至都没跨出过四周离家五千米之外,读到这个片段感觉特别新奇。
情人节那天,我带孩子去近处的超市买东西,恰好遇见北邻的跟孩子一般大的肖凡超和他妈,姐们一照面就喊:“哎你没出去过情人节呀?哎任丰琪你舅舅这么好的青年真没对象哇!任丰琪你舅舅这几天有没有买过玫瑰花??”“。。。我不知道,我这几天一直上学了。。。”回头孩子问我,“情人节是啥节日?”
“那个,搞对象的节日。”
“搞对象的节日?”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看今天晚上XXXXXX他们都出去吃饭是不是,你知道的他们都有对象是不是,他们今天晚上就是跟对象一起吃饭去了。”
“噢!”然后咯咯笑着说:“舅舅,你没有对象!”
我哈哈笑着说“是啊,我特别可怜是不是?”
“嗯,有点儿!”
“咱俩是不是好朋友?”
“是!”
“那你可要帮我呀!”
“我能帮你啥,我是个小孩。”
“比如,那天,有个同学来找我玩你还记不记得?。。。你跑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坐在我们边上听我们说话,都挺好的,但是因为我得跟人家聊天,所以就没有时间跟你做游戏了,好不好?”
“好吧!”
篇2: 三本书
三本书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韩寒的《通稿二零零三》和《我所理解的生活》,一本写于十年前,一本是刚出来的新书。
十年过去,韩寒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十年前,他还是个愤青,无论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且满嘴直接出来的脏话。怪的是这些脏话似乎看着还蛮过瘾。虽然《通稿二零零三》是抨击教育的书,但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感觉丝毫的不快,只是深有同感,甚至大有启发。用老刘的话说,很多我们此刻才想到的事,韩寒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想到了。
十年后的韩寒,骂人似乎更有技巧了,好多地方连个脏字儿都不带。看热闹的人看得兴致勃勃,但被骂的估计没那么舒服。评论的对象更广了,范围更大了,而且已经从愤青长成了一个理性的思考着。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如果一向停留在十年前的阶段,喜欢他的人肯定没有那么多。至少当他骂完了这个又去骂那个时,我是并不喜欢他的。
个人认为,韩文之所以吸引人,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1。超多谐音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如“什邡的释放”,由“反智的先锋”到“繁殖的先锋”,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2。一些固定语句的修改与新用,使人新奇,在意外之余会心一笑。如,“你若喜欢,便是晴天;你若厌恶,也是晴天”。“得之我幸,不得也没什么不幸。”再如“已来的主人翁”,“命里无时须强求”,光看题目就能够吸引眼球。
3。韩寒的率性而为和他爆的粗口,往往让人看了颇为过瘾,确实就像他自我说的,如同上厕所一般能够一泄心中淤愤。
4。短句带来的快节奏,感觉文章更有力度。
5。近年来对时事的点评开始变得理性而客观,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然后看李承鹏的《全世界人民都明白》。这是我第一次看大眼的书,以前也偶尔上过他的博客。两人都是所谓“公知”,“意见领袖”,文风有必须相似之处,写作的对象也大多是关于现实问题。
然而这本书已经看了多天,到此刻还没有看完。比起韩寒,感觉大眼略微欠缺一些条理性,所说的资料往往有些颠来倒去,让人摸不着头绪。看来,逻辑潜力真的与数学没有很大关系。而且几乎每个事件,最后都会被归结到“体制”上。刚开始看了还新鲜,说得多了,咱也看疲劳了吧。
更糟糕的是,这个出版社,这个职责修改,也太不负职责了吧,怎样老看到有错别字,或者添字漏字呢。莫非也想向盗版书靠拢?
篇3:读三本书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题为:《人生要读好三本大书》,深有感触。
一、人生要读好的第一本大书是无字之书
二、人生要读好的第二本大书是有字之书。
三、人生要读好的第三本大书就是心灵之书。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这句话说得多好呀,生活是一本大书,你打开扉页它就像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它和太阳一样,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塞缪尔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是的,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生活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智慧。
我们的工作不是全部,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如何更好的生活,要明白好好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要让物质世界占据了你对生活的所有追求,感受精神世界里那份和爱人之间的爱意,和亲人之间的亲情,你的幸福感会得到升华,你的工作也会更加有动力,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翻开一本书,日是她的标点月是她的句子,年是她的段落。在每一个岁月的篇章里,有喜,有忧,有乐,有哀。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在这本书中有人把自己比作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比作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比作为生活的编导,有人把自己比作为生活中的观众。角色也好,导演也罢,都只是为了生活这本书更丰富多采,让生活这本大书更好看。我们都是生活书中的一员。
在芸芸众生中,我不一定就是要最出色,但我需要努力,只要我努力过,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可以无怨无悔。
你我都是书中的一分子。闲暇时不妨泡一壶香茗,静坐灯下,轻捻生活书的一角,轻轻地翻过一页在淡淡的茶香中志之交流,也许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好美。
“读好无字之书,让人生更加聪明智慧;读好有字之书,让人生更加丰满充盈;读好心灵之书,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
不管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还是心灵之书,我都希望让它们都占据我的心灵,做一个爱读书的人,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让书伴我一生!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去读懂这三本书,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篇4:读三本书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了三本书,一本是《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其他两本都是蒋佩蓉老师的,《丰盈心态养孩子》和《佩蓉教孩子学礼仪》 。
对于《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其实大部分内容我是不陌生的,他把家长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忽视型、否定型、放任型和理智型四种。当然要学习第四种了。同一件事情,四种父母的做法有鲜明的区别。这样很有利于你明白作者的意思。紧接着是理智型父母处理情绪的几个步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共情和引导。因为放任型父母和理智型父母都会和孩子共情,但是他们的区别是引导,是沉浸在孩子的情绪中还是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出口。还有一个原则也是很实用的,就是所以的情绪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行为不是,孩子要改正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这本书也不薄,我却不记得什么了,以后还得翻一翻吧。
蒋佩蓉老师的书,我觉得理论不是很强,()但是他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智商、情商、品商和逆商。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要辩证的看待困难,这样父母就不容易焦虑。
最让我受益的是她对礼仪的强调,尤其是他对礼仪的理解。是为别人着想。虽然一些具体的做法我记得不清楚,但是这个理解很关键,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有教养。一些细节也值得学习,比如邀请别人做客。所以《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以后还会再看。然后是他的 《丰盈心态养孩子》,第一张给大家讲了一些中西教育的差别,让我更清楚、更客观的认识西方教育,不会盲目崇拜。一些国外名牌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也可以看出,成绩不是唯一的尺度。国内的现状不能决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而且对一些打算移民的家庭的忠告也非常中肯,虽然不打算移民,但是了解一些别人的处境,总是好事。
他的一些理论知识用自己和自己三个孩子的切身切力来说明,更有信服力。以后也会再翻开一些。
总而言之,这三本书看的似乎不是很用心,能记得的似乎很少,以后看书要更用心一点。
篇5:三本书的读后感
2011年2月7日 冷 三本书的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三本书,这三本书有个共同点,主角都是小女孩。 第一本书叫《一百条裙子》,主角是旺达。旺达是个很朴素的女孩,同学们用各种方式捉弄着她,她都能够默默地忍受着。 第二本书叫《小公主》,主角是萨拉。小女孩萨拉并不是公主,但是在困境中,她象公主一样一样保持着自尊,象公主一样爱人并且自爱。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本书叫《绿野仙踪》,主角是多梦茜。小女孩多梦茜被一阵大风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女巫的帮助下,多梦茜和朋友一起战胜困难回到了家。 三个女孩的故事都那么吸引着我,从她们身上我也看到了各自的闪光点。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话,学习他人的长处,我们就会更上一层楼!
篇6:《小王子》这本书的读后感
有时,小王子也许是一个人,但也有时,它却是一本书的名字。最近,我就一直在看一本名叫《小王子》的书。
《小王子》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比一幢房子大不了多少的星球上的小王子,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星球,最终来到地球上的一个沙漠里,在大沙漠,他遇见了“我”,幷跟“我”诉说他的故事。
我认为小王子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因为在沙漠中,“我”带的水快没了,飞机也坏了,在这个时候,“我”失望了,但小王子却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沙漠的摸出隐藏着一口井。”于是,“我”与小王子去找井,嘿!还真有一口井!
为权势、虚荣、职责、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忙忙碌碌。那个自以为很有权威,其实却成了对权威的追求的牺牲品的国王;那个要求别人向他不断脱帽和鼓掌的自负的人;那个为喝酒感到惭愧,为忘记惭愧而拼命喝酒的家伙;热衷于统计星星的数目的商人;从不自己出门的地理学家;拘泥于职责的劳累的点灯人……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真正美好的东西忽略掉了。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天啊!大家都忽视美好的东西!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不过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读下去我才知道,就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与童心。
篇7:小王子这本书
推荐小王子这本书
《小王子》是一本童话,是一名法国飞行员写的,远近闻名,深受大人、小孩喜爱。
本书的作者是:圣埃克苏佩里。作者也是一名飞行员,同时也是个冒险家。作者从军几十年,驾驶过无数次飞机,有几次飞机坠毁在沙漠,作者也成功逃生。他写下《小王子》时,已年过七十。令人想不到的是,作者竟再次参军,在最后一次任务时,他驾驶着飞机,冲向天空,再也没有回来。
《小王子》的.部分是由真实改编的。作者在一次任务中飞机失控,降落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作者降落在大沙漠里,遇到了小王子。小王子虽然个子小,但是懂得爱,为人善良。
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中种了一株玫瑰花,认为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小王子来到了其他星球,看到过酒鬼、商人、皇帝和地理学家。小王子非常怜悯那些人,可心地善良的他,又不得不离开。小王子住在地球,探索着地球的景象。小王子还交上了一个好朋友――小狐狸,于是,小狐狸成为了小王子的宠物,并让小王子获得了许多的快乐,并对自己的玫瑰花产生了新的感情。
小王子在花园看到了许多玫瑰花,他本来以为只有自己的星球上才有玫瑰花。离开时,小王子对那些花说:“我的玫瑰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你们只是几株花。”
《小王子》这本书告诉大家什么是爱,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友爱,并珍视友情。在《小王子》里,你还能学到许多东西。像保持一颗好奇心,一颗真挚的心,勇敢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努力认真,快快乐乐的生活。因此,我由衷地向大家推荐这一本书《小王子》。
篇8: 只是因为这本书作文
只是因为这本书作文
每每捧起《红楼梦》这本书,我似乎听见林黛玉的苦苦哀求,求上苍不要带走她,她愿整日以泪洗面,只要得以望见宝玉――这个似傻非傻的痴儿。
只为前世的滴水之恩,今生用所有的眼泪偿还,谁比你更痴心,只有你――林黛玉。
也许很多人不喜欢黛玉悲天悯人的情怀,看不惯她那自命清高的姿态,然而,这只是表面的黛玉。她的内心,与琼瑶剧中的女主角一样,一腔柔情似水,只为心中的那个他。
她是那么感性的小女子,只为宝玉与宝钗谈笑风生,伤感便触动了心扉。一边葬花,一边哭着吟那首柔肠寸断的《葬花吟》。她是个小女子,在《红楼梦》里,她不仅是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亦是一个爱争风吃醋、耍小性子的小女子。
常常幻想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为高鄂所续,乃曹雪芹亲笔,那黛玉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似“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那份凄凉吗?但是,这对黛玉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含泪而终,在宝玉洞房花烛夜,一缕香魂飘离了这繁华的烟柳之地。也许曹雪芹设定的结局更凄美,但可以确信的是宝玉一定没有背叛他们之间的善良,不受世俗繁琐侵蚀的绝美爱情。
即使现实是残酷的,黛玉似乎渐被大观园中那些至亲骨肉所遗忘,但我希望宝玉至少在他心底的一个角落,永远留着黛玉的位置,那是谁都不可替代的。
品味《红楼梦》,黛玉的.音容笑貌似乎历历在目。与肥皂剧不同,黛玉这一形象只会在我的脑海中越发得鲜明,越发令人回味、令人痴迷。
每每想到林黛玉,我就会想到她与宝玉之间纯真纯美的爱情,我就会想到大观园中的“市井百态”,我就会想到曹雪芹的“焚膏油以继晷”,所说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感慨。
只是因为这本书,宛如在你的心房打开了一扇窗,汲取养料,种子逐渐发芽,这是智慧的嫩芽,清新而又充满了生命阳光的味道。
黛玉,你不要哭泣,像我一样爱你的人会为你流泪的。――后记
篇9: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
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着迷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最近,我把《西游记》一书认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领略到《西游记》的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这部名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其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的情景最让我感动,他并非抗拒,努力的等待着他师傅来救他,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是干汉还是下雨,他依然等着,等着,有一天,唐僧他终于来了,把孙悟空从石缝里救了出来。在这件事中,让我读懂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计谋,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为孙悟空在伤害生命,所以把他赶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去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唐僧获救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的那种不计较,知恩途报的精神。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们那样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比如:有一次,我们学校要选3名同学去参加县里的科技比赛,结果我也被选中了,我和其他两名同学每天下午都去办公室练习,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一起商量,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一但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加以修改,结果在比赛的时候获得了三等奖。这另我们十分开心。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以及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2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山下压不住你,蹦出一个孙行者。猴哥,猴哥…”说起猴哥,你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孙悟空,说起孙悟空,你们应该知道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诚恳老实的沙和尚,还有过于善良的唐僧。有好几次孙悟空打死被他用火眼金睛看出的妖怪,因为唐僧的过于善良,用肉眼看是人,见悟空伤人就念起紧箍咒,我觉得孙悟空好可怜呀!
这个情节,就发生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说的是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一个女子,送饭给唐僧吃,孙悟空回来了,用火眼金睛一看,呀!是妖怪。一棒子打过去,白骨精留下假身逃走了。第二次,变成一个老婆婆,说道:“我来找我女儿了。”这一次又被孙悟空实破,打死了假身,唐僧一看悟空连打死了二个人,念起了紧箍咒并赶走了孙悟空。第三次,白骨精变成老公公来找女儿和老婆婆,骗过了八戒和沙僧,把唐僧和沙僧抓走了,猪八戒侥幸逃出,来到花果山,孙悟空知道师傅有难,就回来救出了唐僧。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是“斗法除三妖”,我也来给你们讲讲。唐僧一行四人冒着寒风来到了车迟国,看到前面有几百个和尚在做苦力,有两个道士在那里挥着鞭子监工。一问才知道二十年前,车迟国分别来了三个妖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一来就将和尚赶出了寺庙,去做苦力。孙悟空就去和他们比法力。他先和虎力大仙比砍头,孙悟空变出的狗把虎力大仙的头叼走了,虎力大仙就这样死了;和羊力大仙比油锅洗澡,孙悟空叫来了北海龙王,破了羊力大仙的冷龙,羊力大仙被活活油炸而死;和鹿力大仙比剖腹剜心,孙悟空拔出毫毛化作饿鹰,叼走了他的五脏六腑。这一次我觉得三个大仙死的不应该,又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就这样被斗法斗死了,好可怜呀!
《西游记》这本书,会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是因为它精彩无比的神话内容,使人一看就喜欢。我们要学习孙悟空总能在关键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沙和尚的忠实诚恳,还要学习唐僧的善良,可不能做猪八戒这样好吃懒做人哟。最后,我要说一句,我喜爱《西游记》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的最爱!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去读一读这本精彩的书。
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3
《西游记》是一本优秀的神魔小说,它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这本书记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一个个性特别鲜明,形象尤为突出的书中的人物描写细微至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一般。孙悟空神通广大,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唐僧一本正经,心地善良;沙和尚吃苦耐劳,诚恳老实;猪八戒好吃懒做,贪图美色,但也有善良的一面。
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白骨精为了长生不老,想吃掉唐僧,先后变成了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来蒙骗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就看穿了白骨精的诡计,可是三番五次都被不辨是非的唐僧阻拦、误解,重重压力下他仍不畏艰险,靠着机智勇敢、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消灭了妖精。可孙悟空对师父的每一次误解和惩罚却从不辩解,从不抱怨,更不记仇,总是默默地付出,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地保护他。他这宽容大量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佩服。想想自己真惭愧,爸爸妈妈偶尔责骂我一下,我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以离家出走来威胁……
孙悟空在花果山称“齐天大圣”,被激怒的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他时,他却毫不畏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闹天宫。虽然最后他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但他这种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勇于斗争,永不服输的性格,让我敬佩不已。特别是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从未退缩,哪怕唐僧说灰心丧气的话,八戒吵着散伙,他总是能以苦为乐,并乐观积极地从旁加以劝慰他们一起克服,始终坚定不移,不改初心。哎,我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害怕,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急着去问别人答案……
读了《西游记》后,我觉得自己要向孙悟空学习,做一个坚强勇敢,意志坚定,不畏困难,永不言败的强者。
《西游记》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无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时常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像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但是我觉得《西游记》不仅是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更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一位知心的朋友,它教我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学会宽容,学会乐观,学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4
《西游记》是一部孺妇皆知的著作,特别是电视剧我百看不厌。不久前我从书橱中取出这部书,仔细读了起来,虽然书中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但书中的故事还是让我走进了那古老的神话世界……
小说是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师徒四人在路途中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中吴承恩为我们描绘了天上的神佛,人间的皇帝和百姓,地下的阎王,以及一些妖魔鬼怪,他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唐僧慈悲善良,孙悟空聪明机智,有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变化本领,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僧忠实勤恳,在他们的取经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有的让我开怀大笑,有的又令我心惊胆战,尤其是看到他们被无情的妖怪捉住,生命危在旦夕时,我心急如焚,深深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当他们解脱魔掌,继续向西天进发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当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时候,我打心眼儿里敬佩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小学生作文 ,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打死了几个贼寇。师父很生气念起紧箍咒,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但是,孙悟空牢记使命,遵守诺言,暗中跟着师父。最终,他的真心打动了师父,他们齐心协力踏上了取经之路。这个故事告诉我: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断朝着自己心中的“西方”努力,就肯定能修成“正果”。
《西游记》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人世的真谛:在生活,遇到困难,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不懈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因为,你每走一步,就是向成功更进一步。
我喜欢《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
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读后感800字5
每一本有资格被评为“四大名着”的古典小说,都有它的独特之处,都是广为流传、孺妇皆知的经典小说。而足以让我们影响深刻的,我想,也只有,《西游记》了吧!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是我国着名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让人浮想联翩,想入非非。本书主要写了唐玄奘在从东土大唐到天竺西天取经,收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三名弟子和白龙马之后,遇上了许许多多的、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险些丧了命。辛亏徒弟孙悟空法力高强,他用他的金箍棒打败了妖怪,化险为夷。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师徒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天竺,取得了真经,为百姓造福,立下了大功的事情。
《西游记》向大家展现了吴承恩爷爷眼里的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说起《西游记》绝对不能少了孙悟空,若是没有他,唐僧能取到真经吗?他是一只受天地灵气,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着急、耐不住性子,从东海龙王那里一把拿走了定海神针——金箍棒,并且靠着这金箍棒,曾经大闹过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曾经三打过白骨精;曾经大战红孩儿。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所有妖魔鬼怪的伪装,因为这火眼金睛,还曾经救过唐僧、沙僧、猪八戒和白龙马的一条命呢!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钟于修成正果。他的率真、勇敢、无畏、正义、责任心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心耿耿,就连唐僧把他赶走,他也照样帮唐僧杀妖除魔,他的这些特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接着便是猪八戒和沙僧了,猪八戒和孙悟空不一样,他好吃懒做、贪图美色,尽给送悟空添乱,前世是天蓬元帅,而沙僧的前世是卷帘大将,白龙马又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而唐僧又是东土大唐有名的和尚。
读了《西游记》,我感受颇多,我们要向唐曾师徒一行人学习,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临危不惧,才能获得成功。
篇10:这本书能让你戒烟读后感
抱着尝试来读这本书,说实话,我很怕,我怕读完之后,并没有出现神奇的效果,我依然是烟不离手,花钱往自己的肺里灌输致癌的焦油,让自己的微血管堵塞, 想告诉男性同胞最现实的就是,真的会影响性功能的,虽然我觉得自己的性功能非常良好,可是谁也不希望自己提前阳痿或者是早泄。其实灭完最后一支烟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感觉那会是最后一只烟,可是启示性的那一刻就是这样到来了,虽然第二天9号因为戒烟戒断症非常的严重,那种类似于饥饿的感觉非常不好,不过还好,感谢主,2月10号和2月11号虽然也会想起来抽烟,但是自己真的会感觉到,抹掉吸烟的那个念头真的很容易,不再像以前那样如刮骨疗伤一样的了。
戒烟后马上能感觉到的好处就是,不赖床,不嗜睡了,心情明显轻松了很多很多,绝对不是心理作用,是实实在在的,脑子明显比以前清醒很多,尽管这两天是阴天,可是心情依然很舒畅,再也不会出现心情莫名其妙的烦躁,到处找烟的感觉了,而且出门不需要看有没有带打火机和烟,负担轻了很多。
如果有人来看到这篇日志,不需要提前戒烟,正如书中所说,你要保持自己近期的吸烟习惯来看下去就好了。
祷告:主啊,我的确有许多缺点、短处和恶习,但是借着天天享受你,在你身边,你的生命就能吞灭我一切的缺点和短处,并把我的心思、意志、情感、和一切的美德全拔高。
篇11:这本书能让你戒烟读后感
本书作者说他的戒烟法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化学品上瘾症,比如酒瘾,毒瘾。我想把它进一步推而广之,是否可以戒断所有的瘾呢?佛经说,色香味触法,都是我们执著的尘,只要我们执著于对其中任何一个的渴望,那么哪一个不是瘾呢?比如有些人对食物不能抗拒,哪怕不饿,也总想放点什么到嘴里,这不也是瘾吗?比如男人的好色,见到合意的女人就想到性,不也是瘾吗?既然所有的瘾都来自心里,来自渴望,那么只要改一念,瘾就可以消除。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呢?因为我们被洗脑了,很多观念被根深蒂固地放入我们的脑海中了。比如说性欲,佛家说是淫欲。佛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好多人给自己找借口,给性行为划分为合道德的,不合道德的等等,其实,佛不是说了吗,重要的是淫的那个心不除,尘不可出,和其他因素没有关系。现在整个社会,铺天盖地,都是各种性的信息,而且都是同样的信息:性带来快乐!从小我们就被洗脑了:性是一种快乐。快乐到什么地步呢?快乐到青少年可以为了偷食禁果而采取各种手段,快乐到某些人不惜违背别人的意志而去强奸!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性欲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如果你没有从中感受到快乐,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其实,下一次你再做爱的时候,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你到底哪里感觉到快乐?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你自以为是快乐,根本就没有想过。如果是这样,你也是性念的奴隶。”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我上次心室(识)解构课的小组长的一段文字,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我是性念的主人
未遇到心室(识)解构以前,我完全是性念下的奴隶,每天在性的幻想与沉迷中度过、被它控制不能自拨。总是渴望与每个合我意的人发生点什么,当功课做到一定阶段以后我清楚的看到那只是我的榜首念。于是我决心超越,每次淫念的思想粒子一聚合,我就迅速看到它并瞬间粘连瓦解,无数次不断超越之后,我已经完全是它的主人,想与不想做与不做到与不到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下。放眼看人类,人类历史就是男淫加女淫生个小淫。一切的一切都是性的延伸,只是不敢承认而已。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什么乐趣?”怎么会呢?世界如同一个监狱,如果你有了钥匙,你可以随意进出。而监狱里面的犯人没有钥匙,出不去,只能自我安慰说:“这监狱有吃有喝,有美女,挺好的,出去干嘛!”所有求道的人要的都是这把钥匙,而这钥匙就在你自心中。所以得道之人可以酒肉穿肠过,美女不留心。然凡人以此为借口,不过是徒然自害!
佛说这世界都是虚幻,不要执著。可见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物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人类的所有纷争不就是来自于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吗?只是这个法制社会告诉我们:你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的欲望,那么就是合法的,合理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根上去拔除这个渴望呢?说拔除好像挺难!其实,一旦我们知道了真相,拔除就是改一念而已。但拔除的确难!唯一的阻力就来自我们自己,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还是被洗脑了,执着于一些东西。
上瘾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填补空虚感。所有上瘾的人,不管是对食物,还是毒品,都是一样的,他们空虚,他们受不了这空虚。其实,空和虚难道不是道家和佛家追求的吗?开悟不就是要体证空性吗?可是,真感觉到空的时候,我们却害怕!恐惧!其实,只要你去拥抱这份空虚,接受这份空虚,很多时候执著就放下了。像林老师告诉我的:享受孤独!享受寂寞!
所以为什么为道日损,就是我们从出生就在做加法,而回归本性却是要做减法。修行就是在反洗脑,或者说用一套与世俗相反的理念来重新洗脑。何谓顿悟?就是立刻转念,彻底转念!何谓渐修?就是来一念,照一念,放一念!不停地洗涤,洗涤的多了,就形成条件反射了。洪老师功课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最后还是回到这本书吧,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向所有的烟民朋友及其家人推荐。看了它,非烟民可以更好地理解烟民,可以知道怎么帮助你家人中的烟民朋友改变。我父亲曾经是30多年的重度烟民,多次戒烟而不果。直到医生给他以警告(只是警告,而非最后通牒),他一下子就戒了,没有任何过渡。我问他戒烟身体痛苦吗?他说一点也不。我问那为什么之前戒不了,他笑笑,无言以答。我替他答吧:因为生命是他的榜首念,当吸烟还没有威胁到这个的时候,他就不愿意戒。一旦触及他的榜首念,他就轻易地戒了。但是,他并没有看清吸烟这一幻象的实质!
到底哪一点会触动到烟民,让他戒烟呢!?很多因素都有可能,但这本书讲述的是最根本的方法!所以,试试这本书吧!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篇12:这本书能让你戒烟读后感
这一本书断断续续地读了快一个月,实在是因为它并不好读。首先,这绝对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而不是大众娱乐性读物,所以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兴趣盎然。其次,书中充满了重复,以至于你会觉得自己一直在绕圈子,所以要么会不想拿起这本书,要么想放下这本书。第三呢,是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烟以外的所有瘾的事情,所以每读一段,都要停下来,用其它的瘾替换烟,来想想是否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而且,基本如我看之前的预期,只是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首先,来谈谈吸烟吧。人为什么要吸烟?烟民可能会找出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但其实理由只有一个:想吸烟。为什么想?因为他已经尼古丁上瘾了,这一点有的烟民(比如重度烟民)知道,有的自己还不知道(比如轻度烟民和社交性烟民)。但其实他们只是在瓶子草的不同部位而已,但结局是注定的:就是滑向底部,被吞噬,但滑落过程中的速度不同而已,以至于有些烟民至死还不知道自己被控制和奴役了。什么是上瘾?就是你自己不能控制,此时不是你使用烟,而是烟使用你。那么本书作者的戒烟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告诉你:瘾是幻相,戒烟其实很容易,没有烟你什么都不缺,而恰恰是烟给你带来了所有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瘾是心理上的,不是身体上的,所以它带来的快感和戒断它的痛苦都是虚假的。所以只要念头改变了,戒烟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如果念头不改,对烟总有渴望,那么即使依靠意志力把它戒断,心理上还是缺失的。因为你会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某种快乐,但其实只要你认识到你想象的快乐是虚假的,这个陷阱就对你显而易见了,你还会掉进去吗?所以,戒烟最主要的是戒掉对香烟的渴望!
★ 读三本书读后感
★ 重读长辈这本书
这三本书的读后感(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