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

时间:2022-12-22 04:10:32 作者:Schrodinger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chroding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

-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

说实在的,《现代性与大屠杀》这本书写的脉络不太清晰,或者是中文版翻译的不好,读完以后感觉作者宣扬的是工业化社会所崇尚的理性绝对化会导致道德沦丧,以及庞大官僚机构下,个体对道德责任的回避。而这些结论的初始论据主要就是所谓的“史无前例”的纳粹屠犹事件。就我个人来看,二战犹太人的死亡虽然骇人听闻,但绝非“史无前例”。就数字而言,以色列坚持600万甚至800万的数字,这显然是被高估了,死咬着缺乏根据的数字不放开,难怪伊朗总想在学术上翻案。这种教训其实我们也该吸取。我个人认为,400万是一个略高于实际死亡人数的数字。另外,400万是全部的损失数字,而当时欧洲法西斯远不止德、意两家,象波兰、克罗第亚、和法国的火星党都是,他们也干过不少杀犹太人的事情,至少是帮助德国搜捕犹太人。甚至在不少非法西斯政权下也发生了不少杀犹太人事件。这其中包括了许多混乱、无序、疯狂的屠杀。这400万人并不象作者所说的那样,全都死于周密的计划和工业化的杀人体系。 另外,400万是否“史无前例”?我看未必,算绝对数字,且不考虑时间上差了7,这个数字与蒙古帝国的刀下亡魂比实在是差多了。如果你说蒙古人是游牧蛮族,其实400万的数字比不上大多数“文明”帝国崛起时的杀人数字。罗马、汉朝、西班牙、土耳其、大英帝国、莫不如此。如果你说比相对比例,那么亚述人、罗马人、希腊人早就干过更狠的事情,比如征服敌国后,屠杀丁壮,尤其是挑出知识分子屠杀以毁灭文化,然后把妇孺贩为奴隶,平毁城池,连土地都要撒上盐(对游牧民则是烧毁草场),防止遗民复兴。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平,这比纳粹杀犹太人恐怖多了。作者自己应该也意识到了光是600万的数字不足以惊人,他也强调,关键问题不仅仅是屠杀,而是由国家名义号召去屠杀,由一个官僚机构去屠杀,参与屠杀的大部分人都不必负担道德责任。其实呢,这个也和过去的几千年的历次屠杀没什么大区别。蒙古骑兵护送大汗灵柩回草原,所过之城皆屠,理由当然也很充分,比如大汗圣灵不能被人打扰云云。如果说由一个官僚机构,明确以屠杀为目标去实施计划,那么罗马人灭迦太基时就有类似的事情。历史上,许多大国为了摧毁对方的战争潜能,经常派轻骑深入敌国,屠杀青年,掳掠儿童,也是统帅很明确的指示,与个别部落、军官的抢劫行为完全不同。至于说实施屠杀的大部分人不必负担道德责任?这种事情也很多啊,在许多屠杀里,比如说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杀亚美尼亚人,那是真正的种族灭绝,在这里,屠杀是光荣,不要偷偷摸摸地干,即便要亲自动手,屠杀也不是道德负担。在许多大战中,军人把平民赶在军队之前做前锋,以削弱对手实力与士气,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抢掠\\毁灭对手控制区的民用物资,从而迫使对手分出军用物资供养难民,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蒙古人在发石机上装上传染病人的尸体,又何必为可能发生的瘟疫而做噩梦?总而言之,犹太人被屠杀的每个细节都不是新鲜事情。即便在工业化社会,也并不比布尔战争或英国策动的巴拉圭战争更另人发指。既然二战对犹太人的屠杀并不比历史上类似事件更可怕,那么作者因此对整个文明的发展而大发感慨是否过头呢?我们还得看看历史背景。 霍布斯鲍姆对欧洲历史的总结很不错,他说了,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差不多1个多世纪的好世道。甭管外面怎么折腾,相对一部血火写就的人类历史,那段时间绝对算的上太平盛世。当然,咱们都知道那段时间世界并不太平,中国有太平天国,有甲午战争;比利时国王在刚果殖民地成篮子的砍人手,弄死了一半土著;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还有美国内战都打的天翻地覆。但那都不是在欧洲啊,要么在大西洋以外,要么在维也纳以东,欧洲本土还是很和谐的。要是说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那就更和谐了。其中的关键在于: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没瓜分完毕,内部谁偷懒,谁多吃多占,谁对贫富差距不满,都可以通过欺负殖民地来解决,所以一片太平盛世景象。19前后的形势完全不同了,不同在哪?我们注意到19中国辛亥革命,表面上看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农业社会旧秩序彻底倒台(中国显然是最强的农业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呢?代表的是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彻底摧毁了农业社会的旧秩序――殖民地瓜分完毕,再不能靠扩张来解决问题了。所以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对欧洲旧秩序来说,既然外面没得抢,就得内部解决问题,统治集团之间要打仗,无产阶级对统治集团要革命,中产阶级要获得与实际作用相符的权利,从此欧洲一片大乱。大资产阶级暂时还把持上层建筑,所以他们发动战争,无产阶级在战争中出力出命却一无所获,所以他们拥护革命。至于中产阶级,他们不喜欢革命,也看不惯既没用又多吃多占的大资产阶级(以及旧贵族),要搞法西斯!这就是二十世纪前半程的主旋律。两次世界大战各杀了几千万人,协约国支持的白卫军搞叛乱,致死800万人,革命政权和自称革命的政权镇压敌人,以暴力维护生存并推行被认为是绝对价值的革命规则,也要了上百万的人命。轮到中产阶级动手,他们既不能象大资产阶级和军事贵族那么老套,也不能象红色帝国那样冲动,他们以精密的工业化方式进行屠杀。这就是让作者惊叹的大屠杀了。为什么法西斯要杀犹太人?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他们要清洗旧资产阶级,打破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传下来,以明确的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早期资本主义秩序。这个资本主义时代不需要他们了。其次,其实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以及旧贵族联系还是很多的,界限也不清楚,打破旧制度不需要全部杀掉旧资产阶级,杀鸡骇猴就可以了。正好犹太人是旧资产阶级中一个比较独立的集团,于是拎出来清洗。第三,法西斯运动比起旧秩序来说长进了一些,知道迎合群众,利用群众力量,这就需要制造一个敌人。犹太人从圣经时代就和主流有隔阂,拿他们当敌人很安全,还可以利用反犹情绪。所以,最后犹太人就倒了霉,虽然他们并不比吉普塞人或其他被一齐清除的民族更倒霉。(没人纪念其他被屠杀民族,更重要的是,没人为他们索赔)前面说了,这屠杀并不比历史上类似的事件更可怕,不过呢,这事一是发生在太平盛世以后,二是发生在最发达、最富裕、最“文明”的中欧。所以对作者那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触动特别大,让他们有天塌下来的感觉,好比大户人家子弟,吃了苦以后要多发点感慨。一定要把自己经历过的苦头特别提出来说一说。而忘了这是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一贯的传统。开出来的药方自然也就不会对。作者觉得工业化、官僚化、技术化杀人真的厉害,可这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啊,不止杀人机器如此。人类社会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杀人的器具更精良了,耕作、生产用的东西也更好用了,这能说明什么?我不好说人类进步了,但起码你不能说人类因此就堕落了。但这个作品把罪过在很大程度上归于极权,归于国家对社会的干涉,归于官僚化和泛道德化,不管本意如何,在苏联和传统共产主义运动墙倒众人推的年头,往往会被人借题发挥。我看今天许多人的书评,大抵如此。咱们要承认苏联及那一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也不应该把官僚化和国家对社会的过多干涉看做革命的必然组成部分,但官僚机构和国家对社会的干涉并非天生就有原罪,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说远了,回到大屠杀的话题,大屠杀为什么得以成为大屠杀?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今天如此排斥大屠杀?为什么通行了几千年的规矩到我们这里要受批判?这个还要回去看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几千年下来,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来概括,也就是弱肉强食,靠物质力量说话。竞争的胜利者就是正确者,真理和正义随着胜利者的转移而改变,旗鼓相当的时候就是用大炮射程来划分各种真理的适用范围,从来没有什么绝对价值。为了某个集团或某个阶层的真理,人类可以进行种族灭绝,可以故意制造饥荒,可以悬赏去买平民的人头,可以把别人当商品出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那些倒霉的牺牲品甚至往往不被看做是同类。从弱肉强食的角度来说,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到以色列人攻克耶利哥城再到贩卖黑奴,唯一在人类社会通行的规则就是物质竞争规律。在这样的世界上,大屠杀本身不是问题,一切以竞争结果为准,如果屠杀对自己有利,就做,不利则不会乱杀人以泄愤。朱元璋曾以胜利者的身份做出总结:“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其中一句“不嗜杀人”说的很准确。“不嗜杀人”不是不杀人,不是不屠城,而是不以屠杀为乐,但也绝不以屠杀为忌讳,这样的人方能取天下,才能制订规则。在过去的时代,这是唯一能阻止大屠杀无限扩大的力量。人类之所以不会被少数疯子杀光,原因也正在于此。近代以来,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带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全球经济的统一。在这以前,无论是亚历山大的冒险、阿拉伯骑兵的征服,还是蒙古帝国的武功都不能打破各地在经济上的分立状态。到了19世纪,蒸汽轮船、铁路和运河彻底破除了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的地域经济。共产党宣言对这一过程写的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统一的经济基础带来统一的文化。从此,人类开始有了一些共同的评判标准,而且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是从欧洲开始的,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欧洲19世纪太平盛世的影响。正是这一过程让我们以超出物质竞争规律的角度去评判世界,我们可以说某件事情做的对不对,好不好,而在这以前,通行世界的标准只能让我们说这件事是否有利于某个集团增加自己的力量――在这以前,对同一件事的正义性,不同的文明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评价。正是依据这个标准,我们说大屠杀是恶行,说共产主义值得追求,说资本主义蔑视自由――是蔑视,而不是破坏自由,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扩张,为了这个目标,资本可以通过代理人支

篇2:《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800字

苑灵

最近无论是看历史、哲学还是社会学,甚至巴巴地跑去以色列一趟,都带着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犹太人而不是别人遭到大屠杀的厄运?二战期间的犹太大屠杀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战争大屠杀,比如清朝的扬州十日屠城、南京大屠杀都属于战争屠杀,在历史长河里屡见不鲜。而纳粹发起的犹太大屠杀是种族灭绝性的,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是罕见的。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文明走向高度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作者引用了米拉格姆《对权威的服从》里的实验,“在远离的条件下,受害者真的成为一个外人,在身体上与心理上陷入孤立。”实验结果表明,距离与冷漠成正比。米拉格姆的发现让人震惊:不错,我们过去能够那样做,而如果条件合适,我们仍然可以。

克尔萧在透彻地分析了纳粹企图唤起集体的反犹仇恨与“解决犹太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纳粹最成功之处在于对犹太人的非人化(depersonalization)。非人化增加了德国大众舆论中已经存在的广泛的冷漠,并迈出了在无政府的暴力和死亡集中营理性化的、“生产线式”灭绝之间决定性的一步。

没有这些进展顺利的将犹太人从德国社会中驱逐出来的步骤,“最终解决”就没有可能。这些步骤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以其合法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赞成,并最后使犹太人的形象非人化,并遭到贬损。

希尔博格,对于导致道德自抑逐渐寂静无声与启动集体消灭的机器的`步骤做了如下说明:定义――开除雇员和没收商业公司――集中――剥削劳动与饥饿措施――灭绝――抹杀个人的影响。

集中完成的是拉开距离的过程。饥饿让灭绝变得合理。在行动序列上,离最初下定义的行动越远,则行动就越是纯粹被理性――技术的考虑所引导,确切地说,它使得道德选择不再成为必须。

大屠杀昭示,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不是源自秩序的涣散,而是源自完美无缺、无可指责且未受挑战的秩序的统治。这也是我看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深深的恐惧所在。

又读完了一部虐心虐脑的书。

篇3:读《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精选

虽然我年纪还小,无法彻底的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要表达的生命厚重感,但读完还是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些人将这篇文章和鸡汤划等号,我是不大赞同的。所谓鸡汤就是用个难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华丽的辞藻拼凑而成。但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却涌现出作者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园子里散步的老夫妇,爱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师,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对作者的生活态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生与死,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既然选择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无所事事,落魄如丧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对生活怀有愤愤不平的心态,怨天尤人。却不知当你还在抱怨脚上的鞋子不好看时,一转头,却发现街角的那个女孩没有脚!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虽然我年纪还小,无法彻底的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要表达的生命厚重感,但读完还是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些人将这篇文章和鸡汤划等号,我是不大赞同的。所谓鸡汤就是用个难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华丽的辞藻拼凑而成。但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却涌现出作者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园子里散步的老夫妇,爱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师,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对作者的生活态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生与死,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既然选择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无所事事,落魄如丧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对生活怀有愤愤不平的心态,怨天尤人。却不知当你还在抱怨脚上的鞋子不好看时,一转头,却发现街角的那个女孩没有脚!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为上帝沉醉于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篇4:我与老师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内容精彩的书。这本书的主人公是 保尔·柯察金。

主人公保尔小时候很调皮,自从被神甫从学校赶出来后,保尔变得更加调皮,经常惹事,有时还偷枪、抢枪。大家都希望保尔有出息,保尔也不负众望,长大后成了党员,成了一名布琼尼部队的骑兵,他自强不息、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

有个故事让我记忆最深。有一次,保尔被调去修铁路,在那里保尔吃尽了苦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保尔中了伤寒连发五天高烧,可他仍然坚持工作,最后终于失去知觉,晕倒了。同志们以为他死了,都悲痛欲绝。但是,伤寒没有夺取保尔的生命,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让同志们都惊喜万分,围着保尔问这问那。几个月后,保尔又回到了工地上,当时他正患感冒,可听说又有任务,便瞒住病情去参加劳动,保尔又突发高烧,急性风湿症使保尔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他双腿瘫痪了,不久又双目失明,但保尔用笔当武器,摸索着写起了小说,经过不懈的努力,小说终于出版了。读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保尔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多么吃苦耐劳,我非常佩服他。

篇5:我与老师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后,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生前说过,他的书“是为没有亲眼目睹、也没有亲身参加为共和国的诞生所做的英勇斗争的年轻人而写的”。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十分严肃的状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完全全遵照生活的真实写出了这本书。我们今天的青年这一代,很需要读一读这本专为年轻人而写的书,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它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形象,他的名字叫保尔·柯察金。他从小就是一个正直、顽强的人……后来,他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努力寻找让自己能够参与祖国建设事业的方法,他找到了写作这条途径。他终于写出了一部大受赞赏的书,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我最喜欢的是书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苟且偷生而愧疚。那么,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三章的名言。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无所事事的人。

篇6:我与老师同读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面对那样危如累卵的俄国,尚且有保尔和一大批像保尔这样的人能够为它努力,难道面对同样岌岌可危的中国,我们就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吗?

我不了解俄国,因此也不能明白那时的“保尔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可我是了解中国的,了解中国的八年抗战、了解中国的“两弹一星”、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了解属于中国的“钢铁精神”。

保尔说: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也有一代人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和我们的父辈、祖辈与许多代人的精神,他们对于痛苦的忍耐和对于挫折的坚强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名为“祖国”的奇迹,可未来终将是我们的,作为独生子女在家人的呵护宠爱下长大的我们,又是否有能够有这样的精神?

篇7:读后感作文600字:读《我与地坛》有感

这个暑假在三本书中首先选择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这位作者,双腿残疾。听过书名,也曾阅读过其中的一篇短文。在开始阅读之前,很好奇这么厚的一本书全部描写他与地坛之间的故事吗?有那么多的话好写吗?

带着好奇心我开始翻开第一页,用洋洋洒洒的文字介绍地坛,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好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每天花一段时间慢慢看下去,我被吸引了!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篇合欢树,也是初中读过的那个片段,短短的那么几百个字,我是一边含着泪水,一边看完,感受着他失去母亲的痛,真的很痛。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有这么一句话,在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次,次次都说为什么母亲在他成功的时候却已经不在,诉说这对母亲的后悔与无尽的思念。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就像是一个上帝的视角,看着作者从祈求上帝,到自暴自弃,到最后的破土而出。没有每个人生来就是坚强的,但是我们在这些磨难的折磨下必须变得坚强,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的人。感受着作者朴实又绚丽的文字,像是经历了他的一生!

【本文作者:潘丹丹(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篇8:天啊,我写的这篇读后感,我很怕BOSS读不懂

天啊,我写的这篇读后感,我很怕BOSS读不懂

节约的三种“境界” 怎样做节约型员工,或者说做节约型员工的三种状态,是逐渐递进的,也是不断 提升的。 如果我们把需要节约的对象(可以指一切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或事物)比喻成一块蛋糕,那么我们在不同的 状态下,对待这块蛋糕的处理方式会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获得的结果也会有不同的状态。 第一种状态,就是来源于本身素养。从小时候,爸爸妈妈教我们不可以浪费食物开始,我们接受了第一类 型的节约意识――建立初期的节约思维模式――那就是一定要用完所拥有的。 如果借用我们初期的比喻来讲,那就是一定要吃完这块“蛋糕”。不可以残留。不管我们是不是饿着的, 或者这块蛋糕是不是我们最喜欢的口味,我们去按照最初的理解模式,我们会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吃”完 这块蛋糕。这样的节约意识从某种程度来讲,不是节约,而是一种基本素养,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第二种状态,比第一种有了上升,那就是“被节约”。节约的对象范围变得更广阔,面临的状况也越来越 多样。这个时期的状态,我们会面对更多口味的“蛋糕”,我们需要根据第三方的要求,来处理蛋糕,比 如规定吃“蛋糕”的时间及每次吃“蛋糕”的分量等等。 这个时期的节约,可以说相比第一状态有了质的改变,那就是自我的主观意识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 。那么由于每个个体的理解能力及反馈效力的区别,每个个体做到的节约成效就会有所差异。第一状态接 受良好的'个体,会根据实际要求,做的更好;初期本身素养较弱的个体,不仅不能自我提升,更有的可能 是还在补第一阶段的基本素质。 第三个状态,个体本身开始主观寻求节约对象,并有效的进行处理方式,提升个人能力。 我们依旧拿那块蛋糕做比喻,那么我们这个阶段的节约就是从根本开始考虑问题。例如怎么样做蛋糕,可 以做到又可以节省原材料,又可以做到满足大部分人的口味,将蛋糕的精彩发挥到极致。 这个阶段的要求相对会比较高,不仅要有较好的基本素养,还要有在第二阶段积累的“实践经验”,最后 在这个阶段发挥自我的创新意识,去独立主观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处于第二阶段,都是在“被节约”状态,套用回公司的状态来讲,作为 员工,从本身出发,切实从BOSS角度去思考工作,就是在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做公司的“主人公”,发 挥潜力,做到每一步的切实“节约”,这样的节约才是真正的做到“节约型员工”。    

给朋友写一封信

读我读后感

给朋友写一封感谢信

给朋友的道歉信怎么写

现代性与现代话语阐析

给朋友写的离别赠言

给朋友写一封信作文500字

给朋友写一封信作文700字

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

朋友读后感

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给几个朋友写的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