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2 03:37:45 作者:yx5136588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x51365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1:《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

12月7日下午,公司组织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影片贯穿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影片中更以胡玛尔大叔、哈迪夏大婶、博兰古丽、羊皮别克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哈萨克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中的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是一个自小失去父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名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新政策下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敢的小伙子。虽然一开始他的行为不被胡玛尔大叔理解,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他的坚持也为牧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为了赚钱让牧民挖冬虫夏草的一些略显不当的行为。

影片中,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在劝说胡玛尔大叔去城里生活的时候说她不想博兰古丽将来也在草原上放羊,希望她能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在稳定的城市里生活。作为一位生活在草原没有经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妇女,她的话语很粗糙,但是却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牧民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变化,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然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为牧民们带来的却是更加稳定美好的现代化生活。哈萨克牧民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被影响和改变的一个缩影。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百姓在这一政策下不断地改善自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始终坚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不畏艰辛、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而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我们中华民族也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2:《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12月5日下午,我参加了由阜冶组织各车间干部员工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的活动。《远去的牧歌》是一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制的影片。

影片开头在一场暴风雪中胡玛尔爷爷的孙女“博兰古丽”出生了,而哈迪夏奶奶的丈夫却去世了,两家人因为这次意外事故产生了矛盾。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线索,时间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影片最后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最后一次转场还历历在目,也许像他们说的那样,“定居兴牧”是要由不适应慢慢过度的。看着电影里牧民们充满希望的笑容,我想在党的领导下那些牧民们肯定生活的越来越好。

(文 / 高玉婷 )

篇3:《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党群工作部巴肯别克)

12月1日,我有幸在院线观看了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写起,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作为一个哈萨克族基层党员干部,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观影过程中几番感慨、几度落泪。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以前,也是择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也曾经听老人讲过在草原上转场迁徙过程中历经的种种艰险。

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祖父辈在六十年代辗转从哈巴河县来到正在建设热潮的可可托海矿务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成就了我们这个家庭从农牧业到产业工人家庭的转。我没有亲身体验过《远去的牧歌》中胡玛尔大叔一家经历的磨难,但是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我的祖父退休之后,我的父亲通过顶岗成为了一名有色工人,经过岗位同事的教导和岗位作业的不断磨练,我父亲在退休前,已经阜康冶炼厂机电车间加工和维护昂贵的钛金属阀门的行家,母亲是有色技工学校的老师,他带出的学生遍布新疆有色在天山南北的几十家企业。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祖国的关爱当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我所在的新疆有色集团,是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壮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家企业,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各族职工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奉献、和谐发展的历程。当前正值新疆有色集团上下紧扣总目标,加快实施管理提升,加快资源控制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光荣的事业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奋斗。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新疆有色腾飞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牧歌悠扬动遐思―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黄山铜镍矿 高明庆)

12月1日公司组织全体不当班人员在哈密友好国际影城统一观看《远去的牧歌》,他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诗意呈现变迁画卷的献礼作品,以冬春夏秋为结构,跨越四十年、全面表达出了哈萨克牧民迁徙劳动的生活变化,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艰辛和壮美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密不可分的食物链关系,并延伸出了人类对生存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在未观看过此类电影以前,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影响一直都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好客、歌声动听、奶茶飘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阿肯弹唱、姑娘追...的'美好印象中,虽然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但通过影片的观看才让我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艰辛。他们因时而动、南北转场、千里迁徙,尤其每当转场的时候,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奔赴到下一个牧场。而在转场路上,牧民们赶着牲畜遇山翻山、遇河过河,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然而每一次的转场都有可能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途中只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他扛,擦干眼泪的她只能选择做一个无所畏惧的女强人,还有我们的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依然选择了后者,只因为他们哈萨克族牧民因逐水而居的生产习惯,且他们一直都对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他们会有意识的去保护草原的上的一草一木、保护他们所居住的草场生态环境。以及胡玛尔达数在离开草原之前对自己爱马和猎鹰的深情告白,对哈萨克族来说马是他们飞翔的翅膀,经历过太多次的搬迁和太多次的狂风暴雨后,马便成了他们身边最好最仗义的朋友,他的深情告白便深刻体现出了他对马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城采金的普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更多的哈萨卡游牧族人下一代都已蜂拥而至各个大城市,导致游牧民族文化的逐渐削弱,这流转千年的转场又能持续多久那,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便会彻底的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的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篇4:《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选矿厂 何续亮)

12月1日,公司组织休假员工在哈密市友好国际影城观看《远去的牧歌》电影,非常欣慰本人能够参与这次观影。

在闲暇之余,我也爱去电影院看电影,一般都是同几个朋友,带好爆米花和可乐,有说有笑的观看一些其他题材的电影,但这次不同的是观看主旋律的电影,心情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激动。怀着好奇的心态,带着爱人还有3岁的孩子,早早地来到电影院。

16:00时电影准时播放,本以为《远去的牧歌》是一部记录片,但随着电影播放,发现电影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以哈萨克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围绕“冬”“春”“夏”“秋”各以为 篇章展开的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

电影以暴风雪夜开场,牧民们在以胡玛尔为队长转场的牧道上艰难的前行,马背上胡玛尔儿媳妇突然临盆,牧民们用最为简易的3匹骆驼围城产房,迎接新生命“纳兰古丽”的到来。而另外一个家族的哈山在大雪封山之前,接到胡玛尔及牧民大众的期望去后山带回正在放牧的骆驼群,但这一去,哈山完成的带回骆驼群的任务,自己却没有能够回来,留下哈迪夏及两个儿子……。()在族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面前,哈山及哈迪夏都知道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但哈山没有迟疑,毅然的去执行了任务,直至自己牺牲,却没有辜负胡玛尔及族人的期望,带回了骆驼群,充分的体现了哈萨克民族人民在利益面的大义无私的精神。

随着季节的变化,又要转场了,但面对哈迪夏家的毡房骨架上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及燕子窝,胡玛尔小心翼翼地把燕子窝挪到了拴马桩上。大人小孩离开的时候,对燕子依依不舍。表现了哈萨克族一贯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对生命的尊重。“羊皮别克”带给牧民的利益诱惑,胡玛尔深刻的认识到自然植被对草原的重要性,一次又一次的阻挠“羊皮别克”的计划,充分体现了哈萨克老一辈前辈对“生态与环境”的认知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主人公胡玛尔相继与他相依为伴的猎枪、爱马、猎鹰一一告别,已年迈的胡玛尔有许多不舍,自己已深深的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变化,虽然自己对草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也意味着哈萨克游牧民族将会失去和告别以前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但面对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当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变为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时,每个人都欣慰地笑了,在此刻胡玛尔及游牧民族也迎来了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给牧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简短的90分钟电影,通过讲述哈萨克游牧民族转场的故事,充分展现新疆冰峰雪山、森林草原、古村旱田、戈壁沙漠、胡杨草滩等独有的自然景观。同时生动展现了各民族间相濡以沫、惺惺相惜,纯朴直率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淳朴民风等。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牧民们生活发生的变化。通过本次观影,本人对新疆民族团结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远去的牧歌》心得体会

冶炼厂:李园

按照亚克斯公司统一工作安排,12月1日下午,亚克斯公司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在友好影城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

这部电影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牧民为了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羊皮别克转场途中突遇暴风雪让他醒悟,如果仍固执的守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即使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了摩托车、到开上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被爷爷与老鹰、马的情感所感动。通过几次转场,胡玛尔爷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部落,历经春夏秋冬,风狂雪暴中的艰难,须臾间的生离死别,舍生忘死的手足深情。这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时代的变迁总是让老一辈的人会误解自己将是无用之人,可总是因为有前人的指引,才有后人的继往开来。

影片最后,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过去靠骆驼背起的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看到胡玛尔爷爷过上了定居生活,心里也充满了喜悦,改革开放,让新疆各族群众过上了好生活。这部影片体现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怀抱中,40年来哈萨克族人告别游牧、走向定居的历史进步,新疆各族人民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生动现实,反映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正呈现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

远去的牧歌心得体会

(冶炼厂:龚秋芸)

12月1日下午,亚克斯公司组织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亚克斯公司分两个片区计30余人在哈密市国际影城观看了此片。

影片以哈萨克族大叔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全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线索,时间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影片中,在暴风雪肆虐的山区小道上,转场的队伍艰难的前行,马背上的孕妇突然临盆,牧民们用三匹骆驼和地毯搭建成临时产房,迎来了新的牧马人――胡玛尔大叔的孙女博兰古丽,新生命的到来象征着所有牧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惠民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状况越来越好,人口不断增加,牛羊、马匹等牲畜的繁殖不断上升,由于牲畜太多而引起草原的青草越来越少,树木也越来越少,草原受到很大破坏。为了生存胡玛尔大叔带领全体牧民不断转场寻找更加肥沃的草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新的奇迹。然而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

影片中还讲述了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的经历,他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成功转变为一名的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这部影片刻画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人告别游牧,走向定居的过程,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习总书记在20新年贺词中讲到,幸福是奋斗出来了,这句话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坚信只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始终坚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不畏艰辛、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

篇5:《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党办  李学俊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副变迁的花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看完影片,感触良多,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春夏交接之际,家里断了粮,靠从亲戚哪里借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影片中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们转变了观念,过长了稳定美好的幸福生活,56个民族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影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和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篇6:《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党办干事  刘雯雯

――“同学,你是哪的啊?”

――“我是新疆的。”

――“哦,好远啊,那你们上学是不是要骑马?你们住的是不是帐篷?”

――“不是!”

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每个新疆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感觉很无奈!但是,现在想想,过去的新疆不就是这样的嘛。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回姥姥家,因为可以坐着维族大叔赶得大马车,听着马蹄声响,但不知是从何时起,宽宽的柏油路上没有了大马车,也没有了浩浩荡荡的羊群,心里多少有点小失落。可是,通过《远去的牧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每年几次的转场是环境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游牧生活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潇洒自在!

电影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就是在暴风雪肆虐的山区牧道上,转场的队伍艰难前行,马背上的孕妇突然临盆,哈萨克牧民们用几匹骆驼、一块棉被搭建简易避风场所,迎接博尔古丽的到来,孩子出生后只是短暂的停留,就见胡玛尔大叔将初生的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我们走”!可能是因为初为人母,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掉下来,为孩子的母亲心疼,也为这个孩子心疼,()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心中积满了无法言说的情绪,原来游牧要经历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更严峻。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抱怨,反而更加努力、快乐、和谐。

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的艰辛和成长,不禁让我联想到库供电人的不易。我们南疆地处沙漠腹地,常年受到大风侵袭,给我们的电力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保证铁路运输平稳有序,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我们库供电人必须要和风魔对抗、和酷暑对抗、和严寒对抗,排除一个个设备安全隐患。有时一个天窗干下来,需要在高空悬挂工作近两个小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夏天一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到了冬天,头发、眉毛、睫毛都结上了霜。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不喊苦喊累,休整一天后,继续整装待发,为下一处安全隐患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千多公里的南疆铁路线上,每一寸都留下了我们库供电人的脚印,烈日下,他们挥洒汗水,晒出的是一份奉献;风雪中,他们上网作业,展示的是一份坚韧;暗夜里,他们精准操作,呈现的是一种境界,他们用执着书写青春赞歌,用认真确保供电安全!

篇7:《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检测车间  康正波

《远去的牧歌》反映了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保持的游牧生活和新生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和与自然生灵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中羊皮别克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羊皮别克,一个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理应按照游牧名族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游牧去走完自己的一生。然而,他却奏响的整个影片中最不和谐之音符,被冠以“不务正业”的头衔。靠着倒卖羊皮发家,贩卖山羊绒、虫草过活,在草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羊皮别克山庄。

羊皮别克,一个社会的缩影,敢于打破传统,去不断发掘,从羊皮到山羊绒再到虫草,反应了中国社会在不断的摸索,发现、创新和进步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赚钱生活和保护草原之间,面对如此现实的矛盾,羊皮别克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也符合目前的社会现状,许多企业、单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来换取生存和发展。最后,由政府出面,将游牧的哈萨克人民定居了下来,修建了固定的住所,给予了供牛羊栖息的场所,一方面改善了哈萨克人民生活的水平,过上了安居、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反映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思想。

影片最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柏油马路和开片中的转场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射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沿着康庄大道奔向小康。

篇8:《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检测车间  袁铁军

12月11日通过单位组织观看了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讲述中国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改革开放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崭新变化的故事。影片在40 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远去的牧歌》展示了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四个季节的壮阔美景。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视角,全景还原了哈萨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新疆铁路工作者,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可以联想到在这40年间我们新疆铁路的巨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乌铁人发扬了乌铁人的“五种精神”,立足岗位,扎根边疆,不离不弃,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创造辉煌,呈现出乌铁人对大美新疆的热爱和对新疆铁路的无私奉献,展现出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间新疆铁路为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远去的牧歌》像是一首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一首歌,悠然回荡,激励和讴歌一代代新疆人在这边广袤而富饶的大地上,不断的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在牧民由原来的转场生活,逐渐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广大牧民不在亲自赶着羊上山奔波,而是选择定居生活,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时间在城市里打工、创业、享受现代化生活,在夜色下唱起牧歌,感受新时代。

篇9:小学生《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

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篇10:小学生《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今天阜冶组织活动,带领大家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影片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在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告别过去,迈向新生活。

在影片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新疆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冬(1980年代中期)”“春(1990年代中期)”“夏(代中期)”“秋(代中期)”4篇。

电影一开始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牧民为了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羊皮别克转场途中突遇暴风雪让他醒悟,如果仍固执的守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即使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了摩托车、到开上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被爷爷与老鹰、马的情感所感动。通过几次转场,胡玛尔爷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部落,历经春夏秋冬,风狂雪暴中的艰难,须臾间的生离死别,舍生忘死的手足深情。这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时代的变迁总是让老一辈的人会误解自己将是无用之人,可总是因为有前人的指引,才有后人的继往开来。

《远去的牧歌》抒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哈萨克族草原牧民执行“退牧还草”政策从游牧生活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变迁史,既形象展示了游牧文明的人文内蕴和时代局限,又生动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走向现代文明、努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时代主旋律,具有厚重的历史品格。

篇11:小学生《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2019 年 12 月 1 日, 公司组织休假员工在哈密市友好国际影城观看《进去的牧歌》 电影, 非常欣慰本人能够参不这次观影。

在闲暇之余, 我也爱去电影院看电影, 一般都是同几个朊友, 带好爆米花和可乐,有说有笑的观看一些其他题材的电影,但这次丌同的是观看主旋律的电影,心情还是有些丌一样的激劢。 怀着好奇的心态, 早早地来到电影院。

16:00 时电影准时播放, 本以为《进去的牧歌》 是一部记录片, 但随着电影播放, 发现电影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匙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匙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吅为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以哈萨兊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 围绕“冬” “春” “夏” “秋” 各以 10 年为篇章展开的哈萨兊族牧民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敀事。

电影以暴风雪夜开场, 牧民们在以胡玛尔为队长转场的牧道上艰难的前行,马背上胡玛尔儿媳妇突然临盆, 牧民们用最为简易的 3 匘骆驼围城产房, 迎接新生命“纳兮古丽” 的到来。 而另外一个家族的哈山在大雪封山之前, 接到胡玛尔及牧民大众的期望去后山带回正在放牧的骆驼群, 但这一去, 哈山完成的带回骆驼群的任务, 自己即没有能够回来, 留下哈迪夏及两个儿子……。 在族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面前, 哈山及哈迪夏都知道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 但哈山没有迟疑, 毅然的去执行了任务, 直至自己牺牲, 即没有辜负胡玛尔及族人的期望,带回了骆驼群, 充分的体现了哈萨兊民族人民在利益面的大义无私的精神。

随着季节的变化, 又要转场了, 但面对哈迪夏家的毡房骨架上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及燕子窝, 胡玛尔小心翼翼地把燕子窝挪到了拴马桩上。 大人小孩离开的时候, 对燕子依依丌舍。 表现了哈萨兊族一贯追求的人不自然和谐相处和对生命的尊重。 “羊皮别兊” 带给牧民的利益诱惑, 胡玛尔深刻的认识到自然植被对草原的重要性, 一次又一次的阻挠“羊皮别兊” 的计划, 充分体现了哈萨兊老一辈前辈对“生态不环境” 的认知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主人公胡玛尔相继不他相依为伴的猎枪、爱马、猎鹰一一告别, 已年迈的胡玛尔有许多丌舍, 自己已深深的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变化, 虽然自己对草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也意味着哈萨兊游牧民族将会失去和告别以前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但面对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 当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变为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时,每个人都欣慰地笑了, 在此刻胡玛尔及游牧民族也迎来了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给牧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简短的 90 分钟电影, 通过讲述哈萨兊游牧民族转场的敀事, 充分展现新疆冰峰雪山、森林草原、古村旱田、戈壁沙漠、胡杨草滩等独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生劢展现了各民族间相濡以沫、惺惺相惜,纯朴直率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淳朴民风等。 改革开放后的 40 年间, 牧民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通过本次观影, 本人对新疆民族团结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篇12:《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在看《远去的牧歌》之前,我专心捧读了新疆散文大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阳光灿烂照天山》和《在哈萨克牧场》这三本书。这几篇意境壮阔、词句瑰丽的散文在当时也可称为是散文界的标杆,但作为五六十年代的遗篇,时间、光阴还是慢慢地冲淡了它们的影响。直到这次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一声牧歌,开启了《远去的牧歌》的大幕,才又把我拉回到书里的天地草原。

哈萨克族牧民以游牧为生,跟随四季转场,胡玛尔、哈迪夏两家的矛盾、恩怨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线条。看着银屏上几乎不做任何装饰、粉抹的哈萨克男、女,以及桩桩件件吵闹、怒骂、喜怒哀乐,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家长里短。我想举起双手感叹,好近!好真实!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尤其是哈迪夏,我几乎想冲口喊出:哈萨克族出来个哈迪夏!这就是我久藏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演员叫什么?不知道,只记得了角色哈迪夏,她就是哈迪夏,哈迪夏就是她。

教育孩子,她没有假模假样华丽的语言,只是朴实地说:“就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你想想,树没了,鸟儿就不来了!鸟儿不来了,虫子就多了,虫子多了,就要闹虫灾了”。与其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以深远的现实教育,还毋宁说,是哈迪夏的心胸、心怀,给了我震撼,游牧滋养了她,呵护生灵的慈爱又开阔、积累了这位母亲的眼界和人生高度。

好一位哈萨克族母亲!

故事情节推进中,看不到一点当今某些影视剧中哗众取宠卖弄搞怪的做作,只有平实的哈萨克族游牧转场,跟现实中的哈萨克族牧民一样,他们就是这么真实的活着的,纯朴、善良、简单,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都会觉得他们不是在演戏拍电影。吃喝拉撒、行动坐卧、婚丧嫁娶,牧羊人牧马人(生儿子、生女儿)的`喜宴,婚礼上的载歌载舞,那种欢乐就是全民盛宴,男女老幼各个都喜在眉梢、幸福满满,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中,叫人不由得跟着陶醉。

飞毡盖毡房包顶的场景,很叫观众眼前一亮。只是电影太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两个健壮的哈萨克族巴郎子跃马飞毡时,没有盖得太到位,也缺了些艺术的美感。应该是一个电影特技,毡子被他们飞起来,慢慢飘落在毡房的顶部。

啊……,马背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响应党和政府的定居兴牧的政策,演绎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真真切切的现代游牧大戏,戏里呈现的是进步、发展以及演变的游牧文化。

电影的结尾,哈萨克族牧民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开车在新修的宽阔柏油大道上转场,浩浩荡荡的车队,奔驰的骏马,犹豫不前不断回眸思乡的驼队,背景里千山万岭、天空高远,一个画面传达了祖国北疆浩瀚大地润物无声却又义无反顾的文明进程。

耳边只剩远去的牧歌……

篇13: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电影《远去的牧歌》观后感1000字

王岩

12月7日下午,公司组织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影片贯穿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影片中更以胡玛尔大叔、哈迪夏大婶、博兰古丽、羊皮别克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哈萨克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中的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是一个自小失去父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名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新政策下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敢的小伙子。虽然一开始他的行为不被胡玛尔大叔理解,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他的坚持也为牧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为了赚钱让牧民挖冬虫夏草的一些略显不当的行为。

影片中,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在劝说胡玛尔大叔去城里生活的时候说她不想博兰古丽将来也在草原上放羊,希望她能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在稳定的城市里生活。作为一位生活在草原没有经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妇女,她的话语很粗糙,但是却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牧民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变化,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然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为牧民们带来的却是更加稳定美好的现代化生活。哈萨克牧民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被影响和改变的一个缩影。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百姓在这一政策下不断地改善自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始终坚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不畏艰辛、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而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我们中华民族也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牧歌》

牧歌教学反思

童年牧歌的散文

欣赏课牧歌教学反思

音乐课《牧歌》教学设计

田园牧歌冬游作文

地雷战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呼百应》观后感心得体会

《雄关》观后感心得体会

信仰观后感心得体会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集锦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远去的牧歌》观后感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