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喝夜喝泡菜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登庐山阅读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庐山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
登庐山
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南部,东临鄱阳湖,北临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和妈妈去庐山,观赏那美丽迷人的景色。‖
我和妈妈乘公共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行驶。汽车转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崖,山下面云雾缭绕,坐在汽车里往外看,仿佛自己是《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远处那时隐时现的山峰,像大海中的岛屿,矗立在浪涛之中。‖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山景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形态万千。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挥袖起舞,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怪模怪样的野兽,摇头摆尾,一会儿又变成了海浪,从下面卷上来,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姿态各异,真使我流连忘返。‖
1.结合短文内容解释成语。
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已分好的三段概括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的句子,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画“~~~~~”句子,使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文抒发了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
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北部,东临潘阳湖,北临长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乘坐着公共汽车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景色。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行驶,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崖。山下面云雾缭绕,坐在汽车里往外面看,仿佛自己正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远处高高的山峰时隐时现,好像是大海中岛屿,矗立在云浪之中。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山景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只野兽,好像正直盯着自己;一会儿又变成了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姿态各异,使你仿佛处在一个绝世的仙境里。
阅读练习
1 作者写庐山时,主要写了在哪里看到的景色?
2 把最动人心魄的景色抄下来。
3 山下的白云是怎样变化的?它们还会有什么变化,你能写出两个吗?
4 摘抄短文中的成语。
答案:
1 山路上的景色、山顶的景色、山下的白云。
2 略
3 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 一会儿(合理即可)。
4 略
篇3: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庐山 --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景色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群猛兽在相互撕打.一会儿又变成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形态各异.使你?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景色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群猛兽在相互撕打,一会儿又变成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形态各异,使你仿佛处在一个绝世的仙境里。
一、短文第一自然段加黑的句子是
A、比喻句 B、排比句
二、短文中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A、第一自然段第2句 B、第二自然段第2句
三、作者站在高处眺望的景色是
A、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
B、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
篇4:登庐山作文
・・・・・・・・・ 登庐山
・ 5月19日我和爸爸妈妈去庐山游玩,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下雨天,山上又是雾,又是雨,远方的树我们根本看不见,我看到了悬崖,悬崖底下是一片大雾,底下有东西,但是看不见,雾在山中,山在雾中,分不清哪是山,哪是雾。那儿的风景很美,山上流额水都是清的,我还看见了三叠泉,特别美,泉水从高空落下,就让我想起一句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妙极!美极!
篇5:登庐山作文
登庐山作文
作文一:登庐山
5月5日的清晨,当我还在美美的睡觉时,就被爸爸叫醒了。坐了半个多小时汽车,来到了庐山脚下----莲花洞。
七点钟的时候,我们开始徒步登山。
登山有许多好处,可以观赏风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
在登山的时候,由于我的身体素质好,爸爸被我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一路上有许多人登山。小孩如同离开羊圈的羔子,在碧野中尽情撒欢;老人在山路上精神抖擞,步履轻盈,让年轻人刮目相看;平时忙家庭忙工作的中年人,趁此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们全在这山中返朴归真,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
大约登了一个多小时,便到了久仰的好汉坡。这里有很多棵松树非常美丽,一棵棵笔直的,又高又粗。我想,好汉坡都到了,刚才那么多辛苦都熬过来了,还怕什么,我要当好汉!于是,又迈着沉重又坚定的脚步,开始征服好汉坡。
在八百台阶途中,我有点气呼喘喘了。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登山道旁边水泥地上“加油”两字,鼓励着我,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不到20分钟就爬完了好汉坡,然后一口气到了山顶。
哇!景色真美呀!一座座山连绵起伏,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芒,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
九点钟开始下山,爬山的人陆续增多,九江财院的大学生们扛着自制的旗子,许多老人们在半山腰一起唱歌、表演……
听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还不相信。下山的时候,脚发软,先看见别人摔跤,接着是自己连摔两个屁股蹲。经过这件事后,再也不敢小瞧下山了!
一起用了近四个小时,我们回到了莲花洞。
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孔子说:“爱山者仁,乐水者智。”当大自然赋予这么美的景物时,人们在享用它的时候,应该拿什么回报她呢?
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爱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松、一溪。让青山更青,碧水常流!
作文二:登庐山
五一小长假,与朋友相约登庐山九奇峰。仰天坪人大休养所后面的一条窄窄的小石阶路是登九奇峰的一条山路,是否还有其他的山路我就不得而知了。在茂密的森林中,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潜行,小路随山势由缓变的越来越陡,时而会发现有几颗树木倒毙在路上,同行的当地友人介绍是冬天的积雪压断了树干,由此可知每年庐山的雪下得很厚很深的。出森林越过太乙和九奇两峰之间的山岗,山路的两边被灌木包围,而松柏树总是点缀在陡峭的悬崖峭壁间,而这时的路是沿着山脊用大大小小石块垒至峰顶的。杜鹃花在高寒的山地往往开的`很红艳,每一株会很茂盛,九奇峰的杜鹃花虽然比不上麻城龟峰山的杜鹃花那样的壮观,但是在陡峭的山石间葱茏翠绿之中点缀着一丛一丛的杜鹃花,被这样附有色彩的植被装扮,九奇峰更显得妖娆妩媚。
九奇峰位居庐山之南,科斯特地貌,地理区位独特,是庐山最美的景观之一,她拥有奇山、奇石、奇崖、奇谷和奇松等自然景观。奇峰耸立、山势奇特,鬼斧神工、道绝称奇。站在九奇峰的山顶可以近看太乙峰、东望五老西指汉阳,南眺鄱湖,北观匡庐牯岭镇。今天的山南可以用晴空万里来比喻,往日云雾缭绕,难识真面目的庐山,在这个时候被风和阳光撕开了神秘的面纱,五老峰、汉阳峰、太乙峰一览无余。站在九奇峰的山脊上可以鸟瞰分布庐山周边的星子和九江两县,远眺鄱阳湖和长江。再往上行,登临九奇峰顶,山势越来越险,只能四肢着地,向上攀爬了。爬至峰顶,站在不足十平米的山巅之上,风大得吹得人有点站立不稳,虽然有点战战兢兢的,在头顶苍穹脚踏山巅,兴奋之下,仍有“一览众山小” 之感慨,同行人中有人高举双手,扯开嗓子欢呼。欢呼之余,远览南山壁立千仞、临渊立壑、千岩竞秀。俯观北麓,青山绿水,芦林湖,清澈如镜,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以前一直对匡庐美景在山南之说,不以为然。今天倒是深有感触了。
饱览美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天色将晚,下山之路难行,只得沿原路返回了。
作文三:登庐山
九江,本身就是文化,而李白,苏轼等文人登过的庐山,更使九江是一种独特的风景。虽这次仅来到山脚下,粗略爬了些路,去了四个景区,倒也可见一斑了。所以不称”爬庐山记“,而称”登“。
1坐车上时,景轮翻换着,但皆是绿。淡的绿,浓的绿,还有间或的一丝黄绿,将这农村似的地一会儿掩着,一会儿又闪出。阳光毫不躲闪地射下,这便是这的秋!映在绿里,就这么到了东林寺,西琳寺。东林寺还在扩建,随处可见那些虔诚的和尚与老人,但更多的是游客。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虽在外面吵些,可进了罗汉堂,或颂经之处时,便一下子庄严起来,安静起来。
在寺庙后头有一个文佛塔,上这塔的老人,和尚,无不自备一毯子,走三步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磕一个头,认真地从那石阶上走过,直至塔上。虽不高,但也颇让人为之一动。而西琳寺相对安静许多,庭院没什么人,脚下的砖上长满青苔,空气比那边好得多,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好一个尼姑庵,女人自然比男人爱干净啦。这后头也同东林寺一样有一个塔,几个老太太围着转圈颂经。在塔边,有一个石碑,刻着,刻着的竟然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我竟有机会见到名家迹!怪不得,怪不得,好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好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我流连忘返,偏偏这时候下起了雨,为了抓紧时间,只好离开了这里了。
迎着雨,我们来到了东林大峡谷。才上山走了几步路,我们竟要惊喜的叫起来了。旁边的一块块巨石上流经了上面的水,凶猛的激落下来,急湍而下,溅起一阵阵水花,像要把石头吞吃掉似的。这真有些唐代诗人罗隐笔下钱塘江的滋味: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我有一些迫不及待,想看到它的源头。大家便续往上攀,脚都快没力气了,在过了好几个索桥后,才发现源头其实是一个大坝。要是一个瀑布该多好啊,我未免有些沮丧。这时的雨也渐渐大了起来,大家便决定去莲花洞了。
2我原以为莲花洞同狮子洞一般,是有许多乳钟石的洞穴,可没想到跟仙人洞差不多,是一个浅浅凹陷的岩洞。大家不甘心,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见了不少小瀑布,这才明白,莲花洞路上的小瀑布才是真正有趣的。小瀑布同大峡谷的差不多,但是我很想看见它的源头,再加上路边间或见到的小瀑布,更坚定了我的决心。大家奋力向上爬着,脚像灌了铅,一点点耗没了力气。终于,我们爬上去了。我看到了什么啊!从那高山上激落下的水清白色,汇成深湖,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又溢出落下,成了我们刚刚看见的小瀑布。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飞奔的马。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唱。两岸的高山,常年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这让我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又让我忆起吴均的文章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我真要庆幸,没有那么早放弃,要不怎看见此景!
这,也真叫我惊叹啊!
作文四:登庐山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江西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我和爸爸先坐小车到南昌,再坐旅游车到庐山景区。一路上坐了六个小时的车,我都累得睡着了。
我和爸爸到了景区,买了票,导游就带我们去看瀑布。路上,我们看到了浓浓的雾向我们飘来,走在路上感觉就像在飞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到了半山腰,我们走着石子路,欣赏着路边美丽的风景。突然,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瀑布的声音,我们都很兴奋,真希望马上看到瀑布。不一会儿,我们就看到了瀑布。真是太壮观了!流水从高高的山顶上冲下来,散成了细细的小水珠,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从天而降。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不禁想起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在瀑布下玩水,拍照片,吃东西,看风景,玩得很开心,不知不觉已到傍晚了。导游让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下山了。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回家了。
这一天我玩得非常开心。
篇6:登庐山优秀作文
登庐山优秀作文
今天的行程是锦绣谷、仙人洞、天桥、黄龙潭。
走上锦绣谷的小道,一路上峰谷相间,高底起落,石径崎岖,这里有垒垒巨石,形态各异,青峰怒拔,气象万千,有的像白发老爷爷,有的像跃出水面的青蛙,有像搏斗的双狮。在锦绣谷中,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若一座被击断的'桥,人称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兵败逃至这里,在这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一条金龙从空中降下来,化为石桥,待朱元璋过去后,一道蓝光击断石桥,一切恢复如初,陈友谅束手无策,这神奇的传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我们又来到了仙人洞,这个洞,像是被一个巨大的手罩着,所以叫佛手岩,仙人洞里贡奉着一尊菩萨,叫吕洞宾,是八仙之一,相传在此修炼成仙的。
水不深,有龙则灵。要下到黄龙潭,先要走一段小路,那里仅是泥水、石头,露出地面的树根,后面道是平平的对台阶,可级数之多,爬得我精疲力竭,还好四周浓阴遮空,无数溪涧发出的水声驱赶了我的疲倦,我终于到了黄龙潭,我站在潭边,手一触到水,一股清凉的感觉传遍全身,顿时神清气爽,我又洗了把脸,那种感觉……
庐山游,我不虚此行。
篇7:登庐山150字作文
登庐山150字作文
・・・・・・・・・ 登庐山
・ 5月19日我和爸爸妈妈去庐山游玩,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下雨天,山上又是雾,又是雨,远方的树我们根本看不见,我看到了悬崖,悬崖底下是一片大雾,底下有东西,但是看不见,雾在山中,山在雾中,分不清哪是山,哪是雾。那儿的风景很美,山上流额水都是清的,我还看见了三叠泉,特别美,泉水从高空落下,就让我想起一句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妙极!美极!
篇8:登庐山五老峰原文及赏析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释
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赏析: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篇9:李白登庐山五老峰鉴赏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注释
⑴登:一作“望”。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绵亘二十五公里,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古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理想的隐居之处。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由五座雄奇的峰岭相连组成的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⑵金芙蓉:莲花的美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四十》:“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⑶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秀色:优美的景色。南朝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揽结:采集、收取。明文徵明《赋得庐山送卢师陈》:“秀色从来堪揽结,壮游还待发文章。”
⑷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五老峰:庐山峰名,山势险峻,因五峰相连,形似五位老人,故名。
削出:形容山峰峭拔。
金芙蓉:形容峰的秀丽和它的金黄颜色。
九江:传说长江流经今湖北、江西一带时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称为“九派”。九江得名亦由此而来。这里是泛指庐山周围。
揽结:采取的意思。
巢云松:在白云松树间巢居,即隐居。李白曾在屏风叠筑室隐居。
参考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要在这里巢居,以云松为家。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根据诗的内容推断,似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和其妻宗氏一起来庐山游览,隐居五老峰下时的作品。詹锳在其《李白诗文系年》一书中,把这首诗列在诗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游襄阳、上庐山时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简析
庐山五老峰高峻峭拔,好像削出的金芙蓉耸立在天际,登临其上,九江一带的秀丽景色可尽收眼底,好像可随手采取一样;这里的风景如此美好,我将筑舍在这里隐居。描绘五老峰及从五老峰远观之景色,俨然一帧尺幅百里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赏析
《登庐山五老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全诗写法多变,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先用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介绍了五老峰在庐山所处的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紧接着,诗句如异军突起,托出诗人望中所见之景,实为飞来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气势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写出了五老峰的秀丽形状和金黄颜色,也道出了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在秋冬之际。
以“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点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静为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视觉形象。“削”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赞颂。“青天削出金芙蓉”,从观望角度而言,当为由下向上仰望所见,这是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揽结”,是诗人转换角度,从山上俯视山下时所见。登临高入云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仿佛能够随手采取一样。“揽结”这两个字给静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亲近了许多。九江在庐山下,这种由上望下所见的九江秀色,当为第二景。镜头的转换,给人以新颖的感觉,也使得诗调由高转低,诗人的情绪由涨到落。
既然有如此美好的处所,那么,政治上处处碰壁,饱经磨难,倍受世人冷眼,壮志消沉,又素怀隐居之志的`诗人自然就把它当成理想的栖息之地了。“吾将此地巢云松”一句也就随手拈来,天衣无缝。
相传李白的书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李白晚年时,很喜欢这里山势嵯峨,环境优美,于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书堂,隐居读书。以忧患意识作为主体人格固有特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破灭时,仿佛从希望的峰颠跌入失望的深渊,往往走向反面,隐身避世,断尘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李白,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超凡脱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出世思想便占了上风。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已屡遭打击,虽壮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隐居青松白云间,修道养性,终其天年便为晚年李白的主导思想。这实际上是时代给诗人酿就的悲剧。《登庐山五老峰》正反映了李白的这种思想倾向。
与李白大刀阔斧、奔腾豪放、激情喷涌的诗风有所不同,这首七言绝句中虽然不乏矫健飞腾之句,但全诗是以平淡取胜的。诗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语言也含蓄凝炼,具有很大的艺术蕴量。
篇10:登庐山五老峰翻译赏析
登庐山五老峰翻译赏析
《登庐山五老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前言】
《登庐山五老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全诗写法多变,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注释】
⑴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⑵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⑶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⑷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翻译】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赏析】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 登庐山作文
★ 数学阅读的体会
★ 围城阅读体会心得
登庐山阅读体会(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