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a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英语学习教育心得:一种刚刚好的状态,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英语学习教育心得:一种刚刚好的状态,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英语学习教育心得: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教学里面常常有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我们重复了不下十几遍,而学生依然会读成另一个词,比如将单词“They”读成“The”。
按照大脑的记忆规律来讲,一个单词,已经重复了这么多遍,应该是可以记住啦,可是不,学生就是记不住。
难道是学生无意识学习的原因?
我无法下一个结论,只能先把这个原因放在一旁,问问自己,那,我该怎么做呢?
我知道,我是可以专门抽出时间来,专门教一教学生这两个单词的发音的,通过让学生从意识层面上来“刻意”区分这两个单词的发音。
然而,有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我开始在大脑里设想这么做的教学过程时,我立刻就有一种“花了很多的时间,却只取得一点点效果。”的感受。
而且,学生无法区分“They”、“The”这两个单词,还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其他的类似的例子,那得花多少时间来教啊?这,想想都觉得头大。
在《启动大脑》这本书中,有一段描述是,在阅读一本书时,遇到难点,最好先撇开难点,晚一点再回头处理难点,如果不急于处理这些难点,大脑会潜意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不急于立刻处理这些难点,大脑会潜意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人考试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问题一时难于解答,但在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看时,答案却自己“蹦”了出来,难题常常显得出奇的简单。
东尼·博赞《启动大脑》第三部分——解除头脑的基本“思维工具”
学生在阅读中总是将单词“They”读成单词“The”这种现象,是学生遇到的难题,也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于是一个两难就出现,这些单词都是儿童英语阅读读物中的高频单词,掌握了这些高频单词,对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有些词的的确确是,相较于其他的词,花了很多时间,却总也记不完整的。
教还是不教?是我的教学方法没有契合儿童认知吗?若是如此,那就换别的方式来教。如果这个现象跟教学方法无关,那我是不是应该把时间拿来教那些学生更容易吸收的单词?这样的课堂更卓有成效?
这个问题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每到周末教学工作结束,开始总结时,它就总要到我面前来绕一绕,一次次提醒着我“喂,我在这里啊。”
经验告诉我,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是先保持原先的教学策略不变,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只不过,我得耐受一下,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时,那种要按耐住自己的迫不及待,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情罢了。
我就这样和这个问题相处了几周。
问题的解决,首先得益于一个契机,在那个契机中,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对于教学这件事依然存在着恐惧和不安,我和那份恐惧与不安相处了一段时间,然后,我问自己,把这份恐惧和不安先放在一旁,把这份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放在一旁,你会怎么做?
我会跟随自己的心意,做自己认为能够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教学。当我这么做时,我知道,我的身体是舒适的,我的心在喜悦地跳动,我感到十分地满足和欢喜。
当这种恐惧和不安被安抚之后,先前那个困扰我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每次来,我也不烦它,就看着它在我面前时不时露个面。
渐渐地,答案就慢慢出来了。
这个答案显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记得,那是在一个白天,我正在备课,备着备着,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就问自己,那么,我可以从哪些现有的资源中获取答案呢?
于是《新概念英语》这本书,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在几年前,我在做一次教学研究的时候,偶然翻到《新概念英语1》最前面几页,看到“To the teacher and student”(致教师和学生)这个部分时,这个部分所描述的“General Principles”(基本原理)让我深深着迷,我还特地为此查阅了其他书籍来跟这本书中提到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对比,也拿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做一个验证,最后的结果是,我非常赞同这些基本原理。
后来,这本书也就被我束之高阁,几年没翻一次,书都发黄了。
如今,我又一次想起了它,取出来,翻开,细细读,越读,越是一种狂喜,越是如痴如醉。
请看这段描述:
“A well designed course is one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what might be called the student's 'state of readiness': the point where he can proceed from easy to difficult. If the student is to make the most of his abilities, he must be trained to adopt correct learining habits right from the start.”
译文:一本精心设计的教材应考虑到学生所谓的“准备状况”即可以使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那个交接点。要使学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必须训练他从一开始就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In traditional course, grammatical items are often artificially grouped together. For instance, all the personal pronouns may be presented in a table which the student is expected to learn. The table is presented in isolation and is divorced from any context. But learning facts about the language in this way is of no real help to the students, for he is in no position to appply what he has learnt. In a structurally graded course, the student acquires a little information at a time and learns to make meaningful statements. He therefore learns to use relatively simple structural words like personal pronouns over a long period, instead of being given a large, indigestible dose of information at any one time.”
译文:在传统教学中,语法项目常常被人为地组合到一起。例如,所有人称代词被列在一个表中,让学生去学习。这个表是孤立的,不与任何上下文有关系。按照这种方法来学习语言的细节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因为他不可能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在一个按结构分级的教程中,学生每次得到一点信息,然后学会在有意义的表述中运用这些知识。这样,他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习运用诸如人称代词这类相对简单的结构词,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得到一大堆无法消化的信息。
“In order to become a skilled performer, the student must become proficient at using the units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unit of a language is not, as was once commonly supposed, the word, but the sentece. Learning words irrespective of their function can be a waste of time, for not all words are equal. We must draw a distinction between structural words and lexical items. Words like I, you, he, etc. are structural. Their use can be closely defined; ......From the learner's point of view, skill in handling structural words is the key to mastering a language, for the meaning that is conveyed in sentence-patterns depends largely on the function of the structural words that hold them together.”
译文:学生想要成为熟练的语言运用者,就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单位,而语言单位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单词,而是句子。学习单词而不考虑它们的作用可能会白白浪费时间,因为单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必须把结构词和词项加以区别。像I, you, he等词便是结构词,它们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加以界定......就学生而言,运用结构词的技巧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因为由句型表达的含义主要依靠把句子联结起来的结构词所起的作用。
读完,停顿,回味。哇哦,多么棒的描述。
我首先被“state of readiness”(准备状况)这个描述所吸引,着迷不已,而在看完对于这个“state of readiness”的描述后,我的第一个联想词就是“临界点”,学生在这个临界点的状态下,刚刚好踏入下一个语言的水平。学生所学的语言,刚刚好在她们能够消化的范围之内,学起来并不吃力、但也不轻松,是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她们需要花一点点力气,就能完成目标,但不会特别吃力,所以她们学起来并不十分困难,也会十分有成就感。
第二个吸引我的描述,是对于功能词的使用。为此,特地上网查了对于这个功能词的描述,发现原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都不是功能词;而像冠词、介词、助动词等词,这些词才是功能词,恰恰是对于这些词的掌握决定着学生使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当时还是蛮惊讶的。但再去回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时,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一针见血,如此清晰地描述了掌握语言的关键所在。我的的确确在教学中越来越觉得并不是要不要教单词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教句型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的问题,也不是自然拼的问题。当然,单词、句型、阅读、自然拼这些都各有其用处,教学目标不一样,所提的要求就不一样,这个暂且不提。
我得承认,这个有关掌握功能词的描述,在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总结、阅读、研究、运用、再总结、再阅读......这样循环许多轮后,这一次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完全是给我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领悟了。
第三个吸引我的部分就是那个关于“学生每次得到一点信息,然后学会在有意义的表述中运用这些知识。这样,他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习运用诸如人称代词这类相对简单的结构词,而不是在某一时刻得到一大堆无法消化的信息。”
读到这个部分时,一方面,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另一方面我又矛盾极了。我翻开了新概念的每课内容,细细看每一课之间的联系,的的确确是践行着这本书前面部分所描述到的每次给学生一点点信息,然后让学生学会在有意义的表述中运用这些知识。然而,书中所描述到的一些场景,却让我觉得矛盾。
比如,在“Where is it”这一课中,书中给出了8个场景。有一个场景是地板上放了一个盒子,对应的句子是“There is a box on the floor. The box is large.”(地板上有个盒子。盒子是个大盒子。)另一个场景是一个罐头盒上放着一把脏脏的叉子,对应的句子是“There is a fork on the tin. The fork is dirty.”(罐头盒上有把叉子。叉子是脏的。)
在阅读安妮鲜花所著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中,作者提到:
死背单词和句型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在陆地上做模拟动作,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的道理一样。单词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学过运用。背下来100个句型不如通过动画片和阅读积累100个情境管用。......国外孩子的语言中,非常多的词是我们知道中文意思却不知道用法的词,比如take, get, come, go等等。重要的不是这些词,而是这些词的搭配及其在不同情境中或的用法。
同意,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
把刚才所提及的“Where is it”这个部分拿来跟安妮鲜花的观点一比对,我发现,这两个观点在我的理解中是不兼容的。
在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下,我们学到一句表达,在以后遇到相同的场景时,能够因这场景而激活有关这个场景的表达,从而自然而然说出来。
而在一个编造出来的场景中,我们学会一句表达,可这个编造的场景,我们是几乎不可能遇到的,那怎么去运用跟这个场景相关的表达呢?
你说我们有多大的几率会说“地板上有个盒子,盒子是个大盒子。”“罐头盒上有把叉子,叉子是脏的”这些表达呢?
我在看过的英剧、美剧、或者是儿童剧中,几乎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以及为这些场景编写的符合某个句式的语言表达。就算是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曾经历过。
克拉申也在其一本描述语言习得的书中讲过,当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含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时,学习者更容易习得一门语言。
而刚才那个地板上有什么,罐头盒子上有什么的口语表达,是一个更偏向练习语言形式,练习句型的设置,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容易放在语言的形式上而非含义上啊。
在《Teaching ESL/EFL Listening and Speaking》这本书中也提到过教学四大脉络中的一大脉络就是要让教师的语言输出是有意义的,聚焦在其含义上,而非其语言结构上。
也许,这跟安妮鲜花与我所处的时代更接近,而新概念的作者亚历山大所处的时代离我更远的缘故;也许,在亚历山大所处的时代,是有那种场景的吧。
而且,安妮鲜花的女儿安妮在加拿大,亚历山大在英国。安妮鲜花的女儿安妮二年级时基本上每天读一本章节书,大概在6000-11000词之间。
我教的孩子在南京,除去上学以及写作业的时间,得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多长日子的积累才能达到这种阅读和水平啊?
而《新概念英语》是由外研社和培生教育出版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一套英语教材,距今已时隔,作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针对哪个群体的学生呢?他的观念是否同样适用于儿童呢?
每个作者的观念,都必然受其所在环境和时代的影响,我非常喜欢两位作者的观点,但当我考虑到所接触的学生的语言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时间精力时,依然会感到要将作者所提及的理论运用在这群学生中时,有许多因素要做评估和考虑,并不是照搬理论这么轻而易举的。
这种不兼容,真让人不舒服极了。就像消化不良一样,大脑一瓶混片,身体开始各种坐立不安。
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我相信,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为我所在的现实处境服务的,我要做的不是照搬理论,而是首先相信自己的经验,然后看哪些理论与我目前的经验相容,哪些理论则不然。
然后,先把这种不兼容的感觉通通放在一旁,我相信,两位作者的观点一定是基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一定有他们得出结论的缘由,不存在对错,关键看你如何运用。
然后,等自己平静下来,看看自己的直觉,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很快,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首先把上一周的教案拿出来,分析在每个步骤中,学生的吸收情况,于是,每个学生的吸收水平,我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然后,我将这些不同学生的吸收情况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接触到的理论、以及刚刚阅读完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判断。哪怕是在我目前看来不兼容的观点,也拿了去一一比对。比如,这个部分,小艾同学吸收得不错啊,嗯,因为小艾同学比别的同学多了两百个小时的听力积累,并且他的意识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他的母亲一直对他进行着阅读的培养......
接下来,将判断出来的信息进行梳理,学生吸收好的部分是什么原因?可以用哪些理论来解释?学生吸收不好的部分,是什么原因?将这些吸收好的部分继续延用在下一次教学中,对吸收不好的部分进行教学调整。
最后,对自己的直觉提出一个请求:我希望能够将我刚才阅读到的那些很棒的观点运用在教学之中,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做?
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行动起来,将想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仔细观察着每个学生的反应,并且,我很高兴地看到,课堂之中,学生自身所散发出来的状态是怡然的、课堂的氛围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这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一切都刚刚好,不多不少。
公众号:LeeLee
篇2:孩子教育心得: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
孩子教育心得: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上去努力但学习状态不好?孩子的学习状态究竟可以如何判断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
我在曾做过的中小学学校的讲座里说过:家长想要洞悉孩子的学习状态,就应该明白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如了解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孩子心智发展的规律。
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识别?这篇清单,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1、家长对孩子学习状态的评判,往往是根据孩子回家有没有做作业、玩手机等等行为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不科学,存在误区与不足。
2、状态的识别是改变现状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选择解决方式的前提是去发现核心问题,而发现核心问题的基础是识别问题发生在哪一方面。
3、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表现,需要从孩子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与学习中的情绪状态三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
4、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上坡的汽车,如果发动机没有启动,家长怎么推都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情,家长要找到启动孩子自动自发学习的汽车钥匙。
5、孩子的有效学习行为的判断包括了学习持续时间,有效学习时间,关键节点学习情况(例如节假日等),以及完成这些学习行为的代价情况。
6、孩子的积极学习态度与观念,包括认同学生学习任务,对老师以及同学们印象很好,觉得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学习与其他活动相冲突时,能把学习放比较前面的位置等。
7、孩子的积极学习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时能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与干扰时,能始终专注学习本身;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意义;对于未来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与信心。
篇3:孩子教育心得: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状态
我在曾做过的中小学学校的讲座里说过:家长想要洞悉孩子的学习状态,就应该明白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如了解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孩子心智发展的规律。
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识别?这篇清单,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家长对孩子学习状态的评判,往往是根据孩子回家有没有做作业、玩手机等等行为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不科学,存在误区与不足。
2. 状态的识别是改变现状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环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选择解决方式的前提是去发现核心问题,而发现核心问题的基础是识别问题发生在哪一方面。
3. 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表现,需要从孩子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与学习中的情绪状态三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
4. 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上坡的汽车,如果发动机没有启动,家长怎么推都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情,家长要找到启动孩子自动自发学习的汽车钥匙。
5. 孩子的有效学习行为的判断包括了学习持续时间,有效学习时间,关键节点学习情况(例如节假日等),以及完成这些学习行为的代价情况。
6. 孩子的积极学习态度与观念,包括认同学生学习任务,对老师以及同学们印象很好,觉得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学习与其他活动相冲突时,能把学习放比较前面的位置等。
7. 孩子的积极学习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时能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与干扰时,能始终专注学习本身;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意义;对于未来自己的学习充满希望与信心。
公众号:佐心家长
篇4:生活就是一种状态经典美文
生活就是一种状态经典美文
有人说,凡人,即烦人也。生活,真的包含了许多的不如意。你仕途顺利,但有一个智障的姐姐;你事业灿烂,家里却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你经营通达,失智的老父亲每晚都等着你去给他喂饭。在职场上你风华驰骋,但内心对亲人的那一份牵挂,却已深深地糅合在了你情感的丝丝缕缕之中,每每都会咬痛你的心弦,让你为之而付出。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一种状态。
曾采访过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为了儿子的康复,她辞职举债,办起了城里第一家为自闭症孩子服务的民办康复机构。她说,开始只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的环境,我可以日夜陪伴他。没想到,我却成了这么多“雨人”的妈妈。当许多母亲抱着与她儿子一样的孩子踏进这座小院落时,我哭了。生活既然让同样面临这种状态的我们有缘相识,我们也应该给生活一个母性的`回答。
她随手抱起身边一个孩子抚摸着,瞬间,我见她略显疲惫的大眼睛里闪动着一种异样的光彩。我把我的感觉告诉她,她笑道,就是在与这种生活状态的抗争中,原先狭隘的母爱悄然升华成一种职业的精神。现在我再也不会为我儿子担忧了,我关心的是这些孩子们的未来。
当一个人把个人的命运与一个群体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后,那种生活状态赐予她的苦涩与无奈,在那神圣的职业精神中就被渐渐淡化了。不过,生活中要做到真正忘我是不易的,有时候就是在自我的完善中,达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在皖南古徽州休宁县齐云山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位弱女子身负重物,如一日,每天挑着一两百斤的货物,在4000多级台阶的峭壁岩石上一天往返两三趟,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用自己瘦削的肩膀,将3个儿女培养成才,被称为“挑夫妈妈”。
前,“挑夫妈妈”突遭横祸,丈夫在打鱼时不幸失足溺亡,留下3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笔债务,生活一下子把一个绝望的状态扔给了她。望着孩子们企盼的眼光,她把牙一咬,换上了解放鞋,扛起了扁担,加入了挑山工的行列,成了唯一的“挑夫妈妈”。
两年后,她挑清了债务,17年后,她挑出了两个大学生。以穿破100多双胶鞋,挑断20多根扁担,踏出20多万公里山路的艰辛和毅力,实现了当初终身不嫁,一定将儿女抚养成人的愿望。生活给了她不幸的状态,她由此塑造成了一位美丽的母亲。
有时候,生活无奈的压力是巨大的,在与一种生活状态的对峙中,看不到尽头,靠的是血缘与亲情的坚守。
在一幢老式石库门房子的斗室里,住着父女两人。父亲是位百岁老人,女儿是个年已七旬的智障女。日常生活中,百岁老人照料着智障女儿,白天为她洗衣烧饭,晚上帮她擦屎把尿。老人虽已一百零几岁,身体尚可,家务事不论大小,件件都亲历亲为,有时社区服务员收去洗的衣服,送回时,他嫌不干净,还会把衣袖、领子重新洗过。
夜晚,父女两人同睡一床,老人睡外侧,女儿睡里侧,半夜女儿要坐马桶,老人会将女儿从里侧拉出,搀着扶起,等女儿如厕完毕,再将她缓缓推回床里,宛如女儿童年时的情景。
老人说,没有对女儿的这份牵挂,他早就去天堂会老伴了。现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把这又痴又傻的女儿照顾好,这或许是上天叫我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在人生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生活有时就是在猝不及防时,把你不想要的生活状态抛给你,成为你人生背景的一段灰色。对此,有的人怨恨,有的人无奈,有的人平静,还有的人抗争。但当你用生命的色彩把它刷新时,生活又会向你展示出崭新的姿态。
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篇5:成功是一种状态
悬崖上有一个鹰巢。一只老鹰生育了两只小鹰,一只长着黑爪,一只长着花爪。老鹰年纪大了,它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它想,必须抓紧一切时间,训练小鹰的飞翔本领,使它们尽快地独立生活。
当小鹰长得大一些的时候,老鹰就鼓励小鹰展翅飞向对面的悬崖。老鹰对小鹰说,谁能飞到对面的悬崖上,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在它的鼓励下,两只小鹰开始试飞。
可是,小鹰总是飞出不远就跌到山谷里。老鹰便将它们抓上来,重新进行练习。几天以后,黑爪小鹰不再练习了。在它看来,由于年龄太小,根本不能飞到对面的悬崖。每一次飞翔,都是徒劳无功的。再说了,自己迟早会长大的,长大了自然就会飞翔了。所以,它放弃了飞翔。
花爪小鹰一直没有放弃试飞。它觉得,只要自己不断地练习,总有一天会飞到对面悬崖上去的。由于它每天都在练习,所以摔得遍体鳞伤,有时连走路都很困难。遗憾的是,它一直没有成功,它反反复复地跌到山谷里。当然,每一次试飞都比上一次飞得更远一些,跌得更轻一些。花爪小鹰意识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
这一天,老鹰把两只小鹰叫到自己身边。它说:“我老了,以后不能照顾你们了。花爪小鹰是一个成功者,黑爪小鹰你要向它学习呀。”
黑爪小鹰不解地问:“飞到对面的悬崖上才算成功,但花爪小鹰没有飞到那里呀。”
老鹰意味深长地说:“成功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结果。”说完,它就死去了。
此时,一阵狂风袭来,乱石砸向了鹰巢,情况万分危急。花爪小鹰拍了拍翅膀,飞了起来,很快地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黑爪小鹰只能坐以待毙,不一会儿,可怜的黑爪小鹰被乱石击碎了头颅,随着鹰巢跌落到山谷里去了。
我们总是习惯把成功当成一种结果。事实上,成功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我们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场强者。
篇6:成功是一种状态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关于成功,每个人的理解与追求也不尽相同。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成功看作是一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和成绩、鲜花、掌声、金榜题名、香车宝马、豪华别墅、事业辉煌等联系在一起。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以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成功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状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悬崖上有一个鹰巢。一只老鹰孵出了两只小鹰,一只长着黑爪,一只长着花爪。当小鹰长得大一些的时候,老鹰就鼓励小鹰展翅飞向对面的悬崖。老鹰对小鹰说,谁能飞到对面的悬崖上,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在它的鼓励下,两只小鹰开始试飞。可是,小鹰总是飞出不远就飞不下去了,老鹰便将它们抓回来,重新练习。就这样过了不久,黑爪小鹰放弃了练习,花爪小鹰却一直没有放弃试飞,它觉得,只要自己不断地练习,总有一天能飞到对面的悬崖上去。有一天,老鹰把两只小鹰叫到自己身边说:“我老了,以后不能照顾你们了。花爪小鹰是一个成功者,黑爪小鹰你要向它学习。”黑爪小鹰不解地问:“飞到对面的悬崖上才算成功,但花爪小鹰没有飞到那里呀?”老鹰意味深长地说:“成功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结果。”当一阵狂风袭来掀翻鹰巢时,花爪小鹰拍拍翅膀飞了起来,很快就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黑爪小鹰飞不了多远,只能坐以待毙。
从飞行目标来看,花爪小鹰还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然而,它努力拼搏的状态与黑爪小鹰相比,不就是一种成功吗?坚持下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这个故事中的黑爪小鹰与花爪小鹰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无处不在。相近的智商,同样的起点,相同的环境,相似的'经历,多少年过去了,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原因就在于,在奔向梦想的路途中,各自所保持的状态不同罢了。
成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昂扬奋进、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执着坚守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成功才有保障。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坚持了,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坚持,就一定没有结果。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人要想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的话,必须学习的第一课,就是要克服早期的失望,一定要使自己始终保持着成功的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状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一种状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状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状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一种状态。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大师所说的“勤奋”就是一种状态……所有这些状态无不是成功的状态。
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它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自强不息、执着坚守的状态,有了这样的状态,我们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强者,并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 成功是一种状态
英语学习教育心得:一种刚刚好的状态(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