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仔小队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老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老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老北京春节作文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篇2:《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篇3:《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 大蒜 香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恰好 几百盏灯 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篇4:老北京春节习俗有哪些
老北京春节习俗有哪些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篇5:老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师:让我们再走入课文,去体会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多姿多彩。
二、品读课文句段,体会感情。
1.小组交流自己欣赏的句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2.班上交流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从饮食描写来欣赏春节的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2)从场景描写来欣赏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从人们的活动方面来感受名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3.再朗读,再体会。
4.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领悟表达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1.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法。
2.课文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3.小练笔:《我们的春节》
(1)写前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说自己过春节的经历
(2)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春节的特点,要有详略。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春节各地的习俗 。
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形近字组词
作业安排: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春节各地的习俗
篇6:老北京的春节作文400字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短小的篇幅,质朴的文风,却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怎能不让读者于新春佳节同喜同乐呢?
篇7:老北京的春节作文400字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20xx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篇8:《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 大蒜 香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恰好 几百盏灯 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 初一 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9: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 大蒜 香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恰好 几百盏灯 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 初一 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4.《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5.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推荐
7.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8.《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0.《马说》教学设计
篇10:《老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一起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随同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习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身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协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局部,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篇11:《老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在讲授《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努力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趣盎然,感受语言的魅力。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
例如学习除夕一段,学生在评价同学读书时这样说:“书上写到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我在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时,特别高兴,所以在读这句话时我觉得应该读的高兴点。”“鞭炮声日夜不绝,应该再读的再热闹一些,因为鞭炮这一家响过之后,那一家又放起来了,响声不断,所以要读再热闹一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家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感到特别香,应该再读得香一点。”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形成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例如在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学生有如下的发言:“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呼作响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但通过上课,发现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应变的能力。
篇12: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习: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篇13: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本文节选自作者老舍的作品。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始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热闹。
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热闹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
A、指名回答讨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春节“结束”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部分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结束、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能力。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篇14:教学《老北京的春节》有感
教学《老北京的春节》有感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今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开始”“高潮” “结束”的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兴趣并不高。于是我停了下来细想。原来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腊月以及正月没有准确的`概念。于是我灵机一动。打破原先的教学思路,在黑板上按课文中的时间变化顺序结合20xx---20xx年的日历,在黑板上写上腊八(1月3日)——腊月十九(1月14日)——大年三十(1月25日)除夕——正月初一(1月26日)——等等。再在每个时间段下面结合课文写上老北京人的具体风俗。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以下感觉自己的生活拉近距离。再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出乎我的意料,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们,一反常态,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篇15:老北京过年
老北京过年
大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正是“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天举行。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水饺,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较开放的广州,从1985年春节开始,已出现扶老携幼到酒楼吃团圆酒了。
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
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
---------------------------
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
篇16:老北京歇后语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Y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b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Y------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Y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Y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屁股吃人参----------候补,
(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篇17:老北京过年
老北京过年
大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正是“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天举行。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供品最丰富者为“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水饺,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较开放的广州,从1985年春节开始,已出现扶老携幼到酒楼吃团圆酒了。
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
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
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也与“祟”在除夕出来害小孩有关。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称“压祟钱”。实际上,长辈给晚辈小孩钱,是皆大欢喜的事,故而沿袭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称“大年初一”。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出外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了上述情况外,即是一般的亲戚之间、同行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拜年。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头。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也出现了新形式,如电话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只能在院中说话,也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之陋俗。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即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开始互相道贺。
元旦期间,除上述“忌门”之外,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无道理,甚至很可笑。明代习俗,新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须急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说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主谁一年顺利。将门栓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习俗流传甚长远,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说“岁(碎)岁平安”。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杀或口角。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其实需吃药者,已经生病了,耽误病情,岂不更重!)至于大年初一须吃素,现在可能很少见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
有些习俗更显无聊,如不吃稀饭,否则出门会遇大雨;出嫁后的女儿,此时不可回娘家,否则会将娘家吃穷。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一年不交好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许骂街,否则今年要倒霉……,这些禁忌虽属无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们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顺心,难免口出“秽言”。如何对待这种“童言”,人们也想出了绝妙的解法,用毛草纸(现在的卫生纸)擦嘴。含意是把小孩嘴当屁股,说话如放屁,不算数。
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节日的气氛及景象太令人兴奋了。新年新岁之时,每家都在展览自己的年货,所以菜肴都很丰富、酒醴齐备,新正拜节要奉节酒三杯,真一时之快事也。
一般贫穷之家,也尽自家之能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有些”观景”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
老北京过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8:老北京俗语
前面我说了,老北京的俗语听着俗,其实不俗,这真不是白说。这两天在微信中就有朋友们表示赞同,言称老北京俗语毕竟是几百年文化古都保留下来的语言,不具备点文化色彩、没有点文化内涵,哪能传承到今天啊!
您瞧,这话说的真是够给劲的!就冲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咱还得继续聊不是,今儿咱就再说说俗语“八竿子打不着”和“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前一句乍听,您肯定是有点二乎,这说的是什么呀?您甭急,看这后一句恐怕您就明白了,这句话直白呀。前一句是老话儿了,可说是老北京的俗语,可这后一句呢,那是个新词,要说到底有多新,咱还真没考究过,不过我知道郭德刚的相声里曾就说过这话,现在在民间也还算流行。其实这两个俗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人跟人或事跟事之间呀,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甭往一块扯。您比方说,有人这么说“您甭跟我说,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事跟我有一毛钱关系吗。”您听明白了吧,这是择自己呢,精炼的话语,立马表明了态度,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再说这“八竿子打不着”,这更有意思。
从字面理解,八个杆子连起来都挨不着,您想那得有多远啊,表示也许有关联,但关系也是忒远了。但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能用这俗语说的人或事,甭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那都是举不胜举。您比如在“”时期,有些人受到冤枉和不公正的对待,成天介的挨批挨整,生命都难保了,可有的人、甚至是亲人,明明知情,本能站出来替其伸张,但恐于形势,怕引火烧身,而是以“八竿子打不着”解脱自己,划清界限。这样的事例,我想凡是过来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只可叹混乱的年代造就了畸形的人际关系和亲情关系,可悲可叹!这也是择自己,表示一种态度。可还有千方百计往自己身上粘的呢,您再听我说说。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攻坚发展期,我理解要攻坚,那一定就是难度大啊!的确这些年违纪违法的人和事都不少,有些人就为了做非法勾当、赚大钱,拉大旗作虎皮,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确生要说是中央某领导的亲戚或秘书类的,到处招摇撞骗,骗财、骗色,您别说还真有不少的人或企业上当受骗的。这类事儿,我甭举例您也许就能说出几档子来。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各种媒体报道的这类新闻多了去了,有些大骗子做的事不乏有地方领导、名人、知名媒体为其站脚助威啊,等骗子玩现了,他是栽了,但最惨的还是受害企业和个人,其实说惨也该找,贪利呗!
嗨,说这俗语怎么又聊到当今的社会现象上了。不过也难怪,您细琢磨,这每一句俗语,那一句不是在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是它能够折射出社会上的世态万象和人间的善恶百态,这才能传承到今儿,才能让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
还有,就是我今儿还能跟大伙儿有的聊啊!
篇19:老北京俗语
1、管他不叫他,叫丫。
2、管你不叫你,叫您吶。
3、管女人不叫女人,叫娘们儿。
4、管男人不叫男人,叫爷们儿。
5、管朋友不叫朋友,叫瓷器。
6、管妻子姐妹的丈夫不叫姐妹的丈夫,叫担儿挑。
7、管情人不叫情人,叫傍尖儿。
8、管小女孩不叫小女孩,叫丫头片子。
9、管姑娘不叫姑娘,叫小妞儿。
10、管美女不叫美女,叫蜜。
11、管没正经不叫没正经,叫没溜儿。
12、管火柴不叫火柴,叫起灯儿。
13、管山楂不叫山楂,叫山了红。
14、管扫把不叫扫把,叫笤帚疙瘩。
15、管墙角不叫墙角,叫旮旯儿。
16、管散步不叫散步,叫遛弯儿。
17、管急了不叫急了,叫炸猫儿。
18、管叫板不叫叫板,叫拔份儿。
19、管欠招儿不叫欠招儿,叫递葛儿。
20、管拔腿跑了不叫拔腿,叫撒丫子。
21、管拿劲不叫拿劲,叫拿糖。
22、管不给面子不叫不给面子,叫甩脸子。
23、管起哄不叫起哄,叫塔儿哄。
24、管可以不叫可以,叫得嘞。
25、管来劲不叫来劲,叫上脸。
26、管胡说不叫胡说,叫扯蛋。
27、管没戏不叫没戏,叫歇菜。
28、管说大话不叫说大话,叫吹牛逼。
29、管拉稀不叫拉稀,叫窜稀。
30、管撒尿不叫撒尿,叫尿尿(sui读一声)。
★ 老北京布鞋广告词
★ 教案设计模板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 龙的传人教案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