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案

时间:2022-11-25 06:24:15 作者:Hushing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ush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密度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密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密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cm×3cm×1cm)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cm×3cm×2cm)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cm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cm3和24cm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Qcm、3.00cm和1.00Cm,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章后习题2、3。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2:密度

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

二、新课讲解:

1.建立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符号ρ

B.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答:铁块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义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

四.小结

篇3:密度

课题<?XML:NAMESPACE PREFIX =O />

第三节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的概念。

2. 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的概念;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

二教学过程 设计

1.  建立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符号ρ

B.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 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XML:NAMESPACE PREFIX =V /> 

答:铁块的是7.9×103kg/m3

2.物理意义

水的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1.  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用符号:“ρ”表示

2.  公式:

3.  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篇4:密度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的概念。

2.知道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

二、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194.812.007.9铁块2189.624.007.9松木块1612.000.5松木块21224.000.5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教师指出:理解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

学生答:由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即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公式:=质量/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篇5:密度

密度

课题

第三节 密度

执教

教学

目标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

演示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

练习ρ的写法

练习单位的化法

教学过程设计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课课通》

5.小结

计算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

P107:1

四板书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五说明

篇6:密度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194.812.007.9铁块2189.624.007.9松木块1612.000.5松木块21224.000.5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1×103克/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篇7:密度

密度

密度mì dù[释义]

①(名)稀和密的程度。

②(名)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所含的质量;用克/立方厘米表示。

[构成]  偏正式:密(度[例句]  人口~高。(作主语)果树~不宜太大。(作主语)

篇8: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

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

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

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要测质量和体积应选什么器材?讨论得出:天平、刻度尺、物体。

设计实验表格:

质量(g)

体积(cm3)

1cm3物质的质量m/v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木块1

木块2

木块3

进行实验:(1)用提供天平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④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点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结论。师总结: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测量数据讨论时,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着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种物质都遵守共同的规律,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然后比较不同物质在遵守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处,渗透“同中求异”比较方法。

⑤引入密度的概念

由实验结论可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能反映物质的种类的这样的特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ρ。进而引出公式:展示密度计算公式:公式:ρ=m/v,单位符号以及关系。

⑥应用:观察课本,了解密度的意义;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关系。

篇9: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自学导航

一、实验探究:物体体积与质量的关系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从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三、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义。

知识梳理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技能迁移

1、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了体积为100mL的液体,总质量为130g,求该液体的密度。

2、一个空瓶质量是200 g,如果装满水总质量是700 g,今先向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为1 kg ,然后再向瓶内装满水,则三者质量

篇10: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时,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来鉴别一瓶自来水和一瓶矿泉水呢?这时这种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们来鉴别物质呢。

思考:单纯地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行吗?

1、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2、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那质量相等吗?

3、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如图,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

4、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实验: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

3、提出问题: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①.请你把粉笔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 ②.用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密度定义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

33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kg/m;还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3、

练习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 ) 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 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 /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 ,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 ,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

3

35、铝的密度是2.7×10kg/m,读作 。它表示的意思是 。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 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

A、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C、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D、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E、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3

3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 )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 ) 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 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 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124g B、122g C、118g D、116g 能力提高

3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

的质量是24.6g。求:

(1) 石油的密度。

(2) 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

33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kg/m)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

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3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篇11: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考纲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理解密度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4.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要点诠释:

(1)单位: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2)质量的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测量: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考点

二、密度及测量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点诠释:

(1)公式:

变形: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

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ρ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ρ成正比。

(4)图象:如图所示:ρ甲>ρ乙

(5)测体积——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6)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7)测液体密度:

①原理:ρ=m/V

②方法:a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c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d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考点

三、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4.判断空心实心。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对于学生认识物质本身有重要的意义,与后面的压强和浮力关系十分密切,同时测量密度又考察了学生对于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辨别物质的一些简单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让学生学习用密度去辨别物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六、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四杯液体:白醋、白开水、雪碧、可乐。金属铜条,大小不同的铁块。

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七、课时安排 :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两杯液体可乐和雪碧,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回答,学生立马答出答案。

再出示两杯液体白醋和白开水,提问:如何区分它们? 请学生闻一闻或者尝一下。 学生很快答出答案

出示黄铜金属块,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 暗示学生在用质量比较,用质量进行区分。

此时展示大小铁块,质量不一样,可见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数量关系。到底什么关系?会不会从中帮我们找到鉴别刚才金属的办法?

需要用实验来测量,

二、利用器材,自助实验

和学生一起回顾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助测量提供的实验器材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和巡视,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师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引导学生将质量与体积相比。进而发现规律 总结为:

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四、发现规律,引入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由此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10g/cm)

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 现在你知道老师的戒指可以用什么办法鉴别了吗?

3-3

3九、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十、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m3

(1g/m

3

3

=1000kg/m)

3

33.水的密度:1.0×10㎏/m

3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千克.

4.公式:ρ=m/v 十

一、教学反思

篇12: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学情分析】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篇13: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铝块1 5

铝块2 10

铝块3 10

铝块4 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四、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5、6

板书设计: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篇14: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 dm3= m3

2.1.5㎏= 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图1:铜丝 图2:食用油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 ),它的质量( ),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师板书: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 (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课堂训练1】

练习1.1m3=_____dm3=______cm3

练习2.1.0×103kg/m3=________g/cm3

参考答案:1.103,106;2.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⑷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活动与探究】

课题:巧测密度。

要求:给你一个玻璃瓶、一架天平(附砝码)、足量的水和待测液体,如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及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实验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篇15:第三节《密度》的教案

第三节《密度》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

3.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与、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与、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6.布置作业

第三节密度教案一

篇16: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 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篇17: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故事引入: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篇18: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密度》说课稿

密度教学设计

初中密度说课稿

第五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二

测量物质密度说课稿

最合适的关键词密度是多少?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总结

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废水的治理

我国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发展趋势

密度教案(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密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