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冰淇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自然第七册教案3、物体的热胀冷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自然第七册教案3、物体的热胀冷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 第1篇:自然第七册教案3、物体的热胀冷缩第2篇:自然第七册教案4、太阳第3篇:自然第七册教案6、水污染第4篇:自然第七册教案2、研究温度计第5篇:自然第七册教案13、月球探秘第6篇:自然第七册教案8、保护水资源第7篇:自然第七册教案15、生锈和防锈第8篇:自然第七册教案5、太阳能的利用第9篇:自然第七册教案7、水的净化第10篇:自然第七册教案11、营养与保健第11篇: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第12篇:自然第七册教案9、食物中的营养第13篇:自然第七册教案9、食物中的营养第14篇:自然教案-第二册 3、3人体的营养第15篇:自然教案-第二册 4、4感觉器官3课时第16篇:自然教案-3、8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第17篇: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第18篇:自然第五册教案3、制作昆虫标本第19篇: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第20篇:自然教案-第一册 3、7鸟类2课时
篇1:自然第七册教案3、物体的热胀冷缩
自然第七册教案3、物体的热胀冷缩
课 题
3、物体的热胀冷缩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226 日
教学目标
1、在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一步通过对固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
准备
1、酒精灯、火柴、固体膨胀实验器;瘪乒乓球一个;烧瓶、气球、水槽2个、冷热水。
2、热胀冷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提问:什么叫液体的热胀冷缩?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问题。(板书课题)
(1)提问: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讲述:(出示固体膨胀实验器)金属球是一个固体,现在它刚好可以通过铁环的孔。你能不能用这个装置来证明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3)学生讨论汇报。
(4)讲述:为了使金属球受热,我们要用酒精灯给它加热。
(5)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金属球在什么条件下通过或不通过圆环。
(6)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汇报。
(7)师生小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谁又能证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空的烧瓶、气球、橡皮筋、热水、冷水及水槽等,你会设计实验证明吗?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提问:通过上节课和本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准能归纳一下得出一个结论?
(5)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感受
学生认识到了不只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篇2:自然第七册教案4、太阳
自然第七册教案4、太阳
课 题
4、太阳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10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太阳的概况。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获取的太阳的光和热的不同。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比实验的能力。
教学
准备
1、不同情景中的太阳和太阳像个大火球的近景挂图或投影片、录像资料。
2、温度计若干、玻璃板、木反、反光玻璃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研究太阳的光和热。(在室外进行)
2、指导学生学习太阳的'一般知识。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猜谜:“早晨东边出,傍晚西边落,永发光和热,万物离不了。”这个谜语你知道是说的什么吗?(太阳)
2、提问: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好看?
我们一起看课本第12页,你最喜欢哪一幅图中的太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板书课题)
(1)谈话并提问:太阳每时每刻都在散发光和热,你能结合生活动实际想想,在不同的情况下,地球上的物体获得的太阳热相同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谈话: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情况不同,物体获得的太阳热不会相同的。下面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三种不同情况下,物体获得太阳热的情况到底如何。
(4)阅读课文,掌握实验方法。
按①直射与斜射下;②透明物与不透明物遮挡下;③有反射光和无反射光下,分别加以指导与阐述。
(5)指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实验的方法、要求,分配好小组、实验项目,共同协作,作好记录。
(6)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①阳光直射下比斜射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②透明物体遮挡下比不透明物体遮挡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③有反射阳光下比没有反射阳光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多。这说明在不同情况下,物体获得的太阳热是不一样的。
(1)谈话:虽然我们经常见到太阳,对太阳很熟悉,可它有许多的秘密我们都还不了解,比如你能猜想一下太阳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太阳有多大?太阳温度有多高吗?(学生猜想并回答)
让我们看课本第13―14页,请你边阅读边想想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合不合理,并提出不太了解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2)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提问,通过打比方来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正因为太阳如此的大,温度如此的高,所以它蕴藏的能量很大很大)
(3)交流资料或观看录像。
(4)小结:①太阳是颗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②太阳距地球有1.5亿千米;③太阳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④太阳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超过1500万摄氏度;⑤太阳每秒发出的能量是现在地球上人们消耗的能量总和的1000万倍;⑥太阳能量很大,取不尽,用不完。
课后感受
通过对太阳的了解,多数同学都能知道太阳看上去小的原因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篇3:自然第七册教案6、水污染
课 题<?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6、水污染 | |||||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 上课日期 10 月 24 日 | |||||
教学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水域中的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了解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类的健康。 2、指导学生考察自然水域。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考察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
教学 准备 | 教师课前察看周围水域情况,选择好考察地点。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工具(瓶、竹竿、绳等)、照相机。 | |||||
教学过程 设计 | ||||||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备注 | ||||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2、指导学生考察附近水污染情况。 3、指导学生了解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 1、提问: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水》单元,请你想想,自然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水有哪些用途? 2、讲述:自然界的水虽然分布很广,但可直接供人类利用的水却很少。随着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弃物越来越多,自然界里的水越来越脏了,这样的水能用来饮用、烧饭做菜吗?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水是怎样被污染。 (1)看课文中的插图了解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看课本第19页的插图,分组讨论,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②学生汇报。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电台、报纸的报道,讲讲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①生活中你看到哪些污染水的现象? ②你知道我省哪些水域污染严重? (3)小结:自然界的水大多是不干净的,污染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污染、工厂的废水污染、船只航行时的油污染、农村喷洒农药产生的污染……如果水中含有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水受到污染。(板书课题)混入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叫污染物。(板书:污染物)如:垃圾、油污、工业废水、病菌等。污染物的来源叫污染源,(板书污染源)污染源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医院,有的来自居住区。 (1)讲解:随着生产的发展,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水、倾倒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废物通过各种途径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污染已经很严重,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我们这个地区的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呢?我们必须亲自去看看,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自然事物的科学方法。 (2)介绍考察方法。 ①看:看水面情况,水的颜色、水面的漂浮物、水中动植物情况。 ②查:查找污染源,查水域周围情况,是否有工厂、医院、垃圾堆…… ③闻:用小瓶取水样,闻有没有怪味、臭味。 ④记:及时记录考察情况。 (学生充分讨论后填写报告) (3)指导考察报告的填写方法。 考察目的:填写某地区的水域是否受污染。 考察地点:附近的水域。 考察时间:XX年X月X日 水域情况:水的颜色、气味、水面漂浮物、水中动植物…… 水域周围情况:农田、工厂、医院、居民区、垃圾堆…… 总体印象:水域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最后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察报告要如实填写。 (4)讲解考察时的注意事项。 ①分小组考察:4—6人一组,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集体行动。 ②采水样:不要到深水区采水样,采水样时一定要有家长或老师带领。 ③各小组互相照应,发生情况,及时报告。 (5)实地考察(校内的池塘) (1)汇报考察情况。 (2)结合实地考察报告和课文插图,讲讲污染的水怎样危害人的健康。 (3)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汇报摘要板书,并归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危害,另一类是间接危害。 (5)小结:污染的水可通过人体的饮水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有的是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体,间接危害人的健康。 | |||||
课后感受 | 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在我们周围的水域情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篇4:自然第七册教案2、研究温度计
自然第七册教案2、研究温度计
课 题
2、研究温度计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9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
准备
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冷热水水槽各一个,橡皮圈2个(做标记用)。
2、演示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
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水和其他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测量标准。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谈话: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在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板书课题)
2、提问: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实验)
(1)提问: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
(3)讨论: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6)提问: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参照课本第6页进行)
(8)师生小结:液体都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可以推断,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学生看课本第7页阅读部分。
(2)提问: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100摄氏度,水结冰也不绝对都是0摄氏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课后感受
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对于温度计的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篇5:自然第七册教案13、月球探秘
自然第七册教案13、月球探秘
课 题
13、月球探秘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2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了解人类通过对月球的不断探索,月球的奥秘将会逐步地被揭开。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
准备
有关月球概况的资料、挂图或录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科学家在月面上探索的情况。
2、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
3、指导学生想象月球上看地球。
4、介绍最新月球探测情况。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地登上月球,科学家们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了哪些新发现,是不是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月球探秘》。(板书课题)
(1)提问:登月人员在月面上做了哪些事?
(2)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后讨论。
(3)学生汇报后小结: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期间,人类先后有6次12人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从月面带回了384.6千克的物质;还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如:安装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进行了各种测量,拍摄了15000多张月球近景照片,12千米长的电影胶卷。
月球的秘密逐渐被人们揭开。
(1)谈话:人类通过长期对月球的不断探索,终于揭开了月球的秘密。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第42页到43页,讨论一下人类已经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秘密。
(2)学生阅读课文后讨论。
(3)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挂图并可摘要板书。
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49个月球=1个地球
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表面凹凸不平,像铺了一层细细的粉末。
有引力,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没有大气(空气),也没有风,没有雨。
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达1200C,夜间降到-1800C以下。
没有植物、动物,也没有生命。
(4)学生讨论:宇航员登上月球,需带些什么?
(提示:根据月球的自然环境,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怎样克服恶劣的条件,才能进行探秘。)
(1)学生讨论:假如你站在月球上,你能看到地球吗?你会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月球上看到地球的挂图。或看课本第44页中间的插图。
(3)学生讨论,汇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4)小结: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像一个蔚蓝色的大圆盘,蓝蓝的球体,蓝的是大海。周围还包裹着一层“大气外衣”。
(1)讲述: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一些秘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月球新情况。
(2)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第3、4段。
(3)小结: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①据说月球的南极发现了冰。后来,又否定了这一说话,月球上到底是否有水,依然是一个谜。
②在月球上规划建立人类生活基地。
课后感受
篇6:自然第七册教案8、保护水资源
自然第七册教案8、保护水资源
课 题
8、保护水资源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1 月 7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水是一种十分有限的重要资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方法。
2、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
准备
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比例挂图、《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图解、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2、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缺乏淡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3、向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了解《水法》。
4、联系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结合课本第27页下面的插图讨论:
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自然界的水是不干净的,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饮用。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几种?
2、讲述: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地球将会怎样?自然界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今天学习第8课《保护水资源》。(板书课题)
(1)阅读课本第25页。组织讨论:为什么说水是一种资源。
(2)小结: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地球上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百分之三,而这很少一部分淡水又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变成冰川,南极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能直接利用的淡水更少。(这里边讲解边用图表示)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江苏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为污染严重,如果水资源得不到保护,结果将会怎样?
(1)看课本第25页的插图,分组讨论。地球上缺乏淡水,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2)学生汇报。
(3)师生小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如果人为污染不加以控制,居民向水中倾倒垃圾,工厂向水中排放有害废水,船只航得泄漏油污,农民使用的农药渗入水中,导致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可饮用水越来越少,人就会像沙漠中的旅行者,因缺水而死亡。动植物需要水,如果动植物饮用和吸收了受到污染的水,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也会中毒甚至死亡,世界上曾发生过好几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
(1)谈话: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我国政府于1988年专门颁布了《水法》,每个公民、家庭、单位都应自觉遵守。
(2)了解《水法》有关法规。
①《水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的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
②水域附近不准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
(3)了解淮河、太湖污染严重,急需整治。
①提问:你知道淮河、太湖水被污染了吗?那里的水怎样了?(通过电视、报纸等报道,知道了有关太湖、淮河水被污染的情况)
②讲述:1994年7月,淮河水污染严重,黄绿色水变成了酱油色,河两旁的树木枯死,鱼大量死亡,居民饮水困难;太湖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布满了半个太湖。太湖、淮河是江苏境内的两个重要自然水域,我国政府已拨专款整治淮河和太湖。
(1)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2)你怎样来保护水资源?
课后感受
通过学生对一些环境的污染图片,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以及了解一些我们国家有关水污染的法律法规。
篇7:自然第七册教案15、生锈和防锈
自然第七册教案15、生锈和防锈
课 题
15、生锈和防锈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2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针对金属生锈和防锈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启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活动,实验研究,探求新知等过程的经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3、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
准备
1、各种生锈的金属物品和多种金属材料。
2、有关金属生锈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锈。
2、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索有关金属生锈的问题。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谈话:前两课,我们研究了金属,你们认识了哪些金属?
2、提问:有人说金属也会得一种“皮肤病”,你知道这种“皮肤病”是什么吗?
3、揭示课题:生锈是金属的一种常见现象,锈对金属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的生锈和防锈。(板书课题)
(1)提问:你见过金属生锈吗?
(2)学生观察锈、刮锈,并汇报。
(3)提问:你了解哪些有关金属生锈的知识?你对金属生锈还有哪些疑问?
(1)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①谈话:经过观察和回忆,大家初步认识了锈,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金属生锈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
②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准备研究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提示。
(2)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①讲述: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按研究的设想组成研究小组,各组还可以挑选其中一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并推选组长。
③教师提出要求:研究小组内要充分发扬民主,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和表达思想的权利,大家在小组内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研究。
④讲述:为了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效果,研究小组首先要制定一份比较详细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要在小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产生,尽量做到分工明确,活动时间、步骤可行,参观考察及其线路具体,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课文提供了一份“小组活动计划”表,同学们可以参照它制定活动计划。既包揽所有项目,也可删减、补充和修改。
⑤学生讨论,制定计划,交流计划,师生共同对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⑥再次提醒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3)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①讲述:计划制定后,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活动了。研究中遇到困难,可以参考课文中的`五段提示,也可以争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商讨,解决困难。
第二课时
②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按计划开展活动,并做好相互交流的准备。教师做为普通一名成员,参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并密切注意各组研究动态,及时指导、调控。
第三课时
(4)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①简单回顾前两时段的学习活动。
②学生以各种形式交流汇报研究的内容、过程、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情况。
篇8:自然第七册教案5、太阳能的利用
自然第七册教案5、太阳能的利用
课 题
5、太阳能的利用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17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量,了解人类是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或简易太阳灶,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
准备
1、人们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能的挂图或投影片若干。
2、内部涂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并晒干的棉花东泡沫塑料、食品袋、细棉线、水、胶带纸、黑纸。(学生课前备好)
3、大碗、铝箔、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塑料吸盘挂钩、马铃薯(或其他块状食物)。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太阳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太阳发出的光和热是一种能源,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能的利用。(析书课题)
(1)提问:请同学们讨论,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挂图或投影,显示学生回答内容的情景,并作简要讲解。
(2)小结:人们晒粮食、制盐、晒衣服、用塑料大棚种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阳能。人们还利用太阳能制造出了热水器、电池、发电厂等。
(3)提问: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刚才你们提到的.利用太阳能的装置吗?让我们通过观察来了解它们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教师用挂图、投影或实物展示太阳能装置,并作讲解。
(4)谈话: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有限能源的减少,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太阳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居室,用太阳能取暖、供水、制冷、照明、烧饭等。太阳能发电卫星也正在研制中。
(5)学习观察课本第16页几种利用太阳能的装置。
教师对其工作原理作简单说明。
(1)谈话:有的同学认为太阳能装置肯定都很复杂,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来做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你想试试吗?
(2)讲解:怎样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呢?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看课本第17页图示制作步骤,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研究。(学生阅读并提问)(具体步骤可阅参考资料)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谈话:制作好的同学就可以把这个装置放到阳光下去试验效果了,注意试验的时候,盒面应该适当倾斜,使阳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学生到室外试验效果)
(5)汇报试验结果。
课后感受
本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是利用太阳能的。大多数同学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篇9:自然第七册教案7、水的净化
自然第七册教案7、水的净化
课 题
7、水的净化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0 月 31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蒸馏水和纯净水的用途。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准备
1、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2、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3、制取蒸馏水实验:圆底烧瓶、乳胶管、烧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直角形玻璃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通过《水污染》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2、讲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种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板书课题)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水里有泥沙、木屑、细菌等)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单间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板书: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国农村,没有用上自来水的地区,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使水变得干净些。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①加入适量明矾。②用玻璃棒搅拌。③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由于静置时间较长,把观察沉淀后水的变化放在过滤实验后进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什么变化?(沉淀后的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漂浮着比水轻的杂持质,下面有一层泥沙类杂质,中间的水比较清澈)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沉淀的结果。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滤纸两次对折成4层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滤纸剪成圆形。
③展开:把滤纸展开成圆锥形,大小和漏斗一样。
④湿润滤纸:用滴管取清水,从下往上湿润,滤纸与漏斗之间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铁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紧贴烧杯壁。
⑥玻璃棒顶在三层滤纸处,倾斜成600,把水沿着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过滤纸边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要想杀死它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气等消毒药品。我们把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3)学生填写课本第23页中的结论。
课后感受
篇10:自然第七册教案11、营养与保健
自然第七册教案11、营养与保健
课 题
11、营养与保健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1 月 28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满足人体许多方面的需要。
2、教育学生注意摄取食物的多样化,不偏食、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
准备
豆油、猪油、碟子、棉线、火柴、镊子、酒精灯、剪刀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吸收的营养对人体的作用。
2、进行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什么人叫消化?人体将消化后的营养吸收到人全身各处,你们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2、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作用。(板书课题)
(1)脂肪、淀粉――人体有能源材料。
①谈话: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活动,你们说说,都进行哪些活动?(自然课上做实验,体育课上跑跳,语文数学课上动脑筋做练习,连平时的呼吸、消化、看东西等都是人体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气力”,科学上把这种“气力”叫做能量。那么,人活动时靠什么获得能量呢?(学生自由发言)
②讲述: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个实验。(演示)将浸在豆油或猪油中的'棉线用火点燃,观察棉线能否燃烧?(棉线能燃烧)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汇报:豆油或猪油能在空气中燃烧,释放能力。
④提问:从实验结论中你能推想出人体可以靠什么来获得能力呢?
⑤学生汇报后小结:脂肪、淀粉在空气中都能燃烧,产生了热,这些营养被人体吸收后,在人体内也会缓缓地“燃烧”,放出能量,就像汽油能使汽车开动一样,它们能使人保护体温370C左右,同时进行各种活动。所以,脂肪、淀粉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2)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长身体的基本材料。
①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实验,请小组同学剪下两根头发或指甲用镊子夹住放在火上烧,闻闻有什么气味?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将头发或指甲放在火上烧,闻到一股特殊的刺鼻的气味,说明头发、指甲内含蛋白质。
④讲述: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人生长的基本材料。人的皮肤、肌肉、骨骼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身强力壮的人体,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水泥等建筑材料就建不成房屋,没有钢铁就造不成机器一样。
(3)维生素、无机盐的作用――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①谈话:维生素、无机盐等这些营养对我们人体又有哪些作用呢?请小组同学结合课本第36页的阅读材料,以及从课外书籍中了解的情况进行讨论。
②汇报、小结: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需要量又不多的营养物质,它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抵抗力,维持身体健康。无机盐有的是构成人体的成分,有的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1)谈话: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需要各种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成长,但任何一种食物中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此,我们吃食物要做到科学合理;同时,消化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和保证人体吸收营养的作用,如果消化器官受到损害,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护好消化器官。请同学们讨论:怎样就可做到吃的食物科学合理及怎样就可使消化器官健康生长?同时联系实际谈谈你在这些方面做得怎样。
(2)学生讨论、汇报。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的有关营养保健知道。
②充分交流从书刊等其他渠道中获取的有关营养保健知识。
(3)归纳小结:吃的食物要粗细搭配、多样化,不偏食;饮食要适量;饮食要定时定量;每天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了解。教育学生为了合理营养,我们了解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篇11: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第三节 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在已知的约150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左右,是动物界的第一大门。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对学生全面了解节肢动物的类群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材最后介绍了人类对虾和蟹的利用,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利用求同比较法,请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利用求异比较法,请学生寻找各种动物的不同点,进行整理归类,得出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昆虫类、甲壳类、多足类、蛛形类。
3.通过人人动手画甲壳类动物虾和蟹的洄游规律的示意图,使知识变得形象、简单。
二、课时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
3.了解虾和蟹的洄游规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2.初步接触作图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蝗虫、苍蝇、马陆、蚰蜒、蜘蛛、虾和蟹等实物。教师准备蝗虫、蜈蚣、蜘蛛、蝎、虾和蟹的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蝗虫和苍蝇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为什么都属于昆虫类呢?你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学生答:蝗虫和蝇具备昆虫的主要特征,是经过观察比较得出的。教师强调只有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即求同比较)。
导入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观察几种动物,看看它们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类动物比较有何共同之处?
(二)新课
1.展示实物和挂图,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节肢动物的特征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表面等的异同点(相互间可以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引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其他各类节肢动物
拿虾和蟹与昆虫比较,是否具备昆虫的特征?学生答:无。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观察虾和蟹的头胸部,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头胸甲。故称之为甲壳类。
拿蜘蛛、马陆、蚰蜒与蝗虫比较,找出它们在足、身体分部的不同点,得出蜘蛛属蛛形类,马陆、蚰蜒属多足类。
2.设计简图,表示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
由于对虾、河蟹、梭子蟹的经济价值高,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学材料,再设计简图(教师适当提示)表示它们的洄游规律。教师课堂内巡视,选出最理想的简图投影,并给予介绍和补充(简图见板书)。
(三)小结本课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2.其它节肢动物
甲壳纲 头胸部外有头胸甲,如虾和蟹。
多足纲 每个体节有一对或两对足,如蜈蚣和蚰蜒。
蛛形纲 如蜘蛛和蝎。
3.虾和蟹的洄游
渤海(繁殖) 浅
5月
到达10月底 8-9月
长江 江河(生活) 交配产卵
3月 11月初 第二年3-5月
迁移
黄海(过冬) 海
对虾的洄游规律 河蟹的洄游规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本节课中,得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是( )
(A)分类法 (B)归纳法
(C)求异比较 (D)求同比较法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甲壳类动物的是( )
(A)金龟子 (B)梭子蟹 (C)虾 (D)青蟹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蜈蚣、蚰蜒、河虾、河蟹、蚊子、狼蛛、蝎、马陆、螳螂、棉红蜘蛛、蚱蜢,这些动物中属昆虫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甲壳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蛛形类的有 ,属多足类的有 。
2.课后练习
(5)蚯蚓身体和蝗虫一样分节,为什么不属于节肢动物?
3.参考答案
(1)(D) (2)(A) (3)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4)蚊子、螳螂、蚱蜢 头 胸 腹 河虾、河蟹 头胸部和腹部 狼蛛、蝎、棉红蜘蛛 蜈蚣、蚰蜒、马陆 (5)蚯蚓身体虽然分节,但它不具备节肢动物的其它特征:体表有外骨胳,有分节的足和触角,身体一般分部。所以它不是节肢动物。
4.简要分析
(1)比较是常见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为求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点,为求异比较。
篇12:自然第七册教案9、食物中的营养
课 题<?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9、食物中的营养 | |||||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 上课日期 11 月 14 日 | |||||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属于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 |||||
教学 准备 | 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 2、实验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碟子、白纸、冷水、棉球、碘酒等。 3、画有常吃的一些食物的投影。 | |||||
教学过程 设计 | ||||||
教学内容 | 师生活动 | 备注 | ||||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3、指导学生认识营养成分的来源。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 1、谈话:在自然课的第二、第三册中我们曾学习了空气和水的有关知识,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还离不开食物,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1)学生讨论:我们经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 (2)学生汇报小结(同时出示常见食物的投影):平时吃的食物有鱼、虾、肉、蛋、蔬菜、水果、米饭、馒头、水等。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大致分五类:淀粉(属于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①讲述:蛋白、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各组同学将自己所带的一小块蛋白或瘦肉钩在三角架的铁丝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蛋白或瘦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特殊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2)检验脂肪的方法。 ①讲述:肥肉、花生米等内含较多的脂肪。请同学将所带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把含脂肪较多的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脂肪。 (3)检验淀粉的方法。 ①讲述:淀粉属于糖类。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请各组同学检验一下自己所带的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鸡蛋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中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变成蓝黑色。而鸡蛋遇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 ③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④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质,所以可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一种食物中并不只含单一的某种营养成分,而是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我们用的检验方法只能测定食物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平时要检验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经验推测一下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然后再用实验方法检验。 (1)主要营养成分的来源。 ①谈话: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营养成分,谁能说说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哪些食物中?(蛋白质:鱼、肉、蛋白;脂肪:动物油、植物油;淀粉:米饭、馒头) ②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31页上的食物主要营养成分记录表。 (2)无机盐、维生素的来源。 讲述:人体需要的无机盐、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盐中,其中维生素的来源更广,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举例说明。 | |||||
课后感受 | 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的营养及辨别方法。 |
篇13:自然第七册教案9、食物中的营养
自然第七册教案9、食物中的营养
课 题
9、食物中的营养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11 月 14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食物中的五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属于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
准备
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
2、实验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碟子、白纸、冷水、棉球、碘酒等。
3、画有常吃的一些食物的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3、指导学生认识营养成分的来源。
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谈话:在自然课的第二、第三册中我们曾学习了空气和水的有关知识,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还离不开食物,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
(1)学生讨论:我们经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
(2)学生汇报小结(同时出示常见食物的投影):平时吃的食物有鱼、虾、肉、蛋、蔬菜、水果、米饭、馒头、水等。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大致分五类:淀粉(属于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①讲述:蛋白、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各组同学将自己所带的一小块蛋白或瘦肉钩在三角架的铁丝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蛋白或瘦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特殊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2)检验脂肪的方法。
①讲述:肥肉、花生米等内含较多的脂肪。请同学将所带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把含脂肪较多的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脂肪。
(3)检验淀粉的方法。
①讲述:淀粉属于糖类。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请各组同学检验一下自己所带的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鸡蛋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馒头、马铃薯、米饭、饼干等食物中含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变成蓝黑色。而鸡蛋遇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
③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
④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蛋白质、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质,所以可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但是我们知道一种食物中并不只含单一的某种营养成分,而是有多种营养成分。所以我们用的检验方法只能测定食物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平时要检验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经验推测一下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然后再用实验方法检验。
(1)主要营养成分的来源。
①谈话: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营养成分,谁能说说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含在哪些食物中?(蛋白质:鱼、肉、蛋白;脂肪:动物油、植物油;淀粉:米饭、馒头)
②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31页上的食物主要营养成分记录表。
(2)无机盐、维生素的来源。
讲述:人体需要的无机盐、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盐中,其中维生素的来源更广,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举例说明。
课后感受
篇14:自然教案-第二册 3、3人体的营养
自然教案-第二册 3、3人体的营养
第三节 人体的营养从知识编排上讲,本节教材是为后一节消化吸收作铺垫,它主要阐述食物中的几类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教师如果光从知识要求上去讲,就曲解了教材的本意,实际上本节内容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体营养知识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营养观点和健康观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均衡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不节食。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一方面,本节教材很少有难理解的、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大多为陈述性、了解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大多数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营养与健康、健美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本教材很适合上讨论课。具体操作如下:
布置课题→自学教材、资料→课堂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供相关资料。在知识方面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科学的结论,关键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了解食物中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三) 感情目标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准备
打印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见下)。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题(应早一周时间)
(1)平时你最爱吃的食物主要有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长期偏吃食对人体有好处吗?为什么?
(2)人体内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3)你爱吃新鲜蔬菜吗?它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夏天出汗太多时,喝一点汤比光喝开水要好?
(二)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下面提供三则,仅供参考。
1.消化和营养(摘自《中学生生物竞赛》)
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爱斯基摩人的晚餐是切成厚片的鲸的生肉。在中国的小山村,老奶奶吃的是米饭。而万里之遥的美国,一位大学生吃的是咸肉汉堡、沙拉和咖啡。在其它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餐桌上的食物还可能是蛇肉、昆虫、热的红辣椒、咸鱼和木薯等。
所有这一些食物,都经我们的消化系统,转变成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为我们提供能量,修补并且维持体内的组织。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管和附属的消化腺。
一些外国人有十分不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吃大量的快餐食品,典型的美国人的食物趋向于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全世界的疾病调查表明,人类正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举例来说:富含脂类的饮食会导致肥胖和心脏病。而高盐的饮食和熏制的食物会致使胃癌和食道癌的发病率提高。在饮食中缺乏丰富纤维素的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就相对普遍,而在乡下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中,由于他们的饮食中有丰富的谷物和高的纤维素,他们就很少患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