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

时间:2022-11-30 01:52:29 作者:小艾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关于引言:教师可以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可以用挂图或投影片说明筛管的结构,也可以自制筛管模型或画板图进行讲解。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参看教材。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第三章已讲)。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间: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图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木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参看教参)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椴树茎(或其它木本茎)的横切片,帮助学生在镜下识别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显微投影仪最好把椴树茎永久横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结构,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相应的结构和位置。如判断筛管,就可以从找筛孔人手;判断髓的位置,可以从细胞特点人手: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营养组织的特点)。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头(细点也可以)横锯开,纵锯一半如图所示,示意茎横、纵结构,并且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第二课时:

1.第二课时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如木本茎的结构中维管束的作用?在茎的结构中有几种组织、名称?茎为什么能够长粗?形成层的活动一年四季是否都一样?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为引出新课内容奠定基础。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图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图?”(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图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图、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未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图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力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夕卜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哇),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茎的结构

一、木本植

篇2: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习题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习题精选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习题精选

1、草本植物的茎是绿色的,这是因为( )。

A.表皮细胞含有大量叶绿体 B.机械组织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C.薄壁细胞组织靠外侧的细胞含有叶绿体 D.维管束是绿色的

解析:C。

草本植物的茎的绿色主要来自薄壁细胞的叶绿体,在薄壁细胞群中,靠外侧部分可以接受到大量的阳光,形成叶绿素,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并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迅速运输。茎的其他部位一般不含有叶绿体。

2、在暴风雨中,大树有时会连腰拨起,而树干却不折断,这是因为( )。

A.木质部发达 B.韧皮纤维较多 C.韧皮部发达 D.树皮较厚

解析:A。

树干之所以十分坚硬不易折断是因为木质部占据了树干的大部分,木质部的木纤维发达,坚硬不易折断。人类大量利用木材加工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3、吃甘蔗时可见,茎杆里面的一绺绺细丝是( )。

A.木纤维 B.导管 C.韧皮纤维 D.维管束

解析:D。

甘蔗茎中的维管束呈丝状分散排布在薄壁细胞中,每条维管束都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而韧皮部又包括韧皮纤维和筛管、木质部包括木纤维和导管。由于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数量很少,所以维管束比较纤细、柔软,不能起支持作用,只起运输作用。

4、在距地面1米的柳树主干上刻一标记,十年后(假定地面无升降),则所刻标记距地面距离是:( )。

A.大于1米 B.小于1米

C.等于1米 D.无法预测

解析:C。

柳树的长高是靠其顶芽中的生长点不断分裂完成的,而不是由树干上的所有细胞分裂生长完成。因此,在柳树主干1米处作的标记,在十年后,虽然这棵树长粗长高了,但刻下的标记仍停留在1米处没变。

解答本题时有的同学误认为随着柳树的长高和长粗,树的原来各部分都要向上生长移动,十年前做的标记十年后就上升了,错选A项。要明确树的长高并非靠树干的所有细胞分裂生长来实现,而是顶芽的.生长点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的结果。

5、茎秆中空的植物是( )。

A.小麦 B.玉米 C.高梁 D.甘蔗

解析:A。

有些草本植物茎中心的薄壁细胞随着植物的生长而溶解消失,使茎秆的中心形成较大的空隙,像这样的草本植物常见的有小麦、水稻、芦苇等。

篇3: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示例

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关于引言:教师可以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可以用挂图或投影片说明筛管的结构,也可以自制筛管模型或画板图进行讲解。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参看教材。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图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椴树茎(或其它木本茎)的横切片,帮助学生在镜下识别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显微投影仪最好把椴树茎永久横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结构,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相应的结构和位置。如判断筛管,就可以从找筛孔入手;判断髓的位置,可以从细胞特点入手: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营养组织的特点)。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头(细点也可以)横锯开,纵锯一半如图所示,示意茎横、纵结构,并且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第二课时:

1.第二课时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如木本茎的结构中维管束的作用?在茎的结构中有几种组织、名称?茎为什么能够长粗?形成层的活动一年四季是否都一样?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为引出新课内容奠定基础。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图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图?”(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图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图、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末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图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唑),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茎的结构

一、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椴树)

4.髓:贮存营养物质(营养组织)。

年轮:

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玉米)

小资料

一、怎样识别草本植物的年龄?

草本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一年生植物,就是说它们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而死亡,不超过一年时间。对这类植物就不必去辨认它们的年龄了,如玉米、水稻、荠菜等。

有些草本植物是二年生的,第一年只生长,第二年开花、结果,然后死亡。它们的年龄也是容易识别的。不是一岁,就是二岁,只要看它们有没有开花结果就知道了,如青菜、白菜、萝卜等。

对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如何判断它们的年龄呢?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一般比较粗壮,有时还长着块根、块茎、球茎、鳞茎等器官。冬天地上的草枯萎了,地下部分仍安静地躺着睡觉,到第二年气候转暖,它们又发芽生长。这样一年一年地生长,地下的根或茎也会慢慢肥大起来,有时还会发生分枝。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识别它们年龄的根据:可以从地下茎或根的大小、长短、粗细、有没有分枝、分枝多少等特点,来推测它们的年龄。当然,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许多经常挖药草的农民,就有很丰富的经验。刨起一棵药草,看看它的根部,就能说出药草的年龄。如人参的年龄,就是根据根部的大小、形状来推断的。

二、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茎中间是空的?

从茎的结构看,茎最中心的部分是髓,有些植物髓占的面积很大,都是由一些很大的薄壁细胞组成,有贮藏养料的作用。

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竹子、芦苇、芹菜等等,茎的中间都是空的,这是因为:这些植物的茎中央的髓部很早就已萎缩消失了。那么,茎中空对植物有利吗?实践证明是有利的。因为:植物茎中的厚壁组织和维管束,就好像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中的梁架,髓就好像是建筑物中的填充物。有了这些,就可以支持植物直立起来而不致倒伏。

如果没有髓,就像建筑物一样,造成许多中空的工字形结构,它的支持力既大,又节省了材料。所以那些茎中空的植物是很不容易折断或倒伏的。

禾本科植物如小麦、水稻、芦苇、竹子等是最先进的植物,所以大部分禾本科植物的茎都是中空的。

有些农作物的品种也容易倒伏,是因为它们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就好像梁架没有搭好似的。所以我们要选择抗倒伏的作物品种,就像选择那些坚固的梁架一样。

篇4:七年级生物教案:茎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教案:茎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能力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的茎,因为茎的结构复杂,课前可以培训实验小组长,以便课上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显微镜幻灯机打出茎横切面的放大图像或挂出相应的挂图,帮助学生观察。关于树皮的外侧,只要看到一些个体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的细胞,能联系到树皮的保护作用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筛管和韧皮纤维。显微镜下的形成层并不难看到。在木质部中,要看到导管和木纤维。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草本植物的茎,应该事先收集好玉米茎,并切成约5厘米的茎段。如果材料不好找,可以用甘蔗代替(每人有半节即1/2个茎段即可)。玉米茎外层的硬皮,可以让学生用手剥开,体会到它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包埋在薄壁细胞之间的一条条细长的“筋”,就是维管束。

用显微镜观察草本植物的茎时,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茎的横切面上有没有形成层,从而为讲述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在显微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时,启发学生认识某种组织结构应关注存在位置、细胞形态、细胞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如死亡)等。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以表格形式写出板书。

在讲述年轮的时候,要讲清形成年轮的条件:内在条件是形成层,外在条件是气候的定期变化,主要是冷热的定期交替。

关于年轮的标本,可以把生长多年的松、杉、杨、榆、槐等树木的枝条锯成小段。为了便于观察和保存,可以把断面磨光并涂上一薄层蜡。

年轮的形成过程是比较费解的内容。要讲清为什么年轮之间的界限在去年的秋材与今年的春材之间。要明确地指出,在同一年里,从春到秋所产生的木材是逐渐致密的,因而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秋季所产生的木材最致密,春季所产生的木材最疏松,于是在当年的秋材与下一年的春材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界限。注意,年轮之间的界限叫年轮。不要将年轮线误认为是年轮。学生容易把形成层的位置看成是不动的,误认为由形成层细胞分裂而形成的木质部永远是向内延伸,树干的长粗完全依靠韧皮部细胞的向外扩展。其实,由于木质部的加厚,形成层在不断的外移,树干的长粗主要依靠木质部的增长。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活动的剪贴图来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木本植物茎、草本植物茎的主要结构、功能和区别。

难点: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维管束的结构、功能和区别;年轮的形成。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对茎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观察,经过分析,总结出植物体茎的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参考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1、茎是怎样发育而成的?

2、茎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植物的.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茎是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结构。它能输导营养物质,还有支持、贮藏、繁殖等功能,茎这所以有这些功能是与茎的结构密切相关的。那么茎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引入: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种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实物。

组织学生观察,明确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的区别。

(二)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1、宏观观察木本植物茎的外部形态特征。

2、显微观察茎的永久横切片。

3、对照挂图或课本中的图认识木本植物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组织个别学生根据挂图讲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利用显微投影展示导管和筛管的永久切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管和筛管的特征。

(三)树木的年轮: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树干的横切面。

组织学生观察树干上由不同深浅木材组成的年轮。

提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

组织学生分析、思考。

总结: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二、讲授新课:

(一)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

1、宏观观察草本植物茎的外部形态特征。

2、显微观察草本植物茎的永久横切片。

3、对照挂图或课本中的图认识草本植物茎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组织个别学生根据挂图讲解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功能。

提出问题:1、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加粗?

2、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

组织学生讨论。

讲解:

1、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基本都一样,不同的是有的植物薄壁组织发达,如玉米、甘蔗;而有的植物的薄壁组织不发达,茎是中空的,如小麦、水稻。

2、机械组织发达程度也不同,因此抗倒伏能力就不一样。种植过密,浇水过多,施钾肥少,机械组织就不发达,抗倒伏能力就弱。

(二)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比较:

出示投影:木本植物茎的横切、草本植物茎的横切。

组织学生分析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填写下表。

第二节    茎的结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认识茎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材料用品:豌豆或小麦种子、有通光孔的暗箱、花盆、园土。

方法步骤:

1、把豌豆或小麦种子播在盛有湿润园土的花盆中,把花盆放在温暖、黑暗处,促使种子萌发。

2、幼苗长出后,把花盆置于一侧开有通光孔的暗箱里,保持园土的湿润,观察幼苗生长状况有何特点?

3、把花盆转动180度,再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有无变化?

实验结果:

幼苗被放到一侧开有通光孔的暗箱后,可发现幼苗朝着小孔方向弯曲。把花盆转动180度,幼苗的顶端又慢慢转向有阳光 的小孔,幼茎出现了显著的弯曲。

实验结论:茎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篇5: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6: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篇7: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篇8: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9:“上下结构二、三”写字教案

“上下结构二、三”写字教案

上下结构(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上下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观察比较的能力。   3、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上下两部分的写法合理搭配。使字写得端正、轻重适宜。  难点:变、袋、毫等字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范字、钢笔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 、观察变、袋等字。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的写法,示范书写,强调协调。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注意字笔顺指导。提醒学生“变、袋”字的难点易错处。  2、布置练习作业,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爱、筑等。 学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上下两部分位置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爱、筑”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三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宫、香 ” 生观察。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宫、香”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四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舍、态等字。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舍、态”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五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苏、昆等字,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苏、昆”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上下结构三 教学目标: 2、学习上下结构字的写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观察比较的能力。   3、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上下两部分的写法合理搭配。使字写得端正、轻重适宜。  难点:变、袋、毫等字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范字、钢笔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晨、烈等, 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晨、烈”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尘、型等。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尘、型”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三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昂、岩,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昂、岩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四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笼、笑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笼、笑”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第五课时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前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求新知。  1、出示字:怒、盐,生观察是什么结构?  2、有什么特点?  3、将这些字的外形归纳一下,画出图形来表示。搭配要合理。 4、指导学生找出规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指导书空2次。提醒“怒、盐”两字的难点易错处。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双姿、用笔方法)  

篇10:第二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教案二

第二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教案二

(一)复习提问

1.三盏灯在图9甲、乙两电路中,连接方法是否相同?

2.乙图中的保险丝和闸刀开关如何在甲图的相应位置上表示出来?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一

1. 展现示教板(与(甲)电路图相对应).

2.在干路上串入大电流表.

3.先后闭合 、、开关,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提问: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提问:为什么电路中并联用电器越多,总功率越大电流就越大呢?

分析:在电路总功率过大情况下:

据并联电路: 又据: ,所以 .

所以

因为 一定,所以 增大,则 增大.

演示实验二

①(甲)电路干路上加保险丝.

②在灯 两端并联一段导线.

③闭合干路开关,观察电流表指针示数很大,保险丝烧断,三灯熄灭.

提问:这个实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家庭电路中出现短路也引起电流过大.

提问:为什么出现短路,电路中电流就很大呢?

在短路情况下,据 因为 一定, 很小;所以 就很大.

篇11: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DD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二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DD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二)

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 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七. 教学过程:

(一). 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 本节内容:

师: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机物的分解利用的内容。现在,我就问同学们几个问题:第1,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氧→水+二氧化碳+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篇12: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DD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二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板书: 一.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板书: 二.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下边,我们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板书: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部导管→叶肉J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K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板书:三.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板书:1. 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 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板书:四. 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 动动脑:

1. 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 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 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四). 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VC图像编程教案 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案

二教案

第五章 环节动物门

第二节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二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八下生物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二年级音乐教案二

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 教案示例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