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uo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供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目标定向: 1、老子简介。 2、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3、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4、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二、老子简介: 李耳(约前580年―前5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 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T(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六、作业:背诵本章。篇2:《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1、3、4、5、6则
(二)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
第1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
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三、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四、作业:1、完成《导学》相关练习
2、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观点,预习《无端崖之辞》
板书设计: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
MSN(中国大学网)
篇3: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篇4: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2、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知识归纳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四、具体解读
1、第二章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
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多媒体显示:
“《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以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真似‘诗无达诂’。”(冯达甫《老子译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第十一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3、第二十四章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多媒体显示: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4、第三十三章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本章中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多媒体显示:
“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宣传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亡是长寿,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第132页)
评析: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第六十三章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多媒体显示: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
6、第六十四章
这一章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人“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
多媒体显示: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一章,中华书局1976年版)
7、第七十六章
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为,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有良好的处世修养。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
多媒体显示:
“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支捂不住……可畏!可畏!”(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二)
五、课堂小结
“中国有最当注意的两部书: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这两部书,凡略通文字的人,都应当一读;并非号称专门的学者,才查配去研究。因为《论语》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中所讲的,是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自序》,东方书社1946年11月再版)
板书设计: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有无相生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人贵自知自胜
无为而无不为,大难于细易
防患末然,大生于小,善始慎终
处弱贵柔
教案2
二 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
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生存之道
四 学生讨论解析课文
要求: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
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 教师归纳板书
《有无相生》板书
1,2--认识自然--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
善始善终
7--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六 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篇5: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高中作文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高中作文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篇6:《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Ⅰ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之间,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说文》:“聃,耳曼也”。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2.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问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枞说:“就是你不问,我也要说了。” 他对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记住了吗?”老子回答:“经过故乡下车,就是要我们不忘旧。”常枞说:“对呀。”又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吗?”老子说:“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要够老。”常枞说:“是这样的。” 然后,他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回答说:“那舌头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刚硬的吗?” 常枞说:“好啊!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中到底有怎样的智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些内容,看看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导学生朗读。
2.你了解本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明确标题是编者加的,原本并没有标题。
文中的核心是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3.学生自学问题反馈。
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你能自主翻译全文,并积累重点实虚词吗?
(一)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句子,教师点评,强调掌握重点知识: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四、作业
熟读并背诵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
篇7: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教案有无标准格式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长期以来,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对教案限定了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源于凯洛夫《教育学》影响下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在它规定了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固定模式。并且,在一些学校还规定教案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同时还要有领导的签字。唯有这样, 才算是合格的教案。 【案 例】 许多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时, 在给老师发课本的同时, 还要发教案书和教案本, 其中教案本是用来抄教案的, 教案书是用来被抄的。教师必须完整地在抄和被抄的对象之间活动,不得越雷池一步, 否则被认为是不标准的教案, 相应的一系列后果也会随之而来。 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坦言自己的教案是“假”的,是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其他教师的。一到学校检查教案时,许多教师便努力地补抄教案。 【资料卡片】 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 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智能、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才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订教学目的要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 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要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编写教案时须考虑 :(1) 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2) 思维定式带来的负迁移。 (3) 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4)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 (5) 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 (6) 其他相关知识运用到学科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 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 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都应在编写教案前予以充分的考虑。 5. 设计好板书、板画,制作好电子教案或课件。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电子教案或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制作好。 莫春姣,何新凤教案编写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教育与职业, 2007. 【点 拨】 缺乏创新,克隆教参,模式固定且单一,内容与讲课脱节是目前教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教案缺乏正确的认识。教案写作上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写教案几乎成了体力活,但是写教案也不能“革命”,有益于教学的教案不可完全抛弃。教案编写首先应符合一定的编写要求 。 1. 教案编写要求 教案编写要从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教学的特点出发。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同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并且要注意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合理,这样的教案才能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2. 教案内容要求 教师必须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教法的基础上,根据授课计划,对各种教学形式编写出教案。教案以一次课为单元编写,与教学进度计划相符。多媒体课件形式的教案也可以一章为单元编写。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1 )教案封面 教案封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课次 ( 序号 )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编写要求如下: 第一是课次。一般说来,每两学时为 1 次课,按教学顺序编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二是课题。即本次课教学内容的标题,按以下要求填写:一次课讲一章时,写章名;一次课讲一节时,写节名;一次课讲几节内容,将每节的节名按顺序列出;一节需讲 2 次或 3 次课时,课题仍写节名,但要在节名后面注上序号。 第三为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总要求是目的明确,层次分明。 第四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相对而言的。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对比较重要和较难之处,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及教学的难易程度确定重点和难点。 第五是课的类型。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课的类型的多样性。归纳起来,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类。单一课是在一次课内完成同一性质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在一次课内完成两个以上不同性质教学任务的课,且各单一课应占一定比例,否则,仍作为单一课。 第六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 第七是教具。指实际所用教学用具的名称,如具体的挂图或表格、仪器、模型、标本、实物的名称。 第八是教学进程。教学进程项可详细列出节下的一级标题及时间分配,也可只简单地写见×页 - ×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在正文中反映。 ( 2 )教案正文 教案正文由导言、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小结组成。正文一般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为线索,辅以课堂活动的安排,教法、教具的运用,板书、版图的布置,新旧知识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等说明,并按教学步骤作出时间安排。要求做到层次分明,过渡巧妙自然,重点突出,难点化简,方法灵活多样,时间安排合理,教具运用得当,板书设计恰当,教学环节齐全,语言精练。 正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引入新课 ( 导言 ) ,导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认真思考,做到精、巧、准。 正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对于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顺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板书的内容、何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何时采用什么教具等进行设计。 正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将本次课所讲授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概括地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抓住重点。有时小结后紧跟着布置作业。 ( 3 )课后分析 课后分析是教师对教案实施后的课堂教学成败的分析。主要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况和时间掌握情况的分析、教法及重难点解决的分析、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情况及板书、版图的布置情况等。 莫春姣,何新凤教案编写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教育与职业, 2007. 【解决策略】 针对教案是否有固定格式这个问题,在教师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写或是没有标准、无格式要求的“自由写”是有害无益的。教案的格式应该是视师生和课时特点具体分析,灵活多样的,但是其基本要素确是任何形式下的教案都不可或缺的。一篇合格的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课题、教学对象(可以用教材的年级、册次表示)、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出了教案编写的许多新做法、新经验和新理论。 1. 教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有教育者认为教案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尤其是对教平行 班的 老师,第一次上课后的新发现要在教案中及时修正,下次上课中加以改进。 2. “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更多的应该是蕴含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即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水平、情绪和情感、教育机智、口语表达水平以及教态,这也是为何许多教师照搬名师公开课的教案而时常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原因。可见,教师保证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充电,内外兼修,并非教案因素单独决定的。 3. “0”教案释放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 “0”教案不是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要那工工整整写在备课本上、填在机械繁琐的表格中的形式主义的教案,而是提倡教案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可在教材、教参上画批注,在以前的教案本上圈点修改,或是制作提纲卡片等。“0”教案不等于“0”备课,该做的工作仍然要做,只是不再用那些机械僵化的检查办法束缚教师,不再用毫无意义的重复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 4. 用“学案”代替“教案” 学案代替教案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适应教学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向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改变,避免了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教师备研结合,充分发挥的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篇8:有无相生上栋下宇-《易》、《老》建筑空间论
有无相生上栋下宇-《易》、《老》建筑空间论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构思与巧夺天工的营造而驰名中外,其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表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内涵。揭开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竟然蕴藏着充满先哲智慧的《道德经》与《周易》的宇宙观,使无形的哲理通过有象的建筑而展现于世问。道器结合,体用一源,这才是中国建筑的美感与力量之源泉所在。
作 者:黄德昌 伍永忠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B958 关键词:古代建筑 《周易》 《老子》★ 难易散文
★ 用相成造句
★ 求职信有无标题
★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
★ 教案网
★ 教案模板格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集锦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