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屈突通(高三必修说课),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屈突通(高三必修说课),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屈突通(高三必修说课)
屈突通(人教版高三必修说课)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丈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q-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l',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篇2:屈突通简介
屈突通
屈突通(557—628),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徒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旧唐书·屈突通列传》) 隋开皇十七年(5)三月,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到陇西一带(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秉公执法,共查出两万多匹隐马。隋文帝闻讯后大为震怒,欲将罪臣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一千五百人全部处斩,屈突通于心不忍,便向隋文帝求情:“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隋文帝闻后,嗔目而叱之。屈突通再拜,说:“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隋文帝此时方认识到屈突通的心意。于是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旧唐书·屈突通列传》)于是免除了众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渐重用,升右武候车骑将军。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列传》)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仁寿四年(6)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卒,其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深知自己的皇位是采取了种种手段夺来的,几个弟兄对他当皇帝都不满意。为防止意外,隋炀帝决定将他们分别召回京师,再做处理。隋炀帝便派屈突通持隋文帝玺书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征汉王杨谅入朝。原来隋文帝曾与杨谅秘密约定:“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旧唐书·屈突通列传》)杨谅见到玺书与原约不能验证,便知已经出事,于是盘问屈突通,屈突通闪烁其词而不回答,杨谅只得将屈突通放回长安,不久杨谅便起兵造反。 大业中期(6左右),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大业九年(613)六月,隋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之机,举兵反隋。由于杨玄感不善用兵,错误地攻打东都洛阳,结果遭到隋守军的顽强抵抗。这时,远在辽东的隋炀帝已率隋军主力回师,命虎贲郎将陈棱进攻据守黎阳的元务本,屈突通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驰援东都。在东莱的来护儿也停止进攻高丽,还师西进,对包围洛阳的杨玄感形成反包围态势。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在今河南陕县)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待杨玄感军到达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此时屈突通、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等各路隋军已经追上,隋军且战且进,一日内三胜。八月初一,隋军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与杨玄感决战,大胜,杨玄感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屈突通以功迁左骁骑卫大将军。 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杨谅和杨玄感的起兵虽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隋王朝的腐朽统治。从大业六年(610年)起,在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此期间,屈突通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也镇压了一些农民起义。大业十年(6)五月,延安(郡治肤施,今陕西延安东)人刘迦论据雕阴(郡治上县,今陕西绥德)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有义军10余万,与稽胡刘鹞子义军呼应。隋炀帝诏屈突通领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刘迦论。屈突通率军进至延安,按兵不动,赢形示弱,并扬言回师,即而潜入上郡(治洛交,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不明敌情,率部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兵绚地。屈突通乘其无备,夜简精甲袭之,斩杀刘迦论并起义军万余。虏老弱数万口,并于上郡南山筑京观,起义失败。此后隋廷政治日益腐败,各地农民不断揭干而起,而隋军则军无斗志,很多将领皆战死。惟屈突通与义军作战时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大业十二年(6),隋炀帝南移江都宫,屈突通奉命镇守长安。 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乘机起兵,割州据郡,称王称帝,企图利用农民战争战果,取隋而代之。在这种形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反隋。义宁元年(6)五月,李渊在太原宣告起兵。七月初四,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负责太原事宜。初五,李渊统甲士3万于晋阳誓师出发,并发布檄文,告谕尊立隋代王杨侑之意。尔后沿汾水南下,经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霍县以北汾河河谷),于十四日进屯贾胡堡(在今山西灵石西南)。隋西京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驻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另派屈突通率骁果数万驻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与宋老生遥相呼应,以拒李渊。八月初三,李渊计诱宋老生出城,两路夹击,大败隋军,占领霍邑,打开了进军关中通道。 李渊军攻取霍邑后,沿汾水南下,占临汾,克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于十五日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屈突通率军数万屯守河东(郡治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准备阻止李渊军入关。时李渊军司马刘文静引突厥大将康鞘利率兵500马2000匹赶到,使李渊兵力大增。十八日,李渊军到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招抚关中农民军首领孙华。二十四日,命其先行渡过黄河,并派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率步骑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西北)扎营,以待大军。 此时屈突通的处境非常艰难,正如李渊所分析的那样:“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济河击卿等,则我进攻河东,必不能守;若全军守城,则卿等绝其河粱: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九月初,屈突通派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袭击王长谐等军,起初进展顺利。但孙华、史大柰率轻骑从侧后袭击桑显和军,桑军败回河东。初十,李渊率诸军包围河东。但河东城高险峻,加上屈突通又善于守城,使李渊军难以很快攻下。李渊只好留一部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于十二日渡河西进,威逼关中。 屈突通闻知李渊入关,大惧,乃命鹰扬郎将尧君素代理河东通守,亲率几万人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蓝田(今陕西兰田)回救长安,至潼关(今潼关东北黄河南岸)附近,被刘文静部阻遏,不得进。时隋将刘纲守卫潼关,屯军都尉南城,屈突通欲与刘纲合兵,李渊军左统军王长谐率部抢先袭占都尉南城,斩杀刘纲,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李渊又派部将吕绍宗等人进攻河东,未能攻克。 屈突通在此与刘文静相持月余,急于进军,便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桑显和率军攻破二栅,惟刘文静一栅久攻不下。桑显和率军再战,李渊军死数千人,并箭射刘文静,使其士气大减,已露败相。此时桑显和却因军士疲惫,停止进攻,就地开饭。刘文静抓住战机,派兵重起营栅。时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击隋军背,三栅之兵也呐喊而出,前后夹击,桑部全军覆没,桑显和仅以身免。 此战后,屈突通的处境愈加窘迫。有人劝屈突通投降,屈突通哭道:“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有时屈突通还摸著自己的脖子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屈突通慰劳勉励将士时,没有不痛哭流涕的,大家对此也很感动。此时已李渊攻占长安,并派其家僮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当即将家僮杀死。屈突通闻长安已失,家属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东去,准备去洛阳投奔王世充。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献潼关降于刘文静。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桑显和去追击屈突通。屈突通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为刘文静军追上。屈突通遂结阵自守。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说他,屈突通骂道:“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仇 。”并命左右射之。此时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众人闻听此言,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再三跪拜,并号哭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 。”遂被迫归降,擒送长安。与李渊见面后,李渊问道:“何相见晚耶?”屈突通哭道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李渊对他的行为赞赏不已:“隋室忠臣也。”(《旧唐书·屈突通列传》)下令将屈突通释放,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归降后,即奉命到河东城下招降尧君素归降,尧君素看到屈突通,欷不自胜,屈突通也泪湿衣襟。他对尧君素说:“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宜早降。”但尧君素态度坚决:“公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柰何负国生降,乃更为人作说客邪!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屈突通叹息道:“吁,君素,我力屈而来!”但尧君素不听,说道:“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屈突通无奈,只好退走。后尧君素坚守河东郡至唐武德元年(6)十二月,河东城因粮食乏绝,人不聊生,男女相食,众心离散,尧君素为手下所杀,其众降唐。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朝当时势力已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割据集团,但由于政权初立,其他势力并不听从于唐廷。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薛举突然病亡,其子薛仁杲继位。八月,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屈突通作为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也随军出战。李世民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时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夺取之,而屈突通却秋毫不犯。唐高祖闻知此事后,对屈突通说:“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旧唐书·屈突通列传》)特赐金银六百两、彩物一千段。 正当唐谋进兵中原,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武德二年(6)四月至九月,刘武周攻城掠地,多次击败唐朝援军,关中震骇。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征讨刘武周,屈突通也随军前往。至武德三年(6)四月,刘武周军战败,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此时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前来归降,尉迟敬德作战勇猛,多次战败唐军,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归降非常高兴。但屈突通怕尉迟敬德会反覆,所以出于李世民的安全,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后来刘武周部将大多又叛唐而去。唐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离,将他囚禁在军中,屈突通与尚书殷开山又向李世民进言道:“敬德初归国家,情志未附。此人勇健非常,絷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贻后悔,请即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虽说李世民未听屈突通之言,但对屈突通的忠心还是非常感动的。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不断变化。洛阳王世充于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于是唐高祖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屈突通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从李世民讨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唐高祖想探时他的心意,便函对他:“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屈突通回答说通对曰 :“臣以老朽,诚不足以当重任。但自惟畴昔,执就军门,至尊释其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臣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 。”唐高祖叹息道 :“徇义之夫,一至于此 !”(《旧唐书·屈突通列传》) 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500骑兵巡视战场,至魏宣武帝陵(洛阳北邙山上)时,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万余(一说数万)步骑兵包围。王世充骁将单雄信挺槊直逼李世民,唐将尉迟敬德及时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落马,王世充军稍退。尉迟敬德护卫李世民杀出重围。此时屈突通已闻讯率大队唐军赶到,大败王世充军,活捉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1000余级(一说3000余级),俘排稍兵6000,王世充只身逃脱。 武德四年(6)正月,屈突通与赞皇公窦轨带兵巡营,猝与王世充军遭遇,交战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队(由李世民选千余精锐骑兵,皆著黑衣黑甲,分左右队,由骁将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统领,号称玄甲队。每次冲锋陷阵,李世民都披上黑甲亲率玄甲队作为先锋,伺机进击,所向披靡,敌人畏惧。)驰赴救援,大败王世充军,俘其骑将葛彦璋,斩俘6000余人,王世充逃回洛阳。 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军青城宫(今洛阳市西北),营垒未就好,壬世充即率军2万出洛阳方诸门,凭借旧马坊墙垣沟堑,依托谷水抵御唐军。唐诸将皆惧。李世民登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见王世充悉众而出,遂抓住战机,命屈突通率步卒5000渡谷水进击,并令其“兵交则纵烟”。交兵后,屈突通令部下放烟,李世民见烟起,亲率骑兵南下,与屈突通合力奋击。王世充也率部殊死抵抗,其部多次被唐军冲散,又迅即聚合。双方激战半日,王世充被迫退兵。李世民纵兵追击,直到城下,斩俘7000人(一说斩俘8000人;一说斩数千人,俘5000余人),趁势包围洛阳。王世充只得据城自守。 在三年十一月,唐军将要围攻洛阳时,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遂于四年三月率10余万大军西援洛阳,进屯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面对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屈突通、和萧璃、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但李世民最终采纳了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的建议,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一举两克”。命屈突通随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步骑3500人进驻虎牢。同时李世民还将自己的卫兵半数兵力分给屈突通,以保护李元吉。 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全歼窦建德援郑大军,唐军主力旋即回师洛阳,王世充见大势已去,被迫于五月初九率太子、群臣等2000余人投降。此战的胜利,为唐最终统一全国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屈突通论功第一,不久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 几年后,召屈突通回朝拜为刑部尚书。屈突通以不熟悉法律条文为由,再三辞谢,后转为工部尚书。 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过程中,李世民屡建奇勋,威望很高,并形成了以秦王府谋士和勇将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屈突通即为其中一员,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严重威胁。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继承权,与齐王李元吉结交,共同反对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李建成欲于为李元吉饯行时杀害他,遂与文臣武将商议,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屈突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张士贵等发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政变,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洛阳发生**,派屈突通驰赴洛阳,以检校行台仆射之职镇守洛阳。 八月初八,李渊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赐封食邑六百户。 贞观元年(627年),行台制度被废除,屈突通为洛州都督,进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628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唐太宗痛惜良久,赠予尚书右仆射,谥忠。屈突通有二子:屈突寿、屈突诠,屈突寿袭爵。后唐太宗至洛阳,想起屈突通的忠节之事,拜屈突诠为果毅都尉,并赐予粮食布帛表示抚恤。屈突诠后官至瀛州(治河间,今属河北)刺史。屈突诠子屈突仲翔,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亦为瀛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屈突通名列其中,位于第十二名。 贞观二十三(649年)年,屈突通与房玄龄配列太宗庙庭;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十四日,高宗李治重新追赠屈突通为司空。
篇3:屈突通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屈突通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
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B.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阳:通“佯”,假装
C.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D.率兵将如洛
如:到、往
⒌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3分)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
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②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5分)
参考答案
4.【参考答案】A解析 次:驻扎。
5.【参考答案】A解析 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6.【参考答案】C解析 “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7.【参考答案】①译文: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贼未之觉”的宾语前置句式1分,“引”为率领、“南”为动词共1分,“舍”为住宿、驻军1分,“徇”为攻取(占领)土地1分,句意1分。) ②译文: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蹙”为迫促、紧促、急促1分,“或”为有的人1分,“事”为侍奉1分,“安”为怎么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竟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篇4:屈突通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屈突通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 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 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译文:
【参考答案】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解析 次:驻扎。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答案 A解析 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解析 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丈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竞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也带着诏书去召见汉五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篇5: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
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加左光禄大夫。明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竟:竟然
B.遂进兵南寇 进:进犯
C.既而义师济河 济:渡过
D.每自摩其颈 摩:抚摸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
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 每自摩其颈曰
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
6.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至长安,太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D.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镇守洛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2)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参考答案:
4.A(解析:竟,此处意思为最终)
5.C(解析:A 前为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他”。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C均为代词“他的”。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动词“认为”)
6.C(解析:A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死罪,并非全免罪恶责。B“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后因,并非前因。)
7.(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
(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
附:《屈突通传》译文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从此逐渐被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
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篇6:吆喝(八年级必修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应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的积累,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二、说教材
《吆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入选的这些文章是为了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无限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随着这吆喝声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念,引人体味蕴含其中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处在偏远的农村中学,虽然八年级了,但基础差,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对长文章的学习、民风民俗的感悟是一大困难。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少学生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帮助学习长文章。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风民俗。
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五、说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开拓学生的精神领域。任何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本文的语言所体现的智慧,都是为了表达民俗文化的价值,传递作者的情思。所以本文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吆喝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语言表达的精神,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缕缕情思。但是吆喝已逐渐淹没在喧嚣的城市,老北京的吆喝更是让同学感到陌生,因此要去体味其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难。因此我把“品味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主要采取圈点勾画、交流讨论、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本文篇幅虽长,但我采用长文短上,预定在一课时完成,具体包括五大板块)
七、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由我们司空见惯的广告,提出与学生相隔甚远的民俗---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拉近学生与民俗的距离。
(板块)(二)找吆喝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的吆喝,完成表格。
方法指导: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板块)(三)品吆喝(主要有两个环节)
环节一品味语言:
首先1、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2、听吆喝
再次3、齐读课文11-14段,说吆喝的特点。
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能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对语言会产生敏锐的感受。
环节二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了课文后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章中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
(板块)(四)喊吆喝
活动目的---拓展延伸
回忆家乡熟悉的吆喝或类似的口头文化,放开喉咙吆喝出来。(可自己创造)
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欲望走出课堂。
(板块)(五)作业
1、自己为家乡一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
2、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作一个片段的描写,200-300字。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为一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八、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理解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把流淌着作者怀念情怀的京味吆喝作为一个范本,让学生感受口头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所以我的板书主要以吆喝的特点和作者对其的感情为内容。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喜欢和怀
强烈的戏剧性 渐失的遗憾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篇7:《想北平》说课(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说课(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想 北 平》说 课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因为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就怕显不出她的完美和个性……今天面对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为作为现代文学“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来写北平,多少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教学重点: 1. 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 2. 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学法 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知人论世” 多形式朗读 用原句解读 讨论互动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1.导入: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2.处读课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检查预习提出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问较为直观浅显,学生较容易回答,可个别提问。 4-6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一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预习第二问。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音,受方言影响,学生在朗读儿话韵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儿话韵却特别能表现情味,不容忽视。 学生讲,教师板书: 安静闲雅 写 什 么 布局合理 (4-6节) 贴近自然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 回答“为什么会这么写”的问题 设计讨论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导向作者表达上的主观性) 知道学生找文中的字词句来证明老舍的“偏心” “据我看”、“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在我的经验中”、“还不愧杀”这些“偏心”的语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稍停)集中在哪几个段落可以看出来?(学生教容易找到,在课文的前三段中) 1-3节,正是作者的解释。 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讨论老舍的“偏心” 学生自由发言: 子不嫌母丑(第二段中以母亲作类比 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话简洁概括? 因为这是“我的北平”,这就为作者的主观作了最好的解释。 (2)课文还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选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导向作者的平民主义) “草花儿”是强调它的普通; 菜中强调“带泥点的韭菜”; “带着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来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 (引出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馆》 以北京为背景的历史画卷,京味十足 《骆驼祥子》 关注平民,关注底层 因此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5. 课堂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 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说的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没意思了。 6.布置作业: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字数:300字附:板书 想 北 平 老舍 衬 安静闲适 布局合理 主观色彩(“偏心”) 托 贴近自然 普通家常 平民色彩《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高玉婷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四、说教法 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五、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朗读并正音 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 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 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 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五)捕捉画面 散文一般都通过写景写事写画面来抒发感情。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描写一幅北平风俗画来抒发了作者热烈的思乡情怀。 提问:描绘了哪样一些画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色彩”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着老城墙。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温和的香片茶。 D、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 E、种满花、菜、水果的院落 F、对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与北平血肉相连。 2、学生在找画面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找到前五幅画面,对于后面的两幅画面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并提问:为什么老师把后面两种情景也归于平淡细微见绚丽的画面?这个问题在此学生设置一个悬念,放在“情感把握”这一环节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这一环节的设置照应了第五个环节,有景有画面必有情感的生发。 1、提问:绚丽动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确: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 3、找出语句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前面留下的问题: A、为什么“知之不多”却能体现“绚丽动人”? B、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动情带泪”? 明确:作者热烈的情怀是因为心灵与之契合,故都赐予他一切。综上所述,作者热烈的情怀都体现在平淡细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学目标里的能力训练目标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话概括这一特点,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5、在此基础上引出此文的写作特点:平淡中见绚丽 闲雅中见热烈 至此, 教学难点在此得到突破。《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 吕小恩说教材 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 (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 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 重点的突出方法: (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 (2)在文章写景部分(4DD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为什么要给学生比较点呢?这是防止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给出比较点DD“从抒情与写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较”。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结论DD《故都的秋》“重写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驭景”。从而,体会本文“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的特点。这个难点还要通过课外习作来巩固。 (2)本文的语言品味与语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学难点,我计划让学生通过“品读-质疑-讨论-解疑”的信息反馈模式自主突破。教师点拨两点:A、《胡同文化》的“京味语言,例“虾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教具准备: flash歌曲DD《前门情思DD大碗茶》 3、教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教学法”的创始刘显国老师说:“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我的导入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根据本文所表达的“乡情”主题与“平民化的京味语言”,我用歌曲DD《前门情思DD大碗茶》来导入新课,也为体会作者情感与品味语言打下铺垫。 (二)简介作者 师生同步,突出D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1950年因《龙须沟》的创作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美读全文 “读好散文是学好散文的开始!”读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我打算运用“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齐读”相结合的“三类诵读法”完成散文的诵读,要求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理解与鉴赏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发挥“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重点(1)的学习中,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后,我会问“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还是直露?”学生很容易认定是后者。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总结出思想感情,体会那份浓浓的“乡情”。通过散文的“情语与景语”的自然过渡到重点(2)的学习--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进行“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在此会以第四节为例,分析其“安适”的特征,让学生去用“迁移法”完成5-7节的分析。 在难点(1)的突破中,运用“比较学习法”,老师给出比较点,学生就能很容易总结出“以情驭景”的写法的特点。这一点,在下一难点--“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语言”--的学习中会得到巩固。在比较中,也会有许多学生会提及两篇文章都用到的“对比”手法,教师也应该加以强调。突破难点(2)时,我放给学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们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以点拨。 (五)回顾课堂,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用“以情驭景”的写法,写一段有关“家乡”的文字。字数不限。教学效果估计 学生大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老师可能讲的不过瘾,但学生学的一定很实在。用当堂“美读”与课后习作的方法来巩固“以情驭景”的写法,一定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您就出现在这里。
篇8: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尔善言旌:表彰
B.通阳言旋师旋:凯旋,胜利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驻扎
D.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陛下以至仁育四海②越国以鄙远
B.①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①次安定,初不与战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①通独无所取②较秦之所得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B.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C.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D.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3分)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4分)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3分)
参考答案
9.B(“旋”,应为回转,撤退)
10.D(“所”相同,都用于所字结构;A前一个”以“是介词“凭,用”,后一个连词“来”;B前一个“虽”是“虽然”,后一个“即使”;C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是连词“和”)
11.C
12.B(“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与原文意“诸将多覆”不符)
13.(1)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的,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莅官”“虽”“回纵”各l分)
(2)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未之觉”1分,“引”1分,“舍”1分,“徇”1分)
(3)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使我获得了新生。(“俘累”“加”“蒙”各1分)
(不合语意,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文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达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 如何说课
★ 说课反思
★ 库仑定律说课
★ 幼儿园说课
★ 说课技巧
★ 怎样说课
★ 《孔乙己》说课
★ 说课教案
★ 信息技术说课
★ 体育说课
屈突通(高三必修说课)(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