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健壮铁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一、课前小测: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的基础自然科学。
2、写出下列元素符号:碳;氢;氧;钙。
3、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C.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二、课堂探究:(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教师演示P6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填P7表格
2、归纳:(1)、叫做物理变化,例如:、
(2)、叫做化学变化,例如:、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见书本
4、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5、叫做物理性质,例如:
6、叫做化学性质,例如:
三、例题分析:(一)重点突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自行车胎充气过多而炸裂
C.放在衣物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矿石粉碎
例2、“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二)难点突破例3、(1)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中: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①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④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鉴别它们,请写出鉴别方法。
①铁丝与铜丝:
②白糖与食盐:
③白酒与白醋:
④汽油与水:
(三)易错点突破:
例4、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塑料袋破碎B、煤气中毒C、干冰升华D、气体挥发
(四)渗透新课标理念的中考题
例5、下列成语足,一定包含化学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
四、针对性训练(课堂高效检测)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生锈B、冰融化C、矿石粉碎D、汽油挥发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烧B、食物腐烂C、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D、豆浆变酸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B牛奶变酸C铜器生锈D木柴燃烧
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延展性C.具有银白色光泽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B.米酿成醋C.矿石粉碎D.酒精挥发
6.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B.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D.人体吸收氨基酸后,结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
7.下列描叙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是化学变化B.铁丝燃烧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的熔、沸点低是物理变化D.金刚石的硬度大是化学性质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气体生成B、有沉淀生成C、有其它物质生成D、颜色改变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镁条是银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氧化镁固体,镁的密度是1.7g/cm3,熔点是648.8℃,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上述叙述中:属于镁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镁的化学性质的是
五、课外作业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B.木柴燃烧C.镁条燃烧D.胆矾研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块雕成石狮B.海水蒸发得到食盐C.铁生锈D.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3、下列变化既包含有物理变化又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气化后跑到空气中去B.白糖熔化制做食品C.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D.布匹先剪裁后缝制衣服
5、我国古代有许多发明闻名于世,其中不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造纸B.烧瓷器C.指南针D.火药
6、下列变化有水生成且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冰的融化D.镁条燃烧
7、下列叙述不属于镁条物理性质的是()
A.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B.镁易溶于水
C.镁不易传热导电D.镁可以燃烧,燃烧时发出耀眼强光
8、下列性质哪一条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
A.水在100℃时沸腾B.化肥碳酸氢铵受热时可以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C.木炭燃烧时发出白光D.冬天往厚玻璃杯内倒开水引起杯子炸裂
9、下列变化哪一条是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引起的()
A.保险丝在电流负载过大时烧断B.纸张点燃后能燃烧
C.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时生成水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10、下列物质的用途哪一项应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A.我国从山顶洞人时期就知道燃烧木柴取暖B.人们利用象牙雕刻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C.把未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来确定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D.人们把麦子磨成面粉制成面条食用
六、课前预习纲要: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记元素符号:锌、铁、铜、汞、银
2、阅读书本并划出有关重点。
3化学学习的特点:
(1)
(2)
(3)
篇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篇4:《碱及其性质》化学教案
《碱及其性质》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教师播放虎门销烟纪录片,并提出问题,林则徐用的是什么物质来硝烟的.呢?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氢氧化钠之所以暴露在空气中会溶解,是由于它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根据这个性质,同学们说一说存放氢氧化钠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教师提问上面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呢?你能否归纳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篇5: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 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 B.刀生锈 C.菜腐烂 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 B.木头制桌椅 C.汽油挥发 D.灯泡发光 E.香水挥发 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 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liuxue86.com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 B.导电 C.燃烧 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 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 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 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 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 铁生锈
D.煤的燃烧 干冰升华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及两者的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请注意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1-1: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提醒指导: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现象,并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讲: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反馈练习: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出题,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演示实验: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使燃着木条熄灭。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出示: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如何鉴别?
展示一瓶水和一瓶酒精,如何鉴别?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出示练习巩固知道了哪些知识?
篇6:《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研究物质性质的时候,例如水,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通过让学生鉴别,利用学生已知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生形态变化,让学生知道要让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篇7:《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实验:研磨胆矾、直接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不用收集二氧化碳)。学生填变化时的现象空,说:上面几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填写后面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空——总结出变化分为二种:一、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板书:应该这样写:
一、化学变化
概念:
特征:
常伴随的现象:(课本上有,让学生画上)
二、物理变化
概念:
三、本质区别:
四、联系: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出来后,马上给出相应的练习,可以用课件。
五、化学性质
定义:
内容:
六:物理性质:
定义:
内容:
同样给出定义马上给练习。
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新策略上的练习。
一个课时刚好。
篇8: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二是加强强化。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篇9:《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通过概念的`构建和公式推导计算,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物质的量含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教师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但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测量其质量、体积等,无法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衡量物质的物理量。
环节二:观察计算,学习新知识
1、物质的量
【教师展示】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过渡】建立一个桥梁,把多个微粒当作一个整体来计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生活中相对较小的物体常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比如去超市买米,常用“斤”或“千克”来表示米的多少。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用“个”描述物质的粒子的数目非常的不方便。因此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是大量和堆积。“摩尔”mol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它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总结】题目中的表示容易产生分歧,需要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应该如何问,如何回答呢?
【学生讨论】1mol氢气分子中有2mol氢原子。
环节三:回顾新知识,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回顾表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篇10:中考化学考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中考化学考点归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考点解读
考点1:物质的变化
[解题策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由空气制氧气
B。钢铁生锈;由熟石灰制烧碱
C。蜡烛燃烧;干冰升华
D。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解析: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熟石灰Ca(OH)2制取烧碱NaOH、钢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均为化学变化,其他为物理变化。
答案:C
[新题展示]
1.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均为化学变化
B。(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C。均为物理变化
D。(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解析:本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命题,体现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燃料、燃料产物是不同种物质,故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A
考点2:物质的性质
[解题策略]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典型例题]
例2.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物质:
A。不锈钢;B。氧气;
C。生石灰;D。活性炭;
E。二氧化碳;F。水;
G。醋酸;H。熟石灰(氢氧化钙);
I。锌;J。盐酸。
请根据它们的用途,用字母代号填空(每种物质限选一次):
(1) 可供急救病人呼吸;
(2) 可用于制造炊具;
(3) 可用作温室气体肥料;
(4) 可用作某些食品的干燥剂;
(5) 可用作冰箱的除臭剂;
(6) 是最常用的溶剂;
(7) 可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8) 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9) 可用作干电池负极材料;
(10)通常的食醋中含有约3%~5%的____。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识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对于判断物质的用途有极大帮助,另外在记忆中,性质和用途之间也是互相促进,可结合生活实际来记忆。
答案:
(1)B,(2)A,(3)E,(4)C,(5)D,(6)F,(7)H,(8)J,(9)I,(10)G
[新题展示]
3.实验室用棕色试剂瓶盛浓硝酸,由此猜测浓硝酸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它是深棕色溶液
B。它是稳定的化合物
C。它是易跟空气反应的物质
D。它是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在于浓硝酸用棕色试剂瓶盛装,可推知浓硝酸具有见光易分解的性质。
答案:D
篇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携带实验仪器走进学生,拉近距离,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实验主要由教师完成;同时教师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近距离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 |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
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 学生思考判断 | 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 认真听讲 | 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 学生观察 并讨论 |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 |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
篇1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反思
化学来源于生活,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微观概念不是很明白,所以学化学必须从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开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化学,在动手动脑中学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涉及到的实验有,水沸腾的实验、研磨胆矾及将胆矾溶于水的实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实验及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四组实验中,由同学们自己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四组实验中得前两组和后两组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这一点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接着在告诉他们,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这样让学生把化学变化和有新物质生成之间划等号就容易理解了。这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验完全的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开来,缺点是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性质和变化的不同,只有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初中阶段,对于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以及对于课上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的认知不在停留于表面,理解了物质的变化在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后,对于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单纯的理解物质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在学习了物质的性质之后,学生虽然可以在概念上进行区分,但实际区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学生可以理解“酒精挥发”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但是对于“酒精易挥发”学生就会出现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提出了一些用来区分物质和性质与变化的关键词,例如“会,可以,易,难,是”等词。在对于物质的描述中,出现这些关键词,一般就可以判定是描述的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是学生认识与学习化学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热情,以后的学习才不会太吃力。
篇13: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的方法: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视频加描述)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 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 初中化学教案
★ 高中化学教案
★ 高一化学教案
★ 有机化学教案范文
★ 高二化学教案
★ 中学化学教案
★ 初中作文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