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4 03:53:30 作者:微笑灬怪怪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微笑灬怪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圈一圈、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边形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初步概况四边形的特征

1、课前前测画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四边形吗,那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能试着把你心目中的四边形画出来吗?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四边形,教室巡视并适当指导学生活动。(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以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将学生画出的一些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看上面,这黑板上的都是四边形吗?(不是)

师:(直接说)有的同学可能有意见是不是,那这样,你对哪个四边形觉得不同意就在下面打个×,你觉得这个可能是可能不是的就打个问号。

师:这些图形都没有意见是吧,那你们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板书)

师:那么大家都认为四边形是有四条边,四个角,来,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翻开书第7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和我们说的一样吗。师:有补充吗?(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师:符合这样特征的是四边形。那么请同学们看看刚才做上记号的,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1、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那接下来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出示例1)。是四边形的打“√”,不是的打“×”。(是的留下,不是的移开)

重点问一下:

2.找四边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眼睛从屏幕转到我们的四周,找一找我们的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呢。

(3)欣赏校园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师无处不在的,老师也在我们校园里走了走,拍了一些照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还有很多很多呢,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刚刚欣赏和小朋友自己发现的四边形中,哪些是我们以前认识过的,而且是我们最常见的呢?(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那么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常见的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和角藏着什么秘密呢?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请你们猜测一下。

师:大家都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下吗?先小组讨论下,真没什么想法的同学可以打开老师给你的小锦囊看看!

师:长方形都有4个直角,正方形也有4个直角,还有补充吗?

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长方形相对应的两条边一样长。

师:刚才我们讲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不但具有四边形的特点,有四个角,四条直直的边,而且它们的角很特别都是直角,还有对边相等或是四条边相等,所以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而且它们的四条边都有自己的名字呢,来,一起去看看吧。我们把长方形的这两条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短的这两条叫长方形的宽,把正方形的这四条边叫做正方形的边。

师:同学们,刚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发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现在让我们的脑子轻松一下好吧,来看这里请你填一填。

师:再考考你,你能用刚刚我们研究的这张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吗?怎么剪最简单。

二、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个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2:数学教案-圆内接四边形

圆内接四边形

执教者:刁正久

一、教学目标 :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相关概念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准确、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 :

1、带领学生复习圆内接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概念。

2、利用几何画板:

①②(1)探索:如图,点D在⊙O上(和A、C不重合)移动,试讨论∠D和∠B的大小关系?

(学生对第一种情况比较熟悉,但对于第二种情况做适当的提示:利用几何画板把D点在圆上移动!)

通过学生的思维,可归纳出∠D和∠B的大小关系是互补。

利用此时的几何图形,由学生模仿圆内接三角形的定义得到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并用电脑加以显示。立即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圆内接四边形的定义把刚才的结论重新归纳,从而得到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书写符号语言)

(2)对定理进行巩固

①如图,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

已知∠BOD=140°,则∠BAD=        °∠BCD=      °

②如图,已知AB是圆O的直径,∠BAC=40°,D是弧AB上的任意一点,那么∠D的度数是°

(3)外角的引入

紧接着前面的练习,和学生共同研究探索题:

(对于上面的探究性应用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发挥)

当学生最后得到∠E的`度数后,立即提问:

从∠A=70°到求出∠E=110°,在整个过程中,哪个角起了关键的作用?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外角∠DCF(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定理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讨论∠DCF和∠A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DCF=∠A的结论。利用几何画板的优势,隐藏⊙O2和线段DE、EF得到外角的基本图形

再引导学生得出外角和内对角的定义,让学生把刚才的结论归纳成定理即: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书写符号语言)

(4)对定理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

如图,⊙O1和⊙O2都经过A、B两点,图中有两组相等的角,每组有三只角相等,你发现了吗?

(5)讲解例题:

如图,⊙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与⊙O1相交于点C,与⊙O2相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与⊙O1相交于点E,与⊙O2相交于点F.试猜想CE和DF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突出作辅助线的必要性,并在黑板上书写过程)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点?(学生完成)

4、课堂练习:

①②

(1)如图,已知∠BAE=125°,则∠BCD=    °∠BOD=        °

(2)如图,已知在圆的内接四边形中,AB=AC,E是CD延长线上一点,你能猜想出∠ADE和∠ADB的大小关系吗?并证明。

(3)探索:

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上前去操作电脑拖动鼠标移动平行四边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思考:

你能说出下面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吗?并说出其中一对相似三角形的证明过程。

(4)

5、布置作业 :P86―15、16、17

注:参加12月区评优课比赛并获一等奖

篇3: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本节内容的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四边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加强了集合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了“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思想教育。

3、教学重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是很弱,所以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几何图形是比较抽象的,而学生的生活世界大都与空间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时我会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整节课将采用观察法、操作法、演示法和讨论法,让同学们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的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想一想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是全体同学都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1、主题导入: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问他们是否喜欢体育运动?喜欢那种运动?这里就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然后问他们从主题图中看到了什么,让同学们从自己熟悉的运动场上找到生活中的感觉,从而自然走进本课。由于同学们在这节课之前就有一些图形的基本知识了,所以让他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从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图形并进行汇报交流。之后我便会引出本课的主题《四边形》。

2、自主探索:

在上课之前我就给同学们发了印有各种图形的纸,这时便让他们分组并给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然后汇报交流,让几名同学代表他们那组将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原因。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大概就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了。这时便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出四边形的具体特点,请同学发言,引导他们说出什么是四边形,并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分成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这样就达到了自己探索出结果的效果,有利于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达到一种从生或中提炼知识再回归生活的效果。

4、课后练习,巩固拓展:同学们在完成了教材第36页1、2题后,我便会引导他们从四边形的特点引申出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多边形的特点,培养他们发善思维的能力。

5、总结结课:

首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回顾本课的知识,加深记忆。

其次就由老师总结,说出四边形的特点,和根据特点分类的标准,让他们所形成的概念规范化。

篇4:三年级数学四边形常用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C.长方形是一类,正方形和菱形是一类,平行四边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把第二种分法进一步细分,突出正方形和菱形四边相等的特征。)

(3)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分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来。(如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矩形和一般平行四边形两类,或分成邻边不相等的和菱形两类。)

(4)通过本例,可以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4.“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四边形,可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题,让学生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不同的四边形,可以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矩形四个角是直角等特征。

5.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下面的“做一做”

(1)在前面认识四边形时,学生已经见过平行四边形,这儿是单独对它进行初步的认识。

(2)通过校园里楼梯上和伸缩门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门能伸缩?”去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变形后仍是平行四边形)。

(3)下面的“做一做”实际上就是对例1问题的回答。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固定,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时,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当椅子发生前后左右晃动时,只要在凳子腿上斜着钉一根木条就固定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6.围、画、剪平行四边形

(1)前面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在这儿也不对平行四边形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围出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的边有什么特征,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画平行四边形比围平行四边形稍难,要让学生结合围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来想应该怎样画。(首先确定一个顶点,再任意画出一条边,然后任意画出相邻的边,这样就确定了三个顶点,最后一个顶点就不能任意画了,要使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相等。)

(3)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教材上只提供了两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剪法来,而且要保证剪出来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四边形,不能仅凭感觉剪出来像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

7.练习九

第3题,改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体现开放性。

第4题,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但只是初步的描述,以后还要学习更数学化的表述。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实物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的语言来定义周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例2(长方形的周长)

体现了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但在这儿没有总结出(长+宽)×2的公式,学生只要理解了周长的涵义并会计算就可以了。

3.“做一做”第2题

可以看作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开放性很大,选取的物品表面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不规则,采取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先量再计算。

4.例3(正方形的周长)

编排方式同例2。

5.“做一做”第2题

解决的方式多样,可以看作一个新的2×1的长方形,也可以先算出两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再减去重合的两条边的长。

6.练习十

第3、4题都是实际操作的题目,体现开放性。其中第3题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周长的实际应用,如做衣服时要知道胸围和腰围。

(三)长度的估计

对长度的估计不是一节课上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的长度观念。

1.例4

凭感觉画出8厘米的线段,完全依靠平时积累的长度的表象。画完后再用尺量一量,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培养估计的能力。

2.例5(对周长的估计)

涉及到对铅笔盒长、宽的估计,周长的估算,对彩纸长度的估计。估计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一下,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修正自己的估计策略。

3.“做一做”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哪条路线近些,哪条路线远些,再运用数学知识精确地判断一下(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有两条路线是同样长的,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第3题,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估计一下,可以直接估计,也可以先估计出一个人的臂展,再估算出5个同学拉成一圈的周长。第2小题也是同样。

4.练习十一

第2题,利用长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给人的不同感觉,让学生先进行估计。然后,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

第3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算策略。当长方形的一面靠墙以后,首先要从图上判断是哪一面靠墙,再计算。计算时,可以直接把其他三边长度相加,也可以用计算出来的周长减去该边长度。

第4题,由于学生还没学习24÷2,所以在这儿还不能要求学生用周长的逆运算来解决。可以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来解决,如可以先确定一条边的长,如1厘米,再看另外一边,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通过探究围出一个长方形后,可以启发学生有规律地围出其他图形(一边增加1厘米,另一边减少1厘米)。

第5题,也是一个实践活动的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课堂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空间与图形的素材。例如,可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四边形。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几何知识的学习要借助于直观的观察、操作等手段,如平行四边形,要通过观察、画一画、围一围、剪一剪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

对于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探索,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长度观念的建立,首先是脑中要有某个长度的表象,而这个表象的建立要借助大量的观察和测量等过程来逐步建立。

3.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至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只是会计算即可,不要求用公式来表示。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多样化的教后随笔《卡普里岛》教学反思教学才是智慧的。

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篇5:八年级下期数学教案特殊的四边形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2)验证猜想结论,培养学生的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非智力目标

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6:八年级下期数学教案特殊的四边形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性质定理2的推论。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转化

篇7:八年级下期数学教案特殊的四边形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这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在复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在四边形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知识更加系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突出了第1课时的重点,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第2课时重点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教师注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指导和结论的升华.

篇8:八年级下期数学教案特殊的四边形

一、利用分类、特殊化的方法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复习四边形的知识.

(1)引导学生画任意凸四边形,指出它的主要元素——顶点、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强调对角线的作用: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来研究.

(2)将四边形的边角按位置关系分为两类:

教学时应结合图形,让学生识别清楚,并注意与三角形中角的对边、边的对角及第一章中的邻角相区别.

2.教师提问:四边形中的两组对边按位置关系分为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画图回答,并出示投影片显示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如图4-11.

3.对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图4-11,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出课题.

(2)注意它与梯形的对比,及它与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个性).

(3)强调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同时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表示及定义的使用方法:如图4-12.

①∵ ABCD,∴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②∵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练习1(投影)

如图4-13,DC∥EF∥AB,DA∥GH∥CB,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共有__个,它们是__.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证明

1.探索性质.

启发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元素——边、角、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入手,来观察、探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有的性质如下:

(3)对角线

⑤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定理3)

教师注意解释并强调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利用化归的方法对性质逐一进行证明.

(1)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很快证出性质①,④,③.

(2)启发学生添加一条或两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化归为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出性质②,⑤.

(3)写出证明过程.

3.关于“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和距离”的教学.

(1)利用性质定理2

导出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①提问:在图4-14中,l1∥l2,AB∥CD,那么AB,CD的数量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证明.

②引导学生用语言简练地叙述图4-14所反映的几何命题,并强调它的作用.证题时可节省步骤,省掉判定平行四边形这一步,直接得到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③强调推论中的条件:“夹”、“平行线间”、“平行线段”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做一组辨析练习.

练习2

(投影)如图4-15,判断下列几组图形能否体现推论所代表的含义.

(2)根据图4-15(d)引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并通过练习区别三个距离.

练习3

在图4-15(d)中,

①点A与点C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②点A到直线l2的距离是线段__的长;

③两条平行线l1与l2的距离是线段__或__的长;

④由推论可得: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__.

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的应用

1.计算.

例1填空.

(1)在 ABCD中,AB=a,BC=b,∠A=50°,则 ABCD的周长为__,∠B=__,∠C=__,∠D=__;

(2)在 ABCD中:①∠A∶∠B=5∶4,则∠A=__;②∠A+∠C=200°,则∠A=___,∠B=__;

(3)已知平行四边形周长为54,两邻边之比为4∶5,则这两边长度分别为__;

(4)已知 ABCD对角线交点为O,AC=24mm,BD=26mm,①若AD=22mm,则△OBC周长为__;②若AB⊥AC,则△OBC比△OAB的周长大___;

(5)在 ABCD中,AB=8cm,BC=10cm,∠B=30°,S ABCD=__;

说明:通过此题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它及方程的思想进行计算,并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证明.

例2 已知:如图4-16, ABCD中,E,F分别为BC,AD上的点,AE∥CF.求证(1)BE=DF;(2)EF过BD的中点.

分析:

(1)尽量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避免证三角形全等.

(2)考虑特殊化情形.在 ABCD中,若E,F在BC,AD上运动到如下位置:AE⊥BC于E,CF⊥AD于F,求证BE=DF.在题目的变化与联系中灵活选用性质来解题.

例3已知:如图4-17,A′B′∥BA,B′C′∥CB,C′A′∥AC.求证:(1)∠ABC=∠B′,∠CAB=∠A′,∠BCA=∠C′;(2)△ABC的顶点分别是△B′C′A′各边的中点.

着重引导学生先分解基本图形,图中有3个平行四边形: C′BCA, ABCB′, ABA′C,分别利用对角相等和对边相等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对于第(2)问也可用“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来证明.

例4 已知:如图4-18(a),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AE=CF,BE=DF.

分析:

(1)引导学生证明以OE,OF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证△AOE≌△COF或证△BOE≌△DOF.

(2)根据学生实际,对图4-18(a)可作适当引申,如图4-18(b),(c),(d),并归纳结论如下: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作直线交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相等.

(3)图4-18是一组重要的基本图形,熟悉它的性质对解答复杂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3.供选用例题.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线.如果这两条高线的夹角为135°,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内角的度数为__;若高线分别为1cm和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__,面积为___;若两条高线夹角为120°呢?

(2)如图4-19,在△ABC中,AD平分∠BAC,过D作DE∥AC交AB于E,过E作EF∥DC交AC于F.求证:AE=FC.

(3)如图4-20,在 ABCD中,AD=2AB,将AB向两方延长,使AE=BF=AB.求证:EC⊥FD.

四、师生共同小结

1.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2.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哪些方面的性质?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

五、作业

课本第143页第2,3,4,5,6题.

篇9: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的数学教案

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的数学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

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

(1)要结合图形.

(2)要与三角形类比.

(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 .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

(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

(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

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教师问:

(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

(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若在四边形ABCD 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

①2×180°=360°如图4—6;

②4×180°-360°=360°如图4-7.

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 于B、于C.

求证:(1) ; (2) .

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

【总结、扩展】

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

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1(1)、2、3.

九、板书设计

四边形(一)

四边形有关概念

四边形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数学教案-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示例2

篇10:数学教案-圆的内接四边形

1. 知识结构

2.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是圆中探求角相等或互补关系的常用定理,同时也是转移角的常用方法.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使用性质定理时应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不要弄错四边形的

外角和它的内对角的相互对应位置.

3.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的重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问题的情境(参看教学设计示例),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究;

(2)在教学中以“发现――证明――应用”为主线,以“特殊――一般”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与证明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

(2)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3)熟练运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到圆的一般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定理的证明探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定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

(2)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基本概念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如图中的四边形ABCD叫做⊙O的内接四边形,而⊙O叫做四边形ABCD的外接圆.

(二)创设研究情境

问题: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研究: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

1、边的性质:

(1)矩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邻边相等.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有一组对边平行.

归纳:圆内接四边形的边之间看不出存在什么公同的性质.

2、角的关系

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三)证明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参看思路)

思路1:在矩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中点,∠A与∠B均为平角∠BOD的一半,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只要把圆心O与一组对顶点B、D分别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A=,∠C=

∴∠A+∠C=

思路2:在正方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与各边所成的角均方45°的角.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这时有2(α+β+γ+δ)=360°

所以  α+β+γ+δ=180°

而    β+γ=∠A,α+δ=∠C,

∴∠A+∠C=180°,可得,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四)性质及应用

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对A层学生应知,逆定理成立, 4点共圆)

例  已知:如图,⊙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A的直线与⊙O1交于点C,与⊙O2交于点D.过B的直线与⊙O1交于点E,与⊙O2交于点F.

求证:CE∥DF.

(分析与证明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①连结AB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辅助线的方法.对于这道例题,连结AB以后,可以构造出两个圆内接四边形,然后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关于角的性质解决.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对例题、重点习题的剖析,多进行一点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巩固练习:教材P98中1、2.

(五)小结

知识:圆内接多边形――圆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思想方法:①“特殊――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②构造圆内接四边形;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5、16、17题;教材P102中B组5题.

探究活动

问题: 已知,点A在⊙O上,⊙A与⊙O相交于B、C两点,点D是⊙A上(不与B、C重合)一点,直线BD与⊙O相交于点E.试问:当点D在⊙A上运动时,能否判定△CED的形状?说明理由.

分析  要判定△CED的形状,当运动到BD经过⊙A的圆心A时,此时点E与点A重合,可以发现△CED是等腰三角形,从而猜想对一般情况是否也能成立,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在运动过程中∠D及∠CED的大小保持不变,△CED的形状保持不变.

提示:分两种情况

(1)当点D在⊙O外时.证明△CDE∽△CAD’即可

(2)当点D在⊙O内时. 利用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可证明△CDE∽△CAD’即可

说明:(1)本题应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及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改变圆周角顶点位置,进行角的转换;

(2)本题为图形形状判定型的探索题,结论的探索同样运用图形运动思想,证明结论将一般位置转化成特殊位置,同时获得添辅助线的方法,这也是添辅助线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3)一般地,有时对几种不同位置图形探索得到相同结论,但不同位置的证明方法不同时,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本题中,如果将直线BD运动到使点E在BD的反向延长线上时,

△CDE仍然是等腰三角形.

篇11:四边形

四边形有关概念

四边形内角和

例1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2中1、2、3.

篇12: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篇13: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篇14: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篇15: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篇16: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闭莆湛擞肭Э说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篇17: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和复习》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四边形测试题

四边形练习题

苏教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边形的面积

四边形面积公式

《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四边形》三年级数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