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困的杀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2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327-56+78、56÷8×15、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3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
篇2: 《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篇3: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
一、用脱式计算
(1) (37C28)×4 (2) 8×6C30(3) 42C30÷6
===
===
(4) 19+6×5 (5) 35÷(28C21) (6) 5×(28÷4)
== =
== =
二、列式计算(文字题只能写综合式,然后脱式计算)
(1)21加上24,再减去45得多少? (2)8乘以3的积再除以6得多少?
三、应用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篇4: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练习三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
56+7315(34-29)-+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举例说明
计算:+
(1)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
=+
=
3、尝试练习
1--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出两题,请学生进行板演,学生评价。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2
(-)75-25-
二、列式计算
1、与的差的是多少?
2、减去的,差是多少?
3、的比少多少?
篇5: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教学设计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3点: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协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学科 年级
教学目标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分 步 策 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通过切换、演示功能,把学生操作后的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原来有8个人,到站后,上来×人,下去×人,车上还剩×人”。接着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无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
4.8+5.2=10
7-5.5=1.5
4.54=18
1.80.3=6
7.50.25=30
0.150.5=0.3
1.20.4=0.48
6.7-5.6=1.1
9.9+1=10.9
016.2=0
01.8=0
360.4=90
问:1.80.3、4.54、1.20.4各表示什么意义?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0+804=140
(2)16216+902=47
(3)1000-8002=600
(4)55+455-162=56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问:题中含有几个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自己试算)
小结:算式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问:这两道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地方。它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小结: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5、指导看书。
学生看书,补充完整课本例题。
6、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在先算的部分划上横线,把必要的竖式写在递等式的右边。)
2、课本练习十第1题
3、思考题。
下面是有关联的四个算式,请想一想,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1)1.6323.2=0.51 (2)0.250.16=0.04
(3)0.51-0.04=0.47 (4)0.47+0.13=0.6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8页例3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在计算过程中近似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后在本子上练习
10.1+9.990.1 9.7283.2+15.20.2
2.计算下列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53.8527.14 (2)0.630.570.36
(3)4.321.72.54 (4)4.670.2320.30
指出取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及约等号“”的使用。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2.出示例3:计算:3.61.2+0.55
问: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添上括号),这时运算顺序怎样?
3.6(1.2+0.5)5
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当学生发现3.61.7除不尽时提出问题老师该怎么办?教师回答在计算过程中除得的商超过两位小数的,一般只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学生练习完后,教师讲评,重点解决:
=3.61.75
2.125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10.6 (这里为什么又用等号?)
小结:教师指出黑板上的题,“3.6(1.2+0.5)5我们用了什么符号?”(用了小括号)“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我们可以怎样做?”(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有小括号还不够用,就要用到中括号‘[ ]’
教师板书:中括号[ ],并说明中括号的写法。例如在例3中要先算(1.2+0.5)5,就要加中括号。这样就可得到下面的算式:
3.6[(1.2+0.5)5]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讲解: 3.6[(1.2+0.5)5]
=3.6(1.75)
=3.68.5 (这里为什么用等号?)
0.42 (这里为什么用约等号?)
指导学生看书。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若有错改正过来。
4.06(13.54+14.46)-0.14 (15.38-1.74)37
=4.0628-0.41 =13.4637
0.145-0.41 4.557
=0.005 0.65
2、课本第38页做一做。(先划出运算顺序,后计算)
3、堂上练习。
练习十第2题前两题
练习十第3、4题。
篇7:《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二年级上册教案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二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迪士尼里的小动物们正准备举办“数学游园会”,小朋友们想参加吗?
长颈鹿说:“想要进来,先对口令。”你们有信心吗?
口令一:2×3= 36÷4= 48÷6= 8×3=
6×4= 9×3= 8÷2= 24÷6=
口令二:2+3+4= 36 - 4+3= 48-6-2=
问: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计算时都应该怎么计算?(从左往右)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我们正式参加数学游园会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例题
小松鼠说:我遇到难题了,大哥哥,大姐姐能帮帮忙吗?
(1)出示例题2×3×4
问:你会读一读这样的算式吗?(同桌相互读)
读作:2乘3再乘4
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36÷4÷3 应该怎么读呢?你会算吗?
问:之前我们学习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叫做“连加”,那像这样有两个乘号或两个以上乘号的叫什么呢?(连乘)
这个有乘有除的呢?(乘除混合)
2、教学试一试48÷6×2 8×3÷6
谈话:小松鼠还有两道题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解决呢?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怎么想的`?
你还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小结:小朋友起的名字又好听,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教师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三、巩固练习
谈话:小猴子听小松鼠说你们都很聪明,又乐于助人,这是真的吗?那他也决定考考你们,并回答他的问题,能做到吗?
1、问题一:4×9÷6= 3×2×7=
问题: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问题二: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对比,发现了什么?上下三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谈话:小朋友们学得这么棒,大象也忍不住要考考你们了,还给你们准备了丰盛的水果,你们想尝一尝水果吗?那赶紧去解决他们吧!(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龟兔赛跑”吗?今天他们又要来比赛了,请你们当一当乌龟和兔来比赛好啊?(想想做做第3题)
比赛规则:一、二两组扮演兔,三四两组扮演乌龟,选出最棒的乌龟和兔,奖励“五角星”,再交换角色。(开会车对答案)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迪士尼里的数学游园会好玩吗?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2、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最后小牛和小羊还有两道题目想考考你们,你们能解决吗?
(1)( )里的数是我的年龄,你能猜出我今年几岁吗?
63÷7÷( )=1
(2)找规律
篇8:数学教案-1.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
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l、第10页例2、例3和练习三的第 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而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教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有乘法运算:左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前,右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后。)
教师: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虽然乘法在后面,也要先算乘法。
教师边说边在乘法下面画一条红线,表示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要先把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0 ―”照抄下来,再把6×3的积18写在“―”的后面。第二步再把“50―18”的差“32”写在第三行。
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9页例1下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3.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提醒学生在做题前先想一想运算顺序,再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共同订正。
课间活动。
4.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加、减和除法运算;它们都有除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教师:左边的算式要先算什么?(先算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红粉笔在除法下面画一横线,强调虽然除法在后面,也要先算除法,接着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书上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纠正错误。
让学生齐读教科书第10页例3上面的法则,并指名复述。
5.做例3 下面“做一做”的习题,提醒学生在做题前先想一想运算顺序,再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先什么和书写格式应注意的问题。
2.做练习三的第2 题,先让学生自己检查、改正,然后共同讨论。
3.做练习三第3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书写格式,发现问题及时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篇9:《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四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之后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实际问题作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3)通过参予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利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紧密联系乘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加强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是突破本课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学生有所增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除混合运算问题的意义,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预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含义相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两个量区分的练习,让学生分清两种量的异同,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提出两个问题:
1、分数可以表示什么?试举例说明。
2、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对于问题1,要让学生明确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如2/5千克、3/8米等,这里的分数表示的是绝对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如甲是乙的2/3、杨树是棵树是柳树的3/7等,这里分数表示的是相对量。在学生理解了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概念后再出示几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区分。
通过问题2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当学生回答计算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提问学生: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也能按这样的吗?
这一环节由旧知引入,温故引新,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此环节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课本情境图:布艺兴趣小组用6米布制作一批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
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步骤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的问题时出示:布衣小组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
1、明确解题思路:
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2/3,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顶,就是求帽子总数的2/3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6米里面有几个2/5米?用除法计算?
要让学生明确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里面的6米与2/5米是两个绝对量,这两个量之间是包含除的关系,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在这里借助直观演示,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搞清各数量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自主解决问题:
明确解题思路后,启发学生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进行独立列式。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可能选择列分步算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分别指一名同学到展台前进行思路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介绍:
第一种:62/5=15(顶)152/3=10(顶)
第二种:62/52/3=65/22/3=10(顶)
此处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步骤三: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两位同学的算法,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是求解这道题的分步列式方法,第二种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算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组织学生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此处我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再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趣味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算法,目的是巩固算法,反馈学习效果。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全班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趣味性练习: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此处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让学生交流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10: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乘,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情况报告
1、各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预习笔记
说说自己的预习所得、困惑
2、请你根据每一行的算式说一条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
12×(24÷8) 75÷(15×6)
12÷3÷5 53+27-36
84+52÷13 77-12×5
教师强调: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二、引入新课:
1、出示例题3
教学设计
阅读与理解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条件一:每次吃1/2片
(2)条件二:每天吃3次。
(3)所求的问题:12片可以吃几天?
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思路一: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再计算12片可以吃几天。
解法:1/2x3=3/2(片)
12÷3/2=8(天)
思路二:先算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在计算可以吃几天。
解法:12÷1/2=24(次)
24÷3=8(天)
(3)回顾与反思
组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学生尝试检验
方法一:1/2x3=3/2(片)
3/2x8=12(片)
方法二:3x8=24(片)
1/2x24=12(片)
列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2÷(1/2x3)
12÷1/2÷3
2、用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学生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2)交流运算顺序
指名说说每个综合算是的运算顺序。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汇报交流
3、交流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的“做一做”
王叔叔家阁楼上的窗玻璃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3/5 m、4/5 m、3/4 m。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2、挑战自我
混合运算题5道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练习七的第7、8题
2、预习下一节内容,写出简单的预习笔记,划出困惑的地方。
篇11: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分数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能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目标
你能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吗?100-10×4 (9+11)÷6 80÷(60-
40)428+63÷9-17×5 75+360÷20+5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二、用心思考,独立完成
(1)独学(教材第33页例3)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__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再求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___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例4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2)独学例5独立思考,明确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在书上完成)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1、对学要求:对子间互相检查独学答题是否正确。
2、群学任务:对学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与合作,讨论。
3、展示提升: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拓展提升。
4、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解惑。
四、当堂检测
1、教材33页做一做要求:先想想如何求梯形的面积,再列式计算,做完后对子互相改。
2、教材35页第9题要求: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完成教材35页10、11、12题。
教学反思: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篇12:乘除混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乘除混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篇13: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8 -31
课时目标:
1.通过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除法的意义,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等量关系的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通过线段图的绘制,使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唤醒旧知
1.学生自主解决自主练习第6题。
2.交流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二、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解决自主练习9
引导学生发现这道题目中的分率较大,适合用推理分析的方法。
3.解决自主练习13
谈话: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3. 解决自主练习14
这两道小题的解决方法不同,为什么?
5.交流:解决问题需注意的地方
谈话: 解决此类应用题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17题
这道题共3道小题,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的对比,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2.自主练习18题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作业:自主练习11、12、13题
六、教学反思
1.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分层次练习,由易到难,逐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
2.把更多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让知识更多的融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越来越灵活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做帽子 --乘除混合、连除应用(信息窗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来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预习设计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做一做8道计算题。
四、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册第32-35页内容。
课时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 ,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 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 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平均每小时行12千米, 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平均每面小旗用彩绸 米,这些小旗的 用来装饰教室,装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3.自主练习6、9
同时出示题目:
练习6、光明小学的绿化面积是960平方米,是向阳小学的2倍,南山小学的绿化面积相当于向阳小学的 。南山小学的绿化面积是多少?
练习9、蛇的冬眠时间是180天,青蛙的冬眠时间约是蛇的 ,熊的冬眠时间是青蛙的 。熊的冬眠时间大约是多少天?
学生读题,对这两道题进行对比,弄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提出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之后全班交流。
4. 自主练习7、10
自主练习7与自主练习9作比较,明确都是用连乘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0已知体积、长和宽,求水深。练习时,先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鱼缸里的水呈长方体状态,求水深就是求其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可能设未知数列方程,也可能用体积除以底面积列算式。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1.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分层次练习,由易到难,逐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
2.把更多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让知识更多的融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越来越灵活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六、作业:自主练习:5、6、7、9、10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计算套餐。
1、口算比比看。
自主练习1
÷ 2 ÷3 × 4× ÷
÷ ÷ ÷ ÷ ×
学生进行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比赛。
2、计算我最强。
自主练习3
× ÷ × × ÷ ÷ ÷ ×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并指定学生进行板演。
全班交流,明确通过转化均可以转化为分数连乘进行计算。
3、解方程。
自主练习8
x= x÷ = 11x- = 6x= ÷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一系列的计算练习,由易到难,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和技能,也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解决问题套餐。
1、自主练习2
用3千克毛线织手套,每副手套需要毛线 千克。已经织了手套总数的 。
(1)已经织了多少副手套?
(2)已经用了多少千克毛线?
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寻找信息,明确问题。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解题思路。
2、自主练习11
关于睡眠时间。
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弄懂图意、题意。
指定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全班进行独立计算,之后交流。
3、自主练习12
某地区红十字会收到救灾款30万元。其中第一周收到总数的 ,第一周收到捐款多少万元?
第一周收到的捐款数是第二周的 ,第二周收到捐款多少万元?
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二周的捐款是多少万元,明确第一周和第二周捐款数的关系。可以用综合算式或方程解决。
4、自主练习13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学生能解决问题且能讲清思路就可以。
5、自主练习15
绘制国庆节画卷。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信息,提醒学生不要遗漏数学信息。
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和算式,明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最后相互提醒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课本第33页第2、3、4、5题。
第 二 单元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内容:第36页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一般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四、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查中国青铜器的相关资料
五、导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分数计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
六、导学目标
(一)、历史知识,引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课下都了解到了哪些青铜器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介绍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谈话: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出示第36页信息窗)
2、(1)2号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三)、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1、看图列式计算
2、根据下面的条件, 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修好了一条路的 。
(3)一堆煤的 已经运走。
(4)这批布的 是花布。
3、对比练习:(先画出线段图,再进行解答)
(1)水果店运来40筐水果,其中苹果占 ,苹果有多少筐?
(2)水果店运来苹果40筐,占运来的水果总数的 ,运来水果多少筐?
(3)红红看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总页数的 。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4)红红看书,已经看了140页,占全书总页数的 。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学生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看到进步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篇14: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六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试题。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三、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9、10、11题。
教学后记:
篇15:数学教案-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课题一: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
2 复习
1、板书:(1)150-42214 (2)(240+120)(140-20)
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同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做完以后,先让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分别回答:“这道题里都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能一步?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又有乘和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逐题指定学生计算。计算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如:5(150-90)20,先算150-90得60,5乘以60得300,再除以20得15。
3 新课
教学例1。
板书:100-(32+54018)。提问:
“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小括号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回答先算54018后,教师用彩色粉笔在54018的下面画一横线。然后带领学生逐步脱式计算。
教师说明:像这样带小括号,并且小括号里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接着再在“(32+30)”的外面用彩色粉笔画上虚线框,并说明:以后计算熟练了,小括号可以一次脱去,虚线框中的'一步可以省略。
4 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提问:
“第1题里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第2题呢?”
让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2 做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
“把4道小题对比一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虽然这4道小题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和不括号的位置不同。因此,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之前,也要先审题,根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决定怎样然后再计算。
5 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篇16:数学教案-整数 小数混合运算
无锡市东亭小学 五(1)班数学 邹和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2、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在除法中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点拨、巩固。
教学内容:第60页例2。
课前准备:课件、本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直接揭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件1)
2、复习:(1)9.5-3.6÷5+0.18 (2)1.3×(8.2-7.32) (课件2)
二、新授:
例2 计算6.9 ÷[(0.4+0.5)×0.6] (课件3)
1、 读题。
2、 讨论:(1)你发现了什么?(A.有+、×、÷三种运算符号;B、括号有中括号与小括号)(2)根据刚才的发现,你准备怎样来运算这道题目?(突出――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 计算:请学生在本子上操练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77……
4、 评价:让学生评价,重点突出――(1)运算顺序(2)计算中的发现---本题答案是循环小数。
5、 出示下列一句话: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如果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课件4)
根据上述新的知识,例2的运算结果应该是“12.78”。但是,“12.78”是取商的近似值,因此,“12.78”前应该用什么符号?为什么?
6、 出示下列第二句话:
切记:在运算过程中,除到哪一位的商是无限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应该在那一位上用“≈”。 (课件5)
因此,例2的运算应该是――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8 (课件6)
(二)试练:3.6÷(0.5+0.3×4) (课件7) (试练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进行评价,其中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三)做一做:12.6÷[14-(1.7+7.8)] (课件8) (做完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继续评价,其中进一步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二、 判断:(课件9)
5×[63.9÷3×(7.5-5.5)] 25÷3-(2.6+3.44)
=5×[23.3×2] =25÷3-6.04
=5×46.6 =8.3-6.04
=233 =2.26
操作顺序――先计算,再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其中突出第二题的第二步应该是,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必须用“≈”。即运算过程为:
25÷3-(2.6+3.44)
=25÷3-6.04
≈8.33-6.04 (进行直接取换)
=2.26 (课件10)
三、 游戏:(选项)
1、 0.8×[(5-0.68)÷0.2×6] (课件11)
A、=0.8×[4.32÷1.2] B、=0.8×[4.32÷0.2]
C、=0.8×[4.32÷0.2×6]
2、 [9.08-(1.325÷13+6.08)]×0.9 (课件12)
A、≈ [9.08-(0.101+6.08)]×0.9
B、≈[9.08-(0.10+6.08)]×0.9 、
C、≈ [9.08-(0.1+6.08)]×0.9
操作中,要求学生:(1)先独立计算,(2)再小组讨论 ;(3)然后全班交流。每一步必须突出本教时讲的新知识。
四、 列式计算: (课件13)
3.8与6.5的和除2.9,再乘6.7,积是多少?
计算完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请他讲这样列式与计算的依据。
五、 应用题 : (课件14)
一次,小明到农贸市场上去,看到青菜每千克1.2元,又听到3千克黄瓜2元的叫卖声,他想,每千克黄瓜比青菜便宜多少呢?
计算完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让同学进行评价。
六、 小结:(操作中以学生为主对本教时进行小结)
通过本教时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再次打出课件4、课件5)
七、练习:
1、第61页2中下面3题 2、第61页第3题
★ 混合运算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乘除混合运算(通用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