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

时间:2023-07-31 03:38:15 作者:yue了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ue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材和学情分析    “误读”和“异读”现象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深度不够,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读音的字难以区别。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给学生树立一种注重辨别易混淆字的读音的意识,培养他们积累字词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 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三、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    第二课时: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读。    可汗 龟兹 单于 炮烙吐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按照字的常用音来读,然后,出示正确读音,引入“异读字”的话题。    二、新课推进:    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 (qiūcí) 单于(chányú) 炮烙(páoluò) 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注意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做一本《迷你误读字和异读字小词典》

篇2:《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误读”和“异读”现象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深度不够,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读音的字难以区别。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给学生树立一种注重辨别易混淆字的读音的意识,培养他们积累字词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   2.听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   二、寻找“病因”   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清朝一次科举考试,考题“昧昧我思之”,选自《尚书》,是沉思、自省的意思。某考生看成“妹妹我思之”,于是把当“昧”作“妹”据此大作文章。考官阅卷,哭笑不得,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模样;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Chī  mèi  wǎng  liǎng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 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1)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2)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  角逐  称职  泥淖  引擎  犄角  狭隘  尴尬  旮旯  包庇  内讧  畸形  蹉跎  刽子手  徘徊  纨F  内讧 箴言  桎梏  鞭笞 庇护  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  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处境/处所  贝壳/地壳  哄闹/起哄  禁止/情不自禁/  睡觉/觉察  给予/送给  参谋/参差  牵强/倔强  悄悄/悄然无声  提心吊胆/提防  学校/校对  刹那/刹车  臭名远扬/乳臭未干  伺机/伺候  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三、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1.学生读:   可汗  龟兹  单于  炮烙  吐蕃   2.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3.“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4.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ù)。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  龟兹 (qiūcí)  单于(chányú)  炮烙(páoluò)  吐蕃(tǔbō)   四、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  仇(qiú) 单(shàn)  朴(piáo) 查(zhā) 区(ōu)   召(shào) 逢(páng) 种(chóng) 万俟(mò qí)  尉迟(yǜ 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五、布置作业   1.改错字:   拌脚石 编篆 不径而走 布署 惨绝人圜 插科打浑   垂拱而制 唇枪舌箭 大声急呼 惦量 凋蔽   2.预习《规矩方圆》。

篇3: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材和学情分析〗

“误读”和“异读”现象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深度不够,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读音的字难以区别。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给学生树立一种注重辨别易混淆字的读音的意识,培养他们积累字词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 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 角逐 称职 泥淖 引擎 犄角 狭隘 尴尬 旮旯 包庇 内讧 畸形 蹉跎 刽子手 徘徊 纨F 内讧 箴言 桎梏 鞭笞 庇护 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 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处境/处所 贝壳/地壳 哄闹/起哄 禁止/情不自禁/ 睡觉/觉察 给予/送给 参谋/参差 牵强/倔强 悄悄/悄然无声 提心吊胆/提防 学校/校对 刹那/刹车 臭名远扬/乳臭未干 伺机/伺候 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

③、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牛年恋刘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恋郎,念娘恋娘念郎恋郎,念恋娘郎,绕不晕你算我白忙。

④、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布置作业:

请学生整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误读”现象。

第二课时: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课堂导入:

多媒体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读。

可汗 龟兹 单于 炮烙 吐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按照字的常用音来读,然后,出示正确读音,引入“异读字”的话题。

二、新课推进:

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 龟兹 (qiūcí) 单于(chányú) 炮烙(páoluò) 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 仇(qiú) 单(shàn) 朴(piáo) 查(zhā) 区(ōu)

召(shào) 逢(páng) 种(chóng) 万俟(mò qí) 尉迟(yǜ 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注意收集整理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误读和异读现象,做一本《迷你误读字和异读字小词典》

篇4: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误读异读的定义和造成原因

2、学会读准字音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准字音

教学设计

1、误读

误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错(这个字根本没有这个音),一种是读混(两种读音都对,但该读这个音的时候读成了另一个音)。

造成误读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读半边”、“多音字”和“方言音”。

(1)读半边

瞻澹蟾赡

清朝一次科举考试,考题“昧昧我思之”,选自《尚书》,是沉思、自省的意思。某考生看成“妹妹我思之”,把“昧”作“妹”大作文章。考官阅罢,哭笑不得,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2)多音字

John和一个中国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吃完出门后不解地问:“为什么饭店门口写着欢迎大骂(驾)光临呢?为什么要我们在厕所里小心地(de)滑呢?

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应该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意义和用法。比如“畜”字,做动词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又如“处”字,做动词念“chǔ”,做名词念“chù”。

(3)方言音

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河边急得直跳,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二话不说,纵身跳进了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还是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2、应对误读

防止误读的发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读半边――看清细微差别,谨防声旁误读

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方言音――矫正地区缺陷,多查字典

3、异读

(1)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异读。

(2)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产生原因:文白差异、方言异读、误读造成。

4、绕口令训练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隔沟够瓜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

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5、改正错别字

繁冗拖杳纷至踏来蜂涌而上功亏一匮鸠占雀巢无计于事人情事故融汇贯通手屈一指痉孪气冲宵汉好高鹜远决无仅有凭添随声附合贪脏枉法叹为观之淋漓尽至

6、补充练习:下列词语中红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A、发霉懊悔欺侮风雨如晦诲人不倦

B、疏浚皴裂逡巡日月如梭怙恶不悛

C、犄角绮丽崎岖倚马可待风光旖旎

D、弹劾刻薄隔阂垓下之围言简意赅

篇5:《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

2、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二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

明确:主要是“读字读半边”造成的。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4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

明确:多音字造成误读。

3、异读词的读音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注意课本30页“异读词的.审音和规范”部分提供的异读词的规范读音。

4、课后练习指导(见教参49页)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1、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3)方言造成的误读。

2、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见课件)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见课件)

3、问题: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4、问题:“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5、问题: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2、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篇6:《我与地坛》教案二

《我与地坛》教案二

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 (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  剥蚀淡褪坍圮 蜂儿  一朵小雾 废弃的古园  苍幽坦荡 瓢虫  忽悠升空 荒芜 蝉蜕  一间空屋  但不衰败 露水  万道金光 我 失魂落魄  看见自己  宿命 残废了双腿 理解意图  一个事实 落日平铺 灿烂 雨燕 高歌 苍凉 窥看心魂  雪地脚印 猜想  味道 古柏 苍黑 镇静 暴雨 草泥 灼烈清纯 风霜 落叶 坦然微苦 (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 我的苦闷 不知道 过程的尽头 祈求 最低限度 母亲  最坏准备 没有谁能保证 苦难与伟大 心里太苦 无法代替 不该分享 注定最苦 找我 茫然急促 不让发觉 寻找张望 生前 没留哲言教诲 去世 印象鲜明深刻 八、精彩语段阅读评点 (一)“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评点:一面是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一面是这时候的地坛已褪去昔日的高贵显耀,显露出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生长。 “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具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阅读它们,失魂落魄的作者便得到了慰藉。于彼时彼地观彼景,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并以此作起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作者对地坛这座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栏砌的园子,由接纳到守望到充满了感恩!他内心所感悟的地坛,仿佛一个热恋中的情人,痴痴地,是四百年的等待。作者史铁生就是这样放纵他的思绪,使自己的精神从苦难的人生阴影中走出,获得超越。 注:本文景物描写有三个作用:释放心情;涂抹背景;解读生命。 (二)“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评点:荒芜并不衰败,这就是作者阅读的园。“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微不足道,全都在循依自然的法则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显然也给作者以启示,如醍醐灌顶。为了逃避人生而来这园子的作者,在此反倒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生命诚可贵的表层理解上。他试图“窥看自己的心魂”的时候,他对园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作者用细腻笔触再现了沧桑的宏大造物者――灿烂的落日及古园里生生不息生命之所在――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镇静、草木气味、落叶坦然…… 从中去深刻解读生命的韵味:古园的形体可以被“肆意雕琢”,人的身体也可以遭遇残疾,但生命的法则“不能改变”,人的精神“不能改变”。

篇7:晶体结构与性质教案(二)

晶体结构与性质教案(二)

(四)原子晶体 1、定义: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1)构成原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 (2)原子晶体的粒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 (3)原子晶体熔化破坏的是共价键。 2、常见的原子晶体 (1)某些非金属单质:金刚石(C)、晶体硅(Si)、晶体硼(B)、晶体锗(Ge)等。 (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碳化硅(SiC)晶体、氮化硼(BN)晶体等。 (3)某些氧化物:二氧化硅(SiO2)晶体。 3、原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在原子晶体中,由于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而且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所以原子晶体具有: (1)熔点和沸点高; (2)硬度大; (3)一般不导电; (4)且难溶于一些常见的溶剂。 【思考4】为何CO2熔沸点低?而破坏CO2分子却比SiO2更难?   因为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所以熔化时CO2是破坏范德华力而SiO2是破坏化学键。所以SiO2熔沸点高。破坏CO2分子与SiO2时,都是破坏共价键,而C―O键能>Si-O键能,所以CO2分子更稳定。 【思考5】怎样从原子结构角度理解金刚石、碳化硅和锗的熔点和硬度依次下降? 因为结构相似的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晶体熔点越高,所以熔点和硬度有如下关系:金刚石>碳化硅>锗。 4、原子晶体的结构 (1)金刚石晶体 ①金刚石中每个C原子以sp3杂化,分别与4个相邻的C 原子形成4个σ键,故键角为109°28′,每个C原子的配位数为4; ②每个C原子均可与相邻的4个C构成实心的正四面体,向空间无限延伸得到立体网状的金刚石晶体,在一个小正四面体中平均含有1+4×1/4 =2个碳原子; ③在金刚石中最小的环是六元环,1个环中平均含有6×1/12=1/2个C原子,含C-C键数为6×1/6=1; ④金刚石的晶胞中含有C原子为8个,内含4个小正四面体,含有C-C键数为16。 (2)二氧化硅晶体 ①二氧化硅中Si原子均以sp3杂化,分别与4个O原子成键,每个O原子与2个Si原子成键; ②晶体中的最小环为十二元环,其中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含有12个Si-O键;每个Si原子被12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O原子被6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Si-O键被6个十二元环共有;每个十二元环所拥有的Si原子数为6×1/6=1,拥有的O原子数为6×1/6=1,拥有的Si-O键数为12×1/6=2,则Si原子数与O原子数之比为1:2。 【思考6】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 不能。因为原子晶体是一个三维的.网状结构,无小分子存在。 【思考7】以金刚石为例,说明原子晶体的微观结构与分子晶体有哪些不同? (1)组成微粒不同,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原子,没有分子。 (2)相互作用不同,原子晶体中存在的是共价键。 5、原子晶体熔、沸点比较规律 对于原子晶体,一般来说,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比较归纳】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比较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构成微粒   分子   原子   晶体内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含极性、氢键)   共价键   硬度、熔沸点   低   高   熔、沸点变化规律   (1)对于组成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2)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3)氢键作用   键长、键能   化学式能否表示分子结构   能   不能   【总结】非金属单质是原子晶体还是分子晶体的判断方法 (1)依据组成晶体的粒子和粒子间的作用判断:原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质点间的作用是共价键;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质点间的作用是范德华力。 (2)记忆常见的、典型的原子晶体。 (3)依据晶体的熔点判断:原子晶体熔、沸点高,常在1000℃以上;分子晶体熔、沸点低,常在数百度以下至很低的温度。 (4)依据导电性判断:分子晶体为非导体,但部分分子晶体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子晶体多数为非导体,但晶体硅、晶体锗是半导体。 (5)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原子晶体硬度大,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篇8:《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10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桌合作、集体交流以及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动眼、动口(观察、比较、探究、评价)能在平面图上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掌握。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认清事物之间的方向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说一说你知道的八个方位,并指一指

2、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同桌互相合作(1人指方向,1人说出来,交换进行。)

二、引入

1.看地图,找家乡。

师: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都是中国人,那大家对我们的国家了解多少呢?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

师:我们住在哪里啊?(指一指)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哪个方向?

师:长城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呢

师:判断方向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先写出八个方向图,再用实际位置对照)

2.辨别家乡位置。

师: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的家乡吧。

3.辨别学校位置。

师:再看一看我们的学校

4.怎样去学校的道路。

师:小军说,我家住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小军家住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画出小军的家。

师:小红说,我家住在学校的北面,也请同学们画出小红的家。

(此处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练习自己画一画)

师: 这时啊,小红的好朋友小丁来找到她,小丁要寄信给外婆,可是他不认识路,只有让小红带他去。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走呢?同学们来帮帮他们吧。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同学问,同学答)

5.小小设计师。

师: 小丁的信上对外婆说,要去乌鲁木齐看望她,并带她去海南玩。

1、请你为小丁设计一个路线。

2、他将如何走,才能将外婆接到海南呢?好,我们首先要知道乌鲁木齐在祖国的什么地方?那我们就回过头来看一看之前的中国地图。

师:几天过去了,小丁和外婆玩的很开心,还带回很多海南的特产要分给同学们吃,明天就要上学了。

大家看着地图告诉老师。

问题1:学校在陈青家的哪个方向?

问题2:说一说陈青上学的路线。

三、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说说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说说在找位置与方向时,特别要注意哪些?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准备一些辅助教具:中国地图,中山市地图以及学校的平面图,以及练习题对应的简图。

本节课是练习课,如果只是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可能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篇9:《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1、第20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出物体具体方向与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起来玩转向的游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和方向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例1:

(1)学生读题,说说从图上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怎样确定台风和A市之间的位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试画;

③学生交流汇报。

生:第一步,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以A市为观测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地图上绘制方向标。

教师板书:

特别需要让学生明确确定点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这个点的。

生:第二步,测定台风与A市的方向。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用量角器去测量以正东方向为主方向,与南边方向的夹角30°处,就是它们之间的.方向。

教师板书:

提问:

(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

生:第三步,测定A市与台风中心的距离。自行设计出图例,可用平面图上的1 cm代表实际距离100 km。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那么图上距离应该画600÷100=6(cm)。

教师板书: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台风中心与A市的位置关系。

(4)你能根据平面图提出问题吗?

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达到A市?

600÷20=30(h)

2.归纳总结: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好方向并用量角器测量出被测点方位的角度;

(2)确定好图上距离,结合单位长度计算出实际距离;

(3)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判断或描述被测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2)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1题。

提示:以北京为观测点,建立方向标,用量角器量出度数。沈阳在北京的东偏北26°处;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偏北14°处;西安在北京的南偏西43°处,昆明在北京的南偏西35°处,海口在北京的南偏西10°处。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2题。

4.下面的话还可以怎样描述?

小红家在小明家东偏北40°的方向上,距离是300米。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学生在确定角度时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教给他们操作的方法。

1.教给学生人为规定方向的序号。

如:东偏北45°。前一个方位词“东”为第1方向,后一个方位词“北”为第2方向。

西偏南50°。前一个方位词“西”为第1方向,后一个方位词“南”为第2方向。

2.教给学生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1)将量角器的90°朝第2方向,从第1方向开始数要画的角度;

(2)角度找到后,点上一点,作为记号;

(3)记号与坐标中心点连线。

篇10:《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65,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经历探究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是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是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1题是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练习时,加强练习的活动性,让学生面向给定的方向站好,再说出其他三个方向,不要将此题作为一个填空题简单的处理了。另外,可让学生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巩固辨认方法。

第2题:提供了一个数学活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先发出口令,全班同学集体做。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知道对错,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巩固方法。之后,再在同位之间完成,一人说一人做,说的同学判断对错,然后交换,给更多的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

第3题:练习前,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这些交通工具的模型。练习时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看图,根据小轿车头朝东这个信息,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然后,再按题目的要求,利用手中的实物完成练习。可以用铅笔橡皮小刀等代替。

第4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这个题目空间很大,不易判断对错。尽量引导学生说大家都知道的地方。或者作为课外实践题目,回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第5题是根据描述在图上找位置的题目,是一个看线路图的变式练习。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巩固看线路图的方法。

第6题是一个相对综合并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找到并描述去体育馆的路,然后再计算沿找到的路去体育馆的路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几条路进行比较。

二、拓展练习

1、想一想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面,你的左面是()面。

(2)晚上当你面对着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面,你的左面是()面。

2、请你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园。

设计好之后,请你说一说各个景点的位置。

三、限时训练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

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

动物园在学校的()面,

图书馆在学校的()面,

少年宫在学校的()面,

电影院在学校的()面。

篇11:《艺术与科学》二教学教案

《艺术与科学》(二)教学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1分钟)

请学生准备好事先查找的资料,老师也摆放好课前准备的工具、材料。

二、导入新课:(3分钟)

从上节课的作品入手,提问:

(一)有些同学对于艺术不以为然,那么艺术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

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可以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学生只重视学习科学知识,而对于学习艺术总感觉可有可无的现象导入新课。)

(二)请学生展示分析自己准备的作品。

1、生活中有哪些设计没有体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2、列举生活中体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例。

(三)展示教师事先准备好图片,请同学加以分析。

结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不可偏废的双翼。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反实例的讨论中会更清晰地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三、新课内容探讨:(24分钟)

(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和科学是怎样的关系?

1、科技发展是在艺术发展之先吗?

2、还有哪些艺术与科学共同发展的实例?

科技和艺术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自觉地使之融会贯通了。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讨论:分小组选择一个实例,重点分析,共同交流。)

(二)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1、李政道《物之道》雕塑作品是把电子对撞时的情景通过创意创作的作品。他认为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则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就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2、吴冠中《生之欲》是把宏观的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微观的蛋白基因上,将人的生命和欲望连在一起。他认为,分析中国的绘画最需要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绘画中处处有科学。绘画其实就是分割和利用平面的科学。

3、结论:

(1)人类生活在科学与艺术之中,这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2)艺术是科学的运用,但科技的运用与科学大概念不是一回事,科技不能等同于科学,好比“画技不能等同于艺术”。

组织学生读教材精选的两段文字,进一步加以说明:艺术和科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

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养,更是科学创新所必备的要素。

(通过作品实例和科学家的看法的介绍,使学生深刻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三)艺术设计:是指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的结合起来,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设计一件生活用品。要求构思精巧、结构合理,科学、美观。可画出设计草图,有能力的同学动手制作小件。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课堂小结:(2分钟)

篇12:二年级数学《与复习二》教案

二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二》教案

一、教学内容:P83~84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第七单元(认识图形和第八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3、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回顾

1、回顾与整理“认识图形”知识

课件演示课本P83五星红旗图,指导观察

看到这幅图,你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2、在认识图形这一章中,你还学到什么知识?

3、针对“认识图形”这一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4、回顾与整理“加与减(二)”知识

课件显示课本P83页统计表,指导学生观察。

(1)看到这张统计表,你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2)引导学生回忆加与减的知识。

(3)在“加与减(二)”这一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回忆,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引导整理如下:

A、学会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学会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B、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C、感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针对这张统计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加与减(二)”这一章的内容,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引导学生加以解决。

(二)谈话体会,并说说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活动是什么?

B、我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C、我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是什么?

(1)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小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第2小题

(1)320+200+400+210+320=1450(人)

(2)300+200+400+200+300=1400(人)

都可以算是正确的

3、指导学生做“练一练”第3题

本题是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作业

篇13:数学加与减二教案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你能说说你的跳绳成绩吗?跳绳不但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它里面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发现了吗?

[点评]利用跳绳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利用跳绳的情境,讨论计算方法.

出示主题图及统计图表,提出数学问题.

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的统计表,说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些什么?

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

B.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③要想知道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你会解答吗?

板书: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6248=

[点评]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根据算式,合理进行估算.

师:请你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探索算法,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62-48=( )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62 -48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2)将全班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点评]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62-40=22 算法三:62-42=20

22-8=14 20-6=14

算法二:62-50=12 算法四:58-48=20

20-6=14 12+2=14

师:好多同学都能口算出算式的结果,除了口算你还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吗?

算法五:用竖式计算.

我发现同学们笔算时有两种结果,大家看:一种是62减48等于14;

另一种是62减48等于24.

到底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摆小棒验证一下

篇14:字与拼音(二)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学习声母和七个整体认读音节。阅读《大家都说普通话》。识字写字,提高说普通话的自觉性。

声母一共有23个,b、p、m、f、d、t、n、l、g、k、h、j、q、x、z、c、s、zh、ch、sh、r、y、w,每个声母都配了一幅图,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发音。练习用声母拼读音节,学习三拼音。

声母本来只有21个,但是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把Y、W 当做“准声母”来教,这是在不违背《汉语拼音方案》的前提下,所做的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其好处是省去了加Y、W或替换Y、W的拼写规则,降低了难度。

课文的第二部分都是字和音节,由刚学过的 字母和经常用到的汉字相结合,加深对新字的记忆,同时来认识新字。

从“z、c、s”开始,3初步接触整体认读音节,要加强z、c、s与zi、ci、si,zh、ch、sh与zhi、chi、shi的比较和记忆,同时也要注意yi、wu、yu的教学。

《大家都说普通话》这首非常好听的诗歌,通过“风有风的话,鸟有鸟的话”的比喻,让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应说普通话,鼓励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普通话,从而激发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行动。

本课安排会认七个生字:说 话 风 唱 像 不 能。会写三个字:风 的 不。

教学目标:

1、拼音就是把声母和韵母急速连读,拼念成一个新的音节,要使学生掌握拼读的方法。

2、让学生观察声母在四线格中的字形和位置。

3、引导学生观察:声调不标在生母上,让学生了解声调的标调方法。

4、让学生知道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b  p  m  f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六单元(出示课题:字与拼音(二)。(齐读课题)

1、老是这儿有一些字母,请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出示:ā ó ē ǐ ū ǚ)

2、刚才你们读的都是韵母,从这节课起,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字母,它们都是声母。(板书:声母,学说“声母”一词)

3、学会了声母,我们就能学拼音节了。汉语拼音中声母又23个,他们的发音又轻又短,今天我们就先学前4个。

二、学习b,练习b的拼音。

1、小朋友看看书上26页的黄色方框里有几幅图几个声母?(4幅图4个声母)先看第一幅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丁丁在听广播)

2、(出示:b)这个声母的发音就是把“广播”的“播”读的轻一点短一点。(师范读,学生跟读)

3、多种形式炼读。

4、出示:b-ā-bā当声母b和韵母a在一起时组成了一个音节。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读,比较哪一个音读的轻,哪一个音读的重。

5、前面一个音读的又轻又短,后面一个音又重又响,而且拼读速度要快,这就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6、多种形式练习拼读,认识汉字“八”。

7、多种形式练习拼读ba的四声。

三、p的拼音。

(1)观察图画,看看上面是谁,在干吗?并猜一猜这个字母的读音。

(2)那一位小朋友能试一试?

(3)师生共同交流。(指名说,老师正音)

四、自学m、f

1、下面两个声母,小朋友借助书上的图猜一猜它们读什么?自己练习它们的发音和拼音。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说。(2)师正音。(3)多种形式的读。

五、复习巩固,了解标调。

1、指名读黑板上的读音。

2、仔细观察每个音节,说说声调都标在谁的头上。

3、师带读课文。

4、练习。

b-ǐ-bǐ  m-ó-mó  p-í-pí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4个声母以及它们的拼音,大家学的都很认真,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4各声母,相信你一定会学的更棒。

第二课时  d   t   n   l

教具准备:

声母的彩图、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投影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声母。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拼音王国游玩,好吗?(出示情境图及播放音乐)

2、指名说说你的所见所闻,并相机引出声母:d、t、n、l。

二、联系语境,教学发音。

1、联系学生口语语音实践,将声母d、t、n、l与情境图上的事物一一对应。

2、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要求声母读的轻短,与前面学的单韵母相区别。

3、学生读,老师示范,师生评议。

4、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

5、炼读语境歌,加以巩固。

想象炼说,记忆字形。

1、比一比,找出图与字母相似之处。

2、想象炼说,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声母的音形。

寻找拼读规律。

1、出示声母d和单韵母a,谁会读?

2、指名说。

3、交朋友有规则,即: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师领读,学生跟读)

4、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三个声母(t  n  l)和单韵母相拼。

5、老师小结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学。

图文结合,带调拼读。

1、看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认识da,“大人”的大。

2、说说da是谁和谁交朋友?说拼读规并读一读。

3、d和e交朋友要读轻声。

4、自己说几个,说一说谁和谁是怎么交朋友的。

设计练习,巩固音节。

1、玩交朋友游戏。

2、分解音节比赛。

3、对音游戏。

三、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今天,就把它们请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作游戏吧。

第三课时    ɡ   k   h

教具准备:

背面写有音节的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汉语拼音字母表》,带读学过的拼音。

2、猜字母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

3、猜字游戏,复习学过的汉字。

二、学习认读声母g、k、h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新朋友。(出示g、k、h),他们也有好朋友(出示三幅图),谁说说上面画了什么,谁和谁是好朋友。

2、指名读一读。

3、老师正音。

4、学编顺口溜。一只白鸽ggg,两只蝌蚪kkk,一把椅子hhh。

5、在图中找出和这几个声母相同的地方。

6、认读声母:hóng   gěi   kuài。

7、发放卡片,小组内互读。

三、休息歌曲《春天的小雨》

四、学习拼读

1、个g-è-gè   哭k-ū-kū  狐h-ú-hú  拼一拼,读一读,找出声母和韵母。

2、出示gē   hé    kè   gè 拼一拼(回顾两拼音节)

出示:g-u-ǒ-guǒ  果  h-u-ǒ-huǒ火   g-u-ā-guā 瓜   h-u-ā-huā 花

(老师范读,学生模仿,知道什么是三拼音节)

3、游戏巩固:打乱顺序,找朋友。

五、激发探究的兴趣。

回去找找认字表中,你认识的字中有那些我们刚学过的声母g、k、h。如果你能把它拼出来,能不能也罢这些字认下来,和它们交朋友呢。

第四课时    j    q   x

教具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拼音王国里最有意思的声母,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三幅图。

2、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指名说)

生:一只大公鸡。

生:一个气球。

生:一个西瓜。(西瓜的 特点:切开了 。看看象什么)

二、今天咱们要认识的声母就和这三副如图有点关系。

1、学习新声母。

(出示:j  q  x贴在相应的位置)猜一猜它们叫什么?

2、小组内自学,讨论结果 。

3、汇报学习结果,师纠正,师生共同评价。

4、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一个西瓜xxx。

三、练习j  q  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 、七 、西”,学生认读。

2、评一评,改一改

鸡        七       西

qī        xī       jī

3、游戏形式练习拼读

四、每人拿一个拼音卡片,找找朋友,并把它拼出来。(声母为j  q  x)

比一比,赛一赛,争做有心人。

1、出示: gǔ    hú    kū

jú    qǔ    xū

2、你发现了什么?(寻找j  q  x 与ü 的拼读规律)

3、小结: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 就脱帽。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那些和ü相拼得音节?

2、仔细观察查字表中的音节,你能不能发现新的问题?

[字与拼音(二)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积累与运用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用来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2、   背诵成语组成的反义词。

3、   口语训练。

4、   习作。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语、成语。

2、   口语表达训练。

3、   进行习作能力训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用来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2、   说说照片里的故事。

3、   丰富构成反义词的成语。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温故知新”

语海拾贝

口语交际

指名读词语。

这些词语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

范读词语。

你知道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你还知道这类词语吗?

学生自主学习。

讲解词语意思。

你知道各组成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你能举出一些反义词的成语吗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说照片里的故事,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照片,讲一讲照片里发生的故事。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每个人都有许多照片,每一张照片里都隐藏着小故事,有时间在选一两张照片,把其中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读词语。

自读词语。

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自由发言。

自由轻声读,同桌互相纠正发音。

利用工具书,查找词语的意思。

自选一张照片,小组内发言。

小组内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完成习作。

2、   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巩固积累

指导习作

指导修改

听写用来写动作的词语。

听写语海拾贝中的词语。

指名读题。

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过渡:可以写照片里的任何人、事、物,只要与相片里记录情景有关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写。

谁来说说你写的是什么?

小结:不管写什么,要把想表达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让人看得明白。

请你把写好的习作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请你的同桌提提意见,在进行修改。

读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评价。

听写、互批。

反馈听写情况。

读习作要求。

写照片里的故事,可以写照片里的人,也可以写照片里的事,也可以写照片里的物。

选择照片。

自主回忆,选择习作的内容。

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把交流的人 、事、物写下来。

写人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还有心理活动。要写出人的特点。

写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当时刹那间的事情、写照片里看不到的事情,可以充分想象。

自主修改。

互相评价。

[积累与运用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案

积累与运用二 教案教学设计

《陷阱》读后感

文化误读的理论探索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二年级音乐教案二

求平均数参考教案二

观察物体(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教案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