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鱿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考文言文异读字的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考文言文异读字的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中考文言文异读字的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关于异读字的知识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篇2: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异读字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异读字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篇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异读字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异读字
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èhán)
燕(yān)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篇4:初中文言文异读字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篇5:中考文言文常用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常用知识点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篇6: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语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绕;:包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名之者谁:给……命名。 饮少辄醉 :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云归而岩穴暝:聚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跟从。
吾谁与归:归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香花;滋长。
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
山肴野蔌:野味;菜蔬。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树林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太守谓谁: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篇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2017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 中考知识点
★ 其文言文知识点
★ 高二文言文知识点
★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
★ 中考化学知识点
★ 中考语文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异读字的知识点(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