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干嘛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2篇: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3篇: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4篇:解决问题 学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5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6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7篇:船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8篇:认识>、<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第9篇:牛郎织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10篇: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1篇: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12篇:找规律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13篇:统计与可能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14篇: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15篇:加法运算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16篇:《船长》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学内容,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 明 3 本 18 元
小 军 ? 本 42 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小明的两个条件),所以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起来。
课件演示表格合并的过程。
师:所以在以后,我们要利用同一组信息来解决两个不同问题时,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整理。
如果不考虑人,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请生说说每一栏表示的意思。(课件在每一栏的后面相应的写上表示的意思)。
观察每一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买的本数在变化,用的钱数也在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也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么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我们还发现解决两个问题都要先求出第本笔记本的价钱,两个问题都跟“3本18元”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整理,这样就更简便了。
(5)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一种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你知道是用了什么策略吗?(列表)
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便于我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师:我们刚才帮助小明小华和小军解决了他们的难题,下面这些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来看看吧。
1、做“想想做做”1
老师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知道什么信息?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列一张表格,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两张表格。这两张表格能合并在一起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注意问题要用问号来代替。学生汇报填写方法,然后,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答过程,说出解题思路。
2、做“想想做做”2
师:最近,学校体育室缺少一些球,老师带了两个小朋友到商店去购买。
课件演示情景,还能知道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理解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这里的信息很多,数量关系也不很明显,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并简要地说一下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3、简要地比较这两道题目在运用策略上的相同点(列表整理信息)以及解法上的不同点?第一题,因为要先求出一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要用除法,第二题要求出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所以它要先算乘法。
四、回顾总结,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我们知道用列表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加简洁清楚的整理出信息,还更加利于我们分析题中的解题思路,其实,我们在以前早已经接触过表格,并利用表格来解决问题了。(课件出示以前出现的利用表格解决问题的题目)。其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列表只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很多种策略,只要我们的小朋友认真发现,勤于思考就会找到。
五、布置作业。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第67页,想想做做3和4。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 分析列式解答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篇2: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
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
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
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
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
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
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
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
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
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 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 小组交流。
5、练一练4 (课本练习十四 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
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
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
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
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
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
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
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
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
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
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篇3: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1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3-64页例1、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一1-3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一一列举”的策略
教学难点:会用“一一列举”的策略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 8路公交车是每隔10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过渡: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教学例1
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2、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
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四、形成策略。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运用策略。
练习十一1-3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2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
1、谈话
2、教学例3。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
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
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
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
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
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
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
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观察:表格里3人间的间数依次填1、2、3……是按3人间间数从小到大地列举;“1”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填“10”,表示还要10个2人间能全部住下,且正好住满;“2”个3人间下面的格子里画横线,表示这个方案不符合要求。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5、谈话: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可以怎样列举?
指名说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按这种顺序列举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7、反思:例3和上节课学习的两道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觉得列举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指名读题,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共同交流。
2、 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在练习本上画表格,独立完成。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分析。
3、 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各自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赵群 备课时间 2010 年 10月 14 日
周 次 9 课次 3
授课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3)
教 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 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 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www.xkb1.com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 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篇4:解决问题 学案(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2010-上期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汇总
姓名 班级 座号
1、相遇问题
(1)小明和小军两家相距560米,放学后两人在校门口分手,7分钟后他们同时到家,小明平均每分钟走45米,小军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2)学校新添了50付单人课桌椅,共用去6250元。每张课桌85元,每张椅子多少元?
2、和(差)倍问题
(1)植树节,江边小学栽的杨树比柳树多16棵,已知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8倍,两种树各栽了多少棵?
(2)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共重115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4倍。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3、几倍多(少)问题
(1)学校有足球5个,比篮球的2倍少1个,篮球有多少个?
(2)李红的爷爷今年75岁,比李红年龄的5倍还大10岁。李红今年多少岁?
4、综合问题
(1)李强有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5天,还剩下15页。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食堂有一堆煤共重1.78吨,烧了一周还剩下0.38吨。平均每天烧多少吨?
(3)王明一家三口(两大一小)到公园游玩,买门票共付75元,小孩半票。每张门票多少元?
(4)张老师在体育用品商店买回12个篮球和18个足球,共用去1080元。已知每个篮球价格是45元,
每个足球多少元?
二、多边形面积的解决问题
1、一面三角形的红旗,底长0.8m,高是1.5m,制作这样的红旗25面需用布多少m ?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底是250m,高是84m,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3、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它的底是12.5dm,高是7.8dm。每平方分米玻璃的价钱是0.68元,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钱?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d m ,底长是4.5dm,它的高是多少dm?
5、有一台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3750m ,需要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下图形状的这块地?
6、靠墙边围成一个菜园,围菜园的篱笆长36m,这个菜地的面积是多少m ?
三、去尾进一法解决问题
1、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
2、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词典8.5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四、其他
1、一个玩具厂做一个毛绒兔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后来改进了制作方法,每个需3.6元的材料。原来准备做180个毛绒兔的材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2、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篇5: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3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www.xkb1.com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xkb1.com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4.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篇6: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⑵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⑶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揭示课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交流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校-->桃园-->大桥-->家
⑶介绍确定“行走的方向”的思考过程,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介绍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方向的方法。
生:我说学校到桃园的方向,因为上学时的方向是向东,所以放学回家的方向是倒过来向西。
…… ……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⑷教师总结,初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教师总结:先要明确小红上学走的路线,再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二、具体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进一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⑴出示题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
⑶班级交流,再次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你会先标出哪个景点?为什么?
生1:我会先标猴山这个景点,因为猴山过去是蛇馆,倒过来是蛇馆到猴山,所以要先标猴山。
师:怎么标?
生:蛇馆到猴山是向东4格,那么猴山到蛇馆应该是向西4格。
…… ……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先明确大门到蛇馆的路线,再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蛇馆到大门的方向、格数等等。
三、借助例1素材,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⑴出示例1,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联想,初步解决问题。
师:从“同样多”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介绍:甲杯里现在是200毫升,乙杯也是200毫升;原来甲杯多,乙杯少;原来甲杯是240毫升,乙杯是160毫升。
⑶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A、列表。
甲杯(毫升) 乙杯(毫升)
现在 200 200
原来 240 160
B、算式。
400÷2=200(毫升) 甲: 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C、图画的形式。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时,可以用画图、列算式和列表等形式来表现。
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内化方法。
⑴出示例2,自主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交流。
⑶班级交流思考的思路。
A、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
+24 -30
(?张)-->( )-->( 52张 )
算式:52+30-24=58(张)
B、运用比较的策略:
收集24张和送给小军30张比较,小明原来的张数比52张多6张。
算式:52+(30-24)=58(张)
⑷独立作业,全课总结。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利用交流“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全课。
篇7:船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讨论:“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 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小组交流,讨论。(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读。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五、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船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篇8:认识>、<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篇9:牛郎织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13 牛郎织女
一、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 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牛郎织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篇10: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
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把不同的
围法都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不
同的围法呢?我们在作进一步的分析。
3、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
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交流。
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
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
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
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
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头中10环,那么第二
次可能会投中多少环?第二次有可能再头中10环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列举思考的过程。
2、练习十一的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要求。
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重点启发:要判断几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只需按题中给出的规律再排一排、
比一比。
4、练习十一的第3题
提示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思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3。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两种不同的列表方法。(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只住1个2人间想起)
你认为“一一列举”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运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是按一定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解决问题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方方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对立思考:应该从哪入手?
交流:你打算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呢?
还可以从哪算起?
2、一种圆珠笔有3枝装和5枝装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张老师要购买38枝圆珠笔,可以分别购买3枝装和5枝装的各几盒?一共与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
同桌合作,完成你想出来的方法?
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一一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
36=( )+( )=( )+( )
=( )+( )=( )+( )
说说像这种题我们如何又快又准确而不重复的找出正确答案?
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
2、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中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讨论,确定方法。
指名说说如何画表格。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8题。
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4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组派代表说说解题思路。
2、练习十一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四、课后作业:P67的思考题。
篇11: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1--7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一些问题,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学生观察图形,初步交流,确定解题策略,在画一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探究解题的策略。教学中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进一步感知转化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交流 确定策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
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学生小结
三、运用策略 拓展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 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3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独立解答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小组讨论
独立作业、交流
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篇12:找规律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看看吗?
师:(拉出1个黄球)瞧,这是什么?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黄球,因为一个白球后面就是一个黄球,这样有规律的排下去的。
师:哦,我们发现是有规律的,那你说说是什么规律呢?
生: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排下去的。
师: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这串球是按照一个黄球一个白球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是“一个一个”。
(师拉出下一个黄球,并且一端固定,使球串平直展现在学生面前)
师:真的哦,是黄球。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手指着球)而且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
师: (指着球)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它为“一 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 一间隔排列)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一 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一看。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师创设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生汇报: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否隐藏着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四人小组合作,观察这几组一一间隔排列,完成你们手中的工作表。
(生汇报)谁来展示一下?
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也一样?
我们继续看图:
师:每一组两端的物体相同吗?我们来看看,就以兔子与蘑菇这一组为例,是不是两端相同?最前面是(兔子),最后面也是(兔子),两端怎样?那其他两组呢?
(生答,师板书:两端相同)
师:既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相同,那我们干脆把它们统称为“两端物体”, (板书:两端物体)那么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比如蘑菇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生:中间物体。
师:好,那我们就统称他们为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在这些排列中,两端物体的数量和中间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端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
(板书:两端的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三、验证规律:
1、 谈话:刚才这个规律我们是通过老师提供的信息总结出来的,到底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大家想不想验证?
2、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棒和圆片按照要求摆一摆,想一想,验证一下,开始吧。
3、汇报交流:谁来展示一下。(利用实物投影)
师:这里的两端物体是?中间物体是?它们有什么规律?和刚才的规律是否一样?
四、总结规律(课件出示)老师也帮你们总结了一下,请看:
五、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这样规律,瞧:(欣赏一组照片)师介绍卢沟桥,长城,高速公路。
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使物体看起来非常整齐,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2、应用规律:
(1)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这是雅典奥运会比赛现场,瞧:
看完后适当评价:刘翔平时非常刻苦努力取得这样的成就,同学们你们也要像他一样努力学习,这样你们也会成功的。
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师评价
(3)锯木料问题:木工师傅锯木料,也有这样的规律,看: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规律拓展: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指着“神秘礼物”已经拉出了一部分的球串(另一端仍然隐藏着)。
师:你们都知道今天老师带来的礼物黄球和白球是一一间隔排列,那这一串球中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猜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是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多。
师:说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
师:仔细看,我现在把它拿掉一个黄球,它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
生:是。
师:那现在是黄球多还是白球多?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一样多。两端的物体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 (头尾相接围成一圈)那现在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哦,是的,这是一一间隔排列,其实这是一种封闭式的一一间隔排列。那黄球多还是白球多?
生:一样多。
师:通过老师把它们围成一圈,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4、规律运用: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欣赏一些西湖美景。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请看屏幕。
3、拓展练习:
师:国庆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在忙什么呢,一起去看看: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小小设计师。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六、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整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体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并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篇13:统计与可能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全过程,掌握画“正”字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 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2. 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统计观念,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题,导入激趣
谈话:眨眼间,同学们就快九岁了,体重肯定比上学期又重了一些。想再看看上学期体检时自己的体重吗?
课件出示: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体重记录表(包括学生的姓名与体重的千克数)。学生的体重分别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找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学比一比。
导入:如果要知道我们班体重比较重的同学有几位,比较轻的有几位,就要用分段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二、 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分段整理数据。然后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新莲小学三(4)班学生20体重情况统计表
年 月
体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 数
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并说明选择这一方法的理由。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报数,另一人画“正”字整理数据,共同完成统计表。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地填写表格(如填写制表时间等)。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的体重在哪一段。
提问: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标准体重吗?
出示8~9岁儿童体重标准数据:24~26千克。
提问:根据8~9岁儿童的标准体重,你认为我们班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由此,你能想到些什么?
再问:你的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吗?如果和标准体重相差较大,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谈话:加强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重慢慢达到标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就是四年级女同学1分仰卧起坐的成绩,你们会用刚才的方法整理数据吗?继续两人合作,完成统计。
评价学生完成的统计表。
谈话:同学们也上四年级了,请估计一下自己1分能做几个仰卧起坐?(学生估计)回去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助数一数。
三、 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面是204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数吗?(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吗?》详见教材第73~74页)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深圳市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属于哪个级别?哪些城市属于轻度污染?
提问:如果要统计这4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你认为应按什么标准进行分段统计?可以分几段进行统计?学生回答后,出示统计表,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数据整理。
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进行评价。
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
谈话:老师也很关注深圳的空气质量,前几天特地在市环保局的网页上搜集到一些数据,(出示数据:深圳市4月份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包括日期、污染指数两个项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数分别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深圳市204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
年 月
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天数
讨论:从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略)
篇14: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天气渐渐转凉,学校将准备组织各年级体育活动,你们都喜欢体育活动吗?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呀?经常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瞧,这些同学们也在开展活动,(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设计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题中所提供信息来选择与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共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 ,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 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4)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
(5)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6)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看来经过几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 学生各自举例验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7) 师: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加省略号。这些例子都在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谁再来说说我们刚才的猜想?
(8)师: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学生在自备本上尝试。指名说说。
师:在数学界,我们公认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这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过程。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同时,从用符号表示规律过渡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规律,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简明、形象,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发展了他们的符号感,也为后面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作好铺垫。)
3、解决第二个问题,进一步感受加法交换律
看第二个问题,你能口头列式吗?这两个算式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谁来说说看。这个算式就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4、巩固加深
(1)根据加法交换律完成填空。
指名口答,集体校对。
(2)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判断下面各题验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1、出示第三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列式,说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组织交流想法,比较算式。
这些算式它们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选择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 = 28+(17+23)
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如果给你选,你会选做哪一题?为什么?(计算更简便)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悟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3、继续认识这样的等式。完成书上填空,分组计算。
4、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计算顺序变了,数据、运算符号、位置和结果都没变)
5、你能根据这些等式,提出猜想,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看来我们还需要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名汇报,板演等式。学生小结结果,得出结论。这样的算式都验证了我们刚才的规律。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规律,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a+b)+c=a+(b+c)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那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6、运用加法结合律完成填空。
指名口答,集体校对。
三、比较两个运算律
运算律 字母表示式 变 没变
加法交换律 a+b=b+a 位置 数据、运算符号、结果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计算顺序 数据、运算符号、
结果、位置
[设计理念](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两个运算律的本质认识。)
四、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既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第4题。
一题题出示,说说各题的计算顺序。
不计算,猜一猜各组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如果给你选,你会选做哪一题?为什么?学生选做,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同座校对。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是什么呢?你会用字母表示吗?那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有它们的运算律呢?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选择喜欢的3题做。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观察 28+17=17+28 (28+17)+23=28+(17+23)
猜想 ? ?
验证 … …
结论 a+b=b+a (a+b)+c=a+(b+c)
篇15:加法运算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通洋小学 刘春平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猴子很笨。
师:为什么?
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生:有。
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生:喜欢!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 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师:那么这两道题是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
师:看屏幕,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
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跳绳的人数。
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17+23+28
师:这下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生:68。
师:这个呢?
生:我算过了,就是68!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
生1:相等!
师: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师:所有像这样的等式都成立吗?下面请同桌两人按照活动要求在作业纸是说一说,做一做,看:(课件)
师:活动开始。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想的哪3个数,它们相加两次计算结果怎样?等式是?(板书等式)
师:这样的等式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通过观察你们举的这些例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结果也相等。
生2:加数的位置相同。
生3:先加的算式不一样。
生4: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
生5: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
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生4:不管是几个数相加,也不管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和都应当始终不变。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a+b)+c=a+(b+c)(板书)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新的运算规律,为自己来一次热烈的鼓掌吧。
3.定律比较: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小结。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这肯定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2、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3、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回答
师: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4、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计算,开始: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选了哪一组?为什么?
生回答。
师: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是计算简便。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师: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观察思考,这样,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篇16:《船长》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船 长》教学设计
滨海县陈涛乡八层小学 李中华
【教材简解】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还能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课教学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读中蕴情,辩中悟情,说中表情,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的设计上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简要说明:
1.揭题,了解《船长》一文是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
2.在读题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相机对薄雾的“薄”、呼号的“号”正音,读好“南安普顿、斯恩西岛、“玛丽”号、“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等外国人名地名。
3.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船长》这篇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经过结果怎样?按“遇险-援救-殉职”分好段落。
最后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一个个精彩画面和感人场景,想想在《船长》这个故事中,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揭示课题: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小说《船长》。学生齐读课题。
2.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在这场灾难中,哪一个镜头或者场面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呢?
3.学生自读课文相应片段后简要交流
(镜头1遇到危险 、镜头2紧急救援 、镜头3以身殉职……)
教师相机板书:遇险 救援 殉职
4.在这一个个镜头中有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船长哈尔威。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揭示课题,直逼重点,使学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你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走进那个镜头?
二、走进镜头一:遇险
1.自读第二段,走进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场景?
2.交流汇报,学生描述两船相撞时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 指名朗读
② 师生评价指导
4.如果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 播放节选《泰坦尼克》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音响,学生仔细倾听。
② 学生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深刻的体验。紧扣“险”字,朗读描写“诺曼底”被撞后危急情况的句子;创设意境,把学生带入那特有的时空,然后顺“险”渲染,体会大家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铺垫。】
三、走进镜头二:救援
1.灾难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哪一个镜头让你感受很深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的镜头: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②再读读船长的命令,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再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感悟,读懂当时的危机和慌乱,体会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过渡:还有那些镜头让你体会很深呢?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的镜头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导,学生真诚的学。联系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船长?引导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体会船长下达了死命令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④把这句话再送到这组对话中,体会体会那简短有力的对话。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设计意图:在课文的学习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辩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过渡:还有哪些镜头让你难忘?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屹立在船头的镜头)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②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没有时间机会了,与船共存亡……)
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设计意图: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围绕为什么人们安全获救而船长却没有逃生徐徐沉入大海而展开,努力营造一种悲壮的、凄惨的美,进而感悟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与人物对话
①学生写话,明确要求:请左边两组的同学以“船长,我们的好船长,你快回来啊……”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右边两组的同学以“不是我不想回来,可是……”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
②交流对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哈尔威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真正走入哈尔威船长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崇高。】
2.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深情地呼喊:我们最敬爱的--船长!
请记住这位英雄的名字--哈尔威!
六、课外拓展
1.推荐影片:《泰坦尼克》《海神号》
2.小练笔:《船长》读后感
[《船长》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 与练习1/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 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认物体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1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6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整理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