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喝杯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 第1篇: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篇: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3篇:除法简单应用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4篇: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5篇: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6篇: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7篇: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8篇:找规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9篇: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0篇:第八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第11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2篇: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13篇: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1: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教科书第85-86页例题,第86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除法的简便算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的除法的简便算法加深加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对余数的理解。
设计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标题目根据360÷30=12,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20÷30=
180÷50=
60÷5=
让说出是怎样想的?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转化成简单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教学新课
1、探究如何使除法计算简便
2、探究用商不变规律计算后余数的变化
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师:怎样列出算式?
师: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商不变?
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出示竖式后提问:你打算把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
师:你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了这个数,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什么?商变不变?(指别的同学)你是除以几的?(问3~4个同学,尽量问出有除以10的同学)
请同学们用新的被除数除以除数,看看商是多少?
(指名板演)
师:这几个同学算出的商都是18,你们算出的商也是18吗?为什么大家的商都是一样的?
师:现在咱们来比一比,这些方法中哪种看起来简便一些?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教师在原先的竖式中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
师: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
师: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
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师:(指学生板演的算式)你们能看出他是怎么使计算简便的吗?
师(指着式中余下的“2”):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师:余数是2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一下。这道题你会验算吗?如果你认为余数是2也可以验算一下。
师:通过验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余数应该是20。
学生读题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交流
生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方法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思考、讨沦,交流想法。
学生试着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学生讨论得出: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的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写算式、计算、比较。
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十,是20。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几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
提问:像480÷20这样的题目过去你们也会口算,谁能说一说,现在的口算与过去的口算相比,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进步?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算式,找出题目中的错误之处。
在小组里讨论错在哪里。
提问:谁能说说这两题计算得对吗?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交流,分析错题原因,各自在书上改正,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改得对不对。
提问:这两道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直接写在书上。
独立思考
学生辨析、改正
四、全课总结
师: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六、教后反思
篇2: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24+52 8÷2 9÷3 6÷3
20×4 50×2 80÷2 90÷3 60÷3
200×4 500×2 800×3 900+3÷3
800÷4
二、新授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三种思考方法)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三位数)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先在书上试笔算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板书竖式笔算的过程。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 428÷2 605÷5
二人板书,其余做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6题(左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四、数学家作 练习册P3
五、聪明题
学校运动会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举行1000千米长跑比赛,跑了一段时间后看到每位运动员的前面有7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位运动员。请问参加1000千米 赛跑的运动员共有多少名?
板书:
教学心得:
第二课时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14+4 11+7 12+5 15+4 27+4 87-24
64÷2 92÷4 95-37 84÷6 75-36 51÷3
150+5 800÷4 400÷4 600÷3 200+5 90-37
(2)列竖式计算
98÷9 852÷4 497÷7
二、尝试练习
(1) 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 1 2
2 8
---------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 1 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56÷2 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 另2题 268÷4 502÷8
(2)“想想做做” 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 3
(2)练习册P4
(3)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57÷3 80÷8 23×3 36÷3 23+48
8×310 83-32 400+240 55+28 700×3
900÷3 484÷4 255÷5 55-5×5
二、练习
1、书P10 1 做本子上,一人板演(585÷5)
2、书上2
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时多,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
计算完以后,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书上 3 这道题应怎样思考?
4、口算 填在书上
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5、书上 5 做在本子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3
2、聪明题
用4根一样长的小木棍,问最多可以搭出几个直角?
第二课时
一、计算
1、 书上P9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书上 6 用竖式计算在本子上,要求验算在草稿纸上。(对于乘法的验算,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也可以用得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乘数。)
二、实际应用
1、书上 7、8、9
完成以后交流方法(鼓励一题多解)
2、动脑筋 书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4
2、聪明题
有3只猫3 天能抓住3只老鼠,要想50天抓住50只老鼠,需要几只猫?
板书: 教学心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0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P13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书13页 2 完成在书上。
2、书13页 3 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书13页 4、
4、书13页 5 (丛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6(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
尾法求近似值。)
四、回家作业
1、练习册 P7 2、聪明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书P15 1
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三、书P15 2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末尾有0和末尾不是0。(或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小的商小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四、口算 书P15 3
第一组题:先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0。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商
也跟着发生变化。
四、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5题,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要求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形蛋糕 36元 4盒 每盒3块
圆形蛋糕 30元 3盒 每盒2块
三角形蛋糕 32元 2盒 每盒4块
独立完成。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书P16-17(两课时)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书上P16 1-4题。着重复习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第二课时
完成书上16页至17页 5-9,聪明题。
一、第5题
(1)审题,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条件?“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200元能买到那些玩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全班交流
半价
大型积木 132元 66元 ○1
轨道火车 308元 154元 ○2
大型拼图 116元 58元 ○3
小轿车 214元 107元 ○4
坦克 150元 75元 ○5
方案一:○1○3 方案六:○4○5
方案二:○1○5 方案七:○1○4
方案三:○1○3○5
方案四:○3○4
方案五:○3○5
二、第6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
三、第7题、第8题 独立完成
(注意两小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篇3:除法简单应用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蒋天锋
授课课题 除法简单应用题(二)
教学基本
内容
P64练习十二T4-8。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通过练习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认清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www.xkb1.com
学法指导 对比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十二T4-8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4 ÷ 58 12 ÷ 45
56 ÷ 12 45 ÷ 1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 =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提问:第2小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学环节设计 如果知道了一桶油的重量,怎样求用去的油的重量?
如果知道了用去的油的重量怎样求一桶油的总重量?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提问:这道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提问:10小时行了全程的56 ,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56 。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
篇4: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 3×2=(6)……
追问:能把3 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 ( )×( )=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 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5: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篇6: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7: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 找规律(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画 想 算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交流思考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练习(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
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
完成练习
15÷3=5(组),
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17÷3=5(组)……2(个)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算的方法进行解答。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3、练一练第1、2题
4、小组自由练习
5、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 ),第200个是( )。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
6、课本62页第2、3题。
1、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2、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3、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
4、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
今天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讨论思考
篇8:找规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 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画 想 算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篇9: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平移的次数+每次框出的个数=方格的总个数
练习:1、电影院里一排有24个座位,妈妈带女儿去看电影,妈妈坐在女儿的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 2 3 4 5 6 7 8
2、(如图)每次框出两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三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四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
3、将自然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在这个数阵里,小明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
(1)任意移动几次,每次框住的9个数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住的9个数的和是225,你能列方程,求出中间的一个数吗?
(3)一共可以盖住多少个不同的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
1、小明有一些邮票,他把邮票的一半多2张送给小红,还剩下50张。他原来有多少张?
2、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5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8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张相等,小明原来有多少张?
3、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5分,折纸鹤要用25分,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如果要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
4、王老师需要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做实验。他将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剪去4厘米,正好符合实验要求。原来铁丝有多长?
5、一个数除以12,小明把12看成18,结果商是20,正确的商是多少?
第十单元 圆
知识点:半径、直径、轴对称图形。
半径 直径
1.2厘米
0.48米
9厘米
1.5分米
练习:1、填写下表。
2、比较两圆的大小。
(1)甲、半径4厘米;乙、半径3厘米。 ( )大
(2)甲、直径8厘米;乙、半径5厘米。 ( )大
3、判断。
(1)半径就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2)直径就是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 )
(3)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 ( )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标出它的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谜表述出来。
5、圆是( )图形,有( )对称轴。(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篇10:第八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 ,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 (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 ,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 ,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篇1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割补、剪拼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3、(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长方形、正方形
把他们移动一下
把左边部分剪下移到右边
动手操作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延伸
四、练习③道斜边重合。
(4)教室用课件进行演示并小结。
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X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X 高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 宽 面积 底 高 面积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1、指导完成试一试:明确应用公式求平
相等
相等
相等
动手操作
填写完成表格
完成练习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回顾所学,感知收获
篇12: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乘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 12×9= 24×5=
30×4= 27×3= 15×5=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总结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 想想做做 1:集体练习
4. 20×40= 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 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3、4、5、6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笔算乘法(1)<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笔算
135×3= 28×2=
2. 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a. 看图
b. 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c. 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新授28×12的笔算过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2. 巩固 12×28=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 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 教科书第33页 4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法估算(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掌握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进一步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重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能使用估计得到方法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32= 37×24=
2. 估算,并且判断计算的结果比几百大,比几百小。
42×30 53×20 40×19 25×4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1头奶牛1天可以挤奶29千克,照着样计算,小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你能迅速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研究。把估计的方法写下来。
汇报:29×42-> 20×40(800多) 30×50(1500少) 30×40(1200)
那么这些估算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集体练习笔算
小结: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的小;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比准确的大;如果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和准确的差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 29×63= 42×58=
你们能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结果在1800左右;结果比1200大,比2100小)
(结果在2400左右;结果比大,比3000小)
第一题全班集体讨论结果范围,再集体计算,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
第二题,按第一题要求集体练习(在计算前先用三种方法估算出结果范围)
板演,小结
2.37×24= 64×35=
巩固:先判断积的范围,再计算
3.教科书第35页第三题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8×46 62×25 58×19
49×37 24×76 33×54
(进行估算时尽量选用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估算方法)
5.教科书第35页第6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6.完成教科书34-36所有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注意:第二课时加强估算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3 14×2 11×5 4×5
32×30 14×20 11×50 40×50
2、笔算(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并验算)
35×42= 17×24=
3.《选做》170×5= (笔算)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9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要计算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谁会列算式呢?(25×90=)
我们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题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每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完成后在小组中(1.)展示你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研究一下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做。
开始。(请1-2位同学板演)
2. 小组汇报
请一到二个小组上来说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
根据情况组织讨论
总结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
1.17×60= 36×40= 50×48=
2.教科书第37页第2题(可先完成部分或者作为课堂课业)
3.教科书第37页第3题。
出示30×23= 32×23=
列竖式计算,比较两题
教学估算方法,32×23你们会估计结果是多少吗?30×20 40×30
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比如30×23,32×20,这样估计出来的近似数更接近结果。
4.教科书第38页第4题。
你能估计这一页上大约有多少个字吗?
小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估计,把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下来,最后与笔算出来的结果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5.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3:三角形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 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10和4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4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10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10的和与4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10+4>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可以判断得快?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量一量例题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
(2)课件出示人字梁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8)小结: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画好后要标出直角符号。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阅读并自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
(2)动手操作学具,用吸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布置作业:
(略)
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3.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本课推导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就是运用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
★ 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共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