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晓画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参阅。
- 目录
- 第1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第2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第3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第4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第5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第6篇:《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优秀教案设计第7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8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参考第9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参考第10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第11篇:鱼游到了纸上课文原文第12篇:鱼游到了纸上课文原文第13篇: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14篇:《鱼游到了纸上》的教案设计第15篇:鱼游到了纸上语文课文原文第16篇: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评课稿第17篇: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评课稿第18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篇1: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篇2: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
一、课题质疑,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
1、初读课文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27课:鱼游到了纸上,先让我们齐读课题。
当你读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是啊,鱼应该是被画到纸上的呀?(板书:画?)
那么课题为什么用“游”(板书:叫着重点),而不用画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27课,在预习的基础上让我们先流利地朗读课文,再找一找课题是怎么来的?
2、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
(出示: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
师:小姑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青年画得好,画得像)
你从课文哪里发现的?(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读,什么是工笔细描?什么又是挥笔速写?(重点词变色)
我们来看这两幅图(出示图片),请你判断一下,刚才的两个词分别说的是哪一幅画?工笔细描时画得非常(细致),挥笔速写时画得非常(快速)。
师:文中的青年又是怎样用这两种手法画金鱼的?我是工笔细描,大家是挥笔速写,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青年画得很认真,画的鱼栩栩如生)
3、点题
师:怪不得小姑娘会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现在你明白课题为什么用“游”?有什么好处?(“游”说明鱼画得很逼真)
二、体会青年的认真、专注
师:青年的鱼画得如此逼真,围观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指名读。
假如你是那位画家,听到人们为你的画赞叹,你会怎么想?(高兴,沾沾自喜),然而那位青年呢?和我们一样吗?(没有任何反应,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
体)。什么是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就是金鱼)。
这让我想起三年级学过的《荷花》,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也和荷花融为一体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服,站在阳光里。)
这位青年也和金鱼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是一条金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三、体会青年的忘我境界
师:为什么青年对大家的赞叹声无动于衷呢?(因为他是一位聋哑人,听不到大家的赞叹)
师:是啊,他是一位聋哑人,因此他显得和我们不一样,与众不同,用文中的一个词是什么?(板书:特别)
什么特别?(举止特别)
举止指什么?(动作)
但说他“特别”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聋哑人,在课文中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说他“特别”……不说一句话)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的特别,看出他的`忘我境界,说说你的理解。(重点词变色)
老是:经常这样,并非偶尔。
呆呆地:看一样事物目不转睛,说明他看得入神。
静静地、从来不说:看得专心。
师:我们抓住这些重点的词语就可以看出青年看鱼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谁来读一读,齐读,感受忘我的境界。
师:你还能从课文找到青年的忘我表现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出示: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师:请你仔细品读这段话,这位聋哑青年的表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他认真、用功、刻苦……)
四、“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因果关系
师:是啊,一位聋哑人做事如此认真,画技如此高超,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怪不得我和小女孩都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这是对聋哑青年忘我精神的最好评价。然
而他听了又是什么反应?(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鱼怎么会游到心里呢?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青年在画鱼之前已经仔细观察了鱼,心里已经有了鱼的样子)
这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什么意思?(画竹子之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样子),那么用在这里我们也能用一个词语——心有成鱼。
师:正因为聋哑青年心有成鱼,早已把鱼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心里,所以画出来的鱼才会如此的栩栩如生,仿佛是游到了纸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因果关系)你也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把鱼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里,画出来的画才会逼真,才会被大家称赞是“游到了纸上”。
四、作业(出示作业要求)
师:让我们再一次自读课文,找出青年专心看鱼,细致画鱼的句子,抄一抄,并读一读。
《鱼游到了纸上》练习
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
聋哑青年认真看鱼的句子:
聋哑青年细致画鱼的句子:
《鱼游到了纸上》练习
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
聋哑青年认真看鱼的句子:
聋哑青年细致画鱼的句子:
篇3:《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
一、本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悦目、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本课时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定学生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生词有没有读准,课文有没有读通。
2。“开火车”领读生词。
3。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聋哑青年、“我”)
4。小结预习情况,提示阅读目标。
(三)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的开头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认识那位青年的,“我”为什么喜欢去那里?指名回答,联系课文理解“赏心悦目”。
2。默读思考:一开始,那位青年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①指定学生用书上的`四个字概括。(板书:举止特别)理解“举止”。
②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里?用“ ”划出书上的有关句子。
③怎样才能读出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后评读,再练读。
④这位青年看鱼如此专注入迷,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说说“忘我的境界”的意思。
3。轻声读课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①指定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出示小黑板:课文第7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
(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画金鱼的,结合图示和简笔画,简要介绍“工笔”和“速写”。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画得怎么样呢?理解“一丝不苟”。
(3)朗读前后两个分句,速度应有什么变化?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后齐读。
(4)理解和想象“融为一体”。
③小结。(板书:了解)
4。过渡。默读9—14节,思考:“我”是怎么发现那位青年是位聋哑人的?
①指名用读书的方式回答。
②“我”的心为什么会咯噔一跳?指名回答。练习用“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说话。
③连用两个感叹号不但表达了“我”当时极为惊讶,还表达了“我”对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书:敬佩)
④有感情地齐读。
5。过渡。引读12—14节,(板书:先游到心里)思考:“游到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①我们常说的“心里”,其实是指哪里?
②究竟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脑海里呢?
③回顾朗读4、12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那位青年会把金鱼的特征刻在脑海里?
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句式练习说话。
(四)讨论分段。
1。回顾“我”对那位青年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提示学生可扣住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五)交代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进行书写练习。
1。第二课时教学任务:
①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用“段意综合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学习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样观察和积累材料的。
2。课堂练习: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篇4: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认真阅读教参,提取有用信息,形成了本节课的教材特点: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朗读和交流体验以及积累句子的练习题目,另外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重点词句和探究体验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体会出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画技高超。
3. 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青年画技和人品的敬佩赞叹之情,并能够受到感染,养成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 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交流体验
【教学过程】
对于这节课,在课标、教材、教参的指导下,以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前提下,大致的学习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引出主线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研读段落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指名读对话。
(四)练笔延伸
抄写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五)升华情感
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
3.对,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
(六)板书设计
观鱼 如痴如醉
鱼游到了纸上 先游到了心里 勤奋 专注
画鱼 栩栩如生
(设计思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源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学生先从对课题的兴趣入手,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并做到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聋哑青年看鱼专注,做事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好品质。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后能够很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初步感受作者留心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于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也能够有效落实。)
【教学结果预测】
(1)针对目标1,设置了操作性评价,知识掌握性评价,学生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能在此过程中有收获有体验。
(2)针对目标2,设置了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师能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时评价。大部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够完成和提高。
(3)针对目标3、4,设置了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文意,掌握方法,达到目标。
篇5: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
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4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篇6:《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专注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鱼先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激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口头完成填空。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导朗读。
(2)过渡。
2、出示我挤过去一看,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朗读这段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小结过渡。
(四)品读忘我,感受专注。
1、边读边找文中体现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2、通过朗读体会。
(五)初步感受鱼先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爱
看鱼
聋哑青年
忘我
鱼
画鱼
篇7:《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聋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课文。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联系。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 (板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推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 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请带着问题自由读书,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二 自主读书
1 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 检查认读情况,指导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字:港 澈 壶 缸 徽 聋
3 尝试朗读。面向全体,自由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 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5 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1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2 上节课我们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指名(师板书)
二 读书讨论,解决疑问
1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勾画。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有什么联系?
三 重点研读
1 读5------7自然段,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1)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细致的动作描写也是在赞叹他。
(3)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 学习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1)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2)描写方法:语言、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 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高超,你想怎么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说一说)
四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 默读课文,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
2 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地观察,,刻苦地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着)
3 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1)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2)举止和神态描写。
4 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五 讨论“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1 自己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 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呀,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写一写吧。
篇8: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1、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鱼的成语?(如鱼得水 浑水摸鱼 鱼水相逢 殃及池鱼 鱼跃龙门……)
2、从孩子们积累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鱼儿和水密不可分,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读题:鱼游到了纸上)
3、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次读到这个“游”字时,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个词语——奇怪、惊讶、不可思议。
4、按常理来说,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到题目,我们能读出一种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真的会用心读书了。带着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生齐读课题)
4、谁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找到谁,才能知道鱼怎么游到纸上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不来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2. 是谁能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课文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情?
(二)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认读:
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西湖玉泉给人的感受;
秀气 举止特别 聋哑 厂徽 青年人的特征;
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青年绘画的状态。
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纸上 观众的反映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三、品读“画鱼”,感悟“忘我”
1、青年竟然能把鱼画得像在纸上游动,看来这位青年非常厉害,那他是怎么把鱼画得像在纸上游动的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出青年画鱼的语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汇报)
3、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你们找的与他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齐读。)
A、知道工笔和速写吗?在这里,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这就叫“工笔细描”,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青年画鱼很认真,很细心)正因为画得细,所以他画的速度就——特别慢,谁来读读。这里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这就是“挥笔速写”。(这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画得很——熟练、流畅)
B、下面谁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他画鱼认真的?(一丝不苟)
C、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画鱼技术高超的?(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D、非常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来,带上你的感受我们女孩子一丝不苟地读工笔细描部分,男同学动力十足地读挥笔速写部分。
E、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但是老师希望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青年画的鱼都有哪些动态。呆会告诉我,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师范读句子。生填空。
你看,你看,这条金鱼在( ),那一条金鱼在( ),那边的一群金鱼在( )呢!
F、读完这句话,我们的眼球会情不自禁地被哪个词所吸引呢?(游动)为什么?(从“游”字我读出了青年把鱼画活了,跟金鱼缸里的鱼一样可爱,特别逼真。)
G、画纸上的鱼那么逼真,你能用几个成语来赞美一下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跃然纸上)
H、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来,带上你的想象,把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记在心里.再读.(出示句子)
4、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啊!怪不得这位小姑娘叫了起来,出示小女孩的话,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那就请你把这份惊奇、这份赞叹读出来吧!
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作者是抓住了小女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呢?知道的说出来。出示(语言、动作、神态)作者在这里抓住了小女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青年的画画得好。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也要学会去用。
5、小姑娘的这一叫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围观的人纷纷议论着,赞叹着,(出示课文插图)想象他们会分别说些什么了?
(看,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挤了过来,看着画,说……,
这位大伯伯也走了过来,探着身子,看着画,说……
小弟弟听到叫声跑过来,看了看画,又看了看鱼缸里的金鱼,又看了看画,说……
这一声声赞叹都汇成这样了一句话——(指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抵不过这样一句话——鱼游到了纸上)
6、青年听到我们的赞叹声,议论声了吗?为什么?(明确他不仅仅因为是聋哑人,更是因为他已经和鱼融为一体了。)
出示(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A、什么叫“唯一没有任何反应”?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做一个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安静)
B、你现在看到青年静静地画画了,就在你静静地看着青年画画时,你看到他在纸上画着什么?
C、这种安静只是声音的静吗?在画摇尾巴、吐泡泡、嬉戏的过程中,你看到过他起身了吗?看到过他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他东张西望了吗?你看到的是……再读这段话。静静地读,只动嘴不出声音地读。
他在画金鱼“摇尾巴”时需要起身去池边看看吗?
你看到他的笔在动外,他的身体没有动一动,像一座雕塑。这“静静地”又是什么静呢? (平静)
D、青年画画哟要用眼睛去看吗?需要走动吗?(不要)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再次读文感受青年心灵的宁静)
是啊,此时此刻青年和鱼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已经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
7、太阳下山了,大家都准备回家了,可他还在那里静静地画,出示(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但他没有忘记(金鱼),他手里所画的,眼中所见的,心中所想的,都是金鱼。你们说他爱鱼到了什么境界?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忘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这个青年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画技高超、专注忘我)
2、除了画鱼忘我专注以外,青年人看鱼也是这样的。青年人是怎样忘我、专注地看鱼的呢?看鱼和画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3、下面,我们就以年轻人这种专注认真的态度来完成作业,好吗?
纸上
鱼游到 专注 忘我 静
心里
课后反思:
在课文上完以后,进行一番反思,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个环节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力求教学目标明确
文章中的青年的形象在我心中是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我觉得这样的目标、重点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二、抓重点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并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四、设计作业,力求三十分钟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 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课堂上的教学教学机智还不够,如学生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学生读了工具书中的意思,我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就过去了。这里应该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来说说意思,这样既会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又能使学生更好地 运用联系上下文学习词语、句子的方法。
篇9: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参考
一、我能根据拼音组词。
校( ) ( )哑
huī 光( ) lónɡ ( )重
银( ) 灯( )
二、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 )
(2)形容超然尘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 )
三、我能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按要求。
查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笔 字典里的意思 应取哪种解释
细致 1)达到;实现。2)招致。
3)情趣4)精密;精细。
融为一体 1)融化。2)融合;调和。
3)流通
(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个句子说明( )。
①青年画的金鱼形态逼真。
②青年专心画画到了忘我的境界。
③青年不愿意理会围观的人们。
四、我能收藏好句子。
文中有一些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我要把他们抄下来。
篇10: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热爱生活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8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要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等,必须认真观察。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理解忘我、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5个词语的意思。
⑵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体会作者写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并进行运用。
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⑴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热爱生活的品质。
⑵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聋哑青年进行比较,培养他们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
(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学习第一、二段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定格最初认识的形象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最先认识的聋哑青年是什么样子的?
2、齐读两个句子。(出示幻灯)
二、体会情感,感悟人物内在的品质
过渡:
此时,在我的眼中,青年是秀气的、文静的。而我真正认识他,缘于那个星期天,那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使我的情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请你们读读第5到最后一段话,划划觉得重要的词句,并在旁边写写批注,可以写出作者几次变化的情感。
1、赞赏于画技高超,佩服他的做事专注:
过渡:
当我来到玉泉时,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一个女孩的惊叫声把我吸引过去,让我看见了青年作画的一幕。请大家读读这一部分,说说你的体会。
⑴ 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一丝不苟三个词语:
什么叫做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吗?可以借助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去猜测。
汇报:工笔细描就是画得很慢、很细心、很细致、很像。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对啦,你理解得非常准确。细致就是工笔细描中工的意思。笔和描字都是绘画的意思。挥笔速写就是画得很快,但画得很生动。你用动作演示一下,是的,挥就是舞动的意思,舞动着笔迅速地画。
看图理解:
(这儿有两幅图,哪幅图是工笔细描,哪幅图是挥笔速写。工笔细描,即使是一个细小的鳞片都是精雕细作的,不能有一丝马虎。而挥笔速写,抓住的是鱼的转瞬即逝的动作,所以要画得快,但要画得活灵活现。这个青年轻松自如地运用了两种方法,真是了不起呀!)
⑵ 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细致,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仿佛在纸上游动、像姑娘绣花一样,肯定很美。
⑶ 用赞赏的语气读好这部分:
试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看着青年画得如此逼真生动,我对青年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评价语:
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个青年,他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速写。文章的作者可真厉害,聊聊数笔,就写出了青年的动作,让我们身临其境。
青年画画一丝不苟,你对待朗读,同样是一丝不苟,十分用心,好样的。
青年画得很快,你能读得再快一点儿吗?
如果青年挥笔速写时画得这么慢,恐怕金鱼早就游到别处去了。这个动作就画不像了。
⑷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你也看到了青年画的画,你是怎样赞叹的?你们在议论什么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顾不上喝茶了,他看得入迷了。(他赞叹地时候加上了动作,多好呀!瞧你的神情,真是如痴如醉了。)
⑸ 这么多围观的人在赞叹,在议论,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为什么会没有任何反应呢?仅仅是因为他是聋哑人吗?(他明亮的双眼肯定能看见这些人,他的鼻子肯定也能闻到他们的气息。可他却没有任何反应。为什么?)
⑹ 他好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他是这样专注,这样忘我,真让我们佩服呀! 让我们带着佩服之情再读读这一部分。
2、震撼于他的热爱生命,敬佩于他的坚强不屈:
过渡:
就这样,青年从早上画到中午,从中午又画到了傍晚,一直不停地画着,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我忍不住问他,可他却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引读后面一段。(好骄傲的年轻人)
⑴ 我的心为什么咯噔一跳呀?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说理由。
预设:
我是吃惊的,他是聋哑人,却能画得一手好画。
我被他震撼了,在我们的印象中,聋哑人只能依赖别人生活,可他却和正常人生活得一样有意义,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触摸春天》一课中告诉我们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的心中有一份惭愧,刚才我误解他了。同时,我想到了自己,一个健全人,平时却经常抱怨生活,虚度年华,而青年人却这样热爱生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不公平的现实。是的,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⑵ 带上自己的理解,读读这一段:
(我震撼,因为他身残志不残;我敬佩,因为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带上这种敬佩,再来读一读吧!)
只有一丝惊奇,如果读得能让我们心头为之一震,就好了。
你的朗读很富感染力,我们一起来吧!
3、感动于他的执著和恒心,崇敬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过渡:
如果说一开始我赞叹的只是他的画技高超,那么,现在我更要赞叹的是他那种热爱生命,坚强不屈的品质。我情不自禁跟青年交谈起来,当我把女孩的话告诉他时,青年又加了一句,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
⑴ 鱼先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同桌相互讨论一下,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青年长期观察,把金鱼刻进了脑海中,做到了胸有成鱼。)
⑵ 他是怎样观察金鱼的?如果是你学画画,会怎样做?
评价语:
因为他付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努力与汗水,才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鲁迅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青年不也是这样做的吗?
⑶ 小结:
他是这样用心学习,这样勤奋刻苦。而且贵在持之以恒。青年人正用他的言行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功只需要坚持不懈地奔向目标。青年人又一次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启迪,一个聋哑人,对生活有这样的感悟,真是难能可贵。此时,我的心中对青年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三、镜头回放,丰满人物的形象
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出示四个观鱼、画鱼的句子,并用心朗读,再现青年专注画鱼、观鱼的画面,感受他的专注、执著的品质。
四、联系生活,谈谈心中的鱼
1、过渡:
青年之所以能让鱼游到纸上,是因为鱼先游到了心里。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鱼。吴老师的鱼是你们,我要时刻把你们装在心里,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栋梁之材。而你们心中的鱼是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总结,指导实践:
是啊,只有每个人都让鱼游到心里进去,用恒心去坚持,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五、回归起点,重塑深入了解的新形象
聋哑青年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已越来越高大,当我们被困难吓倒的时候,当我们要放弃心中梦想的时候,当我们在虚度年华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位可敬可爱的青年,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这句话,让青年的形象像雕塑一样永铸在我们的心中。学生深情朗读: 他高高的身材
六、作业
【教后感】
1、学生的投入让我震撼,学生的领悟让我佩服:
师:好骄傲的年轻人。当我的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此时此刻,我的心为什么咯噔一跳呀?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很惊讶。因为没想到这样一个画技高超的年轻人,竟然是一个聋哑人,真是不可思议。
生:第一感觉是惊讶,惊讶之后,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虽然是聋哑人,但能活得和正常人一样快乐。
生:我为年轻人感到骄傲,但又为他感到悲伤。令我骄傲的是:别的聋哑人,会自卑,会想不开,而年轻人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画技高超。为他悲伤,是因为他令这么多围观者为他鼓掌,可是上帝却给他安排了这样不公平的命运。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是呀,假如他不是聋哑人,等待他的肯定是另一番更广阔的天地。
生:我为年轻的精神所感动。他虽然是残疾人,却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真让我为之一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强不屈的品质让我折服。他的精神会一直指引着我。
师:这个青年人的故事,又一次让我想起《触摸春天》这一课中告诉我们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我为自己感到惭愧。因为我误解他了。更为他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是那样出色。
师:当我们知道他是聋哑人的时候,我们的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他身残志不残;我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俄国作家伏契克说过: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忘记课堂、忘记自己、忘记学习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此时的学生似乎已经忘记自己在学习,已经进入文本,和作者融为一体,惊奇着作者的惊奇,感动着作者的感动,震撼着作者的震撼,完完全全地沉浸其中。不需要教师进行道德的说教,只有学生和文本自然地对话,情感地交流。
2、最大的遗憾是课文理解完后,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慨时,学生的情感没有到位,以致落笔时,有部分同学觉得无从写手。到最后回归起点,牢记形象这一环时,学生只是被我牵着走,没有从内心深处,要主动地将这个人物留在心中:
学生写的内容,大都是口号式的大道理,对于语言的积累没有太多的益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和教研组老师一起探讨,可能是在理解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跳跃式地学习,截取了三个主要的画面(青年作画时,知道青年是聋哑时,谈到鱼先游进心里时)来理解,显得比较松散。学生的脑海中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建构,缺乏整体的认识。通过和教研组老师共同琢磨、探讨,教学方案可作如下调整:
⑴ 删去读写训练的环节。
⑵ 配乐,青年形象的镜头回放:
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出示四个观鱼、画鱼的句子,再现青年专注画鱼、观鱼的画面,感受他的专注、执著的品质。
⑶ 拓展,指导实践:
过渡:青年之所以能让鱼游到纸上,是因为鱼先游到了心里。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鱼。吴老师的鱼是你们,我要时刻把你们装在心里,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栋梁之材。而你们心中的鱼是什么呢?交流反馈,并总结:是啊,只有每个人都让鱼游到心里进去,用恒心去坚持,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篇11:鱼游到了纸上课文原文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篇12:鱼游到了纸上课文原文
一、教材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读课题
一读到课题,我们自然能产生疑问: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通过初次的预习,更能衍生出许多疑问:(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也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三、词句体悟
1、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这十几缸金鱼正是那位青年经常观察的地方,也是我认识他的地方。“也有青年”引出了我所要介绍的对象。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句话写出了那位青年的举止“特别”:老是一个人、呆呆地、静静地看、从来不说一句话。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举止使我被他深深的吸引。其中“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这一句更突出了他的“特别”。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这些词句都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爱鱼的“忘我境界”!正因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3、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段话非常细致地刻画了那位青年专心作画的情景,把他作画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得细致入微。“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绣花一样细致”等词是从正面突出了他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则从侧面或者从结果中反映出他的勤奋和专心。
4、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已经融为一体了。
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好象鱼就是自己。正因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5、我把那个小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当然也说明了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这是不仅是对那位聋哑青年人的画的赞美,更是对他专心、勤奋的一种赞美,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
6、“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句话是青年人说的。他自己说出了画鱼能栩栩如生的原因。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青年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也跃然纸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在观鱼的同时还在留心观察周边的人,仔细聆听相互之间的交谈。作者在花港观鱼不仅仅收获到了那形象逼真的金鱼图画,更认识到了一个可贵的人,也收获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专心、勤于观察、刻苦练习的道理。
篇13: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
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
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文在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二是准备童谣、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感悟“游”字的精妙
[课前准备]
童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指名读;
2、汇报预习收获;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品质
(一)“游”字的`精妙:
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出来。
1、指名读;
2、交流惊叫的原因;
3、想象生情,表演感悟;
4、再读再悟。
(二)画鱼的专注:
出示年青年人画鱼的段落。
1、多形式品读;
2、范读想象;
3、交流、感悟青年人的专注与高超画技。
五、设疑延伸
六、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聋哑青年人为什么能让鱼儿游到纸上来?
3、小练笔:想象围观人议论的情景并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心里”的关系,培养勤奋、专注的品质。(重点)
2、学习作者观宗和描写人特的方法。(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青年人 地画画。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 ;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 人。
1、完成填空。
2、想想“聋哑人”三个字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青年人画技高超的依据,理解“鱼游到我的心里”。
2、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三、文章片断选读,加深感受。
四、学习作者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谈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小组)
2、全班交流。
五、教师总结激励。
六、作业。
1、把最想对聋哑青年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与别人交流、共享。
3、重读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工笔细描
聋哑青年
(画技高超) 挥笔速写
第二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勤奋、专注) (画技高超)
篇14:《鱼游到了纸上》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聋哑青年画艺高超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
2、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意写错,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请认真地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生:(哗然)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会游到纸上呢?是不是课文出错了呢?同学们,鱼究竟能在纸上游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呆会把答案告诉老师,好吗?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课题为什么这样写?
(鱼不能游到纸上。因为青年画鱼技艺高超,画的鱼活灵活现,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
三、再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这位青年能把鱼画得那样鲜活、逼真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四、抓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青年能把鱼画得鲜活、逼真的原因。
1、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的境界)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板书:仔细观察)
3、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板书:一丝不苟)
4、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板书:勤奋专注)
5、他学画才一年多,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板书:持之以恒)
五、总结,回归课题。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
为了画好金鱼,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 回家 )。
真是如痴如醉啊!简直到了不知“我是金鱼”还是“金鱼是我”的境界。如此一丝不苟的学画画,如此勤奋专注的学画画,如此持之以恒的学画画。他画的画怎能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正是这种忘我的境界,才让那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真切的惊叫道:(鱼游到了纸上啦!)。正是这样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让围观的人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赞叹:(鱼游到了纸上!)
篇15:鱼游到了纸上语文课文原文
鱼游到了纸上语文课文原文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篇16: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许碧兰老师和陈薇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风采。
许碧兰老师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许老师是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陈薇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陈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篇17: 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评课稿
聆听了许老师和陈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同一篇课文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及不同老师所展示的异彩纷呈的教学个性。就许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节课的节奏非常快,教学的块面很是清晰。尤其在初读之后的字词检查极具特色。
许老师在课堂上呈现了三组词语: 一壶茶、一缸鱼、一枚厂徽
一丝不苟、融为一体、咯噔一下
花港 泉白如玉 清澈见底 赏心悦目
在这里许老师并不是简单的出示三组词语,在出示第一组量词的时候,由于孩子对于厂徽有些许陌生,在这里作了解释。在第三组词语的教学中,穿插了花港的图片欣赏,巧妙地让孩子理解了赏心悦目。在词语教学的同时,许老师还注重生字的书写,这样的词语分类教学着实有效。
在教学青年看鱼的句子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让孩子体会全神贯注地看,聚精会神地看,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许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朗读,这样的设计真是巧妙,让孩子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如果在“呆呆地、静静地”这两个表示神态的词语上再精雕细琢,如:可以让孩子读读,看鱼看得呆呆的,静静地,生怕扰了金鱼,有了这样的神态描写,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那对其后的填补空白中让孩子们展开想象补白时,孩子们就有了一个写作的方向,让孩子试着写出人物的神态,让孩子习得写作的方法。
在陈老师的课上我又读到了另外的风景,那是扎实的课堂,记得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陈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重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18: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白处,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读题。
2、存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提出的疑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⑴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朗读,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这段话里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⑶ 再次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到了什么?
3、引导写话。
4、指名交流。
5、小结过渡。
四、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自由读读第3~4自然段,体会“特别”。
2、品读: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从这句话里,你感觉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其他人来到这美丽的玉泉是怎样看鱼的呢?
⑷ 你觉得青年真的是呆呆地、静静地,而且是不说一句话吗?再读。
3、出示: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忘我”。
五、小结设疑
1、小结。
2、设疑。
3、书写生字。(机动)
【板书设计】
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案设计(整理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