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

时间:2024-04-26 03:34:34 作者:yiheyuan1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iheyuan1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

《桥梁远景图》  教学设计 设计者: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小学  赵素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层出不穷、望洋兴叹、譬如”以及桥梁组成中“构件、正桥、引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打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合理、科学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知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2.结合搜集的资料,感知作者想象的合理和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透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桥梁的组成,并因此受到科学启蒙,同时爱上科学,进而产生探究科学发展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掌握两种说明方法:打比方、比较。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科学、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科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查找关于桥梁的资料。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3)思考: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写了有关桥梁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师:你们熟悉桥吗?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桥呢?知道有关桥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方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发言,可适当追问,你知道这架桥属于那种类型的桥吗?) 小结:关于桥梁,同学们了解得还不少。今天我们就走进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3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桥梁远景图》,来了解更多的有关桥梁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远景”你理解吗? 学生发言。(人们对某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构想) 师:那么在30年前茅以升对桥梁有哪些设想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吧!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写了有关桥梁的内容?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2.小组交流,汇报。 (1)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容易读错的词语写到纠错本上。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字词,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认读: 譬如 轮廓 妨碍 层出不穷 小巧玲珑 五花八门  望洋兴叹 胜似闲庭信步 袖珍 耽误 拱桥 颠簸 (3)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指导理解字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譬如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介绍桥梁的组成和样式。 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未来桥梁建设的美好设想。 第七、八自然段:展望了未来两种特殊桥梁:“袖珍桥”和“无梁桥”。 四、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检测题目: 1.下面词语和读音完全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改正在括号里。 bì  kuò gǒng  fáng 譬如 (  ) 轮廓 (   )  供桥( )  纺碍  (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层出不穷: 望洋兴叹: 3.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桥梁? 4.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 书写本课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1)学生自读,思考: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式?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为我们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2)集体交流。 预设一:第一段 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 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预设二:第二段 学生发言。 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 指导朗读。 出示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学生默读,批注。 集体交流。 预设一:第四段 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 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师:作者为了说明未来桥梁的建造时间很短,给我们做了科学合理的推测和构想,值得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你认为这段文字有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师:这段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预设二:第五段 重点抓住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小结: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一、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  )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 ),而是全身( )相间的。 桥上的人行道还有(  )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_____”,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_________”。板凳的板就是“_____”。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

篇2: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青优课教案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青优课教案)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22、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1)学生自读,思考: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式?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为我们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2)集体交流。   2、预设一:第一段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   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1)、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3、预设二:第二段学生发言。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指导朗读。   (1)、出示中心话题:   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2)、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3)、学生默读,批注。集体交流。   4、预设一:第四段   (1)、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2)、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3)、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4)、师:作者为了说明未来桥梁的建造时间很短,给我们做了科学合理的推测和构想,值得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你认为这段文字有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师:这段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5、预设二:第五段   (1)、重点抓住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2)、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6、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7、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三、小结: 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 ),而是全身(  )相间的。     (2)、桥上的人行道还有()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_____”,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_________”。板凳的板就是“_____”。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4、辐射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   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   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篇3: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

“科学在我身边”单元导读 桥西区北杜学校  王丽君 从女娲补天,上帝造人,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科学指引我们知道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从天狗吃月亮,天圆地方说,到哥白尼天文学说建立,是科学指引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天体运行的规律――千百年来,人类社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科学是神圣的,它离我们很远很远,还有无数奥秘等待我们去探求,它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在我身边”是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文化主题。《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要求;对五、六年级段阅读教学也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目标。本组文章便也承载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学性说明文的能力等功能。因而本单元主题的定位,旨在通过所选的语言通俗且极具感染力的文章,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不仅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学习语言,还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明白“科学离不开合理的想象,而进行合理想象的前提是积累丰富的知识”的道理,进而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首先,我们对本单元中三篇精读课文《桥梁远景图》《黄河象》《蟋蟀的住宅》,两篇略读课文《儿童与发明》《科学幻想之父》以及阅读链接《飞天》,分析如下: 《桥梁远景图》作者――桥梁专家矛以升,以语言通俗的“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的设问开篇,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花样层出不穷的“梁桥”、“拱桥”、“吊桥”的桥梁的世界,让我们领略了人类智慧的无穷!又以“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的过渡,借其超凡的想象,为我们构筑了一幅有关桥梁的未来远景图:不仅造得“又快又好”,还“造得很美”,不仅“造的和低”,还造得“很小很轻便”,而那种“无梁飞渡”的“无梁桥”,更是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推到了极致,令人拍手叫绝!让我们不禁感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谁敢说这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作品。科学家依据一具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里的黄河象的骨骼化石,从它“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的完整,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展开合理的推断及假想,将我们带进远古时代,去了解大自然变迁的奥秘。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先生《昆虫记》中的一篇。单是题目中的“住宅”一词,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孩童般的纯真了,再加上文中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的:“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一生都在对它的住宅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修饰,一直到它死去!”都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在作者眼中,蟋蟀不仅是个可爱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工程”的建设家。而作者这“探究生命”的过程,也紧抓着读者的心,跟随他去了解昆虫、热爱昆虫,进而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 如果说以上课文,都是在讲科学家在合理的想象、推测以及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的探究,那么《儿童与发明》则是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那世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这句话,更应该送给我们的学生们。 《科学幻想之父》让我们走近了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家,也是一个未来事物的伟大设想者”――儒勒凡尔纳。作者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介绍:“儒勒凡尔纳,这位作家,确实很累了。他多次‘环游’过地球,在海底‘航行’过数万里;他‘到过’月球,在地心‘探过险’;他曾和非洲的土人;委内瑞拉的印第安人‘谈过话’……”当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怎样奇特的人”时,却恍然发现,他只是一个足不出户的人,却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幻想之父”! 本单元的阅读链接《飞天》把我们带入了神秘的太空。从远古的梦想,到昨天的尝试,再到今天的辉煌,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科学在我身边!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20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 3.能够初步感受科学性说明文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语言魅力,并相机了解文章中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品的构思特点。 4、通过搜集有关科技与人类密切关系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以及阅读科学类说明文的兴趣。充分唤起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热情。鼓励他们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前提下,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勇于实践,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朗读、默读等方式,抓住文章主旨。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紧抓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 3.引导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4.拓展与文章以及作者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科学事例,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教材。 本单元三篇精读课文,同属科普说明文。阅读此类文章,须使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这类文本的阅读图式: 1.咬文嚼字,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写法及结构特点。 3.受到熏陶,激发对科学的热情。 两篇略读课文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幻想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文部分教学建议。 1.学习《桥梁远景图》,可以结合有关茅以升的介绍进行。使学生加深对“大胆想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积累”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在梳理文章的脉络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以及结构清晰的说明特点。 2.《黄河象》一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对陈列的骨骼化石,做了怎样的假想,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在为这一大胆的结论寻找依据的过程中明白,科学探索离不开合理的推测和大胆的假想!并相机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例如列数字、举例子,将叙述融入说明等方法。 3.《蟋蟀的住宅》中,引导学生了解蟋蟀建筑住宅的特点和过程,引起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领悟作者把人的意识情趣等赋予蟋蟀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儿童与发明》一课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中与儿童发明有关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们展开、放大,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儿童与发明之间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是偶然之后的必然。 5.《科学幻想之父》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飞天”,分为三个部分。人类今日的航天成就,缘于远古飞天的梦想和昨天无数大胆的尝试。籍此鼓励和教育学生:只有敢想、敢做,才有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 四、综合学习。 综合训练中所选取的.名人名言,都是关于好奇心以及想象力等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诵读理解,加深学生对“科学在我身边”的认识,进而引发口语交际中关于“高科技的利与弊”的讨论,最后通过小练笔中的训练,拓展思维,进一步发展想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桥梁远景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科普散文。 《桥梁远景图》开篇先谈“什么是桥”。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介绍了桥的基本构成,是读者先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今桥梁的基本类型。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总结了今天桥梁的“五花八门”和“了不起”;“启下”说明后文将要介绍的是对未来桥梁的远景的幻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开始,作者对将来的桥梁进行了预测。第四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梁的建设会“又快又好“;第五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一定会“很美观”;第六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梁会建得很低,这样建桥的费用也会相应降低;第七自然段说的时候将来会有很“轻便”的桥梁;第八自然段讲的是将来会出现“无梁飞渡”。 这篇文章的结构总体上来说是“总分结构”,前三个自然段(尤其是第三个自然段)是“总”,后面的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建议】 一、充分预习,提前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导入本课学习。 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如下学习活动: 1、预习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网络、课外书等了解和桥梁有关的文化信息。 3、留心观察周遍生活环境,看看我们身边的桥都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平时熟悉的桥梁还有那些? 导入本课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从学生学过的课文《赵州桥》入手,可以让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桥的样子或是名称入手,可以从搜集到的关于桥梁的图片资料入手,可以由《北京的桥》等相关的歌曲等导入,还可以用猜以“桥”为谜谜底的谜语这样的游戏导入。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关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打比方”的写法,让学生借助“板凳”的形象来把握桥梁的基本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简笔画,让学生在图上标注桥梁的各个部分以及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也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当今的桥梁层出不穷的类型。课文部分要抓住这段话的中心句“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以及“层出不穷”“新花样”等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对桥梁的丰富多姿有一个更为清楚的印象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来做: 一是让学生进行填充式的联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填写各种桥梁的名称。具体的方式可

篇4:冀教版《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冀教版《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梁远景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在我身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充满想象,有着很强创造力的人。

本文就是他在对客观实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做出大胆想象的科普说明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而奇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十二课《桥梁远景图》

二、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理解“闲庭信步、望洋兴叹、譬如”等词的意思。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目标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桥。

2、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赵州桥,槐安桥……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内检查,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写在纠错本上。(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活动,交流纠错本。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师: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词检查,组织小组间竞赛。

出示:

承担、桥墩、拱桥、譬如、轮廓、袖珍、塑料、极薄、耽误、妨碍为江山添娇、小巧玲珑、水涨船高、闲庭信步、望洋兴叹、无梁飞渡。

5、中心话题。

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2)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桥梁远景?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6、结合资料,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反复品读,探究想像。

1、交流中心话题。

2、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3、预设1:桥梁的基本结构,类型。

(1)“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的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①从这些加点的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还知道这里也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板凳”“桥梁”也有了“腿”、“脚”。还知道桥梁都有三部分:桥梁,基础桥墩。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呀?(使人更容易理解,使桥梁结构更形象,使文章更生动)

(2)“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

①桥梁在这三部分又有哪些花样?通过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桥梁?(梁桥、拱桥、吊桥、斜拉桥、双拱桥……并结合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②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桥梁的知识,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吧!

4、预设2:过渡段

“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1)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是用“智慧无穷”“五花八门” “了不起”等词对前面桥梁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又开启下文,引出后面的远景图。(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中心话题。

(2)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桥梁远景图?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A、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建造速度很快,又快又好。(第四自然段)

B、描绘的是将来桥梁很美,轮廓美,构件美。(第五自然段)

C、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会造得很低,既可以降低费用,又可以水陆两用。(这一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现在的活动桥虽低,但走车过船耽误时间,将来的桥水陆两用,两不妨碍,前后对比突出未来桥的优势。)

D、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小巧轻便,携带方便。(第七自然段)

E、描绘的'是将来桥梁会出现“无梁飞渡”。 (第八自然段)

“无梁飞渡”这种桥梁有可能实现吗?(本段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大胆奇特的想像,出现了“无梁飞渡”这一科学幻想。)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

是啊,“无梁飞渡”多么神奇啊,此时你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会有哪些变化?

使学生可以从桥梁外观,材料,功能,建造方式等各方面畅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二)整体回味。

师: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经看到大家对桥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像再一次去回味《桥梁远景图》的神奇吧!

生:(自由读)

(三)扩展阅读,延伸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有关桥梁的文章《海内第一桥》,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四)作业。

1、师:《桥梁远景图》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桥梁的科学神奇之处,你想像桥梁的远景图会是什么样的?把你的想法写到小本本上,并试着搜集和桥梁有关的诗句、成语,写到积累本上。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导入阶段,以谜语的方式,够激发其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课文,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认读过程定要扎实,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1)通过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分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桥梁结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

(2)通过本段中心句地理解,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创设自由环境,引导学生抓字、抓句、抓词的同时又向课外有所拓展,让学生情又文生,再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课文,最终还是落到文本。

(3)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与想像,虽然没有亲自见到这种水陆两用桥,同样也能联想到,情由文生,再回到文中去。让学生再读课文,在情感积淀的基础上,课文读得会更有感情。

(4)让学生去想像未来桥梁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在课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在文本与情感上的积淀,丰厚其情感与文化的底蕴。

(6)通过小本本的运用,不但使学生的所感有所言,有所抒,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学生抒真情,写真言,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五)拓展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篇5:桥梁远景图 教案教学设计

桥梁远景图 教案教学设计

18、桥梁远景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二) 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三) 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介绍了解八种未来的桥梁

2、 学习科普作品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课外搜集资料 、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桥梁的材料。

看桥的昨与今,旧与新,给学生对桥最直观的感受,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二、 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进入幻想世界

1、 听录音

2、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出示未来桥梁的图形,获得感性认识

3、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学生积累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

适时出示句子

三、 教师总结

板书

很低 无墩

很美 浮墩

造价便宜 小而轻便

又快又好 无梁飞渡

难度、先进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课文,领会中心

2、 通过“小小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想象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 领会课文中心

2、 课外拓展,进行口语训练,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创新设计、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 复习巩固

主要围绕第一堂课的八种桥梁练习说话

三、 发散思维

1、 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梁造型

2、 “金点子”发布会:将设计的造型向大家发布

四、 辩论

1、出示辩论题目:

21世纪中要造出这些桥,能还是不能?

2、小组讨论

3、 展开辩论

五、 小结

1、 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感想

2、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 讲述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七、 课外拓展

围绕主题“后的畅想”进行说话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八、 让我们一起高歌一曲吧!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4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 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 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22、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 将来 / 什么样 \\怎样造

打比方 科学幻想---现实

篇7:《桥梁远景图》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桥梁远景图》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桥梁远景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呢。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茅以升先生的有关资料,阅读童年书架。了解他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茅以升正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家乡桥倒塌造成的悲剧,而从小立志建造更大更好更坚固的桥梁;了解茅以升不但是桥梁专家,还是爱国者。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对茅以升的敬佩,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此篇课文的兴趣。新授后让学生再去搜集各类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故事。能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在课上,我紧紧围绕课改的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介绍茅以升的生平;“说古道今”对桥的知识交流;通过“小小辩论赛”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

因为《桥梁远景图》本身就是一篇对未来桥的想象,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我同样的让学生以研究小组开展学习,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桥的模拟图;在第二堂课上,请学生设计除书上以外,你设计的将来的.桥梁是什么样?围绕“将来的桥梁”这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力求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使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桥梁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从古到今的桥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

读写结合是教学这一课不可缺少的,在最后我让学生围绕着“将来的桥梁”这个话题进行想象,把自己的设想写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设想,并说出它的特点和可行性,评选出组内的“小小茅以升奖”。

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也可能是孩子们喜欢科学的缘故吧。

篇8: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操作指导   点击下面的.地址后进入一个博客, 里面是一至六年级的全部教案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1.html   冀教五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2.html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3.html   冀教三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4.html   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5.html   冀教一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1501290_9_6.html  

篇9: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金翅雀》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金翅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金翅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对孩子爱心和好奇心的呵护。文章以金翅雀为线索,以父母和孩子心境的不同变化为主线进行叙述,表达含蓄,没有明显的爱的词语,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深切关爱。 文章的布局非常巧妙,故事的讲述与父母、孩子的心境变化交替进行描写,而在结尾处巧妙的设计悬念只以“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留给读者想象和猜测的空间。 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是文章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作者用词非常精准,恰当地描写了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这样的描写,不仅将父亲的心理恰当地表现出来,还使读者如临其境,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如在眼前。 【教学建议】 一、教学本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金翅雀的资料,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也让学生和文章中的孩子一样喜欢金翅雀,找到情感的共鸣。 二、为了更好的为学习新课做铺垫,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金翅雀的资料,然后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以后,带着“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解决课后的第一个问题。 三、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紧紧地围绕着课后的问题进行。在学生对文章的大概脉络了解之后,让学生再细致的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个人知识体系的丰富和扩充。 四、教师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地对重点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学生感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对孩子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在熟读精思,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可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教学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的词句积累的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这些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并试着也写几个。 六、建议本课用2――3课时。 【相关资料】 金翅雀:又名金翅、绿雀、芦花黄雀、黄弹鸟、黄楠鸟、碛弱、谷雀。金翅雀是体形较小的雀形目鸟类,体长在12厘米左右,雄雌同形近色,雄性眼睑和眼周部位羽毛深褐色近黑色,头顶耳羽和后颈羽毛灰色,羽稍略现黄绿色;肩部、背部以及内侧覆羽均为栗褐色;尾上覆羽灰色,尾羽基部呈鲜明的金黄色,端部黑色,羽干黑褐色;双翅的飞羽黑褐色,但基部有明显的亮黄色斑块,所谓“金翅”指的就是这一部分的羽毛颜色;颌部、喉部、胸部黄绿色;下腹部近白色;上腹部和尾下覆羽亮黄色;两胁沾棕色。雌性体色与雄性基本相同,但颜色略现黯淡。喙与足均为肉粉色,虹膜褐色。本物种的叫声甚有特色,为轻柔而连续不断的滴滴声,虽声音轻柔但传播甚远。 《金翅雀》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  张英菊 一、单元文化主题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讲述爱的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放羊回家的路上找到了一个鸟窝,回家后饶有兴趣地向父母讲了自己发现鸟窝的过程,父母在倾听时心情跌宕起伏,直到儿子平安无事才放下心来。表现了父母对孩子那份真诚的爱。 二、预习: A.利用工具书来读准生字的读音,查出生词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 B.说一说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在孩子讲述自己寻找鸟窝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两条线并行的描写,一个是孩子的心境变化,一个是父母的心情变化,从而在写法上形成对比,体现出孩子的纯真,更多地反映出伟大的父爱母爱。 学情分析: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能够总结文章主要内容。那么在新授时,学生就熟悉了文本,文从句顺的基础上就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有效地完成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既讲述了孩子找鸟窝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还并行着一条线就是父母的心情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体会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描写孩子的.心情和父母的心情的词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真诚的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孩子的心情和父母的心情的词句,来感悟文章主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一句诗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自古以来,父爱母爱广为人们歌颂,今天我们来读读托尔加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描写的。 二、检查预习,铺垫教学 1.出示预习提示: A.利用工具书来读准生字的读音,查出生词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 B.说一说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各小组内交流学习,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树冠  树巅 蜷腿 气氛 硬邦邦  毛茸茸 战战兢兢  心不在焉 聚精会神 提心吊胆 天真无邪 2.请每组的c同学来说一说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多让几个学生来说,注意小组的分配。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中心话题: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母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想你们通过读课文,一定对那种真挚的情感感受很深,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体会吧。 第二课时 深入学习,感悟中心 出示中心话题: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母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请各小组的d同学来发言,找出描写父母和孩子心境的语句,并谈谈感受。 描写心境的语句: 父母:A.“母亲抬起头,瞪大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 B.父亲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a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 (看得出天底下每个母亲都是最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哪怕孩子讲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母亲也是瞪大双眼地听着,而父亲显然很疲劳,而且没有心情听这个话题。孩子对于负心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又重复了一遍以引起注意,因此父亲不得不聚精会神地听,这时孩子才算高兴起来。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今天的发现。) 让学生体会读,读出孩子渴望倾听的欲望。 父母:C.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D.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E.父亲和母亲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 F.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在孩子津津有味的讲述中,父母好像亲眼看到了孩子艰难的爬树过程,因为孩子越爬越高,所以父母才会提心吊胆,以至于战战兢兢甚至于心脏停止了跳动,但又毫无办法,只能让儿子继续往上爬。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让学生感情朗读孩子爬树的过程,读出孩子爬树的艰难,尤其是孩子的描写孩子动作的词语,一定要认真理解,体会父母的担心。 孩子:b.“孩子饶有兴趣地说着。” c.“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d.“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 孩子并没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变化,只是陶醉在自己发现鸟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识不到危险的处境。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本文语言自然纯朴,通过一个普通的故事表现了孩子对动物喜欢和爱护,更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发自肺腑的关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猜想一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 让学生合理想象。                   此项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预习时对生字、多音字的掌握               要求叙述时语言简练,条理清楚,意思完整。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父母和孩子的心境可以对比着去读,这样更好理解人物的感情。 这里有一处对比:松树的又粗又高,孩子那小小的身体形成对比。因此孩子爬树是那么的艰难,以至于用了很长时间,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了三次。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一个读孩子爬树的过程,一个读父母的心情变化。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清晰地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金翅雀》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桥西区北杜小学  刘晓丽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金翅雀》是冀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真爱无边,大爱无疆》中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孩子给父母

篇10: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勇气》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勇气》

教材分析 石家庄桥西区友谊大街小学  王景花 刘瑞珍 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发展却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美国伞兵没有将落到预定的地点,而孤身陷入险地。他用智慧和勇气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把美国伞兵领进屋里,也罢灾难和不幸带进了这个家庭。德国士兵来了,但被墙壁的不是美国兵而是法国妇女的丈夫。这位美国士兵不愿坐以待毙,不放弃一线希望,再次逃出。然而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德国兵围追堵截中走投无路的美国伞兵居然有这回法国妇女的小屋,第二次请求庇护,这种勇气和智慧不能不让人叹服。此时这位法国妇女的丈夫尸骨未寒,她望着这个给自己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的美国伞兵,依然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第一次藏身的碗橱里。一切都出人意料。法国妇女的话朴实的不能再朴实,作者的叙述平静得不能在平静,但谁能不为法国妇女的壮举震撼?正是这种情节的出人意料,使人物的人性美尽情展现。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显然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后者。但对这一法国妇女的刻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虽然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作者在法国妇女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确实含蓄、深刻的。 与此同时,作者用了相对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美国伞兵的困境和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这里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第二次冒险经历,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为他精神的突现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勇气》  教学设计 石家庄桥西区友谊大街小学 王景花 刘瑞珍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曲折动人的情节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2.理解课文所提到的“勇气”的含义,并拓展对“勇气”含义的理解。 3.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勇气”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两种勇气,让学生理解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 。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一)出示背景资料: 在1939年,德、意、日法西斯联盟为争得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了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3年,美、英、法等反法西斯联盟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军两线作战,以此来拖垮德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二)激情导入: 《勇气》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动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这是怎样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三)心灵点击: 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求每人说的与别人不同。 3.同学们说的内容可能有: ①这是一个写法国女人救美国士兵的故事。 ②这是一个赞颂法国女人高贵品质的故事。 ③这是一个表现美国士兵机智勇敢的故事。 ④这是一个表现人类对和平信仰和追求的故事。 …… (过渡)这是我们初读文章后对勇气的理解,其实体会勇气含义不能脱离人物形象,相信我们品读完人物之后会对勇气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真情告白”栏目 (四)真情告白。 【自读思考】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寻找问题答案。 出示阅读题: 1.文章的标题叫做 “勇气 ”,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请解释两种“勇气”的含义。 (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 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要点: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 2.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3.作者看重哪一种勇气,你又看重哪一种勇气? 出示学习要求: (1)、以四人为一小组,组内选择感兴趣的人物展开讨论。 (2)、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对该人物进行描写的部分,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3)、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表述清楚明确。 全班交流: 1.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认识,组织辩论。 (1)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教师也可补充发言,参与辩论:你觉得他(她)说得好在哪里?哪里还要补充? (3)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肯定同学们勇气可嘉,见解独特,能言善辩。 2.教师在认可学生观点的同时,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在反复复述课文时要倾注自身对课文的理解。 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你会被他们的许多精神所感染,此时此刻,你想对美国伞兵或法国妇女说些什么? 总结:通过揣摩人物形象,同学们更深入的体会了两种勇气。一种是美国伞兵充满智慧的拼命的勇气,它包含对生命的珍视,在危难关头自救的机智,为了和平事业拼命的勇气;一种是法国妇女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它饱含着执著坚定、执著,它浸透了忍耐和牺牲,这是一种高贵的追求,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然而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另一种勇气。 (五)倾情演绎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给同学们听。 2.分角色读。 3.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演绎。 4.教师引导: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你会被他们的许多精神所感染,此时此刻,你想对美国伞兵或法国妇女说些什么? (六)激情飞扬。 总结全文: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在未来的岁月中,让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我们拿出勇气,牢牢记住:和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 (七)课堂延伸 《辛德勒名单》故事梗概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商人大发战争财。 到了1943年,当他见到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辛德勒深受震撼。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集中营名称)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为此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战争终于结束了,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在德国纳粹的审判庭上,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法庭,以证明辛德勒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与课文中的法国妇女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异同?读后写一篇读后感。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为学生进入情境奠定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 确定感情基调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力求人人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拓宽知识面,利

篇11: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母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母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轻薄、媚俗的母鸡形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课文通过对母鸡动作、神态的描述,细致入微、明白晓畅地刻画了一只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无私、任劳任怨、不畏强敌的普通母鸡形象,在描写过程中贯穿了个人对于母鸡的情感变化,最后升华为对母亲、对母爱的敬重和赞颂。课文以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画面作为一个又一个特写的镜头逐一展示并详细描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细细咀嚼,令人回味。 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老舍”风格――“说得俏”“想得深”。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结构精巧细密而又严谨有序,融进细腻的情感,鲜明的爱憎,读来令人如见其人(其物),如闻其声;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比如一只普普通通的母鸡。 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先抑后扬的结构安排,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如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接着,笔锋一转,“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以四个事例说明原因。 【教学建议】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二、再读,理顺序。 可用问题“你了解母鸡的脾气和性格吗?”为导引,以“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于母鸡的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为讨论话题,理清文章思路。 三、细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品读老舍的写作特色。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在阅读中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最后探询情感变化的结论。 如读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和“我再也不敢讨厌母鸡了”进行比较生成问题。进而有指向地读书,边读书边划记相关的语句,说说“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同时,注意体会老舍的作品常常是幽默的,而且“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抓住: “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发了狂”、“恨不能”,体会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母鸡的讨厌。 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母鸡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负责: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辛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母鸡》第六自然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照应。让学生找一找,认识到这样写突出了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为了尽母亲的责任,自己消瘦了,承受着劳累,一声不哼,毫无怨言,这样的鸡母亲,怎不令人尊敬呢?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伏笔,最后发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情讴歌。尽管前后看似矛盾,但却真实可信,相互关联,在这一抑一扬中,母鸡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 4、读写结合,随文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并且感悟到一些观察、表述的方法以后,教师可适当设计随文练笔的习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或是事物)脑海里再现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拓宽写作的思路,并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陶冶、在陶冶中形成的良好习惯。 5、拓展比较。 推荐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 四、建议本课教学二课时。 【参考资料】 提到老舍的语言,人们都忘不了“幽默”二字,似乎没了幽默,老舍的墨水瓶就会干竭。其实老舍虽然生性幽默,但并不以幽默取胜。如果说他的早期出世之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难免有油滑之处的话,那么他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中可以说是很娴熟地把握住了幽默这根缆绳。他对苦难是笑中含着眼泪,对黑暗则是无情地讽刺与鞭挞,对友人则是诙谐中饱含着情谊。他的散文是很能表现这一点的。可是,老舍的散文幽默不是为了叫人哈哈大笑,然后为他的口才鼓掌,而是用更深刻的表达方法表现出更深的道理,引起人更深的思索。他的许多小品文都是如此,这与林语堂等人所主张的幽默是不同性质的。在当代的散文创作中,这种恰到好处的幽默劲儿是颇为缺乏的,值得很好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母鸡》  教学设计 设计者:东简良小学 张亚玲 学情分析: 《母鸡》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学生很容易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到母鸡伟大的母爱。而作为文学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更应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品味老舍语言文字的生动、幽默,学习他真实具体的描写手法,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4.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 5.了解先贬后褒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老舍语言文字的生动、幽默。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  多媒体课件 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母鸡在作者心中是一种怎样的印象? (3)课前收集关于母鸡的见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作业。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惊恐  可恶  警戒 消瘦  凄惨  一撮儿毛 如怨如诉  颤颤微微  乘其不备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母鸡在作者心中是一种怎样的印象?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讨厌母鸡(1-3)  喜欢母鸡(4-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母鸡》这篇课文,了解了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观察母鸡。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本 出示中心话题: 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由“讨厌”转为“不敢讨厌”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在旁边做好批注,再和小组同学议一议。 1.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 讨厌母鸡(1-3)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在生交流的过程中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发了狂”、“恨不能”,体会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母鸡的讨厌。 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 [课件出示]  齐读9自然段。 喜欢母鸡(4-10) (1)认真阅读课文4―10自然段,体会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的特点。 A.警戒、预备作战、

篇12: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京剧》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京剧》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京剧》

2011-02-18

《京剧》讲授设计(一)

讲授要求:

常识与能力方针:

1、正明确承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尝试。

过程与要领方针:

1、自立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及各部分的内部实质意义,体会表达的层次性。

三、、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

感情态度价值观方针:

1、通过阅览文章,接管京剧文化的陶冶。

2、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讲授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基本尝试,接管京剧文化的陶冶。

讲授难点:

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体会表达的层次性。

讲授准备:

歌曲《唱脸谱》。

讲授时间:

两学时

讲授过程:

讲授过程设计理念

第一学时

一、歌曲引入:

1、放歌曲《唱脸谱》。

2、师:京剧的脸谱,是京剧人物的面部化装。京剧,被成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

在课前,各人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常识,你了解到了哪些?

学生畅谈。

二、初读文章,接洽上下文理解词语

1、指明读。

注重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陕西乾隆融会荟萃综合粗犷笙

唢呐琵琶烘托锣钹铙铿锵

2、通过阅览文章,你了解到了哪些常识?

学生发言。

三、小组交流,理解词语。

师: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充分的预习工作,文章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比力难明,此刻请各人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并把你们弄明白的,没弄明白的做好详尽的记录。准备全班的交流。

4、全班交流:

西皮:西皮是一种比力明快、活泼的词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二黄: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词调,合适表现郁闷、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对白:在戏曲中所有唱出的台词都叫对白。

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戏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文武场: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

三、默读文章,概括内部实质意义

1、默读文章:

师:底下,请各人默读文章,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虑两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

②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这篇文章师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

1段: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京剧的名称。

2段:介绍了京剧的来历。

3段:简单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

4段:介绍了京剧的脸谱及任务分类,并逐项介绍了:“生旦净丑”等角色的种别及特征。

5段:介绍了京剧的音乐伴奏。

6段:介绍了京剧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流派,并出现了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四、生字词讲授

第二学时

一、回忆课文内部实质意义。

二、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层次性。

1、出示中心话题,小组交流讨论

中心话题:

潜心阅览文章,你了解到了关于京剧的哪些常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瓜葛?可以用图示的形式暗示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三、全班交流:

预设:

京剧的名称:国剧(二黄、皮黄)

三、拓展延伸:

1、阅览作家叶君健的《看戏》

体会意境。

2、增补徽班进京的故事:

三、赏识有关京剧的视频、音频资料。《唱脸谱》是一首耳闻则诵的歌曲,由此引入,创设聆听京剧、感受京剧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进修的欲望。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具有比力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人来说,京剧是他们比力生疏的领域,所以,教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是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一些“术语”的意思长短常有必要的。是理解课文内部实质意义的条件。

小组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效验的戏台,达到互相进修的目的。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本课的讲授要求之一。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层次性。

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与自学的过程中以图示的形式列出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瓜葛。这样,学生就可以比力直观地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层次性。

拓展延伸,从课上引入生活。从而对这种国粹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京剧》讲授设计(二)

讲授要求:

常识与能力方针:

1、会认“陕”、“梆”等11个生字,会写“础”、“融”等8个生字。

2、理解并积累“韵味、卓越”等词语。

三、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常识。

过程与要领方针:

1、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赏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及各部分的内部实质意义,体会表达的层次性。

三、、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

感情态度价值观方针:

通过进修课文,感受京剧文化的陶冶。

讲授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及各部分的内部实质意义,体会表达的层次性。

讲授难点:

理解关于京剧的“术语”,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讲授时间:

2学时

讲授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师:播放四大行当的精彩片段。看过近期播出的电影《梅兰芳》吗?梅兰芳所唱的是什么剧种?

生:看过,梅兰芳唱的是京剧。

师:有关京剧方面的常识你们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介绍京剧相关常识。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构成他的音乐素材。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中国的“国粹”。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描画人物,角色可以分为:生(汉子)、旦(女人)、净(汉子)、丑(男、女皆可)四大行当。

二、初读课文,扫除疑难

1、本身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不睬解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解决。

2、出示课件,纠正字音。

安徽铿锵荟萃琵琶卓越滑稽

粗犷陕西钹铙虞姬盖叫天

三、了解“安徽、湖北、江苏、陕西”等地名;理解“融会、嬗变、优化、聚精荟萃、魅力、韵味、象征性、铿锵、烘托”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结合资料了解课文中术语的意思,思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体会文章表达的层次性。

1、默读课文,理解术语,如:汉剧、唱腔、管乐、对白等。

2、课件展示。

西皮:西皮是一种比力明快、活泼的词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二黄: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词调,合适表现郁闷、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对白:在戏曲中所有唱出的台词都叫对白。

脸谱: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戏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文武场: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

三、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全班交流。

1段: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京剧的名称。

2段:介绍了京剧的来历。

3段:简单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

4段:介绍了京剧的脸谱及任务分类,并逐项介绍了:“生旦净丑”等角色的种别及特征。

5段:介绍了京剧的音乐伴奏。

6段:介绍了京剧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流派,并出现了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四、功课

赏识一段京剧片段,体会京剧的魅力。(中央11台)

第二学时

一、请学生叙述课文内部实质意义。

二、读课文,知国粹

1、中心话题

认真默读课文,从中节选出你最喜欢的内部实质意义(字、词、句、段)勾画出来,并结合本身搜集的相关资料,讲给各人听。

2、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三、拓展连接

1、京剧的魅力使无数戏迷深深陶醉。读一读作家叶君键描述的听梅兰芳演唱京剧的这段文字,体会这种意境。

2、赏识京剧片段“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四、小结

这节课,同窗们可以或许做到课下认真搜集聚资金料,课上大胆发言。京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名贵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大好的继承和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名贵遗产,使富有民族性的京剧更加灿烂辉煌。

看戏

时间是晚上八点。日头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

桥梁远景图 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金翅雀》

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下雨啦》

冀教六年级数学上册税收教学设计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蝴蝶的家》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语文《练习2》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教科版教学设计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整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