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复习课件

时间:2024-09-05 03:33:38 作者:haoriqing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aoriq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陈情表复习课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陈情表复习课件,希望您能喜欢!

篇1:陈情表复习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作者“未曾废离”只是一相情愿,朝廷追责甚急,作者还有什么推辞的良策呢?我们继续来看文章的3、4两段。

二、具体研习第3段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

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①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可将有关背景移至此处),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②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

③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为“不能废远”惟一原因。

(解说:借此理清本段的层次。)

2、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提示:

①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②“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③“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②“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不能废远”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俱切。

三、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尽节”“抱养”——忠孝两顾)

3、用语有什么特点?(“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无比恳切)

4、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解说:以品味为主,采用分层读、对答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读中议,议中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情深理切。)

四、讨论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提示: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解说:讨论的目的是为汲取李密的“孝”中的积极意义,并过渡到课堂训练。)

五、课堂训练

阅读《石奢自刎》,结合课后练习三回答文后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

1、石奢为何自刎?

2、你如何看待石奢自刎?

3、古代孝的特点是什么?

4、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孝?

六、布置作业

1、文中有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沿用至今,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2、练笔:①学习《陈情表》的表达细腻、真切等特点,写一则“孝亲”的故事。

②根据你对“孝”的理解,联系实际,写一则短文《我看“孝”》。(选其一)

(解说:作业设计目的在于语言积累、知识积累,以及思考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2:高中语文《陈情表》课件

高中语文《陈情表》课件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篇3:陈情表文言文课件

陈情表文言文课件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第三段。 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结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1.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2.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3.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4.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革。

附:板书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3.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篇4:空城计复习课件

空城计复习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解题】 1.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主诵读

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正音释义

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3.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四、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明确: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五、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明确: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六、作业

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从中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4

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三、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四、学生讨论拓展: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

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6

“空城计”吗?

2. 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总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篇5:简单机械复习课件

简单机械专题复习课件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

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教学流程图:

情景

捕鱼器

“探究杠

杆平衡条

件”实验

杠杆的类 型和特点

教学流程说明:

杠杆五要素和滑轮种类 活动1 找茬和作图 活动 2 处理数据 归纳实验 活动3 杠杆计算 杠杆应用 拓展 动滑轮的应用 活动4 捕鱼器中的杠杆 1、情景,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捕鱼器中的杠杆和滑轮,引入复习内容,杠杆五要素和滑轮的种类。

2、活动1,针对难点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找茬的活动,找出学生自己在作图过程中经常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再实际画一遍进行巩固。

3、复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重现实验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倾斜杠杆虽然处于平衡状态,但不能记录力臂这一情景,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实验时要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值。

4、活动2,设计了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5、活动3、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判断杠杆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导入复习杠杆的'类型和两种滑轮的特点。

6、拓展,复习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

7、活动4,首尾呼应,学生讨论捕鱼器中杠杆的类型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杠杆的

五个要素,说出两种滑轮

二、通过“错题”判别,强化作力臂的

注意点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作的杠杆平衡时F2对应的力臂L2和L1对应的力F1请找出他的作图过程中有几处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并将正确的作图画在右图上。

三、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重现,知道实验

中的关键步骤,知道实验数据的一般处理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1、实验时,首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____,使杠杆在_________位置保持静止。如图(a)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移动。

2、在两侧分别挂上钩码后,如图(b)所示,应调节其中一组钩码的_________或_________,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

3、某同学实验时,杠杆在如图(c)位置保持静止,则杠杆此时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滑轮F1L1捕鱼器OL2杠杆F2 (a) (b) (c) 请帮助该同学记录完整本次实验的数据: 杠杆在如图(c)位置虽然是平衡状态,但是无法读出力臂的值的,因此在实验时一定要使杠杆重新水平平衡,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__________的值。

动力(牛)3动力臂(格)?阻力(牛)2阻力臂(格)?

4、甲、乙两个小组已完成实验数据的测量,实验步骤正确,所得数据如表格所示:

表一(甲小组)表二(乙小组)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甲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如不正确,请帮他们找出存在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实验数据比较特殊;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结论不支持乙小组的数据,结论没有普遍性。

L1F2L2次F1数(N)(cm)(N)(cm)118812344334554结论F1+ L1= F2+ L2L2次F1L1F2数(N)(cm)(N)(cm)1184222634345210结论F1×L1= F2×L2 四、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杠杆平衡条件完成有关计算;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在生活中的OB应用。

篇6:岳阳楼记复习课件

一、复习目标:

1、作者简介及作品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二、复习过程:

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复习作者和作品主题。

(1)范仲淹,字 , 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 》,我们曾学过他的《渔家傲》。

(2)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中心思想: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知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3.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二、古今异义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

今义:

4. 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

(2)横无际涯:

(3)朝晖夕阴:

(4)大观:

(5)前人之述备矣:

(6)山岳潜形:

(7)薄暮冥冥:

(8)翔集:

(9)岸芷汀兰:

(10)长烟一空:

(11)何极:

(12)樯倾楫摧:

(13)郁郁:

(14)把酒临风:

(15)微斯人:

(16)吾谁与归:

5.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6.文意理解。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 15)在文中,“进”是指“ ”,“退”是指“ ”。

7.课文内容总结:理清行文思路和具体层次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叙事:第一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写景抒情):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喜悦心情。

第三部分(议论)第五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对腾子京的劝勉和归箴之意。

三、教师延伸:

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仕途进退的原则,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问题探究:

1、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2、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篇7:科学复习课件

苏教版科学复习课件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白天和黑夜》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6、越(光滑 )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9、(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1(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2(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3、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14、(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15、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1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1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19、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电和磁》

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

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 S )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篇8:时态复习课件

一、教学背景:时态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大小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混淆的情况。PEP这套教材一共有八册,在这八册书中出现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四种时态,我将会用两节课对这四种时态进行复习,第一课时复习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本课时是第二课时,我将会对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进行复习。

二、教学内容:复习语法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三、教学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两种时态并让学生能够能灵活运用。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语法知识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

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Good afternoon, teacher

2、Daily talk(t-s)(大概)

Eg:What did you /he /she do …?

What did you /he /she do …?

Did you go to …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What is he/ she going to do …

Are you going to…

(设计意图:由老师与学生的自由交流,自然地复习了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句子,唤醒对这两种时态的记忆,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英语氛围,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开口说话。)

3、Sing a so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复习将来时,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2: Presentation/Practice

1、Brain storm(PPT出示动词图片、词组,学生快速朗读一次)

A、过去式的复习

Da Xiong’s Last Week

Da Xiong: (crying)I failed the English test.

Ding Dang: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Da Xiong: Oh! I was busy last week. I went to a park by bus last Monday. I took many pictures with my friends last Tuesday. I played football last Wednesday. I walked to grandma’s home last Thursday .I watched TV last Friday…Ha,ha, I was so happy.

Ding Dang: Oh! You always play. That’s why you failed the English test.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引入过去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听力和笔试练习,使本来枯燥的练习课变得生动。)

1、回答问题:What did Da Xiong do last Friday?(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 并板书: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

2、看图(PPT)提问、回答并完成下题

(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提问大雄,然后录音回答,学生根据回答的内容完成下列短文。)

Da Xiong           to a park by bus last Monday. He      many pictures with his friends last Tuesday. He         football last Wednesday. He         to grandma’s home last Thursday.

He         TV last Friday.  He was happy.

1、写出动词的过去式

T: Da Xiong failed the exam. Why? Is it very difficult? Let’s help him.

呈现大雄的试题:

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并在横线上写出你知道的更多的动词及过去式:

clean (       )climb (       ) wash(      )watch(      )

dance(        )

study(        )

see (       ) take (      ) swim (       )  fly(     )

I can write more:

Check the answers. 检查谁写的动词过去式多(教师检查及学生小组内检查)

小结动词过去式的四种情况(PPT)

(设计意图:通过做大雄的试题进行笔试练习,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试题能帮助学生归类出动词的过去式的几种形式:1、一般在动词词尾加ed。2、如果动词以字母e结尾,变过去式时直接在词尾加d。 3、如果动词是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变过去式时要变y为i再加ed。 4、部分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而且试题设计一条横线让学生自己写更多的动词及过去式,具有灵活性。)

2、Let’s chant

Is, was, are, were. Ready?

Go, went, went to a park

See, saw, saw elephants

Eat, ate, ate good food

Read, read, read a book

Take, took, took pictures

Swim, swam, swam in the se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ate, ate, ate good food.

(设计意图: 通过chant 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过去时及短语搭配。欢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调整孩子们疲劳的脑神经,也为知识的巩固降低了难度。)

B、将来时的复习

T:If you are Da Xio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

S1:I am going to…   S2:I am going to…

T:OK, let’s see what is Da Xiong going to do next week?

Da Xiong’s Next Week

Ding Dang: Da Xiong, there is another test 1 week lat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week?

Da Xiong: What shall I do? Oh, I see. I will study hard next week. I’m going to read English with my sister next Monday. I’m going to read a book next Tuesday. I’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next Wednesday. I’m going to Mike’s home by bike next Thursday afternoon. I’m going to watch TV Friday evening…

Ding Dang: That’s right.

1、1st list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Da Xiong going to do next week?并板书:(He is going to study hard next week.)

am/is/are going to = will

3、听音,判断对错并改正。

1、Da Xiong will read Chinese next Monday. (      )

2、He is going to watch TV  next Tuesday. (      )

3、He is going to Mike’s home last Thursday. (      )

4、He is going to watching TV next Friday evening. (      )

(设计意图:判断对错的练习再次检查了学生对叮当和大雄之间的对话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练习里面渗透了动词时态与时间状语的搭配一致性问题。)

3、擂台赛:

T:Rea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ask some questions.

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对话“Da Xiong’s Next Week”,并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然后学生分两组进行问答擂台赛。

(设计意图:通过擂台赛帮助学生复习更多将来时的句型。而且让学生来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学生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们提出充满个性不同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这符合素质教育所期盼的结果,这样比自问自答更能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通过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个人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C、过去式与将来时的综合练习

1、Changing partners(练习下列句型)

A、用过去式造陈述句 I ate good food.

B、用将来时造陈述句 I am going to…

C、用Where , What,  How… 造过去式或将来时的问句

(设计意图:分三步进行“变换伙伴”的活动,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出过去式、将来时的句子及两种时态的混合问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两种时态的表达练习。)

2、Make a postcard to Da Xiong.

T: Design your postcard in your group, and then write sth about your “last weekend” and “next weekend”.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大雄设计一份post card,写出自己上周和下周的活动,从而在笔头上综合检查学生对过去式和将来时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这个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Step4 : Summary

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两种时态及句子的主要结构)。

2、根据本课主线人物大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进行情感教育。

Step 5: Homework

Make a book : My Weekends(含过去与将来)教师先展示自己的书

(Say goodbye to Da Xiong and Di Dang)

六、板书设计

Review the Tense  (Ⅱ)

He watched TV last Friday.

He is going to study hard next week.

am/is/are going to = will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对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进行复习。本课时主要通过主线人物大雄和叮当引入并展开练习,使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符合了复习课的要求,没有做题海战术,教师做到精讲、精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地从听、说、读、写进行练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最后教师能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类小结,充分培养了学生归纳的能力。

篇9:时态复习课件

一.复习目标:

A:知识目标

1) 掌握动词的五种基本形式

2) 掌握八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基本用法

B:能力目标

通过在练习中比较学习,学会如何分析句子的时态并能正确运用基本时态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和篇章。

C: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培养互助互学的美德,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复习重点和难点】

八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用法;教学难点为如何区别八种基本时态。

二.复习过程

在复习过程中尽量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复习;通过化整为零,展开复习;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复习质量;通过互帮互助,让学生愉快复习;通过精练精讲,在运用中深化复习。

StepⅠ. I want to be the best doctor.(设疑激趣)

1)I did his homework every day.

2)Li Lei writing to his father now.

3)John have a meeting tomorrow.

4)Jim skated since 2000.

5)John does not homework on Sundays.

然后告诉学生There are 5 brothers. They are all ill. What’s wrong with them? Could you help them? If you want to be the best doctor,I can help you .Please follow me.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复习内容。

小组合作:

1). Check the eight tenses in groups.  (小组内互查八种时态内容)

2). Check the passive voices in groups  (小组内互查被动语态内容)

【设计思路】:小组讨论交流时态与语态掌握情况,在组长的带领指导下补充、讨论。展示预习情况时也是运用小组,避免组长一人承担所有任务。两组检查活动既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复习巩固时态方面的知识,为上好本节课打基础。

Step Ⅱ First Medicine(Task 1 复习动词的五种基本形式)

首先请一位同学修改病句Tom do his homework every day.他将是我培养的第一位小医生。通过病句修改,让学生知道这是动词形式的错误,从而引出动词的五种基本形式及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

练习1 让学生先完成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再完成现在分词,然后完成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并且对照附表1进行修改。

Help, run, play, teach, fly, pass, plan, study, go, swim, write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错,或者不会做,建议他们可以请教医生,可以参看附表1。通过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对照规则变化来实现复习巩固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知识。对于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要进行分类记忆,并且要找专门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在这里不花太多时间处理。

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练习,才知道自己哪里掌握得不好;通过对照、修改,让学生主动弄清错误的根源,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篇10:汉语拼音复习课件

汉语拼音复习课件推荐

教学设想

《汉语拼音复习》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的总复习课,本课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第二部分是汉语拼音儿歌。汉语拼音复习

德国哲学家约瑟·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知识之母”,复习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把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使复习课科学、优化。不少学生对复习拼音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活化练习的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如创设一些情境,设计一些游戏,化枯燥无味为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复习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巩固拼音。

另外,在复习中教师要把复习旧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拼音卡片、直观形象的插图,电教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指导观察、发展语言、启发想像,引导表达,并运用小组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识字,学习普通话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考虑,制订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汉语拼音王国”游玩,你们想去吗?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出发吧!(播放火车开动的录音)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有效组织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一开始创设了去“拼音王国”游玩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积极性高。]

二、复习声母

过渡: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拼音王国的大门口,看,门口有好多朋友在欢迎我们呢!

1出示声母表,采用分小组练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认读声母,读时教师提醒学生声母要读轻一些、短一些。

过渡:有些声母朋友长得特别相像,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认清楚呢?

2辨别形近、音近声母

卡片出示b-dp-qf-tm-n

z-zhc-chs-sh

每组声母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读,读得好的可把卡片奖给他们。

三、复习韵母

过渡:告别了声母朋友,让我们继续向前看望拼音王国里的其他朋友。

1出示韵母表,指导学生分组反复认读,一组读单韵母,一组读复韵母。其他两组读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提醒学生韵母要读得响一些、长一些。

2辨别易混淆的韵母

卡片出示:ai-ao ao-ou ui-iu en-eng

ei-ie un-ǖn an-ang in-ing

指名学生认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每组声韵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帮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过渡:拼音王国里还有一群特殊的朋友,它们叫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表,认读16个整体认读音节,先按顺序读,再打乱次序读。

2找出下列音节的整体认读音节。

ri yuan ci ying yu er yue qi

wu shi yang ye zhi

[通过音节的比较,帮助学生巩固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必须整体认读的特点。]

五、综合练习

1听音取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写有声、韵母的字母卡片,老师读,学生迅速取出相应的卡片。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2分一分

出示草丛情境图,写有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师:草丛中来了好多小伙伴。你们能帮他们排成三队吗?(指导学生把这些拼音分成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三类)

[这两个游戏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手、脑、口并用,发展了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声、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音和形。]

3读儿歌

(1)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借助拼音练习拼读儿歌。

(2)唱一唱

①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唱读儿歌。

②给儿歌谱上熟悉的乐曲,并唱一唱。

(3)画一画

选择一首儿歌,把儿歌的内容画一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复习“三表”后,让学生听一听,分一分,拼一拼,唱一唱,画一画,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语文课程与音乐、美术课程的整合。]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来到了有趣的拼音乐园,交了好多朋友,并学会了不少本领,拼音可以帮助我们认字,帮助我们阅读,帮助我们学习普通话,今后我们还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我们课后可以多多阅读带拼音的故事、儿歌等等。

[汉语拼音教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拼音是识字的拐杖,必须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延伸到课外,在不断的训练中达到巩固的目的。]

陈情表 教案

陈情表知识点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教案

初三英语总复习课件

英语复习课教学课件

初二英语复习课课件

初三物理压强复习课件

课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方案

陈情表复习课件(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陈情表复习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