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mp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借助图片等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如果给你一块试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工具?
二、指导阅读,自主探究
(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牛耕图》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篇2: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培养学生学会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谈话引导法 3、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只有变革才能富国强兵。战国时期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过渡】: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看生产发展的一大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演示课件
【教师提问】回忆: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人们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演示课件。
过渡:春秋时期有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情况有了怎样的变化?边问边出示史料
【学生回答】: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出示图片复习: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呢?(第37页动脑筋)出示问题,并提示学生,可与石农具、青铜农具相比较,也可以参考这一段史料,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学生回答】: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
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
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
【教师总结】:同学们答得很好,是的,铁农具之所以能较快的推广,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教师讲授】: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先看两则材料,出示课件,问:请同学们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篇3: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上半学期我做了一次统计,我带班级共有学生41人,有许多家长是渔民长期在外,将孩子委托给祖父母管。二是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好,致使有一批学生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无心学习。四是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大多数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由于义务教育,有部分基础极其薄弱的孩子升入了初中,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学习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六、设计思路:
本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切入占,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以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图片资料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人物为标杆,激发学生的正气、品格、以及勇气等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篇4: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演讲”、表演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最显著成效的就是商鞅变法。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12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立木为信”故事演讲(人数:一位同学)
2. “牛耕与人耕对比”表演(时间:一分钟;人数:七个同学)
3. “奴隶主的诉说”(人数:一位同学)
4. 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人数:五位同学)
课前复习
1.春秋 的著名霸主有哪些?
2.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诸侯国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最主要的有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
教学过程
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咸阳南门前竖起了一根木杆,在 北门前的商鞅坐立,一位士兵手持赏金。
一位士兵大声的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的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的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由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一位士兵便看到的此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问明事情后,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壮汉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的议论了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
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独学完成导学案。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
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
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
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
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
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得耕地的速度快了很多,于是到了战国时期大都使用了牛耕。
板书: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过渡: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拖长音)~~~~~~
二、著名的都江堰
板书:都江堰
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本第37页的《都江堰示意图》边结合课本第37--38绿色字部分,并讲解都江堰工程所在的位置及其工作的原理。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举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过渡:这样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那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是先请出通过“时光隧道”来到我们班的一位奴隶主,来诉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水利工程修复给他带来了哪些烦恼和苦衷。
教师引导
板书:私田的出现
同学们,你们教他的办法,他回去实行了之后,现在又来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再听听他的诉说吧!
教师接着奴隶主的话说:你们说说,奴隶主现在很难管理奴隶,很多奴隶无心耕田,联系我们实际想想怎么让奴隶主有收入,而奴隶又愿意干活?
这田地的主人是奴隶主,所以奴隶主就变成“地主”,而租种土地的奴隶有了一些自由,也转变成为 。这就是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不过,还没得到国家的承认,于是奴隶主又来诉苦了。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旧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
为何如此有效呢?
教师引导并总结:一方面是前面学生讲的“立木为信” 的故事,取信于民,这也启示学生要成功就要“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是秦国老大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封建的落后局面,所以支持商鞅变法。
我们从短剧和变法的内容看,可以知道旧群臣反对这次变法,因为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五马分尸。请大家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给我吗什么启发
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
篇5: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教材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局、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并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大量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等更多课堂活动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培养探索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并理解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设计思路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课前导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资源
书籍:《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 (延边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中国历史〉新课标全解全析》 (南方出版社)
3、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板书构思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过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之后,你是怎样看待春秋战国这个历史时期的?或者说,你认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也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给你的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可能有以下几种:1、诸候国并立,混战不休; 2、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3、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频繁、更激烈、规模更大。因此,当时人们才称七个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为战国;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复杂而纷乱动荡的一段时期,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特点概括得很好。通过预习,大家能否告诉我,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指的是哪段时期?(生:春秋战国时期)那这个“大变革”指的是什么?(生:社会性质的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对了,就是这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它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而新生的社会制度也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它国家吞并、灭亡。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名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大家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以什么生产为主的?(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我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如此。而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最积极和标志生产力水平的。
(出示两幅图片)观察图片:图片1中的这些器具是我们曾经讲过的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它们分别由哪些材料制成?
学生辨认并回答:远古人类的打制石器、木棒(木器)、原始居民的骨针(骨器)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青铜器)。
那图片2中的生产工具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呢?(生:铁)
比较一下以上众多材料的生产工具,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质量
的生产工具?
以提问展开课题,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将《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引出新课主题。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找出本课主题“大变革的时代”所指含义,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培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充分利用图片,力图使没有故事情节的经济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情趣盎然。
学生迅速做出选择:铁器。
(板书: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和我们的同学一样聪明,他们当时也选择了铁器来作为生产工具。图片2的铁器就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边指图边讲解)这是松土用的锄,这是砍树用的斧,这是挖土用的铲,最后一个是开沟、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
为什么铁农具在当时能这么快推广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比如:石器、木器、骨器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所以容易断;而铁器与它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2、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正是以上原因,使得战国时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从种到收,各种铁农具都基本具备了,人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我们也说,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
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看一下,人们利用什么来帮忙拉犁耕田呢?(生:牛)
(出示图片《战国时期牛耕图》)对,人们找到憨厚老实的牛来帮忙耕田,也就是由人力耕作变为畜力耕作。
(板书:牛耕的推广)
我们先来看《吕氏春秋》里的一个小故事:“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只是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想一想,为什么小孩能拉动牛,而大力士却不行呢?
(学生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小孩掌握了牛的习性,所以能控制牛。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
既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那么要控制它就容易了。好,大家再思
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牛来帮忙耕作呢?有什么好处?
(生:牛比人力气大。)
也就是省力,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呢?(引导学生回忆。)在前面我们了解过耒耜这种生产工具,大家回想一下,它是怎么使用的?
(生: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
对,所以使用耒耜耕地就要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而用牛来代替人拉犁,耕地就还是这样后退、间歇进行的吗?
(生:不是,变为连续向前,不仅用力少,而且效果好。)
所以牛耕从春秋末年出现后,战国时期就已经推广开了。应该说,将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增强直观性。
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历史材料得出结论,寓培养分析能力于“趣味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以上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学习,你认为它们的推广,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齐答: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对农业生产来说,除了人、工具及技术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制约作用最大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候可以说进入了高潮,原因呢——当然是发展农业的需要,另外,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能用于大规模挖掘泥土、开凿山石的工具,就是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生:铁工具的使用)从这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铁的重要。这就为兴修水利提供了锋利的铁工具。因此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修水利。
在各国兴修的众多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哪一个?(生齐答:都江堰)
(板书: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看一下,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生齐答: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出示自制图片《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被人们称为世界水利史的一个创举。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为“堰”是用来挡水溢洪的,而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县境内,当时人们称它“都安堰”,后来改名都江堰。
为什么 李冰 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后,个别指图讲解原因: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势陡峻的群山,急流从山地喷涌而出,在这里进入成都平原。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江的东面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两岸人民又深
受干旱之苦。)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下面大家默读课本37页最后一段小字部分,并请同学来给我们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学生默读,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指图演示并讲解都江堰的修筑及工程原理。)
明确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展示图片,并利用图片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周围环境及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增强直观性。
让学生在课堂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明确都江堰修筑的原因,以及它的重要性。
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进一步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并通过指图演示
教师补充: 都江堰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它选点合理、配套工
程严密完整,造价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齐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还有利于航运。像那分水鱼嘴,它能在冬春枯水季节,自动按比例把大约4/10的江水排向外江,将6/10的江水引进内江,到了夏秋洪水季节,分水鱼嘴又能把比例颠倒过来,就像今天的机械化闸门(那是1974年修筑的)。至于那飞沙堰的溢洪或挡水,还能排沙,相当遂人心愿!在宝瓶口那儿就好像有一个专门调控装置,只能引入必要的用水量,多余的江水,必然是逼迫它们涌向飞沙堰,越过飞沙堰泄入外江。诗句都有“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可灌田300多万亩的都江堰修成之后,《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篇6: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知道李冰和都江堰的修建史实;
3、知道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和作用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导入,引出生产工具的随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从变化和革新两个内容展开教学,从农业上发生的变化,分别指出生产工具(铁农具)—生产技术(牛耕)—生产力(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个变化,从而引发的历史变革,即商鞅的改革变法,培养学生学会辨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以及分析、归纳、小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指出古代的中国人民卓绝的智慧以及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通过商鞅变法明确改革才能带来进步,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脚步必须学会变革,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毅力。前途是光明的,改革之路是曲折的,只有百折不挠的人,才能够完成历史所赋予其的使命。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冰和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典型工具,可以推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
使用的生产工具不断变化,从而导入课题,大变革时代。(解析课题:变是变化,革是改变制 度,革是从无到有,比变程度更深更远)
学习指导菜单:
教学过程:
(一)变化一:铁农具
(1)开始出现铁农具:春秋
(2)使用范围扩大:战国
问题1:假如你有几亩地,你会在这四种工具中选哪一个?(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质农具)
问题2:铁农具相较于石器、青铜器有何优势?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答: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结论: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过渡:课本40页探究二材料二说明:牛耕的使用;材料一说明:牛耕的推广 。
(二)变化二:牛耕
(1)已经使用牛耕:春秋末年
(2)牛耕进一步推广:战国
结论: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说明:畜力的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力;
(3)作用:劳动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三)变化三:著名的都江堰
1、修建时期:战国时期
2、地 点:岷江中游
3、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4、地位: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地图解析:说出岷江、内江、外江、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能作用,说出都江堰治理旱季、涝灾的处理办法,指出都江堰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说明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增强了。
6、二王庙的修建和对联,突出李冰父子崇高的历史地位;用“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说明李冰的功绩远胜于大禹, 说明李冰和古代中国人民的卓绝智慧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智慧结晶。
7、小结:农业发展包括劳动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生产力)——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过渡: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驱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用,度日如度年。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烦恼1:原来500人种地,现在300人就够了,剩下人的怎么办?(开垦荒地)
烦恼2:现在我有两种土地,公田(交纳贡赋),另一部分,就属于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样从私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驱使更多的奴隶,开垦更多的荒地)
烦恼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些公田,其余公田无心打理,长满了杂草,无利可图,可我越来越富,私田的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大大影响我的收成,而且土地广阔,管理起来是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给奴隶一些好处,放宽对其的人身自由限制,保留一定的劳动成果,把土地租给奴隶,定期收取地租。)
结果: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高兴了,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平均每亩地多收了三五斗,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
小结:
(四)商鞅变法
1、引导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人物、目的:
2、变法过程:准备:对民众——立木取信;对旧贵族保守势力——舌战群臣
3、变法的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C.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作用:封建制度建立,封建社会形成。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变法的意义: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问题1: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问题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答:1.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4.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问题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答:1.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2.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 )、( )、( )的出现,促进生产发展。2、新兴( )阶级出现和发展
二、商鞅变法
内容:①承认土地( ),允许自由( );②奖励( );③废除没有)的旧贵族的( );④建立( ),由国君派( )治理。
影响作用: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 )的封建国家,2、各国经过变法( )社会
形成。
《大变革时代》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 楚小桃
一、说教材
《大变革时代》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过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课程。
1、说教学设计理念
重在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解答变法类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篇7: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指的是大变革的时代,其核心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学生已经学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本节课的内容大变革的时代,就是在战国七雄的基础上,各国为站稳脚跟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社会。由于后面秦朝的建立是由于各国的变法使七个国家的发展存在差别,所以本课的内容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过渡。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可利用板书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定位:
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
2、目标分析: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对农业发展就是指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时间和得到推广的时间及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使了农业的迅速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原因、修建概况、功能及意义指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常常洪水泛滥,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就是要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何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初中
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要理解这应从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理解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
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问题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的修建。
思考1、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情况?
思考2、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思考3、修筑都江堰的时间、地点、人物、作用各是什么?
思考4、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到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1、我国使用牛耕至迟在( )。
A.春秋早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早期 D.战国末期
例题2、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例题3、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问题二、请你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及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商鞅变法,让学生掌握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封建制度的基础。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目的和结果怎么样?
思考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思考3、到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开始变法?
思考4、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是什么?
思考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问,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例题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问题三、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国的变法,是学生认识到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封建制度。
思考1: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思考2、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称为大变革的时代,是因为当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
五、目标检测题: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六、配餐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 奖励军功
6、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7、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8、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9、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
A.开科考试 ?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10、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11.(08湖北襄樊卷)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12.(08山东泰安卷)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13.(湖南常德卷)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
篇8: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的表演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具 :多媒体、都江堰模型、表演历史剧导具等
四、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你知道最后统一全国的是哪个国家吗?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统一全国,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秦国成功地进行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锄范》、《铸造铁农具示意图》后学生思考:
⑴、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⑵、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多媒体显示图片:“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多媒体显示材料:《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学生思考回答:( 1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 2 )、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候牛耕进一步推广?
( 3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 、著名的都江堰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
( 1 )、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 2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同时展示自制的都江堰模型):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 、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下面看历史剧《商鞅变法》(学生表演):
篇9: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篇10:精选初中历史大变革时代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 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节日快乐!”
(呈现耐克鞋的图片)
1。师:耐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生:美国
师: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吗?生:……不是,如中国
师:呈现幻灯片内容,“对,美国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销售,生产则分布在全球40多家工厂完成,包括中国的工厂。
怎么判断鞋子的生产厂地呢?(停顿片刻) 看鞋舌上的字母。(呈现幻灯片相关内容),(耐克在中国的代工厂比较多,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现场有穿耐克鞋的同学吗,看一下你的鞋舌。(可能是别的代工厂的)
师:耐克公司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大家阅读课本95-96页的内容,具体了解。
(生自主阅读,两分钟左右),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师:像耐克鞋这种,一个产品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国界和企业边界的现象,叫生产活动全球化,并且趋势加快。(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耐克公司的代工厂通常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除了缺技术之外还缺少什么呢?
生:资金\\钱。
师:所以需要国际投资。
(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直逼外商对华投资
师:通过这两组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呈现幻灯片)
师:耐克鞋通过代工厂生产出来之后会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像这种现象就叫贸易全球化。
这是1980-全球贸易量增长趋势图
这是中国09-货物进出口的情况。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师:通过这两张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在迅速增长。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全球企业,我们称它叫跨国公司。,耐克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5位。(呈现幻灯片)
师: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评选出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这一榜单被称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终极榜单。大家猜一猜,中国会有多少家企业上榜。
生:……
师:呈现幻灯片
师: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请看幻灯片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跨国公司出现贸易纠纷的时候,可以寻求什么国际组织去解决呢liuxue86.com
师:请大家告诉我WTO成立的时间、英文缩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生:……
师: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遍降低,相互开放市场,制订贸易规则,建立公平贸易原则,减少贸易阻碍,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师:可见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制订监督贸易规则 提供贸易谈判平台 解决贸易争端
这是它的标识
师:好看吗?一共六道弧三种颜色,久看有动态效果,代表wto充满活力……
师:中国从1986年开始申请加入,当时还是它的前身关贸总协定,一直到哪一年才被批准的呢?
生:
师:呈现幻灯片,
一共花了多少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只是极短的瞬间,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却是漫长曲折的长征。最后一任代表团团长龙永图曾经这样说
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中国入世第十五个年头,入世之后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代表团前一任团长李仲周曾赋诗:磨难莱蒙终不悔,感时当在国荣昌。
师:前几天刚召开了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这是WTO最高级别的会议,每两年开一次,讨论和决定与世界贸易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这次会议。
师:先分配一下角色
师:下面进入会议一个项议程,请各国代表自由讨论
师:接下来,请三国代表发言,先有请美国代表发言
师:通过以上两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的影响有利有弊,像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呢,请中方代表发言。
师:感谢中方代表的发言,中国GDP国民生产总值,首超10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是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这是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
这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是在上海。这次会议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情况,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政府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上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上,经过各国的磋商与努力,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幻灯片)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请看协定的部分内容
师:优惠政策倾向哪些国家? 生:
这一协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努力,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在会议的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写,题目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课后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在会议的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写,题目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篇11: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
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现问题,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课学习铁农具中设置情景“假如现在给你一块地去耕种,而摆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你会选择哪种?”和学习都江堰修筑原理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会怎样解决岷江水患问题?”,一方面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设计角色表演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这块,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就得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是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篇12: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3、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由一生讲述教材导言部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变革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吧。(板书课题: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历史地位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教师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10分钟,好,开始!
1、说出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情况
2、说出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时间、指导思想、内容、性质、作用
4、各国变法的影响
(二)自学检测(2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三)我的疑惑(1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4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点拨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8分钟疯狂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对桌之间互查一个重点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钟)
★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
★ 怎么学好历史初一
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教案(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