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幸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 第1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2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3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4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5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6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7篇: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第8篇:《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第9篇: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第10篇: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第11篇:《诺亚方舟》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12篇:《小池》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13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第14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本课多音字比较多,要注意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海参”的“参”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shēn”,不要读成“cān”。
“划动”的“划”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huá”,不要读成“huà”。
“必将”的“将”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jiāng”,不要读成“jiàng”。
“有趣”的“趣”应读作“qù”,不要读成“qū”。
“瑰丽”的“瑰”应读作“guì”,不要读成“guī”。
也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刺”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没有一横,不要写成“束”。
“饶”是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趣”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
4.可采用识别同音、形近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例:
拣( ) 积( ) 义( ) 划( )
捡( ) 集( ) 意( ) 画( )
防( ) 哨( ) 饶( ) 料( )
纺( ) 稍( ) 浇( ) 科( )
(三)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以“饶”字为例。“饶”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富饶”。教师引导学生把“饶”字作为带点字,查字典选择字义。“饶”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富足、多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可从中悟出富饶的意思是形容物产很多很丰富。
(2)小结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蠕动--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联系课文内容,指海参没有脚,*肌肉收缩行动,因此是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庞大--极大。课文中海龟很大,一般都在上百公斤。
威武--威风,勇猛的样子。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千奇百怪--指贝壳的形状各式各样。
(四)介绍西沙群岛。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2:《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小学教师之家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本课多音字比较多,要注意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海参”的“参”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shēn”,不要读成“cān”。
“划动”的“划”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huá”,不要读成“huà”。
“必将”的“将”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jiāng”,不要读成“jiàng”。
“有趣”的“趣”应读作“qù”,不要读成“qū”。
“瑰丽”的“瑰”应读作“guì”,不要读成“guī”。
也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刺”是左右结构,左边中间没有一横,不要写成“束”。
“饶”是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趣”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成点。
4.可采用识别同音、形近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例:
拣( ) 积( ) 义( ) 划( )
捡( ) 集( ) 意( ) 画( )
防( ) 哨( ) 饶( ) 料( )
纺( ) 稍( ) 浇( ) 科( )
(三)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以“饶”字为例。“饶”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富饶”。教师引导学生把“饶”字作为带点字,查字典选择字义。“饶”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富足、多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可从中悟出富饶的意思是形容物产很多很丰富。
(2)小结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蠕动――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联系课文内容,指海参没有脚,靠肌肉收缩行动,因此是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庞大――极大。课文中海龟很大,一般都在上百公斤。
威武――威风,勇猛的样子。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千奇百怪――指贝壳的形状各式各样。
(四)介绍西沙群岛。
1.介绍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南330公里。有宣德、永乐两岛群和其他岛礁。主要岛屿有永兴岛、赵述岛、珊瑚岛、甘泉岛、中建岛、东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鸟粪、海参、海龟等。每到鱼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1~6自然段,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WwW.xxjSZj.com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进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思考:本段共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第2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出示地图。
(1)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西沙群岛,弄清西沙群岛所在的地理位置。
(2)讨论什么是“海防前哨”?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哨”是巡逻、侦察、警戒防守的岗位。西沙群岛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在海防中处于前哨的地位,所以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3.指名回答。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色、青色、绿色、淡绿色、杏黄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也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4.什么是“五光十色”?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
“五光十色”是指色彩繁多、明亮的意思。教师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意。让学生从中体会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蓝绿青黄,色彩繁多,深浅不一,十分艳丽,因此用“五光十色”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5.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接的?
本段共有三句话,是围绕着“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话的意思写的。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第1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的色彩;第2句具体讲海水的种种色彩;第3句讲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和海底的地形高低不平有关。这三句话先讲结果,后讲原因,中间用“因为”连接起来,是因果关系的句式。
6.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
(1)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地形高低不平,所以______________。
(2)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7.小结,联系上下文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
(1)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初步学习第2自然段的?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从中掌握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首先要知道本段有几句话?然后要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接着要弄清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的意思写的?最后要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归纳起来应做到四知道:
一知道有几句
二知道句意
三知道怎样写
四知道句间联系。
8.用学法。
让学生用归纳出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自读第3自然段。
2.教师用提问法检查自读情况。
(1)本段有几句?
学生答:(本段有三句话)
(2)介绍了海底的哪几种动物?
三句话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3)指名分句朗读,想一想这三句话是怎样介绍珊瑚、海参和大龙虾的? 经过思考讨论,要让学生从中懂得这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像绽开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形象地介绍了珊瑚的外形特点。“蠕动”、“划过来、划过去”准确地写出了海参和大龙虾的动态,再用“懒洋洋”和“威武”分别加以拟人化的描写,更使句子显得生动而逼真。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给本段分为三层。
思考: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2.课堂讨论:
本段的三层意思是怎样划分的?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要理解这段话,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本段的结构。第4自然段共有四句话。可按“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三层,第1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总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第2句采用排比的句式连用四个“有的”,具体介绍了海里的鱼的种类繁多。第3、4两句概括总结了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多,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形象地写出鱼多的程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作者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形容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
本站版权说明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2)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3)________鱼多得________。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________________。
4.让学生借助填空练习,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课堂讨论:这段话共有几句?介绍的是什么?
这段话共有两句。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写贝壳数量多得“拣不完”,形状“千奇百怪”。写海龟多得“成群”,样子“庞大”、“有趣”,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3.练习朗读。
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增加课堂练习的趣味性。
(七)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这段话共有几句?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3.出示重点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用总分段式。
(二)写一段话;学习第7自然段;读懂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总分段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重点句:
“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3.指名读句子。
4.课堂讨论: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
因为西沙群岛是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作者把它比作“祖国的南大门”。用这一形象的比喻,再次与开头相照应,说明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段共有两句话。第2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与第1句的作用类同,不仅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第1段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看板书,认识文章结构。
2.让学生通过板书分析文章结构。
从全文看,课文是按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大部分:先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概括介绍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然后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五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面的色彩、海底的物产、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及岛上的鸟。这样很有条理地写出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结尾一段写岛上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总结了全文的内容,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与开头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
(三)学习写法。
1.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再读第4自然段,认清段式(即: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
3.提示思路。
可以写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景物,比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等。
最全面、最丰富、最专业的全免费中小学课件、教案、试题等资源库“小学教师之家”
www.xxjszj.com
我爱上“小学教师之家”www.xxjszj.com
www.XXjszj.cOm
4.范文引导:
校园里有个美丽的大花坛。春天,那里的迎春花绽开了金灿灿的笑脸;夏天,娇艳的茉莉花竞相开放;秋天,菊花挂满枝头,引来一群群小蜜蜂,嗡嗡地歌唱;冬天,雪花覆盖在松柏的枝头上,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每到课间同学们就跑到花坛边玩耍,这里不仅是美丽的花坛,还是孩子们的乐园。
5.段式练习:
(1)给总述句和总结句,让学生练习口头说分述句。
操场外有一排挺拔的小白杨。_______;________;我爱校园里的小白杨,我愿和它一起成长。
(2)给总结句,说分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爱美丽的校园。
(3)给总述句和总结句,让学生说分述句。
校园里的生物角可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生物角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而且给我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学生独立练习写一段话。
(五)让学生读自己写的一段话,请同学评议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3:《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材分析] 《可爱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整篇课文以总分总的方式描述。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学
[教材分析]
《可爱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整篇课文以总分总的方式描述。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一、二、三、四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语感熏陶。
[学生分析]
基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独立思考、提问、解疑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学习生字和简单词语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语言词汇积累不丰富,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乏收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仍需要老师引导和帮助。
西沙群岛对于我们当地农村的孩子来讲,是很陌生的,对大海、岛屿,学生只能凭着想象和电视中偶然看到的一些画面去认识。学生对课文的描写的那些风景和物产几乎一无所知,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生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省时高效的学习。
根据这些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优美的音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精心设计了全景游览、细赏海水、畅游海底、海滩拾趣、海岛探幽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组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优美的音画情境中、在优美的课文语言中受到愉悦的审美享受和语感培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能正确运用词语,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受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在阅读中理解“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到过哪些地方?
学生纷纷发言。
2、同学们去过不少地方,可你们到过西沙群岛吗?
学生回答:没有,教师同时板书课题“西沙群岛”。
3.教师: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可爱的西沙群岛。(媒体显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教师: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看,西沙群岛在我国的最南端,它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我们乘飞机从云南出发,一直住东南方向飞去,当我们眼前出现一群岛屿时,就到了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
4.教师:游览完了,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西沙群岛是个美丽的地方;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师板书“风景优美”);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教师板书“物产丰富”)……]
教师:西沙群岛真是个可爱的地方!(补充课题“可爱的”)
5.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览全文
教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初步感知了美丽而富饶的西沙群岛,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三、学习新字词
课件出示文中生字新词,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检查指导。
四、精读体会
(一)初读交流
1.教师提问:课文是从哪些地方向我们介绍西沙群岛的?介绍了哪些风景和物产?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后指名回答。
(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了海水的颜色,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岛上的鸟。)
4.师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海面:海水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
(三)细赏海水
1.教师: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西沙群岛的美,现在让我们乘上游艇一起到西沙群岛海面上看一看。请你们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海水的部分,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海水到底有哪些颜色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教师引读。
4.教师: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西沙群岛的海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五光十色
5.教师:那么,“五光十色”的海水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理解这个词语吗?让我们来欣赏。(媒体演示海水景色,体会颜色多,有光泽,而且各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教师:这么美的海水,你喜欢吗?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吧!(配乐朗读描写海水颜色的语句)
7.教师: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呢?读读课文。
10.体会朗读。
11.配乐朗读。(媒体播放音乐)
(四)畅游海底
1.媒体演示海底物产: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2.同桌协作学习,要求一边看画面,一边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挑选自己喜爱的物产可以加上动作把它的特点介绍出来。
3.组织交流
珊瑚:通过动作表演理解“绽开”一词。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海参: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蠕动”一词,读出海参“懒洋洋”的语气。
大龙虾: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威武”一词,练习读出大龙虾“威武”的语气。
4.组织学生朗读“鱼”的部分。
5.教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鱼多、美)
6.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鱼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7.文中介绍了哪些鱼,谁来读一读
8.师生合作朗读。
9.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想亲眼看一看美丽神奇的海底世界吗?(播放视频《海底世界》)
10.照样子说几句话,拓展课文内容。
要求:各种各样的 多得数不清。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三、教师小结,概括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游览了西沙群岛,体会了描写西沙群岛海水、海底的优美语言。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的。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25 可爱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4:《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建议学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能正确运用词语。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绘画审美能力。
内容分析
《可爱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难、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整篇课文以总分总的方式描述。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一、二、三、四节,了解西沙群岛美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基本能独立思考、提问、解疑。但语言词汇积累不丰富,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所以仍需要老师引导、指引。
西沙群岛对于我们湖南农村的孩子来讲,是很陌生的,不可能到西沙群岛实地观察,学生只能凭着想象去认识。这就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描写的那些动植物的陌生,增加教学的难度。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生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省时高效的学习。
根据这些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作学习,解决课文重点词句,延伸实现各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思路。
教与学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到过西沙群岛吗?
学生回答:没有,师同时板书课题“西沙群岛”。
2.教师: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可爱的西沙群岛。(媒体显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3.教师: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看。(播放录像)
4.教师:游览完了,谁来说说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有的学生回答:西沙群岛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的学生回答: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师板书出“风景优美”);有的学生回答: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师同时板书出“物产丰富”);师补充说明:西沙群岛还是个可爱的地方(补充课题“可爱的”)]
5.教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6.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初步体会了描绘美丽而富饶的西沙群岛,现在请同学们具体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绘可爱的西沙群岛。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精讲课文内容
1.师提问: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风景和物产?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后指名代表回答:介绍了海水的颜色;海底有石头;海底有珊瑚、大龙虾、鱼;海滩上有贝壳、海龟;岛上有鸟。
4.师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海水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
(三)学习第2节,理解内容
1.教师: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节,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甲生:海水有各种颜色;乙生:海水是深蓝色的
丙生:海水是淡青的;丁生:海水是绿的、淡绿的。
2.教师:海水到底有哪些颜色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表示颜色的词句。
3.师引读。
4.教师: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颜色
甲生:美丽;乙生:漂亮
丙生:五颜六色;丁生:色彩各异
5.教师:课文中用了“五光十色”一词,请你们讨论一下,哪个词用来形容西沙群岛的海水最确切?
6.小组合作交流。
7.汇报交流结果
甲生:海水颜色多,可以用漂亮;乙生: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丙生:用五光十色更加确切。
……
板书,五光十色
8.理解“五光十色”。(媒体演示海水景色,体会颜色多,有光泽,而且各种颜色交错在一起,同时理解“交错”一词。)
9.体会朗读。
10.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呢?读读课文。
(四)学习第3节
1.媒体演示海底物产: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2.同桌协作学习,要求一边看画面,一边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挑选自己喜爱的物产可以加上动作把它的特点介绍出来。
3.组织交流
珊瑚:通过做动作理解“绽开”一词。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海参:通过动作帮助理解“蠕动”一词,读出海参“懒洋洋”的语气。
大龙虾:练习读出大龙虾“威武”的语气。理解“威武”一词。
4.听录音,练习第3节朗读
(五)学习第4节
1.学生朗读第四节。
2.教师:课文介绍了好几种鱼,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
3.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点评,理解关键词“周身”、“长满刺”、“一蔟红缨。”
4.师生合作朗读这段话。
5.照样子说几句话,拓展课文内容。
要求:各种各样的多得数不清。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三、教师小结,概括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游览了西沙群岛,体会了描写西沙群岛海水、海底的优美语言。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的。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资料或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可爱的西沙群岛”。
板书设计:
25 可爱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掌握一种吸收,处理,运用知识的方法去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发展新的语言。通过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我发现本班学生词语的储蓄不够丰富,如在讨论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海水的颜色时,学生找不出更多的词汇形容。从中我深有感触,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大力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收集优美的词句。
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不够广泛。在这堂课中的说话练习中也体现尤为突出,如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时学生的兴趣不够高,有点怕说,只有几位成绩好的学生举手回答。所以今后一定要加强对全班学生的口语训练,在口语交际方面还需下功夫,要让他们肯说,有东西说。
相关教学资源
本课的媒体显示借鉴了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录像带。
本课使用的朗读磁带是湖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朗读磁带。
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典型作业。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5:《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
了解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连接成自然段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挂图、课文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分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
二、指名学生按三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默读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能根据两句话的内容各提一个问题吗?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讲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第二句讲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齐读第1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指名学生朗读第2~6自然段。
(二)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五光十色”、“瑰丽”的意思。
3.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2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面的景色,共有三句话。
第一、二两句讲海水有各种色彩:深蓝、淡青、绿的、杏黄,相互交错。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颜色繁多。
瑰丽:非常美丽。
第三句讲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海底地形高低不平。
这三句话,前两句讲结果,后一句讲原因是因果关系。
(三)学习第3、4、5自然段。
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里有些什么?海滩上有些什么?海岛上又有些什么?
1.第3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珊瑚、海参、大龙虾。
--从课文中各找一个词、准确地描绘它们的样子。(在书上画下来。)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蠕动。
大龙虾--威武。
2.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
第4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共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先讲鱼多(成群结队),然后讲鱼的品种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最后讲鱼多的程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先层意思是总述,分述,总结的关系。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部分的意思。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是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讲鱼多,显得很恰当,也很形象。
3.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有什么?各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它的样子。(在书上画下来。)
贝壳--千奇百怪。
海龟--庞大。
4.第6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几句话是怎么连起来的?
第6自然讲西沙群岛上的鸟类。共四句话,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
几句话的思路是从总述到分述,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具体思路是:鸟的天下--→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鸟多(树多必然鸟多)--→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也多)--→鸟粪多。
--“鸟的天下”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下”是用夸张的手法,说鸟特别多,整个西沙群岛被鸟占据着。
--查字典讲讲“栖息”的意思。栖息:本课指鸟类停留、休息。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分别朗读第一和第7自然段,理解“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南大门”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第7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因为西沙群岛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把它比作祖国的“南大门”。岛上的军民日夜守卫着西沙群岛,不让敌人侵犯,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六、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6:《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课型:精讲课
教学分析
课文从海水的色彩、海底的各种海产、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写到岛上的鸟,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
教学要求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地图、教学挂图或幻灯、美物。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节。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地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介绍西沙群岛)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日月潭》,知道日月潭在哪儿吗?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揭示地图,指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指图)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就是岛,小的岛,就是屿。西沙群岛也是我们祖国的宝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揭示“海防前哨”)。这里风景非常美,物产非常丰富,所以人们称“可爱的西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3.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4.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1)出示会认的字生字卡片认读。
注意读准。
①读准字音。
翘舌音:哨、绽、珊、状、插、社
后鼻音:缨、状、庞
f、h区别:瑚、粪
多音字:参 海参(shēn) 参(cān)加
②认清字形,注意下列结构的字。
上下结构:茂、粪、贵
半包围:建
独体字:必
形近字比较:哨-消 状-壮 积-织 必-心
③读生字,开火车读。
④读带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2)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学法与上面同)。
②自由读,开火车读。
5.指导写字。
(1)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重点指导:
“必”“心”字多一撇。
“群”、“君”的中间一横要突出。
“宝”宀+玉
“蓝”上(艹) 中(监) 下(皿)
(2)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讨论:(1)这节让你读懂了什么?(位置、重要性、特点)
3.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是怎么简要介绍的?(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4.这篇课文就是给我们具体介绍西沙群岛风景怎样优美,物产怎样丰富的。
5.指名范读:既然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谁能用朗读来体现出“可爱”?
6.学生点评。
7.全班齐读第一节。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2-7节,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宝岛。
2.在朗读中欣赏文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教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课文(测读)。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自读第2节,思考:海水有什么特点?圈出最能体现特点的两个词。
2.全班交流:
a.找出最能体现海水特点的两个词?(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b.具体说说海水怎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有深蓝、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3.老师带读:海水之所以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因为 ?(生齐读: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4.图示理解:指名上台在图上标识,并用上“因为……所以”来解释。
5.带着想像齐读本节。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瑰丽无比,海洋生物又如何呢?一起学习3-5节。
三、学习第3-5节
1.指名朗读3、4、5节。
全班交流:上台把你所喜欢的海底生物介绍给同学们听听(老师相机打出海洋生物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并相机点拨。)
2.海底的珊瑚是怎样的?
(珊瑚:各种各样 有的像……有的像…… 绽开的意思:裂开)
3.海底的海参、大龙虾又是怎样的?
海参:到处都是 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披甲 威武
4.海底的鱼很多,课文用什么词形容?(各种各样)
具体地说一说。(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5.如果我们来到西沙群岛的海滩上,你又会看到什么,会被什么吸引?自读课文后回答。
6.你一定会从许许多多的贝壳中拣你最喜欢的,但是太多了拣不完。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里贝壳的多和奇?
7.如果是春天四五月来,就会看到海龟,课文上说“庞大的海龟”(教师可比划:一只海龟一般都有洗澡盆那么大)。庞大:庞,就是大;庞大,形容很大。我们也可称海龟是个“庞然大物”。这样的海龟不是一只两只,是成群的。(出示挂图或幻灯)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节,用“”画出表示鸟多的词。(天堂、各种、遍地、堆积、厚厚)
2.强调鸟多的词读出重音,有感情地齐读。
小结:这5个自然段从海水的色彩、海底各种派海产、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写到岛上的鸟,很有条理,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我们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学习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1.自由读第7自然段。
岛上的英雄儿女为什么要日夜守卫?用“南大门?比喻什么?(联系“海防前哨”理解)
2.问:这段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齐读全段,重音强调“更加”。
师:我们要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出力。
六、齐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你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向家人介绍西沙群岛(美景、物产)。
板书设计
25 可爱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特产丰富
教学反思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7: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西沙群岛的可爱,激发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诵课文,在诵读中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教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或播放录像,指导学生欣赏,然后提问:你看后有什么感觉?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2、引入课题。
这么美丽的地方究竟是哪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可爱的西沙群岛》。
3、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老师简介西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标出难读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向同桌请教。
2、同桌互相认读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词,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
3、指名读生字词,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做到不加字,不丢字。
5、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主识记生字,组内交流,全班反馈,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指导书写。请仔细观察每个要求会写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同学或老师示范。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
3、检查订正,同桌互相互流,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初读了课文,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先总写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方面分别描绘了西沙群岛的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更加富饶。)
2、导读第1节课文。
(1)自由读第1节,想想这节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的内容。
(2)读了第一节,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解释“岛屿、海防前哨”等词语。)
3、导读第2~6节课文。
(1)指名读2~6节,想一想:2~6节分别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景物?(海面、海底、海滩、海岛)(2)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丰富”是“多”的意思,请再默读第2~6节,看看西沙群岛的四个地方里什么多。四人小组讨论,全班反馈。(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海鸟、鸟蛋、鸟粪多。)(3)指导朗读第2节课文。
①我们首先去欣赏西沙群岛的海水颜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西沙群岛的海面上航行。(师范读第2节。)睁开你的眼睛,你看到些什么?(电脑出示海水的图片。)
②自由朗读文中描写海水的一、二句。哪位同学能用朗读来表现海水的颜色多和海水的色彩美?学生点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③为什么海水会出现这么美丽的色彩?老师引导读,男女同学分别读。(分别用因果关系和果因关系读。)
(4)指导朗读第3、4节课文。
①接着让我们换上潜水服,尽情地潜入这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海底的可爱生物吧!请自由读3、4节,用“△△”标出写了哪些生物,用“”标出描写这些生物特点的词语。(珊瑚:各种各样;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鱼:多。)
②你最喜欢哪一种生物?请你找到写这种生物的句子,认真品读,边读边想象这些生物的样子,还可以配合动作、表情来读。指名读,再评价读。
③师生合作再读好第4小节。
(5)指导朗读第5节课文。
①现在我们浮出水面,到海滩上去休息一会儿吧。指名读第5节,想:这节写了海滩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②指导读。
(6)指导朗读第6节课文。
①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岛也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6节,看看海岛上都有些什么。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7节。
①自由读。
②指导读,这节应带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自豪)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篇8:《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钟玲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独立思考、提问、解疑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学习生字和简单词语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语言词汇积累不丰富,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乏收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仍需要老师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屿、防、哨、优、峡、插、溜、滩、状、卵、积、粪、贵、辈、建、必”等16个生字。会写“必、宝、龟、优、积、蓝、算、爬”等8个字。理解“岛屿、海防、优美”等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受到愉悦的学习享受。
教学重点:
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教学难点:
会写生字,理解字义。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常见的识字方法。
1、加一加。
用熟悉的部首或者汉字组成新的汉字。
山+与 屿 米+共 粪
山+夹 峡 非+车 辈
禾+只 积 心+丿 必
2、换一换。
用换部首或者换部件的方法组合新的汉字。
芳 防 篮 蓝
二、用这两种办法认读本文的汉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等。
必将 宝地 海龟 深蓝
优美 计算 堆积 爬行
岛屿 海防 哨兵 优美
峡谷 插着 溜走 海滩
形状 产卵 鸟粪 建设
宝贵 祖祖辈辈
三、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1、注意听音是否读准确。
翘舌音:哨、状、插、
前、后鼻音:状、建、防、蓝、卵
2、认清字形,注意下列结构的字。
上下结构:茂、粪、贵
半包围:建
独体字:必
形近字比较:哨-消 状-壮 积-织 必-心
四、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岛屿:岛或者屿是指一个岛,岛屿是指一群岛。
五、重点指导,书写汉字。
(1)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必” 字比“心”字多一撇。
“蓝”上(艹) 中(监) 下(皿)
(2)书写提示:一边观察一边拿出笔在字上描一遍,哪个字的笔顺没有把握或哪个字在田字格中摆放不好,提出来重点讲解。
算:注意上中下要紧凑,每一横的长短,横的起笔和收笔。
龟:角字头,下边的“日”写得宽些,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六、学以致用,完成填一填。
( )的地方 ( )的海参
( )的条纹 ( )的海水
( )的贝壳 ( )的海龟
( )的肥料 ( )的鸟粪
七、享受乐趣,猜猜字谜。
1、不是车。 ( )
2、动物的蛋。 ( )
3、家无猪,玉代替。 ( )
4、鱼头鱼尾蛇尾巴。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节。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地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介绍西沙群岛)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日月潭》,知道日月潭在哪儿吗?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揭示地图,指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指图)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就是岛,小的岛,就是屿。西沙群岛也是我们祖国的宝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揭示“海防前哨”)。这里风景非常美,物产非常丰富,所以人们称“可爱的西沙群岛”。
二、学习课文2-7节,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宝岛。
1.自读第2节,思考:海水有什么特点?圈出最能体现特点的两个词。
2.全班交流:
a.找出最能体现海水特点的两个词?(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b.具体说说海水怎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有深蓝、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3.老师带读:海水之所以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因为 ?(生齐读: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4.图示理解:指名上台在图上标识,并用上“因为……所以”来解释。
5.带着想像齐读本节。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瑰丽无比,海洋生物又如何呢?一起学习3-5节。
三、学习第3-5节
1.指名朗读3、4、5节。
全班交流:上台把你所喜欢的海底生物介绍给同学们听听(老师相机打出海洋生物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并相机点拨。)
2.海底的珊瑚是怎样的?
(珊瑚:各种各样 有的像……有的像…… 绽开的意思:裂开)
3.海底的海参、大龙虾又是怎样的?
海参:到处都是 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披甲 威武
4.海底的鱼很多,课文用什么词形容?(各种各样)
具体地说一说。(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5.如果我们来到西沙群岛的海滩上,你又会看到什么,会被什么吸引?自读课文后回答。
6.你一定会从许许多多的贝壳中拣你最喜欢的,但是太多了拣不完。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里贝壳的多和奇?
7.如果是春天四五月来,就会看到海龟,课文上说“庞大的海龟”(教师可比划:一只海龟一般都有洗澡盆那么大)。庞大:庞,就是大;庞大,形容很大。我们也可称海龟是个“庞然大物”。这样的海龟不是一只两只,是成群的。(出示挂图或幻灯)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节,用“”画出表示鸟多的词。(天堂、各种、遍地、堆积、厚厚)
2.强调鸟多的词读出重音,有感情地齐读。
小结:这5个自然段从海水的色彩、海底各种派海产、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写到岛上的鸟,很有条理,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我们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学习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1.自由读第7自然段。
岛上的英雄儿女为什么要日夜守卫?用“南大门?比喻什么?(联系“海防前哨”理解)
2.问:这段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齐读全段,重音强调“更加”。
师:我们要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出力。
六、齐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你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向家人介绍西沙群岛(美景、物产)。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篇9: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节,积累词汇。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自主学习
一、我要初读课文
1、我要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2、我要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岛屿 海防 风景优美 峡谷 圆溜溜 祖祖辈辈 海滩
形状各异 海龟 产卵 堆积 鸟粪 宝贵 建设 必将
3、我要识记生字词,我要把易错字词写一写。
二、 再读课文,思考:
(1) 课文描写了___的景色。
(2) 课文结构很清楚,先总写 的位置;再按___、___、___、___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__ 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3) 读了课文,我的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展示
1、 对学:①互读生字词语。
②利用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群学:①验收“自主学习”中第(1)、(2)、(3)题。
②我要读出最喜欢的、描写精彩的句段,并说出他的好处。
3、展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当堂检测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ǎo guì xíng zhuàng yōu měi
( ) ( ) ( )
duī jī bì jiāng hǎi guī
( ) ( ) ( )
二、 给多音字组词。
cān( ) shǔ( )
参 数
shēn( ) shù( )
三、词语填空。
( )景优( ) 成( )结( ) 数( )( )数
( )( )丰富 五( )十( ) 千( )百( )
各( )各( ) 飘飘( )( )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我要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我要采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自主探究
1、西沙群岛位于哪里?找出总写西沙群岛的句子,用“--”画出来。
2、西沙群岛有什么特点?海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3、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海底的美丽和物产的丰富。
合作交流
群学:交流自主学习探究中的1、2、3题。
展示:1、你从哪些方面知道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检测
一、填空。
( )的贝壳 ( )的波纹
( )的海龟 ( )的树林
( )的鸟粪 ( )的肥料
二、判断下面句子,对的画“√”。
西沙群岛是鸟的天堂。
(1)西沙群岛的鸟特别多。 ( )
(2)西沙群岛上只有鸟没有人。( )
三、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发现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有好多好词好句。看,这就是我摘录的四字词:
四、读读,练练。
镇江中泠泉
中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又名“南泠泉”。因长江水深流急,打水不易。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以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出,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1、 中泠泉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2、 中泠泉的泉水有什么特点?
3、 中泠泉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
拓展提升
1、 西沙群岛如此美丽富饶,我想对岛上的儿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西沙群岛如此美丽富饶,我想对伟大的祖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点拨】西沙群岛又名宝石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西沙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因而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篇10: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故事导入:
有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听过,奶奶小时候听过,奶奶的奶奶小时候也听过,你们想听吗?听老师讲故事(选择《神笔马良》中马良帮助穷人的片段)。
2、说话训练:
马良用神笔给穷人画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想干什么?
3、板书课题:
有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枝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
二、读诗歌
1、读正确:
⑴ 认读字词:
缩叹息遥远寻食哭泣健康(课件辅助显示音节)
⑵ 初读课文:
认真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⑶ 抽读正音。
2、读流利:
⑴ 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⑵ 交流汇报。
⑶ 指导朗读:
诗中有三个长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课件辅助出示斜杠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⑷ 找规律:
“窗前的小树红红的太阳树上的小鸟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这几个词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⑸ 巩固练习:
在全诗中继续寻找“( )的( )”的词组,读一读。
⑹ 积累词语:
摘录两个自己喜欢的词组。
3、读出感情:
⑴ 范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练习读全文,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⑵ 学生评议:
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
⑶ 教师引导:
老师不但在用嘴读,还在用心读;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画画。想看看老师脑子里的画吗?(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动画)
⑷ 学生练读。
⑸ 游戏助兴:
《挑战自我》。
三、练说话
1、自由说话:
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说话。
2、情景说话:
收听几个求助电话(无家可归的老虎、饿瘪了肚子的熊猫、渴得厉害的地球妈妈、中了毒的小青蛙……),用诗歌的语言说话。
3、朗读范文: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善良的小朋友画一对翅膀,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情,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四、课外作业
1、请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回家作业。
2、课外阅读《不要问我为什么》。
【设计说明】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
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默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
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
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篇11:《诺亚方舟》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充足、陆地、洪灾、鸽子、准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故事中人物的聪明与机智,会讲这个故事。 3、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重、难点: 1、认读、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充足、陆地、洪灾、鸽子、准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古代故事中人物的聪明与机智,会讲这个故事。
3、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
重、难点:
1、认读、识记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写打比方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1、由“船”导入“方舟”,最后导出课题:诺亚方舟。
2、质疑:
(1)谁建造了诺亚舟?
(2)诺亚为什么要建造成方舟?
(3)诺亚方舟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自由交流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谁建造了诺亚舟?
(2)诺亚为什么要建造成方舟?
(3)诺亚方舟的作用?
三、学习生字,再读课文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读。
淹没 地势
2、出示带有这些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1)大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淹没了城堡和关塞
(2)人们纷纷向声势高的地方逃命。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
l、抄写生字。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诺亚为什么要建造这条大船?
(练习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2、诺亚方舟是什么样?
出示句子:当时有一个叫诺亚方的年轻人,用又大又粗的木头,建造了一条巨大的方方正正的船。
(1)“又大又粗”说明船---(坚固、结实)。
(2)“巨大”说明船的形状。
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理解。
3、人们把叼着橄榄枝的鸽子看成了什么?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人们把它看成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练习讲这个故事。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诺亚方舟》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2:《小池》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白山小学 景歌
教材分析
《小池》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写小池环境的幽静美丽。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一片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立”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小池”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吟咏春天
孩子们,伴着春风,随着春雨,春姑娘来了,她吹红了桃花,点绿了柳树,大地立刻成了一幅五彩的画。有多少诗人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我们来背背。(学生背诵春天的诗,复习上节课的《咏柳》。)
2、(看图)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小荷花池、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
3、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用一首小诗描绘了他见到的这个初夏的荷花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小池
杨万里
强调“池”是翘舌音,小池就是图中的荷花池。
学生读课题。
介绍作者。
1、学生复习《咏柳》。
2、看图,思考回答。
3、学习诗题,了解作者。
由复习上节课描写春天的诗自然过渡到这节要学习的描写夏天的诗,通过语言上的惯性,保持浓郁的诗意氛围。再由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诗学习的困难也就分散了一半。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2、学生自由读诗。
3、检查自读及识字情况。板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重点指导:
惜,xī,11笔,左右结构,左边竖心旁,右边昔字边。
照,zhào,13笔,上下结构,下边是四点水,注意读准翘舌音。
柔,róu,9笔,上下结构,上边是矛字头,下边是木字底,注意上边“矛”的写法。
4、指名读全诗,评价。
5、全班齐读。
6、师领读。
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在诗中找出来。学生指出: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教师板书: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引导置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读中饱含“舍不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6、师读三、四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什么?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7、、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8、全班朗读。
9、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并试背诵。
1、学生自读古诗。
2、听老师指导识字。
3、读古诗。
4、齐读。
5、跟读。
1、找诗中景物。
2、理解诗的一、二句。
3、朗读。
4、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7、诗的三、四句。理解怎样描写。
8、反复读诗的三、四句。全班朗读。
9、认真听师的总结,感情朗读全诗。
本课要求识记的字词不多,但依然是重点,是学文的基础。
1、启发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想象出细细的泉水缓缓地涌出,绿树茂密的树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阴映照在清清的水面上的画面。从“惜”和“爱”感受作者赋予事物的情感。
2、借助生动的画面,捕捉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让重点突出,使难点分散,诗意自然平铺于学生面前。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五、写字指导。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7、、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8、全班朗读。
9、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并试背诵。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1、强调“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2、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1、看满池的荷花的画面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升华情感。
1、区分形近字和难写字。
2、练写。
感受杨万里的又一首描写盛夏荷花的诗,与本文辉映,增强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古诗的积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陶冶情操。
有比较才会有进步,练写才能把字写好。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
树阴 爱
小荷 露
蜻蜓 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知诗题。
2、知作者。
3、知诗意。
4、体诗情。
教学反思
整节课,以诗引诗,以美创美,以情激情,诗意在语文课堂上轻舞飞扬,学生在幽静的小池美景中徜徉。上课伊始,先组织学生背诵春天的诗,既复习检查上节课的内容又让学生一上课便沉浸于浓浓的古诗氛围中,而后,通过看夏天图,诗的韵味便悄然地弥漫于整个课堂,弥漫于学生的心中,打下轻松学习古诗的基调;课中,步步为营的引导,声情并茂的描绘,多彩优美的图画,再现了初夏小池的美景,把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心为所动,情为所牵;最后古诗拓展与本文相辅相成。一节课就像一首心灵流动的乐章,似一篇文心涌动的诗篇,如一幅清新宜人的图画,引人入胜。
主线清晰,细节饱满。教学中以诗意的自然景色直观导入,设置浓郁的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对诗句诗意的体会,引导逐层深入,由字到词到句,环环紧扣,充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后拓展延伸恰到好处。课如此文,清新、恬静,诗意盎然。不足是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师包办过多,教学过程复杂。
[《小池》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广西都安澄江乡八仙小学
潘凤霞
设计理念:
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是一篇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读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联系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二、教学重点:
1、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2、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及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这节课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想先考考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课件1出示词语)请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生齐读)小朋友们真能干。
师:谁能用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小鸟口渴了,想喝水。
师:你用上了“口渴”和“喝水”,谁来补充?请你说。
生2:小鸟落在井沿上,看见青蛙坐井观天。
生3: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你们真了不起!
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理解小鸟和青蛙争吵的起因、地点。
师:对呀,故事里,青蛙和小鸟吵了起来,这次吵架是谁引起的?
生:是小鸟引起的。
师:在哪儿呢?(出示课件2)请看大屏幕,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讲到?请小朋友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生齐读)
2、引出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学习井沿。
师:青蛙坐在哪里?小鸟从什么地方飞来?落在哪?(师板书)什么是“井沿”呢?(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请小朋友们在课文插图中的井沿上写上“井沿“。井边叫井沿,帽子边叫(生:帽沿),门边叫(生:门沿),桌子边叫(生:桌沿),河边叫(生:河沿)。
师:你们的反应真是快!
3、故事里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呢?
生:他们争论天有多大
师:你真能干。(板书:天有多大)课文中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三次)
第一次对话:
师:他们的对话可有趣啦!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第 1次对话。(课件3出示第一次对话)
师:(先出示青蛙的话)请你读,(生1读)
师:青蛙说的话后边是什么符号? (问号)。
师:谁再来读读它。
生 2:(读)你从哪儿来呀?
师:你读得很流利,要是把疑问的语气送到句子里就更好了。请你读
生 3:(读)你从哪儿来呀!
师:你真会读书!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要是把“哪儿”强调就更棒了!
生 4:(读)你从哪儿来呀!
师:真的很棒。表扬她!
师:我仿佛看见了那只充满疑问的青蛙。小鸟回答说:
生1读:(请你读)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小鸟从 哪儿 来,飞了 多远 ?“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这些青蛙知道吗?所以读的时候应加重语气,谁来试。
生 2:读
师:小鸟能飞得再远一点吗?请你读
生3:读
师:小鸟飞了这么远,感到怎么样了?(又累又渴)
师:请你读出小鸟的又累又渴!(生4读)
师:请再累一点再渴一点吧!(生5读)
师:谁能用“渴”和“喝”连起来说一句话?(两生造句)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吧,叫“我问你答”,好吗?我来问,你们来答。
师:你从哪儿来呀?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好玩吧!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同桌练习)
师: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来读这次对话。(两生读)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他们!
第二次对话:
师:接下来呀,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更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4出示第二次对话)请小朋友们运用刚才老师教给大家的朗读方法,和同桌合作,一个读青蛙的话,一个读小鸟的话,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边读边想,从他们的第二次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好,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读青蛙的话,青蛙说:(生齐读--
师:从青蛙说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像井口大)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2: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师:什么是大话?(假话、夸口、吹牛)。
师: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呢?
生:我飞了一百多里。
师:还有谁读懂了什么?
生3: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
师: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谁能把不相信的语气送到句子里。请你读
生 1: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 2:他只把句子读通顺了,不相信的语气没读出来。
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2朗读)
师:读得不错,如果你再突出“别说”这个词就更好了。(生3读)
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不过”可以换一个词吗?
生:只有、仅仅
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并没有一百多里远,用不着飞那么远。这句话能换另一种方式说吗?
生: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如果谁能够把反问的语气读出来就更棒了?(生4读)
师:我们再来读小鸟说的话,小鸟说:(生齐读--)
师:从小鸟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板书:无边无际)
师:天是“无边”的,是没有边的, “际”就是边缘处,“无际”形容范围非常的广阔。 “无边无际”说明天怎么样?,
生:就是天特别大,看不到边。
师:说得好!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草原、沙漠、宇宙)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请你们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把这句话写在学习卡上。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
师:请把你写的句子读出来。(生1读)说得好,还有不同的吗?(生2读)写得真不错。(3生读)真是一个比一个会写。
师: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小鸟可着急了,谁来当小鸟,请小鸟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生1读小鸟的话)
师:哦,你感觉到天大了吗?那你能把天读得再大一些吗?(生2读)
师:天真大啊!哪位小朋友敢来挑战?(生3读)
师:读得真好。你真是一只态度真诚的小鸟。小朋友们,像他一样,一起来告诉青蛙天是很大很大的!(生齐读)
师:让我们也来争论争论,男生读青蛙说的话,女生读小鸟说的话。
生:(男女分角色读)
师:你们的争论真的很激烈!可是,老师还是弄不明白,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你认为谁说的对呢?(全班举手)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啊,全班小朋友告诉老师。
生:(齐答)小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的是对的,那天青蛙说的就是--(错的)
师:为什么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呢?
生1: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你真会想,请坐。还有没有?
生2: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3: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所以他每天都不断地飞,还是没有看见边,他一天比一天懂得的知识就更多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来帮小鸟找找原因吧。请小朋友看画面,(课件5: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 看看谁看得最仔细,
师:小鸟飞呀飞,它看见了什么?
生 1:小鸟飞呀飞,它看见了漂亮的城市。
生2:小鸟飞呀飞,它看见了美丽的草原。
生3:小鸟飞呀飞,它看见了高高的山。
师:咦,小鸟是不是飞到天边了?小鸟还能飞过去吗?
师:小鸟真的还能飞过去,原来那不是天的边,是山把天给挡住了。小鸟飞过高山,它又看见什么?
生4:小鸟飞过高山,它看见了大大的湖泊。
生5:小鸟飞过高山,它还看见蓝蓝的大海。
师:小朋友们懂的可真多呀, 你们像小鸟一样见多识识广。是啊,小鸟飞了那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知道天是很大很大的,可是,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生1:因为青蛙每次抬头,看到的天就有井口那么大。
生2: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哪儿也不去,看到的天就像井口那么大。
生3:因为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了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在这里井壁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4:还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是啊!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真可恶。这难道是青蛙的错吗?
师: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请小朋友们先抬头看看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怎么样的天花板?
生:我看到了整个教室的天花板。
生:我看到的天花板很大,是全部的。
师:小小实验家们,请你们再拿出纸,把它卷成一个小纸筒,再用它来看天花板,这时你看到的天花板又是怎样的?
生:现在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现在看到的天花板只有这个纸筒口这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的视线被纸筒壁挡住了。
师:是呀,通过实验让我们明白,正因为青蛙的生活环境和小鸟是不同的,因此它看到的天当然只有井口那么大了,那青蛙到底又有什么错呢?
生1:青蛙坐在井里,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当小鸟告诉青蛙天很大很大的时候,青蛙还和小鸟吵了起来,这就不应该了。
师:你真聪明。还有没有?
生2: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
生3:青蛙自以为是,目光狭小。
生4:青蛙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见识少。
生5:青蛙不虚心学习,又不相信别人的话,它懂的知识很少很少。
师:小朋友们说好极了。所以,青蛙多年以来只见到怎么样的天?
生:井口大的天。
第三次对话:(课件6出示第三次对话)
师:现在,大家都已明白青蛙错了,可自以为是的青蛙还和小鸟争论不休,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第三次对话,(课件出示青蛙的话)请你读。(生1读)
师:青蛙为什么笑了?
生:青蛙笑小鸟说的是大话。
生:青蛙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
师:青蛙是那么地肯定自己的看法,请你用肯定的语气来读青蛙的话?(生2读)
师:你读出了肯定的语气,如果再读出青蛙的自信就更完美了。请你再读(生3读)
师:真是一只自信的小青蛙呀!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为也笑了,说:(课件出示小鸟的话)请你读(生1读)
师;小鸟笑谁?(笑青蛙)
师:小鸟笑青蛙什么?
生:小鸟笑青蛙错了,还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第二次)
师:第一次怎么说的?读一读课文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课件出示句子):你弄错了。 你是弄错了。
师:请小朋友自个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句多了一个“是”。
师:你的小眼睛真尖。这一句还可以怎么说?
生:你的确弄错了。(确实、肯定)
师:所以这个“是”应读重音,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让青蛙感觉到自己确实是弄错了。(一生读)大家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齐读)小鸟还笑什么?
生:小鸟笑是因为小鸟想到了好办法。
师:那小鸟想到什么好办法了?
生: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师:谁来当小鸟,请把你的好办法告诉青蛙吧。(生1读)
师:小鸟是很诚恳的,要读得稍慢些,读出恳切的语气,谁愿意再试试?(生2读)
师:请再恳切一些吧!请你再读,(生3读)
师:多诚恳的小鸟呀!我们也来读一读吧,请第一第二组读青蛙的话,第三第四读小鸟的话。(生对读)
师: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播放青蛙跳出井口动画)瞧!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还真的忍不住跳出了井口,青蛙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1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忍不住跳出了井口,青蛙看见天无边无际,说:“哇!天真大呀!……”
师:你说得真精彩。
生2: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师:多美的风景呀!
生3: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花,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
师:多漂亮的校园。
生4:它还会看到迷人的风景,还看到漂亮的城市。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5: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6: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还有没有?
生7:它看到路边堆满了垃圾,还闻到一阵阵臭味。
生8:它看到有人乱砍树木,小鸟没有了家。
师:你很有爱心.
生9:它看到坏人在捉它的同伴,拿来当下酒菜。它好伤心好难过。
师:孩子,你读懂了青蛙的心呀.
生10:它觉得外面的世界并像小鸟说的那么美,又想回到安全的井里去。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11: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师:你的主意真不错。
生12: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师:是个好办法。
生13:我们要保护好环境。
师:小朋友们说得棒极了!青蛙跳出了井口,不再是一只井底之蛙,而成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青蛙。孩子们,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四、扮演角色,再现情境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的很棒,相信你们的表演会更精彩,老师请两个小朋友分别来扮演小鸟和青蛙,加上动作、表情,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生加上动作、表情表演)
师: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表演得很棒。
师: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我们也来演一演吧,请第一第二组扮演青蛙,第三第四组扮演小鸟,开始吧。
五、总结全文 加深理解寓意。
师:小朋友们,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现在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的人,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
生1:他在说我自以为是。
师:能说得更完整些吗?
生2:说我坐井观天其实是在说我自以为是、目光狭小。
师:说得好。表扬他。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说我是个看得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师:你真会想。谁还想说?
生4:他其实在叫我不要目光狭小,应该努力做到见多识广。
师:你真会思考。能把我们刚上课时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现在发现的这个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5: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它告诉我们不要目光狭小,自以为是,应该见多识广。
师:小朋友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1: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以后要多学一点知识,见识要广一点。
师:你真能干。还有吗?
生2: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以后要多出去看看,这样才不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你真了不起)谁还想说?
生3: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能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师:你学得真好,你来说。
生4:读了这个故事,我决不会做一只井底之蛙,我要努力学习,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所以呀!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青蛙那样生活在自己狭窄的世界里,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学习,还自以为是。我们应该像小鸟一样,认真学习,大胆探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共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