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iy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3.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
(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篇2:《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本周开始,我们将开始宇宙之旅,探索地球与宇宙的奥秘。
活动计划
前两节课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第三节课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参考主题:
抽签选题,如果对抽到的主题有意见,可以自拟主题,但需符合本次活动的大主题并经过老师批准。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巴比伦人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证据是什么?是何时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2介绍太阳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的基本情况如何?太阳黑子是什么?太阳和人类有何关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3介绍月球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月球的基本情况如何?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你有何开发月球的设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传说?
5太阳系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组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
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软件制作。熟练应用上次活动讲评中强调的三点:标题的修饰,文字的修饰,超级链接的应用。
2要求主题突出,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
3作品中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小组名称、组长、组员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8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内容或图片,提倡原创。
各小组抽签选择主题,然后开始搜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
篇3:《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2、能自己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
3、通过本课学习,能对宇宙产生兴趣,并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关于宇宙方面的各种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2、结合上几节课的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胀的宇宙
1、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体,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学生小组查找资料,并交流资料。
2、观察宇宙图片、资料,说说你对宇宙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3、你知道星系间的距离是多少?能用千米单位来计算吗?
学生讨论,寻找资料。
4、引出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光年。
5、我们知道银河系是非常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还发现和它类似的星系吗?
学生查资料,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6、师讲述:现在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经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三、充满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图片。说说恒星的一生。
学生边看图片,边查寻有关恒星资料。
2、师讲述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诞生许多恒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3、学生观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图片,想象充满活力的宇宙运动过程。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时候?
学生查寻关于人类登月的新闻资料。
2、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说说我国航天事业,以及对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猜想。
3、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学生继续查找资料。
4、阅读书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
5、查寻为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五、课后延伸:继续寻找关于宇宙方面和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以及我国“神州6号”载人飞船资料。
篇4: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及教学设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基础上教学的,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
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之后,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因此,我是这样处理教材:指导学生按“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设计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纸在水中先浮后沉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塑料块、塑料圆柱、木制圆柱、木块、回形针、纸片、铁制圆柱(必须是实心物品)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过程,并把木头运到加工厂。
2、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木头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头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许多特性,今天这节课我们试着给它们换个环境,把它们放到水里去研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发实验材料。
4、提出问题:预测这些物体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
5、分组讨论后,请填写在书上“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预测栏”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纸的沉浮)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大胆进行预测,他们或联系生活经验,或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因为猜测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然后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纸这个材料比较特殊,引起学生争议,讨论,又引出用“?”记录预测结果,显得非常自然。)
(二)、主动探究,实验验证。
1、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导:刚才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才知道。
(2)说明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实验方法指导:a、每次拿起一件物体轻轻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b、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c、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学生实验,并记录在“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记录单”的“实验栏”中。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6)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纸张呢?小纸片在水中为什么会出现沉浮两种现象呢?(学生自由说)小结: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就会沉入水底。
2。小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直接关系?(制成物体的材料)
(三) 知识拓展
(1)师:木头有很多特性,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制品: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木头制成的?为什么木头能做成这些物品?
(3)学生观察、交流。
(4)梳理、记录气泡图。
(5)视频播放:“木制品”图片
(6)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7)视频播放:了解一棵树的成材过程和价值,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
(8)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9)、结语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布置作业: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我们人类是智慧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请同学们课下分小组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回报结果。
篇5: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学活动建议
1、变魔术探奥秘。
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然后教师说: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学生解释后,教师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请同学们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2、自制指示剂。
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建议教师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农村的学生可以检测井水、河水的酸碱性;海边的学生可以检测海水的酸碱性。离江河湖海远的学生可以检测雨水的酸碱性。并建议学生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篇6: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平缓)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块、铁架台,重物,测力计一个,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演示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一桶,厚实的大木板三块(长、中、短)。
小组分工: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实验,提示监督各自的任务)、材料员(取、收实验材料)、记录员(实验记录)、汇报员(实验结果的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本课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实验课中轮换分工。
其它:学生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任务:谁能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来?你能利用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吗?
2.分别操作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利用斜面来搬重物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们通过感受得到的一个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样得到证实?
2.怎样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3.修正实验方案:
4.规范实验步骤:
5.领取记录单,开始小组实验。
6.各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借助幻灯。
7.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规律?
师:刚才通过实验已经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利用斜面确实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两块木板,提出问题:把这两块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别用它们来提升水桶,省力情况会一样吗?如果按用力大小顺序怎样排列?(引导学生推测斜面的省力规律)
2.学生进行推测,追问:你这样推测有什么理由?(骑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
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3.设计实验
1)制定实验计划表(每组一份,同时课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计划表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修改。(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可通过改变木板的长度实现,有的同学可能会只用一块木板,通过改变高度来改变斜面坡度;不改变的条件:重物不变。实验设计:用三块木板搭成三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别用测力计测得在三个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A.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B.在第一次实验前,已规范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此处可再次提醒,匀速拉动重物时再读数。
C.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做好正确记录,有问题小声讨论,不能让其它组成员听见。
D.做完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用品,并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四、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寻找生活中的斜面(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结.
篇7: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篇8: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活动一:将公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可以作为课后活动)
篇9: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4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接触和学习了一定量的有关宇宙的知识: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对于宇宙这个概念有了较为粗浅的了解。
本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学生能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谈话导入,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像。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不足之处有以下:
1、本内容在一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应该设计成两个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
2、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本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虽然在前收集了大量与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字资料。但却难以呈现给学生,实在不失为一种遗憾。
篇10: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自然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学习,更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教学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科技的兴趣。如何挖掘自然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如何做好课程整合工作,开展有效作业是本学期我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选自科教版《自然》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太阳系与宇宙探索》。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主题:太阳系、探索宇宙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单元通过观察、讨论、制作资料卡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和发现过程的了解;通过观察、制作等活动,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初步了解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尤其是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在本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发现的故事、同时了解这些科学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的奥秘。
篇11:《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这节课,我利用图片与资料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比让学生阅读资料、汇报、讨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更吸引人。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也不能不闻不问,使小组活动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与学生间的谈话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二、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不应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予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而且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三、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空间概念的建构。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等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此次教学,让学生展望未来,了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实现中华民族的登月梦想!
篇12: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
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篇13:《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 科学探索的句子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共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