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8 06:56:49 作者:马到成功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到成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篇2: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思维建模过程。

2.利用建模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学习思维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组记录单、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用模型飞机引入,认识模型的概念。

二、认识太阳系

1.课件演示太阳系照片,提问太阳系组成天体。

2.给太阳系天体分类。

3.总结太阳系的概念。

三、思维建模

1.根据对太阳系的了解,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3.出示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二次建模

4.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5.出示距离数据。根据数据,再次修正模型。

6.出示天体大小数据,探讨模型建立可行性。

7.视频:全景太阳系模型。

四、模型运用

1.通过模型解释启明星及月球看的清楚的原因。

五、问题延生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月球、矮行星

恒星          八大行星            其它天体

篇3: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基本源于书籍、网络和有关视频,个别天文爱好者了解的甚至比教材中呈现的要多得多,但多是一些基本的现象和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往往把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插图,当成是真实的太阳系照片。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三、教材处理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及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拟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

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

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

1.学具:每组学生一大盒橡皮泥、太阳及八大行星塑料球比例模型

2.教具:教学PPT(包括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视频)、50米皮尺、课前在操场上划好0~100米建模跑道(间隔1米标明数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太阳系示意图,认识太阳系,揭题。

(二)初步了解八大行星:

1.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2.视频了解八大行星。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思考: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2.学生利用橡皮泥做八大行星模型,并在桌面上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

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4.怎样使每组做出来的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大小比差不多?

5.出示各个行星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思考:按这个尺寸来做八大行星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简介模型的用法。要求: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2.小组观察交流,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建一个标准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3.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1)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2)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你有什么要说的?

5.有办法在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吗?

6.出示缩小500亿倍的数据。看距离,有问题吗?大小呢?

7.今天我们有办法按比例模拟建一个太阳系吗?

(五)操场构建太阳系:

1.出示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的要求。

2.分组。排队,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

(六)汇报交流、结课:

1.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2.介绍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篇4: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

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

一、概念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从课标要求看,此概念结构如下

地球与宇宙天空中的星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太阳系。

从概念结构看,本课的科学概念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准备,为认识银河系、宇宙空间作准备。

为了构建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认识太阳系”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从教材安排看出其意图在于借助建模活动构建概念。课标还提到一句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可见,两大活动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此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本课学习之前,教材已按排有建模的活动,如造环形山、日食和月食。虽然学生之前有了建模的体验活动,但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的,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的。而本课却是根据数据来建模的,所以本课的建模活动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缺少直观的经验,甚少观察。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学习就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推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认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8人一小组,大概5小组,每小组准备八大行星的卡纸、软皮尺

2、教师:教学PPT、50米皮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图片。

2、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它就是:太阳系。板书课题。

二、画图活动,初步了解太阳系:

1、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对太阳系的认识,那太阳系由哪些天体共同组成的?能否在任务单上画出自己所认识的太阳系。

学习提示:可以先阅读材料一,思考: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再画图。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关于太阳系,学生已经有一定认识,那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显然这些前概念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不科学的。以画图形成呈现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冲突,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3、交流评价:根据阅读材料一评价哪个同学画得更科学。

4、出示太阳系全家福。

5、修改自己所画的`太阳系。

6、小结归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作参考,以小组评价作方式,重新修正太阳系的画法,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建模过程,有效形成太阳系的概念形成。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评议互相学习提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学习形式的好处。)

三、推测游戏,了解太阳系行星大小关系:

1、在太阳系当中,最让人们关注的当然是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起认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关于这八大行星,有太多太多的知识了,这节课我们先认识它们的大小吧。

3、小组合作讨论出结果,在任务单上写上排序号数。

4、全班交流,重点说出推理过程及八大行星之间的关系,如最大最小等知识。

5、展示结果(将八大行星平面模型图贴到黑板)

四、计算实践,认识太阳系行星距离关系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推测出行星的大小关系,但行星之间的距离就像黑板上的一样吗?那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吧。

2、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计算出各行星间的距离。

(1)出示最近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与金星的实际距离:5800万千米、11000万千米。

(将计算公式列出黑板,让学生计算。)

按黑板上的平面模型是缩小六亿四千倍的数据,那么按这样推算缩小后,

水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应该是5800 0000 000/64000 0000=90.65米

金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应该是11000 0000 000/64000 0000=169.23米

按黑板上的比例,水星与金星的距离应该169.23-90.65=78.58米

(2)用尺比划一下9米长的距离。(准备绳子),感受距离。

(3)提示看看最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环节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且让学生“动脑思”。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找到信息,有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建模活动的达成。)

五、归纳总结

1、同学们,不要忘记这些数据都是缩小了六亿四千倍的数,想象一下如果是真实的行星,真实的太阳系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2、有同学说,这么远,太阳还能有这样的本事把它们固定在自己的区域内转动?

3、大家不妨来看看,如果按这个比例太阳该多大。

老师演示:太阳半径是地球的109倍,即按地球半径是一厘米的计算,太阳半径应该是1点零九米。在黑板上画一画。

4、同学们,这就是太阳系!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太阳系缩小比例,引发学生空间想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力。从而感受到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六、拓展活动:

1、用橡皮泥或报纸做一个立体的太阳系模型。

2、查阅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资料,进一步了解太阳系。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更希望将孩子引导到课外继续探索。这样学生才可以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太阳系

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篇5:六年级科学《太阳系》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篇6:六年级科学《太阳系》的教学反思

层次一:用橡皮泥模拟建造太阳系。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对数据是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直径数据,就可以建构太阳系模型了。教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层次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并在桌面上按顺序排好。在小组的交流观察中,学生发现各组的八大行星的模型大小差距很大,认识到要做准行星的大小,需要把行星的直径按比例缩小,这一认识是在学生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来的。学生有了按比例缩小行星直径的认识,教师提供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发现仍然无法用橡皮泥来捏准八大行星的大小。

层次二:用塑料球模型模拟建造太阳系。学生总是在不断的“犯错”中前进,在犯错中积累经验和获得新认识。学生有了第一次尝试的基础,教师再提供给学生八大行星的塑料球比例模型。学生在利用模型建构太阳系的过程中,再一次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观察,发现各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距离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要正确建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按比例缩小的距离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2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通过用皮尺量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29米后,发现要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太阳系,在教室乃至学校操场也无法完成。提出进一步缩小距离的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50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认识到行星直径也要缩小500亿倍。学生通过观察行星距离和直径的数据发现,根本无法建构太阳系:按缩小20亿倍的数据,距离上太大,海王星在2252米之外;按缩小500亿倍的数据,行星太小,水星直径只有0.00976厘米,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到此为止,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大致勾勒出一个浩瀚的太阳系。再通过行星与太阳同比缩小后的比较,进一步感受到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渺小。

层次三:到操场上模拟建造太阳系。对学生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学生无法按真实的比例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学生对行星相对于太阳、太阳系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这个感性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经过模拟实践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到操场上的亲身体验。在去操场之前,学生明白拿的是缩小20亿倍的行星,去找缩小500亿倍的距离上行星的位置。回来后,学生感叹距离太遥远了,行星根本看不见。此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如果拿的是缩小500亿倍的行星会怎样?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太阳系的浩瀚、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的不等。

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学生有了模型建构下的太阳系的新认识,也会对教材中的太阳系插图提出了质疑:行星大小比例和距离都不科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篇7: 六年级科学《太阳系》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太阳系》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篇8:太阳系教学设计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通过建构模型,让学生感知太阳系中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空间排列及特点。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建构太阳系中太阳和八大行星模型,感知太阳系的空间排列及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KT板,橡皮泥,泡沫球,竹签,盘子。

学生:KT板,尺子,橡皮泥,泡沫球,竹签,盘子,学习单,书本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房子模型吗?如果我们要做个教室模型,需要放入些什么东西?”“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教室就是我们的家,那我们的家庭成员放在哪?”(罗列做模型要素)

一、揭示课题

“我们的教室在地球上就是一个点,而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也是一个点,宇宙中有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它就是太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系》”(板书课题)

二、认识太阳系

1.太阳系的组成

“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成员?”(学生说,教师板书)

“冥王星原来属于九大行星,现在为什么被降级了?”(课件出示)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无止境,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太阳系的.组成。”(课件出示)

2.八大行星的位置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那你知道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怎样排列的吗?”

“离太阳最近的是谁?最远的呢?”“地球在水星旁边吗?”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内容,用桌子上的盘子摆一摆它们的位置。”

(黑板上小结,画轨道)

三、建构模型

1.如何做

“今天,我们要在教室里制作一个太阳系中太阳和八大行星模型。那该怎么做这个模型呢?”“这个模型中的物品名称是?”(板书:太阳,八大行星)

“它们的形状,做多大?”(板书:球体)“用什么材料?””今天我们用黏土。”“如何给八大行星定位置?”

2.定大小,距离

“距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平均距离,为什么是平均距离?”

“徐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块边长为1米的KT板,红色区域代表太阳,它宽5厘米,也就意味着最远的行星海王星到太阳的距离是95厘米,那你算算缩小多少比较合适?”

“这是八大行星实际的大小,它用赤道直径来表示,如果我们按照刚才距离的比例同等缩小,最小的水星实际是?缩小到5万亿分之一是多少?能做出来吗?”

“今天在我们课堂上很难实现,看来我们不能等比例缩小,那缩小多少比较合适呢?我们以最大的木星为例,你算算缩小多少比较合适?这是一个泡沫球,它的直径是14厘米,比实际的木星缩小了多少?缩小到10亿分之一,我们看一下,可行吗?

3.温馨提示

4.学生建构

5.交流研讨:

(1)一小组上来介绍自己做的,其它组有没有做错的?

(2)你们组在制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在做模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

“今天,我们利用橡皮泥,竹签等材料,将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构了一个太阳系中太阳和八大行星的模型,这种方法就是建构模型。那真实的太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做模型:物品名称太阳八大行星太阳系的组成

材料橡皮泥等

形状大小球体

位置贴八大行星画轨道

篇9:《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资料。

2、介绍宇宙天体的科普书籍数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

(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③指导阅读:看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图片作出回答。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板书课题)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

(2)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提问: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中,大行星有哪几颗?

学生回答自己对太阳系已有的了解。

(1)我们知道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2)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3)太阳系里有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4)太阳系里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更生 、冥王星。

(5)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三、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 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①谈话:请同学们继续研究,重点阅读、分析图片和资料:“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图”、“九大行星体积比较示意图”、“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以及从太空探测器拍回的一些行星面貌的照片,先找共同的特点,再找各自的特点,并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

②讨论: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概况。

(2)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①根据“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用橡皮泥表示九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②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方案,说说怎样做这个实验。

③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该是多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又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

(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5)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小组合作操作实验:把表中行星与太阳距离按相同的比例缩小,将“太阳”及“九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7)学生游戏:学生做一回“九大行星”,到操场上去围绕“太阳”转一圈。

四、小结延伸。

(1)太阳系是有哪些天体组成的?

(2)在建造模型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

篇10: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2.能感受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遥远,进而感知太阳系的庞大。

3.能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征。

4.能与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太阳系

1.通过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太阳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指幻灯片)。先来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比如: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按什么顺序组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一起看。

(播放录像,师生共同欣赏)

2.通过交流,初步理解太阳系。

师:谁先来说说,太阳系有哪些成员?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发言)

师:你们看得特别认真,知道了许多太阳系的秘密。

(指图)太阳系里有太阳和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它们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出图片)这是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你能试着读读吗?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读)

师:只是读这些大数还是很难想像八大行星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下面我们来个观日旅行,亲自感受一下。(出示表格)

老师想问问你们,你知道是什么把咱们的“神舟七号”送上太空的吗?(火箭)对,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它的速度是每小时27000千米,相当于每秒钟7.5千米,也就是它不到1秒钟就能从咱们学校飞到北国商城。真是太快了!现在我们就坐火箭分别从地球、火星和海王星出发进行观日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出示幻灯片)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从地球到太阳大约需要5556小时,这么多小时是多少天呢?大约是232天。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感言)

师:从地球到太阳需要5556小时,一小时是多少秒啊?(3600秒)从地球到太阳得有多少个咱们学校到北国商城那么远呀!

师:从火星到太阳和从海王星到太阳地时间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出示幻灯片)从火星到太阳需要352天,从海王星到太阳需要,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真是太漫长、太遥远了,然而这只是行星到太阳的直线距离,我们知道八大行星一直在不停地环绕太阳运动,使得太阳系是一个圆盘形,多么庞大的太阳系呀!!现在静下心来,试着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太阳系是什么样的!

(帮助想像):太阳系的中心是巨大的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然后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特别遥远,如果从海王星乘坐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到太阳得需要19年,而且八大行星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3.借助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师:好,睁开眼睛吧。老师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瞬间模型,(出示模型)来看看跟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

师:(指太阳)这是什么?

生:太阳。

师:(指八大行星)它旁边这些星体呢?

生:八大行星。

师:(指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它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指八大行星)八大行星离按顺序排列在太阳周围,这是——水星,然后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它们在自转的同时沿着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指模型)太阳系就是这样一个运动着的井井有条的天体系统。它非常庞大而且拥有无穷的奥秘。

(二)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1.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知道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出示幻灯片,教师读)

(1)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

(2)八大行星的体积有多大?

(3)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

(4)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

师:你还可以研究感兴趣的'其它问题。(出示:我感兴趣的其它问题……教师读)

师:为了帮助你们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表格,

(出示表格)

(见下页)

行星小档案

我们小组想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八大行星的特征跟它在太阳周围的排列顺序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表格)我们该怎么研究,怎么阅读搜集到的资料呢?首先经过小组讨论确定想研究的问题,然后找出需要的内容,再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并且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在表格里,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就从这些问题里面(指图)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你们感兴趣的进行研究,开始吧。

(小组交流,整理资料)

2.汇报交流,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师:大家都有不少收获,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态星哪些是气态星,谁先来说说?大家注意听,看他说的对不对,你有没有补充。

(学生介绍)

师:(指模型)离太阳比较近的四颗行星是固态星,离太阳较远的四颗行星是气态星。它们的体积有多大呢?

生:水星体积最小,木星体积最大;八大行星的体积分别是:......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这些数据,(出示数据)那个小组有补充?

(学生发言)

师:八大行星按体积排序(出示幻灯片)四颗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比较大,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远的行星,而四颗固态行星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体积比较小,它们也是离太阳较近的行星。这是四颗固态行星,谁的体积最大?(地球)地球体积大约是水星的18倍。那四颗就更大了!最大的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体积的1300多倍。如果把它们和太阳放在一起呢?(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感言)

师: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八大行星已经够大了,太阳更大,真不愧是一家之主。太阳系大家庭的八个孩子也就是八大行星有没有卫星呢?

(学生交流)

师:八大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

师:哪个小组研究其它问题了?

(学生汇报)

师:你们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本部分借助模型)

(三)整体感知太阳系,形成太阳系的概念

师:(指图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你知道这个大家庭里还有哪些成员吗?

生:太阳系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有小行星.慧星,流星体.

师:谁再来说说?

生:…….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现在我们再次借助录像来欣赏庞大、壮美的太阳系。(视频)

师:(出图片)太阳系原来有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资格,降级为矮行星,所以现在的太阳系就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师:太阳系非常庞大,也拥有太多的奥秘,今天我们只是认识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你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想知道答案,比如为什么离太阳近的行星是固态星体积比较小,而离太阳远的行星是气态星而且体积大,为什么气态星卫星数量多,为什么金星跟其它行星自转方向不同,冥王星为什么被取消行星资格?彗星为什么会拖着长长的尾巴?等等。.那么,我们就一起继续关注太阳系,更多的奥秘等着你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第二课时

一、提出任务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系的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根据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二、明确方法

师:制作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制作提示。

(一)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二)用2厘米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三)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四)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做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三、自主设计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四、展示交流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各小组交流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篇11:太阳系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2)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4)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2)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76年,上次看到它是1986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2062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4)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1)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2)阅读:课本第52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3)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提问:

(1)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篇12: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

这一段教学充分利用日晷这个教学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提问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日晷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适时地引入一些古代的计时名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下面是科学太阳钟教学设计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资源开发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太阳钟。教科书中的插图,画的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太阳钟,据说是牛顿小时候做的――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记下时间。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多简单,多巧妙!

教材还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º――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本课为学生准备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在阳光下玩手掌日晷。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与前一段紧张、忙碌的观测活动相比,本课内容显得格外轻松、有趣,而前面探究中获得的发现,也将使孩子们对太阳钟计时原理的认识水到渠成,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多看、多做、多思、多议,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一、看太阳辨认时间。

1、前几天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变化,观察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那么一天中太阳是怎样移动的?我们能否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间。

2、让学生描述几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3、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几点钟的太阳。

【评析】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遗体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4、告诉学生当时的时间,说说太阳在什么位置?

二、制作太阳钟,讲述牛顿制作太阳钟的故事。

1、让学生猜一猜牛顿的太阳钟是怎样制作的?

2、画出牛顿太阳钟的草图

3、出示学生上一节课上画的太阳的影子图片。

4、请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的各种太阳钟,研究一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5、讨论: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

三、介绍我国古代发明的日晷,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

1、介绍日晷: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在唐朝以前,日晷是平放的,唐朝的科学家僧一行对日晷作了改进,使日晷成为斜面对着太阳,这样测量的范围更加大一些。

2、像孩子介绍手掌日晷。孩子们会对手掌日晷发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向他们详细介绍使用方法,并带他们去户外计时。

3、当学生对太阳钟产生浓厚兴趣时,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太阳钟。(先画出设计图样,再依照图样制作。也可以利用学具袋里提供的材料,孩子们组装成一个太阳钟。应鼓励他们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画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4、让他们去户外试一式,怎么摆放才能计时准确。

四、认识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

1、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3页提供的各种计时器的图片,讨论一下,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2、孩子们在研究中一定会产生不少问题,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这一方法,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整理有关资料,做一份图文并茂的“计时工具博览”,下节课时带来给大家看。

教学片断赏析

师:日晷是根据什么工作原理制作的?

生:太阳投射在晷面上的指针的影子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时间。

师:仔细观察日晷,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生:为什么日晷上会有各种刻度?

生:古代人怎么读这些日晷?

生:古代人在夜晚用什么计时间?

生:日晷为什么是圆的?

生:日晷的轨针的长短有什么规定吗?

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你们讨论的内容

生分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师:谁能说出晷面上的刻度?

生:晷面上有12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8小格。

生:这12格的名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戍、亥。

师:这些词中那些适合你熟悉的时间相联系的?

生:子夜表示时间

师:对

生:中午、正午也表示时间

师:也对。

生:过去唱戏的中有点卯,可能也是时间的意思。

师:还有呢?

生:戏文中还有:午时三刻,是不是也和时间有关?

师:你们能不能在晷面上找出午时三刻和卯时,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时候?

生观察后: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一点45分,而点卯相当于现在的6点钟。

师:子夜呢?

生:相当于现在的夜里十二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刻钟是15分钟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们现在来算一个帐:一天多少个小时?

生:24小时

师:晷面上有多少大格?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生:12大格,每一大格有8小格

师:一大格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小时?

生:2小时

师:一小格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分钟?

生:15分钟

师:这就是一个刻度表示15分钟

生:噢!原来一刻钟的是这样确定的!

师:现在就沿用了古代人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铜壶滴漏的一个刻度的时间长短,但和日晷的原理一样。

【教学片断评析】这一段教学充分利用日晷这个教学工具,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提问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对日晷这一古老的计时工具,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适时地引入一些古代的计时名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篇13: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1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篇14:六年级下学期第9课《太阳系》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学期第9课《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科学态度:

1.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能对构建太阳系模型的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建构太阳系模型的任务。

教学重点: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关信息,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太阳系行星的资料,用绘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构建太阳系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分析等方法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知道了月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月球围着地球转,地球还会围着太阳转。接下来,我们将视角继续扩大——宇宙空间中,除了地球以外,还有一些天体也在围绕着太阳运转,它们和太阳一起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继续像天文学家那样,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空间中去俯瞰太阳系,开启对《太阳系》一课的研究。

环节意图:教师谈话,从旧知引出新课,激发探究兴趣。

二、认识太阳系

(一)获取初始概念,聚焦问题

1.交流已知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提问:首先,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追问:在太阳系“大家族”中,还包括了哪些天体?

你们还想了解太阳系的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随着我们对宇宙天体学习、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对太阳系的组成、各个行星的特点、运动规律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去了解太阳系这个“大家族”。 (二)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组成

ppt出示学习卡及资料库

教师过渡语:为了让各组同学们更好地展开学习,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资料库以及学习卡。同学们可以借助资料库中的资料,个人或者分组开展学习,是不是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同时把你们了解到的信息记录在学习卡上。

资料库(一)文字呈现了解太阳系基本组成,完成学习卡。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可以和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ppt播放太阳系视频资料

教师过渡语:有的同学通过资料库中的视频进行了学习。希望更多的同学们也能认真观看。

PPT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

教师过渡语:学习卡中提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怎样排列与运转的?通过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边交流,不仅知道了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且还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它运转的八大行星、以及围绕它们运转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同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想去深入了解八大行星的新问题。

教师过渡语: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一定都产生了共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具体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大的行星、最小的行星是哪颗?离太阳最近、最远的又分别是哪一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八大行星,具体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介绍以及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

教师引导: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获取了很多有关八大行星的相关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再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尝试着制作“行星身份证”,可以几位同学分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大家准备笔、硬卡纸和剪刀,动手来试一试。

ppt出示“行星”身份证

(三)实践活动:建立“太阳系”模型

教师过渡语:这位同学很会思考,在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中,他不仅仅局限在掌握数据或者对文字资料的学习上,而是更希望将视角聚焦到宇宙空间中,来看一看太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我们所描述的这样?相信其他同学对此也想一探究竟吧。下面,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我们根据刚才的数据以及前期所了解的内容,试着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处理行星相对大小的数据

教师引导: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想一想,要建立太阳系模型,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考虑?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不仅全面,而且思路清晰,积极动脑筋想到的办法也不错。按照同学们所说,我们先来看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一组数据,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直径作为1个长度单位,其他行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分别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动脑筋算一算,并将计算的结果记下来。同学们是否听明白了,也可以动笔计算一下。

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棒!接下来,根据刚才计算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哪些物体来模拟八大行星呢?大家有好主意吗?

2.处理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数据,进行了合理地核算,接下来,大家可以亲自扮演太阳以及八大行星,根据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特点照着做一做,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状态呈现出来。哪些同学愿意来扮演呢?

3.建立太阳系模型。

(1)在教室里建立模型

教师引导:太阳、八大行星都有同学来扮演了。哪个空间能模拟整个太阳系

(2)到操场上建立模型。

PPT播放视频

①确定太阳的位置,如操场中央。

②依次用皮尺测量出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距离,以太阳为圆心画出近似圆形轨道。

③9名同学分别拿着太阳及八颗行星模型,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站立。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首先回顾已知,聚焦研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动手尝试,建立“太阳系”模型。回顾今天的研究过程,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引导:在刚才所建立的太阳系模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同学们,老师十分认同你们的想法。更欣慰地是看到你们对太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PPT出示银河系结构图

教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中思考:在广袤地宇宙空间中,太阳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学生:宇宙很大,太阳系反而很小。

教师总结:在浩瀚地宇宙中,太阳系仅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太阳系之外,宇宙中还有其他星系吗?下节课,我们会将视角继续扩大,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期待你们在探索宇宙单元有更多的收获。

环节意图:回顾,总结收获。提高模拟研究能力。

四、机动环节

教师过渡语:最后,让我们学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太阳系之歌》

PPT播放《太阳系之歌》音频和歌词

篇15:小学三年级科学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人

1、猜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猜一物。板书:太阳。

2、同学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在太阳下生活、生长,那么,你们对太阳有了哪些了解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3、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写了一封信。(请一学生读信)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赶不上不上来听你们的课。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l-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20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教师板画演示,然后填写数字。进而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比较)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6.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过渡:老师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阳看一看改多爽啊!你们说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

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7.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字握。】

四、练笔

1.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太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教学设计

《种太阳》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太阳系 教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太阳教学设计

科学与艺术课件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相似与差异》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整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