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黑草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理论;②对Fe2+、Fe3+的检验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导学诱思
铁有+2、+3两种价态,单质铁与________反应时生成+3价铁,与________反应时生成+2价铁,与____和____反应时既生成+2价铁也生成+3价铁。
教材回归
1.与非金属反应
(1)与O2:常温下Fe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______;点燃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与H2O反应
3Fe+4H2O(g)高温,______________。
3.与酸反应
(1)非氧化性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性酸
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少量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e+8HNO3(稀)===3Fe(NO3)2+4H2O+2NO↑。
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____。
4.与盐溶液反应
(1)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eCl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FeCl3===______。
二、铁的化合物
导学诱思
(1)用FeSO4制备Fe2O3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蒸干FeCl2、FeCl3溶液并灼烧,最终得到的固体是______。
教材回归
1.铁的氧化物
氧化亚铁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俗称 — 铁红 磁性氧化铁
色态 黑色固体 红棕色固体 黑色固体
铁的价态 +2 +3 +2、+3
水溶性 不溶 不溶 不溶
与盐酸
的反应 Fe3O4+8HCl
===2FeCl3+
FeCl2+4H2O
与CO的
反应
2.铁的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色态 ____沉淀 ______沉淀
与非氧化性酸(如稀硫酸)反应
二者的关系 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现象是____沉淀迅速变成____色,最后变成____色,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篇2:《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高一化学教师黄爱育,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铁的重要化合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铁的重要化合物包括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以及铁盐、亚铁盐等内容。它们的主干知识是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和铁离子的氧化性。但我结合我们平行班的特点,本堂课设计只包含了前两个内容,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构建、用图表进行加深、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强化巩固,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学与问、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形式展现。
通过本节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一些感性的认知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 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 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
(2)教学难点: Fe(OH)2的制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铁的化合物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好铁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并且在前面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又在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为后面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而且平行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也比较活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设计实验,让学生上讲台动手演示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法选取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能更加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实现知识的总结与提升,体验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了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现场用榨汁机榨苹果汁,让学生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一些有关铁的化合物实物及图片,贴近生活,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个板块为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这一块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所以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填写学案上的相应内容,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的学案进一步总结巩固铁的氧化物的知识,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因此在这个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制备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对学生提出来的猜想进行点评后,抽取两位同学一人动手实验,一人观察并阐述现象,分工明确,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关于仪器问题第一次上课我就是用的试管进行实验,不方便投影,也不方便观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就改在培养皿里边投影实验,便于观察。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会发现实验现象与事先的猜想有所不同,抓住这个看似没有成功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氢氧化亚铁不稳定的性质及变化过程的现象,进一步进行思维扩展,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制得较纯净的氢氧化亚铁,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给学生灌输科学探究需要实事就是的精神。最后由氢氧化亚铁常温下不稳定引出氢氧化铁受热不稳定的性质,以及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第四板块是对本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在ppt上例举出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以及某些可溶性的盐,通过加入某些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并且特别强调氢氧化亚铁到氢氧化铁之间的转化,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七、板书设计
虽然有了多媒体ppt和展示台,但印象不够深刻,为了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在板书设计上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便于记录和复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3: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下面谈一谈这节课设计的一些做法和好处:
1、由基本认识引入,对铁有一个初步印象;
2、利用实物认识新事物的性质,避免空洞说法;
3、用实验去探讨物质的性质,培养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4、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验);
5、对比中感受不同,并且认识到创新变化的'作用;
6、实验较多,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在45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7、按照《实验活动报告》进行实验,及时的记录,规范作法;
8、以课本为基础,联系生活,可以设计出很多现象明显的实验,促进学生关心生活。
举一些例子:如研究+2价铁和+3价铁的相互转化,教材只提供了一种情况:氯水将+2价铁氧化成+3价铁。这里只要从理论上总结实现的原理,方法是多样的。而且教材提供的实现是不环保的(氯水有毒,污染环境)。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一些改进,设计出现象明显、有趣、环保的实验:
1、向KmnO4溶液中滴加FeCl2溶液,KmnO4溶液褪色;
2、用H2O2代替教材实验中的氯水进行实验,现象一样明显;
3、取FeCl3溶液,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再加入一片维生素C片,振荡,片刻,血红色褪去;
4、用FeCl3溶液在铜板上写字,提示印刷电路版的制作原理。
篇4:铁及其化合物课件
铁及其化合物课件
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原子序数26,铁单质化学式:Fe。那么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大家知道多少?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
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者据此开展的合作学习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使他们能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
2.化学新课程的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2)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会合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生活中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铁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铁是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的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易于开展且现象丰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体现化学思维方法——分类法和价态观的运用。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并对铁盐和亚铁盐、氧化铁等铁的化合物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对于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支持;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上,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妙。学生可以应用第二章学习的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方法,去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所属的物质类别,从碱的通性的角度去认识铁的两种氢氧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并从化合价角度对铁的化合物进行分类,去预测并通过实验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途径。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对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不熟悉,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实验探究Fe3+、Fe2+的相互转化时会遇到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技能
1、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了解检验Fe3+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与归纳,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在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进行实验设计,初步学会运用氧化还原知识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流程设计: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开始提供了一些常见的含有铁元素的药品,如加入了铁钉的FeCl2溶液和不加铁钉FeCl2溶液,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问题情境。学生实验制备铁的Fe (OH)2和Fe (OH)3,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使学生认识到Fe2+可以转化为Fe3+,为后续探究活动做铺垫;演示实验将KSCN溶液分别加入到FeCl2溶液和FeC3溶液中,使学生了解了Fe3+的检验方法;学生实验用KSCN溶液加入了铁钉的FeCl2溶液和不加铁钉FeCl2溶液,检验结果作为两瓶溶液存在不同之处的证据,引出新的问题未加入铁钉的FeCl2溶液为什么含有Fe3+,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最后提供药品供学生选择,来实现Fe2+、Fe3+的相互转化,目的在于进行实验设计,初步学会运用氧化还原知识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的方法。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开放问题1:通过对提供的含铁化合物的试剂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出的问题将作为驱动任务,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
开放问题2:除了O2,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2+氧化为Fe3+?除了Fe,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将Fe3+还原为Fe2+?
使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利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要实现Fe3+、Fe2+的相互转化,预测需要加入的物质和对应的可能出现的现象,再通过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实验,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实验探究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氯化亚铁的还原性、氯化铁的氧化性;另一方面,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即:根据物质中元素的价态预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选择相应的还原剂或氧化剂与该物质反应以验证该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寻找验证方法检验是否实现了预期转化→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了解学生在知识的获得、学习兴趣、合作精神等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得到实现。
教师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2.编制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3.提供一种尚未学习过的物质(如Na2SO3),让学生制定方案探究它的氧化还原性,评价学生对探究物质氧化 还原性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不只是把情景作为引入的手段,而是把情景作为与问题相匹配的教学线索:在学生观察实验室常见的含铁试剂的观察的真实情景中引出问题,在制备铁的氢氧化物、研究加入了铁钉的氯化亚铁溶液与未加铁钉的氯化亚铁溶液有何不同、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三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参与探究,有多次小组讨论或实验活动,学生的思维深层次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学实效性得到了体现。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活跃程度明显提升。不足之处是,在“设计实验完成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相互转化”阶段,学生交流表达不够充分。这个环节如果处理更加合理,学生对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的一般方法的理解会更好,教学实效性会更好。
篇5:铁和铁的化合物
铁和铁的化合物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
【板书】第三章 铁
第一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一)
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板书】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
【电脑展示】Fe+S ===FeS ;2Fe+3Cl2 ===2FeCl3
3Fe + 2O2 ====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
【板书】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
(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 (稀) =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 (稀) =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
【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DD有H2生成。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
【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 Cu + FeCl2 ;
(2)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Fe2+ >Cu2+ B、Fe2+>Cu2+>Fe3+
C、Cu2+>Fe2+ >Fe3+ D、Fe3+>Cu2+>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
弱氧化剂〔I2、H+、Cu2+等〕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Fe(Ⅱ) Fe(Ⅲ) O2、H2OFe
〔2〕
〔3〕过渡元素次外层上有价电子,常有变价。
【作业】:P47、1、4
注:1、本教案参考了方向东老师发表在《化学教学》20第8期“《铁和铁的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文。在此致谢。
2、本人用此教案和相应课件作课在“河南油田第六届优质课大赛中”夺得一等奖。(2000.11)
3、根据学生的情况,关于“Fe与Fe3+的反应”的内容作课时可以不讲。
篇6:铁和铁的化合物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实验探究。
【板书】第三章 铁
第一节 (一)
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板书】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
【电脑展示】Fe+S ===FeS ;2Fe+3Cl2 ===2FeCl3
3Fe + 2O2 ====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
【板书】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
(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 (稀) =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 (稀) =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
【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有H2生成。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
【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Cu + FeCl2 ;
(2)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Fe2+ >Cu2+ B、Fe2+>Cu2+>Fe3+
C、Cu2+>Fe2+ >Fe3+ D、Fe3+>Cu2+>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
弱氧化剂〔I2、H+、Cu2+等〕 |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
Fe |
Fe(Ⅱ) |
Fe(Ⅲ) |
O2、H2O |
〔2〕
〔3〕过渡元素次外层上有价电子,常有变价。
【作业 】:P47、1、4
注:1、本教案参考了方向东老师发表在《化学教学》2000年第8期“教案设计”一文。在此致谢。
2、本人用此教案和相应课件作课在“河南油田第六届优质课大赛中”夺得一等奖。(2000.11)
3、根据学生的情况,关于“Fe与Fe3+的反应”的内容作课时可以不讲。篇7:铁和铁的化合物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
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
【板书】第三章 铁
篇8: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象上述的金、银、铜、铁等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镧系和锕系)共68种元素,叫做过渡元素。(注:新元素周期表已列出了112号元素)。
【板书】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
【电脑展示】Fe+S ===(△) FeS ;2Fe+3Cl2 ===(△) 2FeCl3
3Fe + 2O2 ====(点燃) 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
【板书】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
(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 (稀) =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 (稀) =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
【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DD有H2生成。
【板书】3Fe+4H2O(气) =(高温) Fe3O4+4H2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
【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Cu + FeCl2 ;
(2)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Fe2+ >Cu2+ B、Fe2+>Cu2+>Fe3+
C、Cu2+>Fe2+ >Fe3+ D、Fe3+>Cu2+>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
弱氧化剂〔I2、H+、Cu2+等〕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FeFe(Ⅱ)
Fe(Ⅲ)
O2、H2O
【板书】小结:〔1〕铁具有较强还原性。〔2〕
〔3〕过渡元素次外层上有价电子,常有变价。
【作业 】:P47、1、4
注:1、本教案参考了方向东老师发表在《化学教学》20第8期“《铁和铁的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文。在此致谢。
2、本人用此教案和相应课件作课在“河南油田第六届优质课大赛中”夺得一等奖。(2000.11)
3、根据学生的情况,关于“Fe与Fe3+的反应”的内容作课时可以不讲。篇9:《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2.了解明矾的组成和净水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氧化铝及氢氧化铝两性的.学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教学难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课 型】新授课
【教 具】氧化铝固体、Al2(SO4)3溶液、NaOH溶液、盐酸、氨水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课 时】1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元素化合物的课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立足所学知识及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知识生长顺序来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实验探究验证的分析问题方法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以期能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铝的性质,那么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铝在自然界中为什么可以存在?
铝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氧化铝。
篇10:《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1.氧化铝(Al2O3)
[展示]氧化铝固体
[观察]颜色、状态(学生回答)
[讲述]氧化铝的熔点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
[板书](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不溶于水 熔点高
[讲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提问]氧化铝不能与水反应,是否能够与酸溶液反应呢?
[实验探索实验]取少量氧化铝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讲述]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氧化铝也不例外。氧化铝能否与碱溶液反应呢?
[学生探索实验]往盛有少量氧化铝的试管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也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氧化铝能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指出]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别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铝和偏铝酸钠。
[板书]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提问]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来写?
[学生板书]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篇11: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课,复习课的要求是将知识点更有序的关联起来,同时结合考试说明和真题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也是始终已上述两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思路的。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进行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中展开对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探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一、通过考纲和真题,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知识点学生都熟悉但又有所遗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迷茫。我在不久前开设了一节联片公开课,也是学业水平的复习课,在开设的过程中,组内老师建议以明确考试要求的方式作为复习课的开头比较妥当。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也查看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学测真题,把与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的要求摘录下来,并进行标注,又摘录了20xx年化学学测真题,并将上面考查的是铁的哪个考点也标注出来。这样的设计与呈现,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二、通过知识网络图整合知识点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金属,也是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查的一种重要金属元素。铁的化合物包括三种氧化物、两种铁盐、两种氢氧化物,种类比较多,知识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此复杂的体系用关系图的方式呈现是最恰当的。但如果一下子把整张知识网络图呈现出来,学生定难接受,效果也比较差,如同看参考书上的'知识网络图一样,很难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真正被接受的知识关联。因此,我是以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同时,不断补充完善整张知识网络图,学生在不经意间建构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也亲手绘制了这张图,对图中每一个物质的定位,每两个物质之间的连线关系都十分清楚。真正让这张图印刻到自己的头脑中。
三、通过对比和归类,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以及铁离子的氧化性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如果只是这样呈现给学生,接受和应用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我从常见的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两个题型呈现出来,即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多种鉴别方法,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除杂问题。学生在围绕这两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要运用上述知识,学生如能正确运用知识进行离子的鉴别和除杂,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回答在知识网络图上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楚图中铁三角之间的关系,也使物质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具体、有用、与解决问题息息相关。
四、通过实验设计和改进,训练思维的多面性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复习课虽然不需要演示实验进行点缀,但更需要更高层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这节课中有一个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值得去探究和改进。虽然在新课中老师也或多或少的提过关于此实验的改进方案,但学生经过一年的时间遗忘了不少,另外,结合我最近参加的教研活动,有一位老师提出的关于此实验的新方案,我认为在这个实验上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下改进的方案,是一个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想法,经过启发后,大部分同学的记忆被唤醒,能提出一些常规的改进方案。这时候我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在大禹之前,都是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而大禹完全颠覆了前人的思路,改成了疏通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以及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
本次课由于准备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结构把握的还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前半节课略显松散,后半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有些匆忙,尤其是关于实验设计的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篇12: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我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从生活常识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铁是过渡元素的代表,本节以铁的性质为重点,引出铁的化合物和铁离子的检验。因此铁的性质,尤其铁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自身的经验,通过分析,得出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知识结构,活化其思维,发挥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学生讨论,铁的化学性质逐条完成,但规律性不强,这时我再加以点拨。接着可以提出几个问题:铁在这些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发生吗?铁的作用是什么?本节课“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描绘出来了,铁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当遇到弱氧化剂时就生成亚铁化合物;遇到强氧化剂时就生成铁化合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实验验证性质,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加强形象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种元素存在形态不同,颜色竟有如此大的差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积极求索的感情,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1、学生主体、培养探究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先将新课的内容归纳为几个讨论题,让学生预习,在课上由学生围绕讨论题发表意见,寻求新知识。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填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或教师自己没想到或未采用的方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个性。多鼓励和培养学生冒险精神,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强化进取精神以激发创新意识。
2、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化学重要的就是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学生实验,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实验,不仅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化学知识,还通过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实验指导中可以提出科学家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难题的实例,从而给学生以创造性思维的启示。
篇13: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学生活动:轴承:硬度大, 耐火材料:熔点高
展示:宝石图片
小结:宝石装点了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可是使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啊……
转:通过Al2O3物理性质的学西,我们还了解到Al2O3不溶于水,那么铝元素就不易进入我们的人体。这火锅怎么处理,看来我们得从Al2O3的化学性质入手分析。
学生活动:写出Al2O3分别和盐酸和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2)跟碱反应 Al2O3+2NaOH=2NaAlO2+H2O
知识回顾:Na2O 、CO2、Na2O2各属于哪类氧化物?
学生活动:Na2O 碱性氧化物、CO2酸性氧化物 、Na2O2过氧化物
思考:Al2O3属于哪类氧化物?
学生活动:两性氧化物
小结:看来,这铝锅上的酸汤鱼还是不吃为妙!
练习:别急,小王同学可不一定相信你的说法,这不,他又出了个思考题给你们了,加油,就让小王心服口服。
如何除去混在氧化铜中的氧化铝?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转;看来,Al2O3可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了。瞧,他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新朋友:Al(OH)3。现在,我们一起走入Al(OH)3的世界吧。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探究1:
向装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Al3++ 3NH3・H2O===Al(OH)3↓+ 3NH4+
将所得的沉淀分装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都溶解。
Al(OH)3 +3H+ ===Al3+ +3H2O
Al(OH)3 + OH-===AlO2-+2H2O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探究2:
氢氧化铝与一般的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向装有硫酸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2++ 2NH3・H2O===Mg(OH)2↓+ 2NH4+
将所得的沉淀分装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滴加盐酸的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解,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解。
Mg(OH)2 + 2H+ ===Mg2+ +2H2O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1、氢氧化铝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溶液,不能溶解在弱酸弱碱溶液中。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是指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思考与交流]: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铝?
[走进生活]:某胃病患者胃酸过多,如果你是医生,你用什么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学生活动:用小苏打(NaHCO3)或氢氧化铝[Al(OH)3], 如果该患者有胃溃疡,就不能用小苏打。
介绍:氢氧化铝的其它化学性质:
2、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Al(OH)3Al2O3+ 3H2O
3、氢氧化铝性质的应用:静水
明矾化学式:Al(SO4)2・12H2O十二水硫酸铝钾。
Al(SO4)2电离方程式: Al(SO4)2=++Al3++2SO42-
小结:Al2O3、Al(OH)3的两性
附学生实验报告:铝的重要化合物实验探究
篇14: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课题:
铁的重要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有些实物在实验室找不到,有些实物不能搬入教室,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又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教科书:
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本课时的内容排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不仅使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灵活而丰富,而且可以把前面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不断的复习巩固。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和自主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意愿。
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特别是在学过了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他们大都掌握了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看上去多而难,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以所教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以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己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掌握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讨论,掌握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3、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理解;
4、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知识系统化与分类的方法,充分认识探究重要物质性质的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硧:化学不仅是知识的,更是生活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
说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就是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操作技能。
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关于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进行结论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新课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第二部分:
新课进行。对引入的图片中所涉及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进入本课时的新课教学过程。
1、铁的三种氧化物:列表比较铁的三种氧化物。包括它们的俗名、组成、化合价、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2、铁的氢氧化物:探究实验一:指导学生按书本60页进行[实验3-9]氢氧化物的制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二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3、铁盐与亚铁盐:
⑴Fe3+的检验:
探究实验二: 按书本61页的内容⑴进行[实验3-10]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三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⑵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探究实验三: 按第61页内容⑵科学探究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第三部分:
[实践活动] 明矾与铁盐净水
第四部分:
教学延伸:例题和课堂练习。
第五部分:
教学巩固
归纳小结:
⑴铁的氧化物、种类及性质
⑵铁的氢氧化物的种类、制备方法及性质
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及Fe3+的检验。
第六部分:
布置作业
篇15: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学习碳族元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联系碳的已学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金刚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认训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科学品质:在学生从书本和课堂汲取知识的同时,介绍我国古仿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和当代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成果。在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的陪衬下,使化学学习不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为学生构架一座从书本知识到现代科技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科技文化素养。理解更多的现代相关科学理论与技术。
科学方法:通过对硅晶体样品、金刚石球棍模型、硅晶体常温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观察,进行“观察方法”这一自然科学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间作用力与晶体类型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会把平面图想像成空间结构,又能把空产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言
展示
讲述
展示
中国誉称“瓷国”。陶瓷是我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原始陶器大约是1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陶”作为历史上第一种人造材料成为人类摆脱蒙昧的时代标志,秦兵马俑的制造展示了当时制陶规模和高超的动手术与艺术水平。
秦兵马俑图片或录像。
瓷器在东汉晚期发明,到宁朝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柴”、“汝”、“哥”、“钧”、“定”、“官”几大名窑,其制品工艺之精湛达到“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古陶器的图片或录像。
观看兵马俑图片或古瓷器图片、录像等。
设问
展示
讲解
你能否举出在现代社会中含硅元素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吗?
体现现代文明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图片,如:加上“硅窗”的保鲜袋,超导材料,电子陶瓷,集成电路等。
能源、材料、信息,是文明的三大支柱。而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前提是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的突破。硅在现代电子,航空航天,敏感材料,超导材料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努力夺回世界材料科学的领先地位,再创中国材料科学的辉煌。
回答:含硅元素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有用于制造电脑的半导体材料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用于信息传递的光导纤维。玻璃、水泥以及超导材料等到。
联想我国古代历史发明的辉煌的同时,了解当代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设问
讲述
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又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存量?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7.72%,仅次于氧居第二位。在宇宙范围内,硅的存量次于氢、氦、碳、氖、氧、氮,占第七位。
回答:硅是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的一种元素,它的含量仅次于氧居第二位。在宇宙范围内的存量不清楚。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指导阅读
板书
讲述
展示
设问
阅读课本第3页,第一、二自然段。
一、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硅晶体样品或彩图。
请同学描述一下单质硅的色态?
阅读后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在自然界中无单质形式存在的硅,只有化合态硅。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
回答: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板书
硅的物理性质
讲述
展示
投影
提问
展示
投影提问
在当今时代人们已能通过仪器观察一些物质的原子排列状况,1990年美国等少数国家首先在
-296℃的低温下移动了原子。
1993年中国生物学院真空物理实验室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硅原子形成约2nm的汉字中国图片。
(见附1)
硅晶体结构平面图。
1.画出平面图中硅晶体的最小结构单元。
2.画出最小结构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在金刚石和硅晶体结构中,由碳原子或硅原子直接相连形成的最小环上有_____个碳原子或有____个硅原子。相邻的Si―Si键角_______,相邻的
C―C键角_______。
回答: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同样最小的硅原子环上有6个硅原子。键角均为109°18′
投影
键长
键能
晶体硅
2.35×10
222KJ/mol
金刚石
1.55×10
345KJ/mol
提问
通过以上对硅晶体与金刚石晶体结构的对比,请你分析一下结构对它们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回答:硅晶体与金刚石同属原子晶体,均为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无限伸展成空间网状结构。它们的物理性质特点为硬度大,熔、沸点高。但金刚石的键长短,键能大,所以其硬度,熔、沸点高于晶体硅。
C N O Si
总结
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同属原子晶体,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种晶体的熔、沸点高低顺序?
晶体硅的物理性质:
1.硅的熔、沸点高,硬度大。
2.由于硅原子半径大外层电子受核引力较小,因而是具有一定导电能力的半导体。与处于两性线附近的锗一样,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讨论思路:
1.构成原子晶体的微粒为原子;
2.晶体内结合力取决于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
3.周期表中 各原子位置。
得出结论:
原子半径: Si>C>O
键长:C―C 熔沸点: 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硅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讲述 投影 归纳总结 我们知道,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能跟氧气等物质反应。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碳以及元素周期律知识,讨论归纳出一些硅的化学性质? 碳、硅化学性质对比表(见附2) 碳、硅为ⅣA元素,最外层4个电子,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点:常温时性质稳定,加热时可与O2、Cl2、H2等许多非金属反应。碳和硅都具有还原性。硅可用做炼钢时的脱氧剂。不同点:SiH4不如CH4稳定。硅可与氯气直接反应,碳不能与氯气直接反应,硅,的非金属性比碳弱。另外硅在常温下可与氢氟酸、强碱反应,碳则不能。 学生可能的回答: 1.硅、碳同属ⅣA元素,最外电子层有4个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2.也可发生的反应。 Si+O2 将碳、硅化学性质对比表记录于笔记中。 板书 指导阅读 讲述 提问 四、硅的制法 课本第四页 用适量碳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将粗硅与氯气在高温下反应,得液态不纯的四氯化硅,经分馏提纯用氢气还原即可得纯硅。 写出以上各步制纯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根据所讲的知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C+SiO2 Si+2Cl2 SiCl4+2H2 板书 投影 讲述 小结 五、硅的用途 硅的应用树状图(或用电脑制作的课件来代替)。(见附3) 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新思维、新方法层出不穷。人们正朝着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的目标冲刺,多少奇迹展现眼前。到寻时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丁神灯一样,几乎无所不能,样样遂人心意地安排。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 观察与思考。 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随堂检测 1.在反应3C+SiO2 A.1∶3 B.3∶1 C.2∶1 D.1∶2 X Y Z 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并对硅酸的组成、性质及硅酸盐的组成和用途形成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一定的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二氧化硅和硅酸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间关系。 科学品质:通过展示水晶样品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里美的感染与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对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用途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需要;通过对联国陶瓷发展史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由结构入手认识性质,由性质认识用途的方法;由模型入手认识微观结构的方法;能表格来处理资料等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由结构入手认识性质,由性质认识用途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表格处理资料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言 板书 在地壳里,硅的含量在所有元素中居第二位。在自然界里硅只以化合态存在。你能写出一些硅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硅的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先乍二氧化硅的结构及性质。 二、二氧化硅 写出上些含硅化合物的化学式:SiO2、Na2SiO3、H2SiO3 设问 你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常用方法? 对于二氧化硅可采用其中的什么方法? 分组讨论。 纷纷说出前面学习中用过的方法。 讨论后说出可用“通过结构认识性质”的方法,同时又与二氧化碳对比进行研究。 讲解 展示 投影 天然的二氧化硅分为晶体和无定形两大类。石英、水晶、硅藻土等都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怎样? 一块水晶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描述。指导学生对比后填写表1-1中的物理性质。 表1(见附1) 描述二氧化硅,填写表1中物理性质中的内容。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设问 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为什么二者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请阅闱课本第5~6页二氧化硅的结构部分,填写表1-1中二、三两栏。 回答:结构不同。阅读课本找出原因是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而二氧化碳为分子晶体。 填写表格。 设问 软件演示 二氧化硅晶体的空间结构如何?如何理解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模型。 观看后回答:SiO2晶体是立体网状结构。在SiO2晶体里,每个Si周围结合四个O,同时每个O与两个Si相结合,在SiO2晶体中原子个数比为1∶2,因此用“SiO2”这个式子表示二氧化硅晶体的组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问 联系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设想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可能会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CO2的化学性质:思考后回答:SiO2的化学性质为能与强碱反应,又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指导阅读 请阅读课本第6页化学性质部分后填写有关SiO2 、CO2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后填写化学方程式。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设问 投影 比较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点。 二者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点。 (见附1) 对比后回答异同点。 设问 为什么二者与碱性氧化物反应时条件有差异? 思考后回答: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且Si―O键键能大。 设问 二氧化硅的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页用途部分。 二氧化硅还有哪些用途?分组讨论。 阅读后小结二氧化硅的用途。小组讨论后发言:可用于光导纤维、制宝石、制单晶硅、制玻璃等。 板书 设问 演示 三、硅酸 硅酸盐 1.硅酸 实验室如何制得硅酸? 将1∶2的HCl滴入饱和Na2SiO3溶液中,观察现象。 回答:可用H2SO4、HCl、H2CO3与硅酸盐反应。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讲解 投影 这里看到的白求恩色胶状沉淀是原硅酸,它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稳定,易失部分水变成白色粉未状的硅酸,所以SiO2对应的水化物有两种。根据性质填写原硅酸、硅酸、碳酸的对比表。 表2(见附2) 感知原硅酸、硅酸的不同及相互转化。填写表2中的内容。 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设问 硅酸与碳酸相比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如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思考后回答:碳酸强,因为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回答: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指导实验 验证碳酸比硅酸酸性强。 演示: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其他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讲解 板书 设问 下面我们了解硅酸盐的知识。 2.硅酸盐 什么叫硅酸盐?阅读课本第8页第一段。 阅读教材,理解硅酸盐是指硅酸、原硅酸和由它们缩水结合而成的各种酸所对应的盐。 讲解 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有什么用途? 回答:制硅酸。 讲解 展示 板书 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硅胶样品 3.硅酸钠的用途 (1)制硅胶 观察硅胶。 记笔记。 设问 演示 Na2SiO3还有哪些用途?请观察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用玻璃塞塞紧的长期装水玻璃的试剂瓶,拔其瓶塞。 观察到瓶塞拔不出。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演示 将用水玻璃浸过的且已干燥的布条放在火焰上烧。 将用水玻璃浸过的长期存放的鲜蛋敲碎。 观察到布条没有燃烧。 观察到鲜蛋没有坏。 设问 板书 由这几个实验事实说明Na2SiO3有什么用途? (2)粘合剂;(3)耐火材料;(4)防腐剂。 纷纷说出Na2SiO3的用途:作粘合剂、耐火材料、防腐剂等。 讲解 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为了方便记忆和计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书写顺序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两种金属氧化,则活泼的在前,较不活泼的在后。 记忆硅酸盐氧化物形式表示的规律。 设问 请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钠[Na2SiO3]、镁橄榄石[Mg2SiO4]、高岭土[Al2(Si2O5)(OH)4]的组成,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Na2O・SiO2 2MgO・SiO2 Al2O3・2SiO2・2H2O 讲解 粘土也属于硅酸盐,其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可用于制造水泥和陶瓷。 感知粘土的成分和用途。 设问 硅酸盐种类很多,用途很广,试举例说明。 纷纷说出硅酸盐的用途:制玻璃、水泥、陶瓷、砖等。 设问 讲解 为什么在英文中用China表示中国? 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目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还需各位作出不懈努力,宏扬民族文化精髓。 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见效是中国人发明并最早使用,欧洲人视中国陶瓷为无价之宝,所以欧洲人把瓷器叫做“China”久而久之 “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 讲解 设问 请大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在这节课中,你我对化学与社会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思考后回答:二氧化硅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回答: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很紧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 作业 课本第9页第4、5、6题。 随堂检测 1.你学过的原子晶体有哪些?其中属于化合物的是什么?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 3.下列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后无沉淀的有。 A.CaCl2 B.Ca(ClO)2 C.Na2SiO3 D.饱和Na2CO3溶液 检测答案 1.金刚石、单晶硅、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 2.SiO2+2NaOH=Na2SiO3+H2O 3.(A)(B) 《铁和铁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教的过程,更重视学的过程;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素质的开发,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以《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节为例,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以期与同行磋商。 一、结构决定性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铁是过渡元素的代表,本节以铁的性质为重点,引出铁的化合物和铁离子的检验。因此铁的性质,尤其铁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核心。 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是:结构―性质―应用,这也是化学学科学习的方法之一。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铁的原子序数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通过分析,画出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再着重讲解铁的原子结构特点:次外层不是2个或8个电子而是14个电子。铁的价电子不只有最外层2个还有次外层部分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铁原子能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而呈+2价;也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1个电子而显+3价,铁通常有+2价和+3价两种价态,即铁是变价元素。 从分析铁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铁的`性质,遵循物质研究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的结构决定性质这句话的涵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至于铁的具体性质,我引导学生根据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及铁原子结构特点自己推测,再看书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结论形成的过程,活化其思维,发挥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学生整理,铁的化学性质逐条定格完成,但较分散,规律性不强,教师适时点拨。铁的这些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发生吗?铁的作用是什么?本节课“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描绘出来了,铁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当遇到弱氧化剂时就生成亚铁化合物;遇到强氧化剂时就生成铁化合物。师生共同将常见的强氧化剂和弱氧化剂归类总结,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也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最后小结:铁的反应生成物中,铁的价态一般与反应物性质有关,也受反应物的量影响;也有不一般的,如铁在浓硝酸或浓硫酸中钝化;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及铁在氧气里灼烧,铁的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这样总结完善,培养学生正向迁移能力。经过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师生分析,学生总结,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在分析中逐步分散――铁的变价。教学中由结构到性质的分析,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养成动脑思维的习惯,而形成良好的学科素质。 二、实验证实性质,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铁的化合物常有不同颜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验直接感受化学中颜色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颜色证实物质的存在及检验物质的性质,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特色。 首先展示纯净的铁片,铁的三种氧化物样品。经过观察推陈除新,原来纯铁不是黑色;同为氧化物,差别真不小!通过实物观察,加强形象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种元素存在形态不同,颜色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再让学生观察实验台上氯化亚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硫酸铁溶液的颜色,从而得出Fe2+水溶液为浅绿色,Fe3+水溶液为棕黄色。化学中实物的静态美给人以美感,而动态美则给人以灵感。 铁的氢氧化物教学,则用开放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独立操作,成功地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他们的创新,要使学生经常意识到,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它不是表现在结果的新异上,而是表现在形成思想的基础以及思考过程的个性。创新的思维,总是在经历挫折后才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积极求索的感情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动手实验时,让学生先制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再制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用常规操作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则以失败告终。教师导疑Fe2+有什么性质?学生顿悟,重新操作,但生成白色沉淀很快就变色。教师再问,成功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个别学生想到用煤油隔离空气,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操作,实验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失败的实验中找到灵感而取得成功。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 用自己的智慧,实现化学实验中的反应美。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铁的化合物教学中,用有趣的颜色及实验将知识串联,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素质。 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提高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快捷灵巧;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和方法都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它们反过来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好基础知识同时要进行能力训练,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在能力培养中学好知识,形成学科素质。把知识、能力、方法融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质量也会稳步地上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 我很重要 教案 ★ 铁凝散文 ★ 铁皮鼓读后感 ★ 关于高铁的求职信篇16:《铁和铁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17:《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合集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