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身蜈蚣白蘸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示儿》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示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示儿》阅读答案
1、朝廷的军队
2、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爱国,希望国家统一。
篇2:《示儿》阅读答案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示儿 陆游 阅读答案
示儿 陆游 阅读答案
《示儿》
陆游
sǐ qù yuán zhī wàn shì kōng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dàn bēi bù jiàn jiǔ zhōu tóng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wáng shī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rì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jiā jì wú wàng gào nǎi wēng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练习:
1九州在诗中是指 —————— 乃翁是指 ——————
2这首诗看出作者 ———————— 的情怀
3作者希望【王师】是——————————
4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
答案:
祖国 你的父亲 不忘收复中原,祖国统一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是故都汴京回归祖国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篇4:示儿陆游阅读答案
示儿陆游阅读答案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阅读答案一】
1.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元:________ 但:________ 无:________
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谁?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元——本来。,但——只。,无——不要
2.“乃翁”指的是诗人自己。
3.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陆游在写这首诗怀着怎样的心情
4、《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要问他那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是强烈的爱国之情、怜惜之情、和悲伤!他期待祖国统一,临死还不忘让儿子在祖国统一时告诉他!同时也为自己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惋惜!
【阅读答案二】
1.解释诗句中粗点的词。
元:________ 但:________ 无:________
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谁?
答: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
4.用你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答:________
陆游《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篇5:古诗《示儿》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 诱导创新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示儿》说课稿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
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农民很悲伤…… )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
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篇7:示儿-古诗
示儿-古诗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但: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 乃:你 ,你的。
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原来。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无:不要。(为通假字,通“勿”)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词鉴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篇8:陆游《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篇9:陆游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 一作:原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篇10:《示儿》说课稿
《示儿》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彰显我校高段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即:“五步教学法”,力求把课堂还给
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精读古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
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的.无
比渴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策略:
1、教法:点拨、诱导。
2、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语练。
(二)谈话导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氛围。
(三)预习展示:随意指定某组几号汇报,这样既彰显个性,又提示学生
注意倾听。师适时评价。
(四)、生疑、解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五)、知识拓展: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你想到什么?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六)、感情升华:师生再次配乐吟颂这首诗。
篇11:《示儿》说课稿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篇12:《示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也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音韵之美。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读领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给学生提供动口读、动脑想、动情说、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想、说、写中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说教具使用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更加有效地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之美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计理念:本环节我通过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做到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环。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试说后,就与同桌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我首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继而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指名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在理解这两句诗的基础上,我顺势抛出两个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这是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对宋朝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就水到渠成。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学生多元回答的基础上,我把它概括成: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我适时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后,我动情地发问: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那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心情又是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后,我随即板书:遗民泪尽 哀
当学生真正领悟了这种国破之痛后,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一定会悲情更浓、痛味更足。
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造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悲局面,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我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引领学生到当时的临安去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在指名朗读,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那么诗人除了为“不见九州同”而悲,还悲的是( )、( )、( )。
经过一系列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读。
★ 示儿 陆游
★ 示儿 古诗
★ 示儿教学设计
★ 《示儿》的改写
★ 陆游示儿读后感
★ 示儿的作文
★ 示秬阅读理解答案
《示儿》阅读答案(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