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7 03:39:39 作者:taobaowang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aobao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美。

2、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能仿说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开展想象,练习说话。

三、教具准备:

1、投影片4张(火烧云像马、像狗、像狮子)

2、表现火烧云色彩的纸片(7张)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本课时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火烧云上来时美丽的霞光。这节课我们将欣赏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变化多姿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略读课文3——6自然段,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哪两方面的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2、细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4个“一会儿”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b、红彤彤、金灿灿……说明颜色变化多

(3)指导朗读

(4)再读表示色彩的词语,找出结构特点,并仿写

红彤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紫半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4、5、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试着让学生说说眼前的景象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指名回答:

相同之处:先写……出现,再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的变化

(4)引读课文

(5)说说不同之处,再读课文

(6)仿说一段话

小组讨论准备

指名上台说

导入:火烧云是如此美丽,可是时间不早了,它要下去了,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恍恍惚惚”的意思,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完成作业本上第5题(2))

(四)齐读二、三两段,并质疑。

篇2: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之作。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过程。重点写了“上来”部分。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地在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作者用7个“……了”的句子向我们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景象。

因此,本段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的多、美和变化的特点。后来又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了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

最后写它们不见了的变幻过程。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现状变化之快,之美,之幻,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感受火烧云变幻的特点。

2.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对直观的,所见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对色彩和形状比较敏锐,有较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抽象思维就较欠缺,还有就是平常很少认真观察,在脑海中缺乏已有的形象,这是阻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2.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掌握本课知识,能够更好自主学习,我在上本课的几天前就布置学生认真观察朝霞或晚霞,并做下记录。这样在学习本课时,学生不仅热情高涨,积极性高,而且学得比较轻松,较好的达标了。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造句及写“ABB”式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现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变化。

4.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2—3分钟)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8—10分钟)

先弄清观察顺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23—25分钟)

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现状变化。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2—3分钟)

梳理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篇3: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节。

2、学会生字4个,词义6个,并积累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写景物。

4、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写景的方法。

难点:

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文,了解大致内容,给文分段。

2、学习第一段,初步理解作者通过其他事物来写霞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令人神往,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或日落时天边出现的红霞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吗?

板题:火烧云

二、听课文录音

1、听录音,听准字音,并划出什么是火烧云(这一句话)

2、交流: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理解“烧”

3、齐读。

三、轻声读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并给文章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

时间顺序:一、(1-2):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

二、(3-6):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三、(7):火烧云下去时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这段主要描写什么?

2、这段写没有直接写霞光?作者通过哪些事物来写霞光?用“——”划出有关事物?用“-----”划出前后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霞光

小孩的脸——红红的大白狗——(红)

老头儿——金胡子红公鸡——(金)

黑母鸡——(紫檀色)

4、齐读第1节

读到这你有没有疑难?

5、讨论:为什么要通过小孩、老头儿、狗、鸡等描写霞光不直接描写霞光?

6、小组汇报结果:

更准确、细致表达火烧云霞光的颜色,描写了火烧云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这种衬托的方法我们值得学习下齐读体会。

7、齐读体会

五、作业:

1、字词抄3遍。

2、读熟课文。

篇4:薛法根《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懂得善待生物,爱护生命,追求和谐世界。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习题引导,讨论。

一、新课导入

利用《让世界充满爱》中的歌词“如果人人都献出你爱,这个世界就充满美好的阳光!”

二、作者资讯

三、预习检查

“读一读,写一写”栏词汇掌握情况

四、课文朗读训练

范读课文——个人朗读——集体朗读(选读)

五、课文内容把握引导

(一) 整体把握

(二) 人鸟亲近的过程

1、人鸟亲近的因果(讨论)

原因(人为) 结果(鸟状)

⑴“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在鸟笼上” →“格外轻松自在”

⑵“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⑶“我不去伤害它” →“蹦到我的杯子上”

⑷“抚抚它细腻的绒毛” →“友好地啄两下我手指”

2、表象:“离我较远”→“一点点挨近” →“淘气地陪伴我” →“居然落在肩上”

3、心理:怕人→胆大→亲近→信赖

(三) 启发(结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六、主题把握引导(讨论)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篇5:《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

薛法根

师:看看黑板上的生词,哪个小朋友会读。

生: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

受尽屈辱

兵败会稽

师:其他小朋友会听,会听的一定会读。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现在看看这四个词,从下往上看,有什么联系吗?

生:从下往上看,是课文的内容,这几个词把课文连起来了。

师:是的,每一个词都表示了课文中的意思。现在老师请大家用上这四个词,用几句话简要地把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先练练。

学生自练。

生:两千多年前,。。。。。

师:能用几句话,就简洁地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说,这次,请每个同学认真听。

生:两千多年前,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向吴国求和。。。

师:说得很好,每个同学学了课文之后,都要用非常简洁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会读书的标志。这篇课文讲的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后,到吴国去做奴仆,奴仆你们见过吗?

生:就是服侍别人的。

生:就像现在的保姆。

生:奴仆的意思就是帮大王养马的。

生:就是侍候大王。

生:大王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就是帮有钱的家主做事。

师:两千多年前的奴仆和我们现在的保姆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把它画出来。

师画。

师:低着头,哈着腰,看见别人来就这样。(动作)

生:守门人。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女人,虽然很听话,可是还有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你觉得这样的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过得很苦。

生:从来没有好日子过。

师:这样的女人在古代被称为奴。所以奴在古代指女人,日子过得很悲惨。

师:再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和女人过的日子又不一样。

师画。

师:这种人头上要戴着刑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者是战俘,这种人,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像长着尾巴。这样的人像什么?

生:像动物。

师:如果别人给你放了根尾巴,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别人看不起我。

生:我会怒气冲天。

师:这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把人当人看。

齐读侮辱。

师:就是欺负别人,也叫欺侮。

师:这样的人委屈吗?这对他来说就是屈辱。

齐读屈辱。

师:这样的人,被人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这样的人就叫什么?

生读“仆”。

师:这样的人在古时候是非常悲惨的,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勾践是在兵败会稽后,去吴国做奴仆,他会被怎么样地侮辱,受到怎样的屈辱呢?读课文。

师:谁来读。

生读“勾践夫妇。。。。。。。。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不读了。现在想想,越王受到了哪些屈辱,他认为是做奴仆的事情?

生:他们在吴国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师:什么叫舂米推磨。

生:拿米放在里面磨,拿棒戳。

师画图。石臼。

师:看图,就这是舂米。

师:推磨见过吗?

生:见过。

师:在哪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生:我在家里见过。

生:我在乡下见过。

师:都见过,推磨的活你们见过吗?累吗?

师:非常累,人都干不动,所以让驴干。

师:一起读读。

师:小朋友也去舂米推磨,是屈辱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勾践是的?

生:因为他本来是很大的,现在是很小的。

师:说说清楚。

生:本来是国王,现在是奴仆。

生:他是无奈干的。

师:是的,被逼无奈。

生:一个国君,去舂米推磨,所以是屈辱。

师:课文中其实还没写完越王受的屈辱,谁知道其他的事。谁在课外书上见过?

师:没有吧,老师告诉大家,有一次国王生病,医生要验大便,国王让谁尝大便呢,就是勾践。

师:像这样的屈辱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受尽屈辱”这几个字的分量。一起读。

生读。

师:这样的屈辱整整受了三年。

师:这句话如果这样说: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说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就说明他干得时间很短。

师:为什么这样说时间就显得短了。

生:如果说才干了三年,说明他们还想干。

师:如果这样,他们干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可是,如果是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说明什么。

生:很苦。

师:是啊,受尽屈辱,一起读读。

生读。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他了不起,就了不起在,他能做到一个字,忍,他忍的是什么?辱。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忍辱负重。

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请自读第四自然段。

指读。

生:白天。他。。。

师:先停一停,就这叫-

生齐:卧薪。

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齐读。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师: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虽然只写了一个词,可是很重要。

生:他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师:卧薪尝胆不但要想,还要有行动。

生:他亲自下田耕种。

师:要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他和老百姓一起发愤,努力。

师:所以卧薪尝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他要下田耕种,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要发愤图强。

师:老师还有问题,如果他回到越国以后,还要舂米推磨,还要下田耕种,他会认为这是屈辱吗?

生:不会的,因为是在自己国家干,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师:在越国他是主人,在吴国他是奴仆,是被逼的。

师:所以这不叫屈辱。他这样干了多少年?

生:二十多年。

师: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意思可能人人都懂,可是他包含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从书中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学到这里,我要问大家,课文中的勾践卧薪尝胆,因为他要报仇雪恨,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

生:其他国家都不和我们打仗。

生:我觉得表面上的意思是不需要的,里面的意思是需要的。

师:我觉得你说得还不清楚,能说得清楚点吗?

生:外面的意思就是睡在柴草上吃苦胆,是不需要的,可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需要的。

师:是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这个苦胆,尝的是什么?

生:尝是的精神。

生:胆量。

师:就是要有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齐读。

师:有人将这个故事写了一幅对联,我把他写出来,写完看看哪个小朋友能记住。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个建议,建议大家回去看课外书,或者问一下父母,如果同学们采纳老师的建议,我会感到非常高兴,愿意吗?

生:愿意。

师:刚才老师说的话中,有一个词出现了三次,是哪个?

师:再听一次。

生:建议。

师:有一个词,容易和建议混淆,是哪个?

生:意见。

师:说出来的是建议,不说出来的是意见。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人,吴王。我们给他提个建议好吗?

生:我建议你要听你谋臣们的话。

生:我有个建议,要是太相信勾践的话,你一定会吃亏的。

师:勾践是个坏人吗?

师: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卧薪尝胆讲的是勾践,项羽是个英雄,有人说勾践不是英雄,这个问题,回去和父母朋友讨论。这幅对联,我建议大家记在心里,会终生有用。

[《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出来。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

生:雪儿是在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孤独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非常寂寞的情况下来到我的生活里的。

生:雪儿是在我向往到外面去却又不能去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真是无奈!

生:雪儿是在我单刀有点无聊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师:没事可做,无聊至极!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儿忧伤。

师: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而是通过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作者是通过“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师:一个“只剩下”,一个“多么向往”,用得多么贴切、传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生:(读得都很有感情)

师: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请你往下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

生:(认真阅读课文)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生:我给雪儿洗澡、在它的伤口上敷药。

师:那是给雪儿疗伤。(板书:疗伤)

生:我是这样对待雪儿的: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

师:(高兴地)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这次的回答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用上了“疗伤”。

生:加了“在……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师:这样说,就更加具体、明白了。谁还能这样概括下面的内容?

生:在雪儿变得雪白雪白的时候,我给它取名字。(板书:取名)

生:在我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板书:期盼)

生:。(板书:欢呼)

生:在雪儿又飞回阳台,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把雪儿轻轻捧起。

师:干什么?

生:祝福雪儿重返蓝天。(板书:祝福)

生:在雪儿飞回蓝天的时候,我为雪儿感到高兴。

……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儿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师: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读书,还要从那些含情脉脉的句子里读到作者的那颗跳动的心!比如这个句子:“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你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能体会到那颗心吗?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雪儿的爱心。把自己的家当作雪儿的家了。

生:我读出了作者有一颗同情心。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为一只鸽子疗伤,待它这么好。

师:你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他有一颗良心(众笑)。

师:对啊!我们从这句话中能读到那颗善良的心,简称良心(众又笑),那才算真正的阅读。

师: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我们更要从“我”为雪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比如这样一件事:(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会一个人去看蓝天白云吗?会天天去看吗?而作者却和雪儿天天去看蓝天白云,他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书品味)

生:我一个人看蓝天白云是很孤单的,而和雪儿一起看就不孤单了。

师:有伙伴了!

生:我的腿受了伤,雪儿的翅膀也受了伤,两个都只能去看蓝天白云了。

师:同病相怜啊!

生:我和雪儿一起去看白云,心情是很愉快的,不再是忧伤的。雪儿也是很愉快的。

生:我和雪儿都向往外面美好的春光。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们再留意一下,作者不写去看蓝天、白云,而要写成“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面又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动的,看起来很美,很好看。

师:是变化的,飘动的!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白云的样子,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你能注意省略号中蕴涵的内容,了不起!

生:看“飘飘悠悠的白云”,心情是很舒畅的、轻松的。

生:看这样的白云蓝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伤痛和忧愁。

生:这样“飘飘悠悠的白云”似乎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烦恼,心情也和白云一样“飘飘悠悠”了!

师: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心灵!是啊,正是作者和雪儿在一起时的心情是美丽的,那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才显得那么美丽、舒服!是心情改变了蓝天白云,而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雪儿!是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美丽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的感受会和刚才不一样。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自己用心读读下面的几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很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流利但没有激情。)

师:听得出来,你很努力,读得很流畅。但对“蓝天信使”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想一想:雪儿是怎样一只信鸽?

生:(再读课文,语气加重,很有力量。)

师:(高兴地)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了吗?

生:勇敢、忠诚的信鸽。

师:对这样的信鸽,“我”内心的感情呢?

生:非常喜欢的。

生:还有敬意!

生:为雪儿感到骄傲、自豪!

生:对雪儿寄予了希望,希望它能为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

师:这样一体会,再读课文,感觉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得很有激情!)

生:(朗读其他自然段,略。)

师:老师想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你听得出我的心情吗?

生:十分快慰!

生:快乐的、欣慰的、高兴的。

师: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

生:我是为雪儿的伤好了,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

生:我是为能养好雪儿的伤而感到欣慰。

生: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心里十分高兴。

生:我以后还能常常回忆这段和雪儿生活的美好时光,心里就不空虚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

生:我的伤也会和雪儿的伤一样,会很快好起来的,所以我就感到很快慰。

……

师:读到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得更加充实了。

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师:即使是天天看蓝天白云这样单调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生:也使我更加珍惜每天的生活。

生:即使雪儿走了,我也会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的。

师:深刻!

生:变得更加快活、不单调了!

……

师: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生:不会!只有爱信鸽的人才会这样与雪儿一起生活。

生:有些人只会伤害信鸽,根本不会有那种美好的生活的。

生:善良的人才有美好的生活。

师: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祝愿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美好的回忆!

师: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是否又会勾起我对雪儿、对那段美好日子的回忆呢?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把想对学说的话写下来,容春风带给雪儿,好吗?

生:(自由写话)

师:谁来交流?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记得你刚刚来到我家时,你的翅膀受了伤,浑身黑糊糊的。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忧伤,看到了仇恨,看到了无奈。(师插话:你真会看,看到心底去了。三个看到了,充满深情、语句优美!)雪儿,当时我和你一样,也受了伤,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生活似乎变得快活了,变得充实了,变得有滋有味了。(师插话:又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排比!)即使是与你天天到阳台上看蓝天白云的日子,也显得那样舒服、开心。望着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与你常常会发呆。(师插话:发呆?建议改为“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者“露出甜蜜的微笑”)雪儿,现在你又在哪里为人们忠实地传递着信息?虽然看不见你,但是我会为你永远祝福的!、

师:情真意切!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雪儿,是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受伤的时候,整天感到孤单、寂寞,感到无聊、忧愁。你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立刻变得忙碌起来,为你洗澡、敷药,为你取名,陪你看蓝天白云。当你伤好之后,我为你欢呼,为你祝福。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的时候,谁都依依不舍。雪儿,谢谢你给了我美好的一段生活,谢谢你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

师:其实,雪儿也会从心底感谢你,感谢你对它的悉心照料、感谢你对它的关心爱护、感谢你给它六下的美好的生活回忆!

……

师:在与同学们相依相伴的两堂课里,你们也给了老师一段美好的生活,给老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谢谢同学们!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 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几则格言,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2、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格言导入,明确什么是真理,进而导入课题,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自荐接读课文

2、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的那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谈及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适时引导:就让我们先从这三个有趣的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开始深入地学习。(请三名同学朗读,针对朗读的情况稍做评议)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注重课堂反馈,关注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点,顺应学生的思路开始对文本的学习。

三、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对比阅读三个故事,感悟发现写法特点:

(1)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一下这三个有趣的故事,感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可以在书上圈画或标注一下。(学生边读边思考)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生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个科

学事例表达的共性。】

(5)三个故事写法的共同点,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为我们进行了总结?(请学生找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引导: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科学家的疑问和寻求到的真理。)你感觉采用这样的符号有什么好处?(用符号代替语言更能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由问题到真理的过程)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概括回到文本,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

2、回读三个故事,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

(以下三点可根据学生所答相机调整)

(1)品读“见微知著”

重点句品读: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隐约的现象中,看到它的实质,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同样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找到吗?

重点句品读:……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指导读出对划线词语的体会)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品读“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师: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重点句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系……

师:这一连串的疑问其目的是为了——用文中的一个词:追根求源,或者说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板书:追根求源)

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生齐读)

再导读:一个微小的细节,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读出疑惑、激动……)

(3)品读锲而不舍

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更需要什么?

重点句品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

他百思不得其解……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品读由“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进而感受课

题的真正含义。】

3、领悟“!”所蕴涵的情感

(1)当科学家在获得了真理会是怎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感叹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他更洋溢着科学家们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惊喜、兴奋、激动、自豪……

(3)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会激动地、骄傲、兴奋……对世人说——(指课题齐读)

让我们也坚定地说——(指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科学家们获得真理后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强

烈情感。】

(四)回读全文,体悟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感受全文:课题与讲述的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读了三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同桌讨论交流)

2、师生交流,小结: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故事证实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信服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是今后同学们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3、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4、出示写法借鉴,明确写作方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五)小练笔。

课一开始,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几则格言,请你们从中选出一则熟悉的,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迁移延伸,学以致用。】

教后反思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得法——习得法——用其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在“悟得法”环节,紧紧围绕作者如何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寻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同时感受文本特点——发现真理过程的漫长性和所需要素。然后进行追问:读了三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习得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道理)可以使读者更信服所要陈述的观点(道理),然后补充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引导学生寻求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通过交流感受事例的来源,明确事例来源的多种途径。最后“用其法”,选取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道理),阅读为写作服务,至此,回归初衷。

篇8: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 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篇9: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

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齐读课题。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读课文情况

接力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课文哪些语句形象化地表达了课题的意思?(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这其中的“?”“!”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板书:?!)

“拉直”在这是指什么?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

3、小组合作学习。

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人物是谁?“问号”是什么?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4、以下教学步骤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

你对哪个事例最感兴趣?给大家读一读吧。

事例1: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对什么产生了疑问?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谢皮罗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

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⑵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他的结论正确吗?咱们同学今天回家也去实验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这么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能发现真理呢?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

师:从谢皮罗教授的经历中,你有什么感受?

事例2: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他有怎样的疑问?指名读文。说说他有什么疑问。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齐读。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

点击示: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

齐读短语。从这些短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波义耳曾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师:是的,波义耳也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3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他的疑问是什么?指名读一读。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

点击示: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引读,奥地利医生同样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5、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有所成就。(出示“发现、发明、创造、成就”)

这四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是按收获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6、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默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小结: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7、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你知道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用书上词来说说。(如“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谁能用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说吗?一起读一读7、8两段。

(示课件:只要你见微知著……)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就能把“?”拉直变成“!”

透过这个感叹号,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谢皮罗教授激动地对世人说(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化学家波义耳骄傲地对世人说……;奥地利医生自豪地对世人说……让我们也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课文学到这,相信同学们对课题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还能说说这样的事例吗?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示课件──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指2名读,稍作评价。

五、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篇10: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篇11: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篇12:《匆匆》教学实录薛法根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象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

(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篇13:《匆匆》教学实录薛法根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作者用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不甘心虚度年华的思想感情。品味、积累语言。

2、难点:

作者怎么至于为时间的流逝“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教学准备】

1、预习: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查阅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描述一个事物,说它“是世界上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不被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了它什么也做不成。”你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纷纷写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咱们今天就先来欣赏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吧。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掉了。没有这一点是什么字呢?

生:勿。

师:能组个词吗?

生:勿庸置疑、请勿吐痰、请勿踩草……

师:注意加上了这一笔点,它就变成了“匆”,你们瞧,咱们汉字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呀。好,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匆匆。

师:平舌音读准了。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读到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大人们急匆匆地赶着上班,我们学生拿着早点赶着上学的情景。

生2: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们急急忙忙赶车的画面。

生3:我看到是妈妈傍晚赶着买菜、做饭时的样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阅读时,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能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这样读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刚才大家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时间的匆匆跃然纸上的呢?咱们来打开书,认真地读课文。

点评:在课堂上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在教学中找到契机就渗透,学生的习惯也就日积月累的形成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一遍读课文,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如果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生读课文,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辅导、评价。)

师:大家预习时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感受想说说了,但我觉得读得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心去与作者对话,咱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懂了的地方快一点读过,不懂的地方再多琢磨琢磨。

生再读文章,思考。

师:现在咱们可以谈一谈了。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教师板书:珍惜时间)

师:文章说时间过得很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知道的。(教师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咱们在熟读课文后,文章内容就显现出来了。内容清楚了,那咱们还要读书吗?你觉得该做些什么?

生1:我们还要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

生2: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

生3:我们还要去品读,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

师:那我们现在就细细地去品味语言,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尽管提出来吧!

生1:作者是真的不知道时间在哪里吗?

生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3: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生4:作者写“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朱自清先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说“赤裸裸的回去罢”呢?

点评: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在我们的常规课上是一定要做的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即使是在公开课上同样扎扎实实。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看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出示cai)

“头涔涔”“泪潸潸”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生: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为时间的流逝着急到流汗,流泪的地步,至于吗?同学们,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中蕴涵着的感情,仅就这一句孤立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点评:文章很长,内容很多,如何入手?平铺直叙的“平推式”,学生学得累,印象还不深,要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教学突出重点。这个关键点就是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精妙处,语言运用经典处,突出中心关键处。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3段,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你很喜欢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作作批注,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与小伙伴交流交流,探究探究。(师巡视,参与合作学习)

师:当我们用心去与作者对话时,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的心。把你的体会,你的智慧说出来。让我们都变得智慧起来。

生:我喜欢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师: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师:读得真美,但是,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大家接着读读,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生: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是呀,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出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苦恼与沮丧。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师: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文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就是这份质朴无华,使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很抒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师接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当老师情不自禁读起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跟着老师一起读了,读到这里,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我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2:我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师:想看看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吗?来,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那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不见了,那只是一瞬间。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

生2: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师: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算一算,空虚了,溜走了的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年呢?

生:约23年。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

生: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师: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生纷纷: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惊慌失措……

师:那么,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再感情朗读。

师: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又扣到这一句)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评价指导:

你的声音很低沉,我可以听出你内心的沉重。

你的声音很高亢,你是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你的语气虽然平静,我却听出了你的心情并不平静。

师:读着读着,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感慨又通过大家的读表达了出来。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吧。

生齐读这个句子。

点评:在课堂上把握课文的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师:我们的日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滴在时间的流里的呢?你能通过你的读把我们带进作者的小屋,让我们仿佛看到他那茫茫然跟着旋转的样子,体会到他的无奈么?(出示cai)

生朗读第三段:“去的尽管去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音乐配读)

师: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写得好:“洗手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

篇14:江苏特级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江苏特级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的英文歌唱的真好,可老师一句都没听懂。(生笑)同学们是三(3)班吧?“三”好啊!江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三个代表”,学校里要评选“三好生”,取得一次冠军不希奇,“三连贯”就了不起了,小队长一条杠,中队长二条杠,你看大队长三条杠,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古诗里也有“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三月春风似剪刀(故意说错,生纠正,师风趣地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有什么好”),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就是好,我想我们三班的小朋友肯定和一班,二班不一样,三班的小朋友肯定象杨戬那样有三只眼,第三只眼在心里,是会观察的眼。三班的小朋友肯定会思考,会思考,明亮的眼才会观察。肯定会想象,会想象才会有所感悟与发现。

师: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你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像什么?

生:像一只铁锚。

生:像一只帆船。

生:像一把斧头。

生:像倒放的一把伞。

生:像用一根筷子戳着小半个月饼。

……

生:像一个“王”字,就是老虎头上的那个“王”字。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图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叫“钺”。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图就象征着权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但不是“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才自称为“皇”,叫做“始皇帝”。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一个是?

生:吴王夫差(生念作:fúchāi)。

师:(板书:夫差。)这个字(夫)在作姓名的时候,要读“fú”,不读“fū”。而“夫人、夫妇”这写词语中的“夫”字就读作“fū”。一起用心读两遍。

生:(齐读两遍)。

师:另一个是?

生:越王勾践。

师:(板书:勾践。边写“勾”字边指导学生书空,提示“勾”字里边笔画的写法。)

师: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又成了什么关系?请你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生:(专心读书。)

师:谁从课文中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变化?

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原来是敌人关系。

师:(插话)“敌人”就是一种关系。删去“关系”两字,在说一遍?

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原来是敌人,因为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师:你很会读书!注意了课文中关键的.语句。

生:后来,越王勾践就到吴国当奴仆,成了吴王夫差的奴仆。

师:什么关系?

生: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吴王是主人,越王是仆人。

师:简称“主仆”。

生:我知道越王是因为会稽一战打了败仗才成为奴仆的,而且是心甘情愿去当奴仆的。

生:不对!越王是被逼的,不是心甘情愿的。

师:有理由吗?

生:课文里说“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求和。”说明越王是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国家不被吴国灭掉才去当奴仆的。

师:就是吗,有哪个国君不想做主人,倒想当奴仆的?(生笑)这里的“万般无奈、只好”就表示越王是被逼无奈的。看来,读书还是要用心读!

师:(板书:会稽)刚才这位同学怎么读的?

生:hùijī

师:这个词语读作“kuàijī”。“会”字在这里读作“kuài”。会稽现在我国浙江省绍兴一带,是当时越国的国都。吴国的国都在哪里?

生:苏州。

师:对!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可都是“吴国人”啊!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

薛法根博客教育随笔

读《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心得

火烧云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火烧云》教学设计

《火烧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年级《火烧云》简短的教学反思

《火烧云》课堂实录

火烧云教案

火烧云教案设计

火烧云反思

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薛法根《火烧云》的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