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十法教学教案

时间:2024-01-03 03:38:36 作者:bestlove0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estlove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凑十法教学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凑十法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凑十法教学教案

凑十法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在感知“凑十法”简洁性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2、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8、7、6加几与9加几思维过程的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提高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合作意识与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情景中“凑十法”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迁移的能力。

教学难点 :

理解8、7、6加几计算方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图片出示、蓝猫、菲菲和咖喱),他们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得分情况。(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蓝猫淘气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了。)

2、从这张表格中,你想知道什么?

3、生:是谁得第一?……

4、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要知道是谁得第一?这就需要我们计算每个选手的总分。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于我们今天新学的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8、7、6加几的知识吧!(出示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探索8、7、6加几的各种计算方法。

(2)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1、小组借助小棒探索8+7的计算方法(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待进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交流成果(以小组为单位)

(1)把8凑成10 8 + 7 =15

10 /

2 5 强调: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

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

篇2:幼儿园凑十法教案

幼儿园凑十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个。

(4)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教学反思:

“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篇3: 凑十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学好本课中的“凑十法”,将为后续教学8.7.6加几做好数学方法上的准备。从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我认为“凑十法”的教学需要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在计算中不断感悟体验的过程。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1,一只猴子在数桃子,盒子里放了9个红苹果,盒子外有4个青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列算式为:

9+4=

书中有2种解决的方法,第1种是数一数就知道了,10.11.12.13。第2种是把9凑成10,很快就知道了。想把9凑成10,就要把4分成1和3,先让9加1等于10,再把10和3加起来等于13。这种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凑十法。“凑十法”也是我们这个星期学习的重点。

学习凑十法有3个步骤,第一先把2个数相加的数中小的数分成2个数,至于分成哪两个数是有大的数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能熟练的背诵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当然这也需要学生们能熟记分与合,只有分与合和凑十歌都学好了,凑十法就不成问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凑十法都已经都学会了,但有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凑十歌没有记牢,分与合当时没有学好,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做凑十法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对于这些问题,我再讲例2前,我会专门抽一节课来复习凑十歌和分与合,达到每个学生(特殊学生除外)都会背凑十歌和3--9的分与合,然后再讲例2,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明显提高。至于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这个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孩子们年龄还小,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还有的学生没学会凑十法,我会在中午的时候耐心的、认真的教教这些孩子们,虽然他们还是会有错误,但已经明显进步了许多。看着他们做对题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特别的高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付出和收获永远成正比的。其实,这些孩子们都不笨,让他们也知道自己照样也可以学会做这些题,只是自己学的有点慢而已。每种花都有他自己的花期,只不过有的花开的早,有的花开的晚罢了

篇4: 凑十法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归功于同学们在家的认真预习,课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同学们,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所以个别同学表现出了会做,但是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口头说思路更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所以我们要把更多表达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让所有的孩子不止心里有,更要清晰而又完整的说出来。

要同学们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复习一下10可以分成几和几,为后面的凑十做好准备,然后几道10加几的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下用整十去加一个数,在计算时很快而且不易出错,除了预习作业上的几道题目,老师再口头出几道10加几的计算题,随机叫同学回答,让学生把又快又简单的优点再深度的体验一下,为后面凑十计算的过程做铺垫。

预习作业第二题是本节课的新知识,通过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尝试列算式引出9+6=?怎样计算?学生方法很多,数一数,用小棒,还有凑十法,经过学生们的评价,我们选择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就如前面所说,经过家长们的辅助预习,大部分同学都初步理解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把6分成1和5,把1借给9,然后9+1=10,10+5=15;还可以把9分成4和5,6+4=10,10+5=15”,但部分同学心里明白说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几个算式练习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比如4+9这道算式,第一个问题,有同学把9分成6和3,然后4+6+3=13(这种方法很对,因为刚开始接触凑十法,算理理解不是很彻底的情况下,提倡学生拆小数再凑十,在熟练了以后就可以在拆小数和拆大数两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个问题,把4分成1和3,然后9+1+3=13(这个地方如果可以把原题写在这里,可能我表达的更直观点,但限于电脑有些符号打不上去,所以我只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样在凑十的时候,1和9相连时中间隔着3,有些同学就出错了,所以我强调把4分成3和1,1和9要挨着,这样凑十的时候才不会出错。

因为初步学习,要求同学们在计算时,把拆数,凑十的过程都写出来,加以强化和理解。

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运用凑十法能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9+5,将5分成1和4,因为9凑十缺1,所以要分出1。所以9+5,就分解计算9+1=10、然后10+4=14,所以,孩子要牢记“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凑十法简便易行,思考过程有“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后续几堂课的教学要坚持不懈地巩固算法,要让学生多一些交流、表达算法的机会,要多让学生以口头表达代替书面表达。多动手,多动口,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准确明白,流畅的说出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做一个勤快,大胆,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篇5: 凑十法教学反思

凑十法题型是我们大大班数学活动的一项附加内容,要上这一节活动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应我们家长的要求而添加的。刚开始我们年级组要上这堂课时也经过了研讨,可是我们并没有决定要设计哪个游戏。

数学课是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的,于是在决定上这一节活动课时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

篇6:大班数学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两个重要的知识基础,一是学生学习了10的分解组成,知道9、8、7和几凑成10;二是学习了10加几等于十几的计算方法。利用这两个基础,将9加几(8加几,7加几等)利用凑十法转化成10加几,从而解决新问题。学生分析:学生百分之六十已经会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只是熟练程度不够,方法不当,例如还有很多数手指头的,少部分孩子完全不会,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打算利用交流通过演示、操作,叙述,让不同程度的孩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设计:

凑十法不仅是进位加法的重要计算方法,更是数学学习中凑整的第一次体现,所以,凑十法的学习非常重要,必须让学生从多样化中感受到它的优越性并掌握凑的方法。只有当他们发现凑十法可以解决不同的进位加问题,才会从内心欣然接受;只有从不同的分解当中才能归纳出凑十法关键:根据要凑十的对象从另一个数中分出相应的`数来凑十。本课时是对凑十法的整体感受。下一课时进行熟练化和抽象思考任务。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教师定性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个。

(4)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脱离实物进行凑十。1、说图意、提问、列式。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篇7: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凑十法。

2、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 、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 10+1=( ) 10+7=( ) 10+3=( ) 10+8=( ) 10+5=( ) 10+6=( ) 10+2=( ) 10+4=( ) 10+9=( )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 12个。

(4) 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 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篇8: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两个重要的知识基础,一是学生学习了10的分解组成,知道9、8、7和几凑成10;二是学习了10加几等于十几的计算方法。利用这两个基础,将9加几(8加几,7加几等)利用凑十法转化成10加几,从而解决新问题。学生分析:学生百分之六十已经会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只是熟练程度不够,方法不当,例如还有很多数手指头的,少部分孩子完全不会,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打算利用交流通过演示、操作,叙述,让不同程度的孩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设计:

凑十法不仅是进位加法的重要计算方法,更是数学学习中凑整思想的第一次体现,所以,凑十法的学习非常重要,必须让学生从多样化中感受到它的优越性并掌握凑的方法。只有当他们发现凑十法可以解决不同的进位加问题,才会从内心欣然接受;只有从不同的分解当中才能归纳出凑十法关键:根据要凑十的对象从另一个数中分出相应的数来凑十。本课时是对凑十法的整体感受。下一课时进行熟练化和抽象思考任务。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凑十法。

2、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

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

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

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个。

(4)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

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

提问:怎么凑十?

教学反思:

凑十法题型是我们大大班数学活动的一项附加内容,要上这一节活动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应我们家长的要求而添加的。刚开始我们年级组要上这堂课时也经过了研讨,可是我们并没有决定要设计哪个游戏。

数学课是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的,于是在决定上这一节活动课时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

篇9:小学数学凑十法和破十法儿歌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看大数,分小数,

凑成十,加剩数。

大数记心里,小数记手里。

一加九,十只小蝌蚪,

二加八,十只花老鸭,

三加七,十只老母鸡,

四加六,十只金丝猴,

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看到9想到1,

看到8想到2,

看到7想到3,

看到6想到4。

看到大数加小数,

先把两数换位置。

破十歌

减九加一

减八加二

减七加三

减六加四

减五加五

减四加六

减三加七

减二加八

破大数,加小数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孩子要牢记“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2、凑十法简便易行,思考过程有“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

3、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退位减法

1、退位减法要牢记,先从个位来减起;

2、哪位不够前位退,本位加十莫忘记;

3、如果隔位退了1,0变十来最好记。

连续退位的减法

1、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

2、借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


篇10:英语教学投影十法

英语教学投影十法

电教手段中的投影使用覆盖面广、片子制作简便、器械操作灵活、教学效果良好,深受英语教师的青睐, 是目前普及率最广、使用率最高的电教手段之一。

根据银幕上显示的内容,投影可分为文字投影和图画投影。如果有条件,用两架投影仪同时显示文字和图 画,图文并茂,更能引人入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投影手段常用以下十种方法,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投影显示承启词语,粗略勾划课文线索

长课文一般采用整体教学的方法,导入阶段常从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初步接触新语言知识的同时,整体 感知并粗线条梳理课文内容(包括背景材料和作者生平)。投影显示与课文线索有关的承启词语(包括个别生 词、短语),能给教师用英语讲述故事导入新课提供依托,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下 )第69和70课的“The Necklace”是剧本体裁,整体教学颇有难度。投影显示:

!Scene 1

!meet her friend

!look older than her age

!not recognize her

!tell her story to

!because of

!Scene 2

!be invited to the ball

!have no jewellery to wear

!borrow some jewellery from

!marry a rich man

!Scene 3

!call on

!lend a diamond necklace to

!have a good time

!be lost

!borrow much money to buy a necklace

!work day and night

!pay back all the money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教师围绕borrow a necklace-lose the necklace-look for the necklace-pay for the necklace,打破课 与课之间的界线,把短剧改编成故事,逐步展开,最后点题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二、投影显示课文插图,看图设问导入新课

新教材绝大部分课文都配有彩色插图。于是,看图设问就成了教师导入新课的最常用的方法。如初中第三 册第54课“Christmas Day”,投影显示课文插图,(如没有现成的投影片,需将课文插图印画或放大临摹在 片子上,单独另画圣诞老人,可移动操作)同时设置以下配套问题:

1. When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2. Where do children in Britain put a stocking on Christmas Eve before theygo to bed?

3. What do their parents usually tell them?

4. 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

5. Who really is “Father Christmas” in Jim and Kate's house and what doeshe do on Christmas Eve?

然后,师生通过看图问答,达到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

没有插图的课文,如有必要,教师应设法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绘制。

三、投影显示词语搭配,点拨讲练语言要点

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学过的知识,深入进行讲练,及时加以整理和归 纳。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第61和62课中多次出现与fire有关的短语和句子。投影显示:

!(1)

!catch five

!(be) on fire

!break out

!be started by

!make a fire

!control the fire

!be out

!put out the fire

!(2)

!lose one's life in the fire

!a few minutes before the fire

!people above the fire

根据课

文,讲清各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并配以适量的练习。

篇11:语文天地十教学教案

语文天地十教学教案

预习提示:

查阅资料,了解“路”的多种含义。

读背与“路”有关的名言。

教学目的:

1、积累名言警句

2、“畅所欲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开卷有益”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4、“金钥匙”促成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完成积累,“畅所欲言”“金钥匙”

教学过程:

一:抄书比赛

1、全班限定时间开展书写比赛

2、请写得又快又好的谈经验

3、把好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二:读一读

1、先让学生读熟这句话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背诵

4、鼓励课后继续搜集有关路的名言警句

三:畅所欲言

1、联系实际谈自己认识的更多的路

2、在你知道的路中,你最愿意探索的是一条什么路?

3、为什么?

四:金钥匙

养成阅读习惯的三条基本要求:

一是:每天阅读的数量必须保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二是:边读边记,养成作批注的习惯

三是: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读课文,体会“路”的灵位一层含义-----人生之路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重点事件的写法,并能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 交流读书体会和感想

2. 默读深思: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3.(哪一年干什么?怎么干?)

4. 再次读课文,讨论:你觉得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5. 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按时间顺序选重点事件写人的方法

6. 小练笔《我的成长经历》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题目什么意思?

2. 看了题目之后你有哪些疑问?

二:深入学习

1、学生熟读古文

2、对照译文,感知古文

3. 小组讨论,故事中蕴涵着怎样与路有关的深刻道理?

4. 再读课文,思考

5. 富和尚为什么惭愧?

6. 富和尚和穷和尚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7. 鼓励课后自愿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读一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课后检测:

默写有关“路”的名言或谚语。

小练笔《我的成长经历》。 第四课时

审题

出示“笔下生花”,了解内容。

明确要求。

分小组汇报材料。

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要求:(1)以写人写事为主。

(2)材料要独特。

(3)要叙述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要写清自己的感受。

2调查路的变迁,绘一张家乡的道路交通图。

指导习作

注意点题,点明中心。

共同提供好词句。

生习作,师辅导。

评改部分习作

欣赏佳作。

共同修改病文。

习作抄正。

作业

抄写习作。

篇12:《十个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五谷湾小学   张小琼

教学目标:

1. 借助汉语拼音,诵读儿歌。

2. 在朗读儿歌中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3.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挂图。

2. 生字卡片,10个阿拉伯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探究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1-10的阿拉伯数字卡片,请学生认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趣的数字儿歌。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 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板书:看一看。

2. 说图意。指名学生把观察到的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

三、读儿歌

1. 学生自己自由拼读儿歌。板书:读一读。

2. 指名学生试读儿歌,并做出评价。

3. 教师范读,并教读几遍。

4.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朗读。

5. 全班齐读。

6. 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7. 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后,让学生作评价。

8. 同桌互读。

四、识字

1. 出示生字“十、个、数、一、二、三、又、六、八”,告诉学生这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请学生在儿歌中找出这些生字,并用笔把他们圈出来。板书:找一找。

2. 学生找出生字后,同桌互相检查找的情况,并帮同桌找出他没有找到的生字。

3. 学生自由拼读生字。

4. 师生一起给黑板上的生字做拼音。

5. 师指,学生逐字拼读。

6. 指名学生拼读。

7. 教师檫拭音节,学生读出汉字的音。

8.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

五、复习巩固

1. 教师出示两棵用彩色纸做的大树,一棵数上结满标有生字的苹果,一棵树上开满写有音节的花儿。

2. 教师讲解游戏摘果子的游戏规则。一名学生上台,其余学生在下面说生字,台上的学生摘下生字苹果并在另一棵树上找出结这个苹果的花儿一起摘下来,并面向学生拼读生字。板书:认一认。

3. 指名学生上台做摘果子的游戏,摘对了的就把苹果和花儿奖励给他。

六、作业

诵读儿歌,拼读生字。

[《十个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英语教学投影十法 论文

英语教学投影十法 论文

电教手段中的投影使用覆盖面广、片子制作简便、器械操作灵活、教学效果良好,深受英语教师的`青睐, 是目前普及率最广、使用率最高的电教手段之一。

根据银幕上显示的内容,投影可分为文字投影和图画投影。如果有条件,用两架投影仪同时显示文字和图 画,图文并茂,更能引人入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投影手段常用以下十种方法,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投影显示承启词语,粗略勾划课文线索

长课文一般采用整体教学的方法,导入阶段常从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初步接触新语言知识的同时,整体 感知并粗线条梳理课文内容(包括背景材料和作者生平)。投影显示与课文线索有关的承启词语(包括个别生 词、短语),能给教师用英语讲述故事导入新课提供依托,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下 )第69和70课的“The Necklace”是剧本体裁,整体教学颇有难度。投影显示:

!Scene 1

!meet her friend

!look older than her age

!not recognize her

!tell her story to

!because of

!Scene 2

!be invited to the ball

!have no jewellery to wear

!borrow some jewellery from

!marry a rich man

!Scene 3

!call on

!lend a diamond necklace to

!have a good time

!be lost

!borrow much money to buy a necklace

!work day and night

!pay back all the money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教师围绕borrow a necklace-lose the necklace-look for the necklace-pay for the necklace,打破课 与课之间的界线,把短剧改编成故事,逐步展开,最后点题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二、投影显示课文插图,看图设问导入新课

新教材绝大部分课文都配有彩色插图。于是,看图设问就成了教师导入新课的最常用的方法。如初中第三 册第54课“Christmas Day”,投影显示课文插图,(如没有现成的投影片,需将课文插图印画

[1] [2] [3] [4]

篇14:《运用公式法》教学教案

《运用公式法》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 (2)16m4-n4.

解 (1) ax4-ax2=ax2(x2-1)=ax2(x+1)(x-1)

(2) 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 (2)x2+xy+y2;

(3)25x4-10x2+1; (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 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 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 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 1-m+=1-2·1·+2=(1-)2.

解法2 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 )2=( )2;

(2)9x2+( )+4y2=( )2;

(3)1-( )+m2/9=( )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 (2)9x2+4x+1; (3)a2-4ab+4b2;

(4)9m2+12m+4; (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 (2)4a2b2+4ab+1;

(3)19x2+2xy+9y2; (4)14a2-ab+b2.

答案:

1.(1)25,(x-5) 2; (2)12xy,(3x+2y) 2; (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 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 2; (2)(2ab+1) 2;

(3)(13x+3y) 2; (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 (2)1-4t+4t2;

(3)m2-14m+49; (4)y2+y+1/4.

2.(1)25m2-80m+64; (2)4a2+36a+81;

(3)4p2-20pq+25q2; (4)16-8xy+x2y2;

(5)a2b2-4ab+4; (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 (2)7am+1-14am+7am-1;

4.(1)x-4x; (2)a5+a4+a3.

答案:

1.(1)(a+4)2; (2)(1-2t)2;

(3)(m-7) 2; (4)(y+12)2.

2.(1)(5m-8) 2; (2)(2a+9) 2;

(3)(2p-5q) 2; (4)(4-xy) 2;

(5)(ab-2) 2; (6)(5a2-4b2) 2.

3.(1)(mn-1) 2; (2)7am-1(a-1) 2.

4.(1)x(x+4)(x-4); (2)14a3 (2a+1) 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篇15:激活文言文教学的“十化”法论文

激活文言文教学的“十化”法论文

一、文以载道的“思化”法

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较为完美统一的艺术珍品,其思想内容广阔而又深刻。其中,有赞颂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有歌颂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如《梅花岭记》;有歌咏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的,如《与朱元思书》;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如《促织》;还有勉励青年努力学习的,如《劝学》……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克服“咬文嚼字、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能动地发挥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熟读勤背的“诗化”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到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中国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学生有毅力,有兴趣,尽可放手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摘抄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诗为契机,突破文言文这一学生颇感吃力的学习难点,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学生通过经常吟咏、感悟分散于古诗词中的许多文言信息点,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求训索旨的“实化”法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对一些关键字句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逐渐摸索、寻求学习文言文、落实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有效方法。如《祭妹文》中的“远吊扬州”,很多教辅资料都译为“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但课文后文却说“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可见袁枚当时到扬州既非吊唁友人,又非慰问亲友,而是“远游”。既是“远游”又怎能说是“吊唁”呢?学生一查工具书才明白,原来“吊”字还可读作“dì”,当“至”“来”讲。像这样通过教师的导学,使学生循序积累、落实掌握相当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句式,对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用的。

四、分类梳理的“识化”法

要读懂文言文,除需掌握大量的虚词实词外,还需了解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的许多知识相交*,散见于课文和课文注释中,“点”多“面”广,是文言知识中一个很有学习价值的综合性侧面。抓住这个知识“面”,按称谓、记时、地名、职官、科举等分类梳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编歌诀”“变句式”“列图表”等适合学生识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识记尽可能多的文化常识。

五、联系现实的“时化”法

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否则,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呢?教材第五册有一个唐诗单元,单元上课伊始,教师板书“唐诗一句值千金”,学生不解其意,于是教师给他们讲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当年中国葡萄酒从香港出口时,港督说按照规定土酒要征80%的关税,洋酒要征300%的关税。中国葡萄酒要按洋酒征税,因为英法两国生产葡萄酒历史悠久。当时在场的四川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博士吟出一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怀”(王翰《凉州词》),并解释说中国在唐朝就能生产葡萄酒,远在英、法之前,使港督无言以对,只好承认中国葡萄酒是土酒(即自己国家生产),征80%的关税。这样古今结合、联系现实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始终处于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六、以身垂范的“示化”法

****同志到海南大学视察,在阅览室问学生:“苏轼在海南时任过职吗?”学生答不出来。又问:“《赤壁怀古》谁会背?”接着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知道?”没有人能背,于是他就一直背下去。这便是一种垂范。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背不出上百篇优秀的古诗文,如何能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呢?笔者曾讲公开课《琵琶行》,不但全诗背诵如流,而且注解也记得准确无误。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屏声静气,聚精会神,沉醉于优美典雅的艺术情境中。这样的以身垂范,也许比只看教学参考书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瑰宝的珍视与热爱。

七、直观点拨的“视化”法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文言作品,利用图示、投影、录像等增强视觉刺激的强度,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北京音像出版社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学录制的有关这首词的视频,让学生在壮美画面的视觉冲击下,聆听齐整而高亢激越的朗诵,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里所展示的几幅画面。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若能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的语言中去,他们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吟诵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完成思维的突破。这样的直观点拨,填满学生思维空间的是其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和视觉刺激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统一。

八、激趣览胜的“事化”法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新鲜奇异的东西。精选一些与文言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例如:在介绍欧阳修和苏轼时,就可以插讲欧阳修任主考官,慧眼识英才,发现、奖掖后生苏轼的故事;介绍李白时,就可以楔入唐玄宗召他草拟答蛮书时,他执意要高力士脱靴,杨国舅磨墨,杨贵妃拂纸,痛痛快快地戏弄一朝权贵的故事。实践证明,精选的故事是造境的奇葩,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名家手笔探幽览胜的渴望。

九、设疑达标的“试化”法

教师往往把文言文上成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课、翻译课、串讲课,最好上但最平淡。一篇文言文,典型的字词句总是那么多,似乎很少有变通的天地。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在教学形式上多动点脑筋。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篇幅短,采用串讲方式一节课是可以完成的,但学生不会作太多的思考,留给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因而也是肤浅的。我上课时针对这篇课文文字不深奥的特点,干脆不串讲不翻译,而是要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速读测试题去探究文本: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究竟是谁写的?②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③孙先生写这篇序言的目的是什么?④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由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⑤孙先生写了哪几点?几个有趣的速读测试题,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思维的波澜被掀动了,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十、系统实用的“式化”法

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而代之以在教师指导下,以文道统一原则贯穿始终,从字词着手,从文章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等方式进行学习。我把这一方法叫做“文言文六程式教学法”,即导(教师首先点明本课要点)、听(学生边看书边听教师范读、范背课文)、读(学生带着问题粗读、细读、研读课文)、说(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口译课文)、写(学生在口译和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笔译课文)、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文言文的若干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这种没有花架子的“六程式教学法”,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解决问题。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篇16:低年级词语教学解义十法论文

低年级词语教学解义十法论文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种。通常的方法有:

多感官参与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借助画图理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爱迪生救妈妈》文中“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爸爸是看到爱迪生和小伙伴用镜子聚光,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感悟爱迪生救妈妈的智慧。

结合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借助经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篇17:《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 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 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一、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 写得很有说服力 ,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5.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读文--( 20 分)

范读

正音

自读

齐读

课文分析

(一)阅读讲析

1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 .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 2 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 3 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 4 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 5 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 第 7 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 8 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 9 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 10 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 11 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 12 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

2 .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 .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 .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 !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 ( 治所广东省曲江县 ) ,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 (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 ? ”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 !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 ”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职场处事之道十法

凑字数作文

初中物理记忆方法:物理记忆知识十法

十一册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十不宜”

雅思听力教学:“三级跳”法

浅谈物理教学类比法论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十知道范文

十祝福语

凑十法教学教案(集锦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凑十法教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