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嗷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名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名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 第1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名师教学设计第2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第3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第4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第5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第6篇:四年级语文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第7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第8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第9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第10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第11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优秀教学反思第12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优秀教学反思第13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改写作文第14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改写作文第15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改写作文第16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改写作文
篇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名师教学设计
宋范成大
梅子黄杏子肥
麦花白菜花稀农忙时节
动静相衬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田园景色
篇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
1、查(查资料)
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
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
3、明(明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大家可以整体的联想:在一个初夏的中午,诗人范成大来到一座农舍前,他看到梅子己经( )杏子也长得( ),荞麦花( )油菜花( ) ,白天更长,人们都( ),只有蜻蜓和蝴蝶( )。
孩子们,相信通过对于诗句的反复诵读,你一定能够完整的说出作者眼前的画面,而这一过程就是你对于诗句的理解。
4、悟(悟诗情)
孩子们,作者在这初夏的中午,驻足于农家小院前,当他看到大自然这一切美好的景物时,你认为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而这一切美好又是谁带来的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对于农民劳动的赞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诗眼,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诵(诵古诗)
孩子们,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更加让我们体验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背诵,让更多的积累成为你学习成长中的财富。
三、拓展延伸
孩子们,小小的荧屏不能阻挡老师对你们学习的关心,相信也阻挡不了你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这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就告诉大家《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老师也等待着在开学后的赛诗会上看到你们精彩的绽放。
四、作业布置
用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版将今天的学习收获做以整理。
篇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
1、查(查资料)
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
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
3、明(明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大家可以整体的联想:在一个初夏的中午,诗人范成大来到一座农舍前,他看到梅子己经( )杏子也长得( ),荞麦花( )油菜花( ) ,白天更长,人们都( ),只有蜻蜓和蝴蝶( )。
孩子们,相信通过对于诗句的反复诵读,你一定能够完整的说出作者眼前的画面,而这一过程就是你对于诗句的理解。
4、悟(悟诗情)
孩子们,作者在这初夏的中午,驻足于农家小院前,当他看到大自然这一切美好的景物时,你认为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而这一切美好又是谁带来的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对于农民劳动的赞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诗眼,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诵(诵古诗)
孩子们,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更加让我们体验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背诵,让更多的积累成为你学习成长中的财富。
三、拓展延伸
孩子们,小小的荧屏不能阻挡老师对你们学习的关心,相信也阻挡不了你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这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就告诉大家《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老师也等待着在开学后的赛诗会上看到你们精彩的绽放。
四、作业布置
用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版将今天的学习收获做以整理。
篇4:《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农村风光。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农村风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其他的田园诗。
2.师生提前预习,搜集了解古诗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自读古诗,把不懂得知识圈画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t1)
孩子们,这是一次特殊的开学,我们将用另一种方式一起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感受大自然的怀抱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奔向大自然吧。(ppt2—11田园风光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广阔的田野,五彩缤纷的花朵,蓝天白云,金色的麦田,伸向远方的小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还有在那田间忙作的人们。这些景色,我们在哪儿能看到呢?对,江南。
二、解题得法,了解诗人
1.在江南,这样的田园景色如此美丽,深深吸引着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南宋大诗人范成大走进农村,感受他眼中的美好的田园生活。(ppt12)
读读课题。孩子们,“兴”在这里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ppt13)
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所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ppt13)再读读课题,把字音读准!(ppt14)孩子们,看看题目中的“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ppt15)
2.我们把目光聚焦诗题。“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农村,“杂兴”指有感而发的兴致。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ppt16)
孩子们,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题目。(ppt17)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ppt18)
3.关于诗人范成大和这首古诗,你们一定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到不少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我们是否心有灵犀一点通。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ppt19)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古诗,老师要在识字,写字和字词理解三方面强调一下易错知识。(ppt20)
2.识字方面——要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ppt21)
写字方面——本首古诗有三个要写的生字“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练习时要注意。(ppt21)
字词理解方面:(ppt22)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孩子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借助课文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请教老师同学,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ppt23)
2.借助注释,结合画面,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3.先来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二句描写的画面你读懂了吗?试着说说吧!(ppt24)
金黄的梅子,大大的杏子,雪白荞麦花,稀稀落落的菜花地。孩子们,这就是江南初夏时节的景色。借助注释,我们能把意思说完整。如果在说的时候加上自己合理的想法,那会更好。(ppt25)
可以这样说: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ppt26)还可以这样说: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ppt27)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色——有花有果,有形有色的(ppt28),此时的你面对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必此时此刻的你已经对夏季田园美景充满喜爱之情,那里形美,色美,怎能不让人喜爱。(ppt2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ppt30)
4.刚才的美景让我们意犹未尽,再来读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话又让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呢?(ppt31)
孩子们,“日长”“惟有”的意思你知道吗?日长就是天长了。惟有就是只有。(ppt31)
夏季一到天会越来越长,江南的夏季村民不在家,会去干什么呢?一定有孩子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知道了。夏季之时,农民伯伯们已经开始忙碌了,忙碌的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那蜻蜓和蝴蝶飞舞着。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就是这两句诗句的意思。(ppt32)
5.此时,你眼前浮现着怎样的景色,试着说说吧!
夏天白天变(长)了,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除草)……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悠闲)地飞舞着。(ppt33)
6.再读读三四句,读懂诗人在写法上的妙笔了吗?一句“日长篱落无人过”让我们看到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这是静景描写。而那“蜻蜓蛱蝶飞”更显得田野静悄悄的,这是动景描写。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静中有动,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ppt34)
7.孩子们,诗中的初夏农村景色有形有色,有动有静,这样的田园生活多美啊,怪不得作者这么喜爱它,让我们来齐读这幅独特的风景图吧!(ppt35)配乐
六、总结交流,拓展阅读
1.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两首诗,这两首诗是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一起欣赏学习。(ppt36)
2.拓展古诗一《夏日田园杂兴——其九》宋代范成大(ppt37)
3.拓展古诗二《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ppt38)
4.古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用自己的笔墨记录着美丽的大自然。(ppt39)
5.课后,让我们一起去可以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读懂了古诗。课后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之一,完成课后练习。(ppt40)
6.古诗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能吟诵,更能吟唱,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听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结束我们的课堂。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黄杏子肥
麦花白菜花稀农忙时节
动静相衬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田园景色
篇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农村风光。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农村风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提前预习,搜集了解古诗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自读古诗,把不懂得知识圈画出来。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 蜻qn 蜓tín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课件出示全诗。
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示例:侧面描写。
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3)指导背诵。
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七、板书设计:【2】一、以古诗导入: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谁来说说?
谁来回顾学过的有关农村的古诗?《村居》《游山西村》
好,我们今天到范成大的家乡去旅游一下,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其家乡。
自由读。
1、初读、评价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
2、再读,理解诗意。感情读。进入画面,想象放电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以老爷爷的口气写的。你怎么知道?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自豪、赞美、勤劳。
到底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农村场景?请你读,想象。(别忘注释)
交流。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尽情说,结合日常体会(农家忙)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充分地说(联想)。读出喜欢与赞扬并评价。(检查对诗意的理解。)
情境设置: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咱们去旅游吧。
乘时光列车回到800多年前的宋朝,来到苏州石湖旅游。范成大接待我们。
(目的:增加趣味性,检查朗读与对诗意的理解。蕴涵德育“爱劳动”: 你干活累不累呀?看图 感受快乐 。 当我干各种农活时,喝杯茶时,我感到幸福,快乐,舒服。不劳无获,劳动最光荣。体会农家乐。
在美丽的田园里,农民辛勤快乐地劳动着,你喜欢,向往这种生活吗?齐读本诗。
其实历代文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适,他们写下大量的田园诗篇。再看南宋翁的诗:《乡村四月》忙,乐。
翻到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读一读,记一句。
二、古代诗歌是配乐吟颂的。咱们也用你喜爱的歌来配唱下。《虹彩妹妹》《蜗牛与黄鹂鸟》《天仙配》等。(加深背诵)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农家忙
农家乐【3】一、以古诗导入: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谁来说说?
谁来回顾学过的有关农村的古诗?《村居》《游山西村》
好,我们今天到范成大的家乡去旅游一下,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其家乡。
自由读。
1、初读、评价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
2、再读,理解诗意。感情读。进入画面,想象放电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以老爷爷的口气写的。你怎么知道?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自豪、赞美、勤劳。
到底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农村场景?请你读,想象。(别忘注释)
交流。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尽情说,结合日常体会(农家忙)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名充分地说(联想)。读出喜欢与赞扬并评价。(检查对诗意的理解。)
情境设置: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咱们去旅游吧。
乘时光列车回到800多年前的宋朝,来到苏州石湖旅游。范成大接待我们。
(目的:增加趣味性,检查朗读与对诗意的理解。蕴涵德育“爱劳动”: 你干活累不累呀?看图 感受快乐 。 当我干各种农活时,喝杯茶时,我感到幸福,快乐,舒服。不劳无获,劳动最光荣。体会农家乐。
在美丽的田园里,农民辛勤快乐地劳动着,你喜欢,向往这种生活吗?齐读本诗。
其实历代文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适,他们写下大量的田园诗篇。再看南宋翁的诗:《乡村四月》忙,乐。
翻到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读一读,记一句。
二、古代诗歌是配乐吟颂的。咱们也用你喜爱的歌来配唱下。《虹彩妹妹》《蜗牛与黄鹂鸟》《天仙配》等。(加深背诵)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农家忙
农家乐
篇6:四年级语文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农村风光。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农村风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其他的田园诗。
2.师生提前预习,搜集了解古诗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自读古诗,把不懂得知识圈画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t1)
孩子们,这是一次特殊的开学,我们将用另一种方式一起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感受大自然的怀抱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奔向大自然吧。(ppt2—11田园风光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广阔的田野,五彩缤纷的花朵,蓝天白云,金色的麦田,伸向远方的小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还有在那田间忙作的人们。这些景色,我们在哪儿能看到呢?对,江南。
二、解题得法,了解诗人
1.在江南,这样的田园景色如此美丽,深深吸引着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南宋大诗人范成大走进农村,感受他眼中的美好的田园生活。(ppt12)
读读课题。孩子们,“兴”在这里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ppt13)
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所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ppt13)再读读课题,把字音读准!(ppt14)孩子们,看看题目中的“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ppt15)
2.我们把目光聚焦诗题。“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农村,“杂兴”指有感而发的兴致。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ppt16)
孩子们,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题目。(ppt17)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ppt18)
3.关于诗人范成大和这首古诗,你们一定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到不少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我们是否心有灵犀一点通。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ppt19)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古诗,老师要在识字,写字和字词理解三方面强调一下易错知识。(ppt20)
2.识字方面——要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ppt21)
写字方面——本首古诗有三个要写的生字“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练习时要注意。(ppt21)
字词理解方面:(ppt22)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孩子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借助课文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请教老师同学,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ppt23)
2.借助注释,结合画面,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3.先来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二句描写的画面你读懂了吗?试着说说吧!(ppt24)
金黄的梅子,大大的杏子,雪白荞麦花,稀稀落落的菜花地。孩子们,这就是江南初夏时节的景色。借助注释,我们能把意思说完整。如果在说的时候加上自己合理的想法,那会更好。(ppt25)
可以这样说: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ppt26)还可以这样说: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ppt27)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色——有花有果,有形有色的(ppt28),此时的你面对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必此时此刻的你已经对夏季田园美景充满喜爱之情,那里形美,色美,怎能不让人喜爱。(ppt2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ppt30)
4.刚才的美景让我们意犹未尽,再来读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话又让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呢?(ppt31)
孩子们,“日长”“惟有”的意思你知道吗?日长就是天长了。惟有就是只有。(ppt31)
夏季一到天会越来越长,江南的夏季村民不在家,会去干什么呢?一定有孩子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知道了。夏季之时,农民伯伯们已经开始忙碌了,忙碌的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那蜻蜓和蝴蝶飞舞着。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就是这两句诗句的意思。(ppt32)
5.此时,你眼前浮现着怎样的景色,试着说说吧!
夏天白天变(长)了,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除草)……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悠闲)地飞舞着。(ppt33)
6.再读读三四句,读懂诗人在写法上的妙笔了吗?一句“日长篱落无人过”让我们看到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这是静景描写。而那“蜻蜓蛱蝶飞”更显得田野静悄悄的,这是动景描写。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静中有动,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ppt34)
7.孩子们,诗中的初夏农村景色有形有色,有动有静,这样的田园生活多美啊,怪不得作者这么喜爱它,让我们来齐读这幅独特的风景图吧!(ppt35)配乐
六、总结交流,拓展阅读
1.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两首诗,这两首诗是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一起欣赏学习。(ppt36)
2.拓展古诗一《夏日田园杂兴——其九》宋代范成大(ppt37)
3.拓展古诗二《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ppt38)
4.古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用自己的笔墨记录着美丽的大自然。(ppt39)
5.课后,让我们一起去可以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读懂了古诗。课后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之一,完成课后练习。(ppt40)
6.古诗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能吟诵,更能吟唱,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听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结束我们的课堂。
篇7: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同时,教师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
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篇8: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
1、视范读,作好示范: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可以说,诗不是读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师一定要作好示范。开头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让学生模仿,学会读诗。
2、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3、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4、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我要求学生再来学习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争取背下来,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篇9:《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备课前,我看了一些有关古诗教学的理论知识、课堂实录及《四时田园杂兴》的背景资料介绍,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在与同级同科教师讨论后,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其他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景物、场景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通过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诗的前两句,我尝试通过“梅黄杏白”、“麦白菜稀”这些充满色彩感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展现了“昼长人稀”、“蜓飞碟舞”的两个画面,以动衬静,显得更静,这样,一幅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
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篇10:《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结合本单元“走进田园”的特点,带领学生领略古代江南乡村的美景。在诗歌文字不深奥的前提下,如何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呢?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顺,读懂,再有感情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遍”、“满”品味诗句时,就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紧张忙碌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逐层递进的诵读,想象情景,明白此时农们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说过:“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逐层深入地吟诵,诗歌的意境就跃然于胸。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再拉近镜头、转化镜头,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象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学生能力的迁移,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这样,从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古诗,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从回味现代迷人的田园风光到欣赏古代乡村四月,我充分进行资源整合,采用一诗带多诗,用旧知引新知,适时拓展了相关的绿树成荫的诗句、雨景的诗句、田园的诗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课堂更有厚度!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纵横千里,领略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