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4-07-28 03:35:55 作者:娴志儒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娴志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篇1: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然而李煜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明确: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961年6月李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晋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儿直,一会儿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1)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2)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后拥。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齐涌上心头。

(3)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七、布置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惜缘

[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2:《孩童之道》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 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 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

二、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 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 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 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

三、朗读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由朗读,熟读诗歌。

3.分组齐读。

四、整体感知

1.读诗作后你的第一 感受是什?

明确:诗中的孩子是天真、 可爱的。

2.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

3.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明确:

按照母子情感受 的变化可分五个画面:

画面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画面二--无所不知(孩子知道程式各样的聪明话)

画面三--无所不有(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画面 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 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画面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明确:慈爱、神秘、美丽

五、品析语句

1.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

2.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 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

3.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 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指母爱 战胜了其他一切力量。

4.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

5.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明确 :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六、主题探究

提问: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多元的,请说说都有哪些?

明确:

1.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崇高礼赞。

2.抒发了孩童 对母亲的深挚爱恋。

3.表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4.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充分展现。

5.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孩童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童真。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惜缘

[《孩童之道》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3:孩童之道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引领学生领悟诗作的思想内涵,学会品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听读、品读、美读三个环节进行,在朗读中理解诗中形象,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准确把握诗作中孩子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母爱的伟大与孩子的纯真无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1:老师讲故事:《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互动式导入)

大家还记得震惊世界的“911”大灾难吗?当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56层。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爱德华拨打了两个电话,分别给他的助手和律师,可还没等电话接通,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大家想一想,这第三个电话是给谁的呢?(学生交流)

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学生交流)

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

设计2:(幻灯片--内容为泰戈尔的图片)

师旁白:这位白发白须的老人就是泰戈尔,读他的诗会使你的心灵变得纯净,会让你的精神寻到一片休憩的家园。早在百年前,他就问道:“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作--《孩童之道》,去感悟他那圣洁的情怀。

二、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注意字音。

2.听读训练,给学生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画面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情感,最后确定文章的朗读基调。听后亦可对录音中的朗读情况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一方法有利于学生不受固定朗读方式的束缚,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

描述情感:一群憨态可掬、纯真无比、栩栩如生的儿童在妈妈的爱抚中快乐成长。

由于文章所体现的内容具有一种行云流水、出水芙蓉般的自然、清新的力量,因此可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为:轻柔、细腻、婉转。

3.学生试读。可齐读,或找个别学生朗读。教师简单点评优缺点。

4.教师范读。

三、品读,在分析中进一步感受朗读基调

1.谈谈阅读诗作后的第一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最重要的是谈出自己的心得。)

2.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按照母子情感的变化可分五大场景:

场景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场景二--无所不知(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

场景三--无所不有(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场景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场景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3.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慈爱、神秘、美丽。

四、美读,掌握朗读技巧

1.学生自选五幅画面中的任意一个,进行自由朗读练习,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注意:在这一训练中,教师要适当点拨朗读技巧。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把握好词语意义上的分量与词语的感情色彩,确定朗读时的节奏、语调、重音和停顿。)

2.确定五幅画面朗读方法上的异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幅画面在程度上是并列,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一点,尽管全文的朗读基调为轻柔、细腻、婉转,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有变化,在变化中去体现这一基调。

如开篇可欢快轻柔进入正文:第一幅画面中孩子的自豪以及对母爱的渴望要有所体现,但调子不宜过高;第二幅画面中包含孩子的天真可爱,同时对母爱进一步赞扬,朗读的时候要把握这一语气;而第三至第五幅画面需要把文章应体现出的情感分别迸发出来。

3.欣赏视频朗读文章,根据画面和声音进一步感受文章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美。

4.由几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文章接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及接读能力。

5.配乐朗读课文,师生共读。

五、深入探究

1.《孩童之道》蕴含丰富,人们对其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亲深挚的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上面的说法你同意哪种?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论一下,谈谈各自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脱离文本,无限度地拓展开去。

2.对比阅读《新月集》中《审判官》和《责备》两篇,比较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写法。

下发阅读资料:

审判官

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

责 备

为什么你眼里有了眼泪,我的孩子?

他们真是可怕,常常无谓地责备你!

你写字时墨水玷污了你的手和脸--这就是他们所以骂你龌龊的缘故么?

呵,呸!他们也敢因为圆圆的月儿用墨水涂了脸,便骂它龌龊么?

他们总要为了每一件小事去责备你,我的孩子。他们总是无谓地寻人错处。

你游戏时扯破了你的衣服--这就是他们所以说你不整洁的缘故么?

呵,呸!秋之晨从它的破碎的云衣中露出微笑,那末,他们要叫它什么呢?

他们对你说什么话,尽管可以不去理睬他,我的孩子。

他们把你做错的事长长地记了一笔账。

谁都知道你是十分喜欢糖果的--这就是他们所以称你作贪婪的缘故么?

呵,呸!我们是喜欢你的,那末,他们要叫我们干什么呢?

《孩童之道》是以儿童的触角来审视母爱;《审判官》和《责备》则以母亲的心声,抒发了母亲,也是诗人自己对那些不理解孩子、一味责备孩子的“他们”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孩子深深的同情、怜悯之心。

3.自由选读《新月集》中的诗篇,解读作家泰戈尔。

《新月集》中的许多诗篇均洋溢着这种人与自然,这种真、善、美和谐一致的生命的韵律之美。我们不能不为诗人这些时至气化、自然流出的诗篇,不为诗人那大巧若拙、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不为诗集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六、总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是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所以这堂课老师送

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惜缘

[孩童之道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4:《唐诗五首》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一、导入

“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吟诵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 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 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 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 指读,指导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 十八”。

呈:恭敬的送上。

2.试译诗歌。

①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④最是:正是。

⑤ 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⑤绝胜:远远胜过。

3.全班交流,扫除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 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五、诗歌赏析

1“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2.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 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3.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4.“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现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5.那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 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7.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六、拓展

诗中春: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③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宋)朱敦儒《好事近》

④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痕,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唐)和凝《春光好》

⑤春艳艳,江上晚春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唐)冯延巳《归自谣》

⑥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 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搜集整理古诗中有关春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惜缘

[《唐诗五首》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李煜--《相见欢》

犀粪蜣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情与思-读李煜《相见欢》作文

格律诗八首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木兰诗》教案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相见欢》诗歌鉴赏

走进《繁星》感受浓浓亲情--亲情教学案例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

长春版《词语的变迁》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词教学设计

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词三首之李煜《相见欢》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