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3-04-07 03:42:25 作者:uchuuconbini 其他教学资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uchuuconbi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 )

(2)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 )

(3)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

(4)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小题3】娄师德是怎样的一个人?短文是如何刻画娄师德形象的?(4分)

答案

【小题1】(1)了解,知道(2)左右 (3)被(4)自夸

【小题1】我原来并不了解你的情况,你所以能得到朝廷的厚遇,实在是出于娄师德的推荐呀!

【小题1】娄师德是一个胸怀若谷,宽以待人的人。(2分)通过武则天和狄梁公的对话描写,侧面烘托人物性格;和对他本人的神态描写(“公未尝有衿色”)来表现其性格特点。(2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娄师德”描写来分析他的人物形象即可。

篇2:狄梁公与娄师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许 (3)咎 (4)矜

2.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的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1)担任 (2)左右 (3)过错 (4)自夸

2.狄梁公:知错能改;娄师德:胸怀若谷;则天的皇帝:懂得用人之术。

阅读理解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篇3:《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答案及原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答案及原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2)许(3)咎(4)矜

2.翻译: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1)担任(2)左右(3)过错(4)自夸

3.狄梁公:知错能改;娄师德:胸怀若谷;则天皇帝:懂得用人之术。

篇4:《狄梁公与娄师德》语文阅读和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语文阅读和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 ▲ )

(2)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 ( ▲ )

(3)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 )

(4)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 ▲ )

2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24、娄师德是怎样的一个人?短文是如何刻画娄师德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

22、(4分) (1)了解,知道(2)左右 (3)被(4)自夸

23、(3分) 我原来并不了解你的`情况,你所以能得到朝廷的厚遇,实在是出于娄师德的推荐呀!

24、(共4分)娄师德是一个胸怀若谷,宽以待人的人。(2分)通过武则天和狄梁公的对话描写,侧面烘托人物性格,和对他本人的神态描写(“公未尝有衿色”)来表现其性格特点。(2分)

篇5:狄梁公与娄师德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许 (3)咎 (4)矜

2.翻译: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的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1)担任 (2)左右 (3)过错 (4)自夸

3.狄梁公:知错能改;娄师德:胸怀若谷;则天的皇帝:懂得用人之术。

篇6:娄师德雅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娄师德雅量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后)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①。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③!”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④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⑤宰相,汝复为州牧⑥,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⑦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试自干,当笑而受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同平章事:唐宋宰相名。娄师德为武则天时贤相。②犯而不校:儒家名言;意谓受到冒犯不计较。③田舍夫:骂人语,相当于现在的“乡巴佬”。④除:任职。⑤备位:充数。⑥州牧:即州刺史。⑦愀然:忧愁的样子。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人所疾也疾:____________

(2)庶不为兄忧 庶:____________

10.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流唾液,你当面骂他;你擦拭,就违反了我的意思,所以重新愤怒。

B.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它,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正如加重人家的怒气。

C.人家流口水到你脸上,你发怒了;你擦拭它,就违反他的意愿,所以就更加发怒了。

D.人家唾你脸,是我怒你;你擦拭它,就违反他的意愿,所以就更加发怒了。

11.概述本文记述的两件事。(4分)

参考答案:

9.(1)妒忌。 (2)希望。(每空1分)

10.B(3分)

11.(1)娄师德遭李昭德辱骂而忍让。(2)娄师德劝弟弟任代州刺史时也要宽厚忍让。(每答对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

太后任命夏官侍郎娄师德为同平章事。娄师德为人宽厚,清廉谨慎,冒犯他也不计较。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老等他不来,便怒骂他:“乡巴佬!”娄师德笑着说:“我不作乡巴佬,谁应当作乡巴佬!”他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对他说:“我任宰相,你又为州刺史,得到的'恩宠太盛,是别人所妒忌的,将如何自己避祸?”他弟弟直身而跪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脸上,我只擦拭而已,希望不致使哥哥担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这正是使我担忧的!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正好加重人家的怒气。唾液,不擦拭它会自己干,应当笑而承受。”

篇7:梁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

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①之科,著知从②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

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③益少。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是时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议上,遂寝不报。

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卒于官。

【注】①首匿:谓主谋藏匿罪犯。②知从: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③断狱:审理和判决的案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刑罚在衷,无取于劝 衷:恰当、合适

B.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 厘:改正、改革

C.则人无所厝手足 厝:交错、交叉

D.盗贼浸多,岁以万数 浸:逐渐、渐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

①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 ②法令既轻,下奸不胜

③天下无难,百姓安平④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

⑤刑轻之作,反生大患 ⑥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 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帝刘玄兵败后,梁统和窦融以及各位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推举梁统为统帅,但是他坚决推辞,后被重新推举为武威太守。

B.梁统认为人君执政之法,应以仁义为主,即爱护百姓,消除残暴。他极力主张加重刑罚,遵循旧典,用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

C.在中原兴盛时期,当时有些豪桀违反禁令,有些官吏玩弄权术,因此,汉武帝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犯罪的人。

D.三公、廷尉没有认同梁统的建议,他们认为严酷刑法不是英明之主所为。后来奏议呈上,光武帝认可“重刑法遵旧典”的建议,并颁令推广。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统在朝廷,数陈便宜。(3分)

译文:

(2)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3分)

译文:

(3)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3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

9.C(A项“衷”,同“中”,折中,引申为恰当、合适。C项“厝”,同“措”,放置、安排。“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中“厝”即放置之义。)

10.B(①是梁统推辞统帅之位的理由; ③表现的是社会安定的情况;④是三公、廷尉的看法,反对之声。)

11.D(“遂寝不报”,“寝”是停止、平息的意思。意思是奏议被上面扣住了,没有往上报。“并颁令推广”于文无据。)

12.(1)梁统在朝中,经常向光武帝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数”“便宜”各1分,大意1分。)

(2)爱护百姓则务必消除残暴,政务治理则是以清除混乱为中心。(“务”“ 去乱”各1分,大意1分。)

(3)数年时间,有上百件案子,有的不便于审理,有的在处理上不服民心。(“或”“厌”各1分,大意1分。)

13.【断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每断错一处扣1分,共5分。)或: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注释】(1)豫:快乐,愉快。(2)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3)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篇8:《梁贾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贾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16、解释加点字:(4分)

(1)茹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顾( )

(3)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妾妇之罪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 乡之人憎其行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则向墙而欷歔

D 倦游以归 子以无瘿归

19、本文第②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4分)

20、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

16、(1)吃(2)回头或回头看(3)更换(4)渐渐(4分)

17、(1)(梁贾)想旧都的人和邻里,十分之九比不上自己。(补主语,十九 ,莫若)(3分)

(2)你怎么足够配得上我,赶快离开。(若,当,亟)(3分)

18、A(2分)

19、第一句用“愤不饮”“愤不食”等行为描写或正面描写,突出梁贾对妻子的厌恶之情。(2分)第二句则用“乡人不与婚”的侧面描写,表现出梁贾的恶劣品质已经到了为世人唾弃的地步。(2分)

20、作者通过对梁贾随境遇变化而弃妻的行为,讽刺社会上随贫富环境而改变操守的小人,(1分)倡导“贫富不移,常守礼义”的儒家思想。(1分)

篇9:《宿新市徐公店》阅读练习与答案

【宋】 杨万里

篱落②疏疏③一径④深⑤,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⑥追黄堞,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②篱落:篱笆。③疏疏:稀疏。④径:小路。⑤深:深远。⑥急走:快速奔跑。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扑蝶 花落未成阴 菜花)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急走 追)

(3)这首是运用了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白描)

(4)“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无处寻)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

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4]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更多古诗文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篇10:《乡情》阅读练习与答案

《乡情》阅读练习与答案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用原文回答)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答:

阅读答案: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即可)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

篇11:赤壁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赤壁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赤壁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 山川相缪(        )

3. 举酒属客(        )

4. 举匏樽以相属(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古义:______________

斗牛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之

哀吾生之须臾(        )

顷之,烟炎张天(        )

耳得之而为声(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2.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3.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歌窈窕之章(        )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3. 侣鱼虾而友麋鹿(        )

4.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5.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6.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7. 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 而今安在哉?(        )

3.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参考答案

一、1. “冯”通“凭”;2. “缪”通“缭”;3. “属”通“嘱”;4. “属”通“嘱”。

二、1. 白茫茫的水汽;2. 旷远的样子;3. 徘徊,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 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1. 助词,的/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代词,它们/动词,到;2. 动词,攻占/名词,与“上”相对;3. 从/被/在/到/对于。

四、1. 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2. 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3.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5.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6.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 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1. 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 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 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4. 被动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篇12:《桃花源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

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美感与快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类文明与宗教》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欢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设防》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狄梁公与娄师德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