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时间:2024-05-04 03:37:35 作者:ご炫っ枫に舞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ご炫っ枫に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后的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小题1:(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4分)

①及召朱公问曰( ) ②吾子决是 ( )

③臣,鄙民也 ( ) ④梁尝有疑狱( )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划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以布衣富侔国 A.固以怪之矣B.不以物喜C.何以谓之文也D.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4:陶朱公并没有告诉梁王该怎么办,梁王却没有了疑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等到②判断③目光短浅④案件 (2)C

小题2: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小题3:小题1:所以(在梁国)有疑虑的案件(可以判罪,也可以不判罪的案件),就依从不判罪;有疑虑的'奖赏(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就依从奖赏。 (2)略。

小题4:陶朱公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第一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词,比如“鄙”古义是“目光短浅”的意思,“狱”是“案件”的问题。第二题例句的“以”是“凭借”,B句“以”通“已”,意为“已经”,B句“以”是“因”,C句“以”是“凭借”,D句“以”是“认为”。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前后文内容,了解语境,推测句意,根据句意分析结构,将每层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短语划开。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固:所以;疑:疑虑;狱:案件;从:依从;去:意为“去罪”(无罪);赏:奖赏;与:给与。第二句,所以:用来;动心忍性:使心神惊动性格坚韧;曾:通“增”,增加;益:增加;其:他;“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小题4:

试题分析:首先要把文章看懂,大致翻译一下,然后再根据题意找到相关信息点,分析思考,理解陶朱公比喻说理的方法。

篇2:《王恕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王恕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帝亦衔恕教直言,遵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所部水灾,奏免秋粮六十余万石。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二十年,复改恕南京兵部尚书。先后应诏陈言者二十一,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权幸。天下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则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孝宗即位,为吏部尚书。陕西缺巡抚,恕推河南布政使萧祯。诏别推,恕执奏曰:“陛下以臣不肖,任臣铨部。倘所举不效,臣罪也。今陛下安知祯不才而拒之?且陛下既以祯为不可用,是臣不可用也,愿乞骸骨。”帝乃卒用祯。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镂板以行。浚谓其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文泰乃自为奏,讦恕特中自比伊、周,于奏疏留中者,概云不报,以彰先帝拒谏,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抗言:“文泰无赖小人,此必有老于文学多阴谋者主之。”帝下文泰锦衣狱,鞫之得实,因请逮浚、恕对簿。帝心不悦恕,乃贬文泰御医,责恕沽名,焚所镂版,置浚不问。恕再疏请辨理,不从,遂力求去。听驰驿归,不赐教,月廪、岁隶亦颇减。武宗嗣住,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犹诏报之。正德三年卒,年九十三。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 能:和睦。

B.恕里居日,尝属人作传 属:嘱托。

C.听驰驿归,不赐敕 听:听说。

D.遣行人赍敕存问 赍:携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王恕“端毅”(正直刚毅)的一组是(3分)

①考选官属,严拒请托 ②帝亦衔恕数直言

③皆力阻权幸 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⑤传中自比伊、周 ⑥陈国家大政数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恕治盗不忘安民。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南阳、荆、襄流民作乱时,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流民得以恢复旧业。

B.王恕关心民生疾苦。巡抚南畿时,所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并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接待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

C.王恕恪尽职守,直言敢谏。他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先后多次应诏陈说政事,提出建议。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人们总是希望听到他说话,他也果然不负众望。

D.王恕为官坚持原则。他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补陕西巡抚之缺,遭到皇上否决,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太医院判刘文泰者,故往来浚家以求迁官,为恕所沮,衔恕甚。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4.C(听:听凭,任凭。)

5.C(⑤是刘文泰诬陷王恕沽名钓誉的话;⑥是表明王恕关心国事)

6.D(“他认为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胜任铨部之职,主动请求告老还乡”理解错误,他说自己“不可用”是反话,以辞职相抗只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7.(1)(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或“考核读书人的学业”)。

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迁”(升官)、“振”(通“赈”,救济)、“课”(督促,考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过去,从前)、“为……所”“衔”(怀恨,怨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3.“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恕,字宗贯,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庭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破了他的同党石龙。王恕严格约束所辖部下不得随意杀人,让流民恢复旧业。升任兵部尚书。他考核选拔官员属下,严厉拒绝请托,共事的官员都不高兴。皇帝也怨恨王恕多次直言(进谏),于是任命王恕兼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王恕所管辖地区遭受水灾,他奏请免除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四处巡察把粮食发放或借贷给灾民,保全存活了二百多万人。成化二十年又改任王恕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先后应诏陈说政事二十一次,建议三十九次,都是极力阻止权贵幸臣。天下人都倾心仰慕他,碰到朝廷上议事有不同意见时,一定会说“王公为什么不说话呢”?接着又会有人说“王公的奏章就要到了”。话说完,王恕的奏章果然到了。当时流传民谣说:“南京十二部,只有一个王恕(敢说话)。”孝宗即位,王恕担任吏部尚书。陕西巡抚缺位,王恕推荐河南布政使萧祯。皇帝下诏另外推举,王恕拿着诏书说:“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任命我掌管吏部。如果我推荐的人没有成绩,就是我的罪过。现在陛下怎么知道萧祯没有才能而拒绝任命他?况且陛下既然认为萧祯不可用,就等于是我不可用,希望允许我退休。”皇帝才最终任用了萧祯。邱浚进入内阁,同王恕不和。太医院判刘文泰,过去常进出邱浚家以求升官,被王恕阻止,他非常怨恨王恕。王恕居住乡里时,曾经嘱托人作传,刻板印行。邱浚说王恕沽取直名毁谤皇帝,如果皇帝知道后王恕的罪一定不会小。刘文泰于是自己写了奏章,攻击王恕在传记中把自己比作伊尹、周公,对于留在宫中的奏疏,一律说是皇帝不批复,用这种办法来公开显示先帝拒绝劝谏,没有做人臣的礼仪。王恕认为奏章出自邱浚的.指使,反驳说:“刘文泰本是个无赖小人,这一定是有老于写作并多阴谋的人主使他这样作。”皇帝把刘文泰投入锦衣卫监狱,审讯他得到实情,于是请求逮捕邱浚、王恕对证。皇帝心里不喜欢王恕,于是贬刘文泰为御医,责备王恕沽名钓誉,焚毁王恕所刻印版,对邱浚不予追究。王恕第二次上疏请求分辨道理,皇帝没有听从,王恕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帝听任王恕乘驿车回乡,不赐于允许其退休的诏令,每月的廪食、每年的隶仆亦减少很多。武宗继位,派使者携敕令慰问。王恕陈述国家大政数件事,皇帝用优礼的诏书回复他。王恕于正德三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谥号端毅。

篇3:《王祎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王祎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王祎)

8、B(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9、B(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10、C(“奉命讲授国史”文中无据)

11、(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

篇4:《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

篇5:岳阳楼记和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岳阳楼记和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③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②非:非议。③上:君主。④非:不对,错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尝( ) ⑵先( )⑶对( ) ⑷王( )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未之有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得而非其上者

C.环而攻之而不胜 黑质而白章 D.民亦乐其乐 而乐亦无穷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13.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⑴用一句话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1分) 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 ”是乙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扬。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2分)

14.联系全文,说说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

10.(4分)(1)曾经 (2)在……之前 (3)回答 (4)称王 (每处1分)

11.(2分)B

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为人民的君主却不能和人民一起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13.(3分)⑴(1分)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提示:要建立新时期的忧乐观,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1分)

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以物喜,以己悲”(或“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则会随个人荣辱而改变”) (1分)。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也含有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给分,1分)。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篇6:王积薪闻棋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王积薪闻棋文言文练习与答案

阅读李肇的《王积薪闻棋》,回答问题。(5分)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宿于逆旅( ) ②良宵难遣( )

17.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2分)

18.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16.①旅店②排遣,消遣

17.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18.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篇7: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燕昭王招贤

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降低身份,指谦卑 ) (2)孤之愿也( 愿望 )

(3)燕国殷富( 殷实富足 ) (4)燕王吊死问孤( 慰问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 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译文: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打败这后即位,他礼节谦恭,且准备了丰厚的报酬招纳有才能的人。他对大臣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而突袭打败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很小,国力不足,不能报(仇)。但有才能很高的人来和我一起管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因此昭王给郭隗改建了房子并且将他当作老师。(这之后)乐毅从魏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有才能的人争相投奔燕国。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篇8:《曹武惠王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曹武惠王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所居堂屋敝( ) (2)吾为将 ( )

11、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才到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

B、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被许多虫子蛰,不可以伤害我的生命。

C、现在才到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被许多虫子蛰,不可以伤害我的的生命。

D、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

12、文章通过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6分)

参考答案:

10、(1)居(居住 )(2)为(担任 ) 11、D

12、不以个人喜怒杀人、冬日不修敝屋 ; 仁心爱物

译文:

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过:“我当将领以来,杀了很多人,但是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喜怒而轻易杀一人。”他住的堂屋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就是这样仁慈地爱护生灵的。

篇9:王商字子威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商字子威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彤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彤,奏果寝格,凤竟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于是左将军史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位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眹甚伤之。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

[注]①连昏:昏同婚,姻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多骄僭骄僭:骄横僭越

B.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固守:坚守

C.商亲部属按问部属:顺次安排

D.奏果寝格寝格:呈上后汉书·赵咨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蔡邕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仇览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后汉书)阅读答案附翻译陈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人也(后汉书)阅读答案附翻译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后汉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邓训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乐恢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汉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梁冀字伯卓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种暠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李通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汉书·车千秋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后汉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后汉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 党锢列传 阅读答案后汉书 卢坦传 阅读答案汉书 严助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汉书 车千秋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 乐广传 阅读答案翻译卜式传 汉书 阅读答案翻译后汉书 党锢列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鲁恭传 后汉书 阅读答案翻译后汉书 皇甫规传 阅读答案翻译梁慬传 后汉书 阅读答案翻译杨震传,后汉书 阅读答案翻译后汉书 吴祐传 阅读答案翻译后汉书·班梁列传 阅读答案《汉书 苏武传》(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汉书 薛宣朱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后汉书 班梁列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商肃敬敦厚。他在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得到了大臣的欣赏,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

B.王商明辨是非。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C.王商不畏权贵。琅哪太守杨彤,因郡中多发灾害,受到王商的查问,虽然王凤为他说情,王商还是请求罢免杨彤,并因此招来王凤的怨恨。

D.王商忠而被谤。在左将军史丹、王凤等人的坚持弹劾下,皇帝下诏说王商不能尽忠,虽然赦免了他的罪过,但还是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5分)

(2)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5分)

参考答案

4、D

5、D

6.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A项 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7.(10分)

(1)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因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

(2)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总领)百官,协调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分)

篇10: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精选2篇练习及答案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馑粥不充⑤,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馑(zhān)粥不充:馑,稠粥。充,充足。⑥日昃(zè):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

(4)感泣辞母: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__。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___ _(要求填写两个)。

参考答案:

1.(1)用作动词,“佩带”;(2)通”,”;(3)热水;(4)辞别。

2.C点拨:A①连词,”;②连词,”。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D①人称代词,”;②加强反问语气。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③囊萤映省、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

《凿壁偷光》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傅永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岳阳楼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

郑当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李贺小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李士谦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哀溺文》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房晖远》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