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时间:2022-03-29 11:15:27 作者:国家保护动物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国家保护动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我们学完了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的理解体积的概念,就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数学日记,让我们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想来想去,最后我选择了求土豆的体积。妈妈给我拿了一个土豆,说:“土豆没有一点形状,怎么量体积呀?”我胸有成竹的回答:“没事儿,我知道咋办。”

我先找来了一个长方体的水槽,测量了一下它的长和宽,长是24㎝,宽是17cm。接着我倒入水槽一些水,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cm。

下一步把洗净的一个土豆轻轻放入水槽,等水面平稳了后,我又一次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5cm。最后一步就是求土豆的体积了。

我列出了求土豆体积的公式:

24×17×(5.5-5)

=24×17×5

=204(立方厘米)

答:土豆的体积是204立方厘米。

当我列出公式时,妈妈也恍然大悟了。真没想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途。这也使我想起来了曹冲称象的典故。那么大的一头大象怎么称它的重量呢?聪明的曹冲想到了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记下刻度,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块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就一点一点的往下沉,等船沉到刚才的刻度时,就停止再装石块,然后测量石块的重量,而石块的重量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真的很聪明,是我学习的榜样。

学数学真有意思,亲自动手做数学实验真好,用数学日记的方法记录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真真好。我要坚持写数学日记。

篇2:体积的数学日记

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一):圆柱与圆锥

六年级二班 秦李达

本学期的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结束了,同学们都收获了许多的知识。本单元我们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组成;并且了解了它们的体积,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分别是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并且,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柱上底的圆心到下底的圆心是这个圆柱的高,而圆柱有无数条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知道了圆柱是如何求表面积;我们将圆柱分解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由此来求它的表面积。后来,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我们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来求圆柱的体积;首先,我们把圆柱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接着,再把分解的扇形拼成一个长方体;最后,我们通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在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们有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圆锥有两个面,分别是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而它的侧面和圆柱的侧面一样,也是一个曲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通过倒水法发现圆柱与圆锥等底面积,等高的情况下,圆锥里的水往圆柱里倒三次,水正好可以装满圆柱;大家通过了倒水法了解了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在等底面积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是是圆锥的三倍;因此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圆锥=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还有圆锥的体积后,我们又把学到了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如:求漏斗的体积或圆柱的体积还有表面积。当我们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后,同学们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数学游戏。

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却令大家受益匪浅。

篇3:体积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添购食品,路过饮料区的时候,我停下了脚步,打算挑选一罐饮料。

我很快就购买了一罐可口可乐,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时,妈妈突然走过来对我说:“你们最近不是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嘛,这一罐饮料正好就是圆柱,你不如来亲手测量计算一下可乐罐的体积,来看看究竟和净含量相差多少。”

我一听就来了劲,立刻拿来了尺子,快速地量出了高和半径。“高是12厘米,半径是3厘米,那么体积就是3.14×3?×12=339.12(立方厘米)标注的净含量为330毫升,339.12-330=9.12(立方厘米)=9.12(毫升)。商家做了接近十毫升的手脚!”

妈妈点了点头,又说道:“没这么简单,用来装可口可乐的铝罐或者铁罐本身就有厚度,所以还是会有细微的偏差。”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具体计算出究竟有多少误差呢?”我不禁刨根问底。

“这就要看你的思考了!”

我想了一会,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连把可乐倒出来,再往里面灌满了水,然后倒在一个正方形的玻璃缸里面。“数学书上经常用水来测量,我也可以试试!”我把玻璃缸的厚度减去,量出了长宽以及水面的高度,发现结果是335.72立方厘米,和净含量相差了5毫升左右。

“看来也没有差多少嘛!”我高兴地喝起了可乐。

“即使这样,也不要多喝饮料啊!”妈妈连忙制止我。

一次有趣的亲自试验,锻炼了我的运算能力,也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

篇4:体积的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的刘老师改行了,由一名数学教师变成了魔术师了。“魔术师”带来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到教室,神秘地问:“你们知道怎么求圆锥的体积吗?”我想:“刘老师一定又要把圆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熟悉的图形了。”可是我昨天在脑子里想了很久,改来改去,改成的图形都是一个怪怪的图形(不是一个规则的学过的图形)。这时刘老师不知从何方神圣那里又学了一招,居然改用水了。刘老师把圆锥里装满水,倒入那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里,第一次只占了这个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第二次又占了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第三次倒入后恰好装得满满的。从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圆柱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作者:大足龙岗一小级3班 曹洁 现为在读大学生)

篇5:体积的数学日记

随着这几年学数学的经历的不断丰富,我的逻辑思维越来越敏捷。在生活中,我发现了数学的许多妙用。比如最近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该如何计算,那么很自然地我们就想到了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不规则的,它们的体积该如何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选取了妈妈厨房中的一个宝贝――生姜来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的主角就是它:美女姜!那么问题就来了,它究竟有多大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工具准备是不能少的。我首先准备了以下物品:干净的脸盆1只、装满清水的碗1只、有刻度的水杯1个。放心,我可不是要配置独门毒药,只是想让美女姜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哇!美女姜落水。好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幻想很美妙,图片很现实吧!哈哈哈)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美女姜的落水虽然没有引来飞鸟无数,却让碗里本来就满满的清水溢出了不少,我赶紧把这些水都收集起来,倒入了带有刻度的杯子中。

水中刻度显示,55ML。最后,谜底揭晓,美女姜的体积为55立方厘米。在现在这个一胖毁所有的时代,它是不是该减减肥了呢?

篇6:体积的数学日记

六年级二班 黄贤东

数学像一片大海,有无数珍宝;像百花园,花香满园。这个星期已过去,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圆柱分了三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分了两个课时,主要学习了: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计算。

圆柱第一课时学习了:圆柱是由三个面围成的,两个底面,一个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第二课时学习了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所以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的面积。第三课时学习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一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圆形的图形。长方形面积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圆柱的高,然后再加上两个底面相等的圆的面积。学完圆柱的就开始学圆锥了。圆锥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圆锥由一个圆和一个侧面是扇形的圆形围成。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高度叫圆锥的高。第二课时学习了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底面积×高×1/3.这个单元学习结束了。老师又带我们复习了一遍。

啊!数学太奇妙了,如果数学是一片大海,我只得到了一件珍宝。如果数学是百花园,我只得到了一朵小花。我还得断续在这数学的海洋里前行。我爱这神奇的数学。

篇7: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你知道什么叫做体积吗?我想你们不知道,那我就来告诉你们吧!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的单位通常有: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用字母表示分别是:m,cm,dm.

多大是1立方厘米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是1立方厘米,比如说小骰子,小方块,很多很多。准确的说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多大是1立方分米呢?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1立方分米的东西也非常多,如粉笔盒,魔方等。多大又是1立方米呢?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生活中电视机的盒子,柜子大约就是1立方米的物体。

关于体积的奥秘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篇8: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河边玩,爸爸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对我说:“你们刚刚学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现在正好学以致用,你能告诉我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老爸,你真是摸不清状况,我们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块石头又不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我怎么算它的体积啊!”“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爸爸一本正经地说。

看着爸爸的眼神,我知道肯定有好办法!可办法是什么呢?问老爸吧,怕他笑话我,为了不让老爸小瞧我,我只得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我的目光不由地停留在家里的鱼缸上。“有了!”我起身向卫生间跑去,拿出一个大盆子和一个渔网来,用盆子盛满水,把鱼一条条都舀了进去,只剩下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水的空鱼缸。

“干嘛呀你?叫你求体积,不是玩金鱼!”爸爸不解地看着我。“我不正在求吗?最多5分钟就可以搞定了!”我神秘地笑了笑,继续动起手来。

“喏,爸爸,你看。这个鱼缸长6分米,宽4分米,是一个长方体,现在里面水深2分米,也就是6×4×2=48平方分米。我现在把这块石头放进去。”说着,我拿起那块石头放进去。

“看,现在水位上升了0.2分米!”我一边拿着直尺量着水位,一边得意地说。

“那又怎么样?”爸爸故作镇定。

“那就说明这石头的体积是6×4×0.2=4.8平方分米呀!”我骄傲地说。

我又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因为把石头完全浸在鱼缸中,鱼缸的体积就等于浸入水里所排开的体积,也就等于石头沉入水中而使水面上升所增加的鱼缸里面的水的体积。这其实就是等积转换。”

篇9: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

吃完饭后,就到了吃水果的时间。我看着一个个红扑扑的惹人喜爱的红苹果,我忽然出了疑问:苹果的体积怎样算呢?

我问爸爸:“爸爸,苹果是个不规则物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

爸爸笑着找出一个透明塑料盒子并盛上水说:“爸爸手里的这个长方体容器,它长15CM,宽10CM,水平面是10CM。你算一下,这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

于是,我算起来:15×10×10=150×10=1500(立方厘米),我说是1500立方厘米。爸爸满意地说:

“对。现在把苹果放进去,量一下高。你看,水面升高了2CM。所以,苹果的体积是:

15×10×(12-10)

=15×10×2

=150×2

=300(立方厘米)。”

今天我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开心。

数学世界真是奥妙无穷!

篇10:有关体积的数学日记

不知不觉中,两周都已过去了,做为一名快要毕业的毕业生,我不禁感慨万千。大家都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做一件事——坚持写周记!这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但可以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回顾前几天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受益匪浅。

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等知识。让我们再来回忆回忆我们所学的内容吧!首先想想圆柱有什么名称: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把圆柱的表面全部展开,那么我们就看出它像一个除号,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接下来又要做题了,而且还是要求很麻烦的圆柱体表面积。唉,求表面积还真不容易。需要求出底面积和侧面积,还得相加,稍不留神就会算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一块求完呢?我思考着。看看底面积和侧面积的公式吧!

S底=πr2,有两个底面,也就是2πr2,再看看侧面积公式:S侧=2πrh,将它们两个相加在一起,提取同类项:2πr,利用乘法结合律,组成一个新的公式:S表=2πr(r+h)。一个新的公式从此诞生。有了这个公式只用相乘一次就万事ok啦!

以前我曾经求过环形面积,运用了一个公式:S环=π(R2-r2),仔细想想,其实这也是公式的组合啊!由两个圆相减,提取共同的π,得到了新的公式。

这些新的公式的诞生都得归功于灵活的偷懒!如果不是觉得太麻烦,其实也不会有这样的公式。其实,灵活的运用公式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出题的人偷了一个懒,少说了一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多求一下。但是,有的地方需要我们偷懒,不偷懒都不可以。

有这么一道题:在一个大正方形里有一个内切圆,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如果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先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d。然后再求出r,最后求出面积。可是,在这道题里,怎么才可以求出r和d呢?除非开方,可是这样是很麻烦的,而且肯定求不尽,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灵活的运用公式了。既然圆的面积公式是πr2那么求不出r求r2也可以呀!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体a,也就是说,我们只用求出aπ就可以了。a怎么求呢?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是(2r)2,化简之后就是4r2,也就是4a这样呢我们就可以用20÷4=5(cm2)求出a,再用5×π≈15.7(cm2)。圆的面积就约为15.7cm2。这样,不用开方,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aπ。

有很多公式相互结合就可以组成一个简单方便的实用新公式。

只要创新,其实在把巨人们吃过的馒头揉在一起,做成一个新的花卷,那不也是很好吗?

篇11:有关体积的数学日记

由于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容积就是体积。其实,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一、意义不同。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木箱、油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一个物体有体积,但它不一定有容积。

二、测量方法不同。求物体的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它的长、宽、高进行计算,而求物体的容积则必须从里面来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因此,对于同一个物体,一般地说,它的容积要比体积小。

三、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气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盛液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一:给土豆测量体积

我们学完了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的理解体积的概念,就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数学日记,让我们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想来想去,最后我选择了求土豆的体积。妈妈给我拿了一个土豆,说:“土豆没有一点形状,怎么量体积呀?”我胸有成竹的回答:“没事儿,我知道咋办。”

我先找来了一个长方体的水槽,测量了一下它的长和宽,长是24㎝,宽是17cm。接着我倒入水槽一些水,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cm。

下一步把洗净的一个土豆轻轻放入水槽,等水面平稳了后,我又一次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5cm。最后一步就是求土豆的体积了。

我列出了求土豆体积的公式:

24×17×(5.5-5)

=24×17×5

=204(立方厘米)

答:土豆的体积是204立方厘米。

当我列出公式时,妈妈也恍然大悟了。真没想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途。这也使我想起来了曹冲称象的典故。那么大的一头大象怎么称它的重量呢?聪明的曹冲想到了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记下刻度,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块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就一点一点的往下沉,等船沉到刚才的刻度时,就停止再装石块,然后测量石块的重量,而石块的重量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真的很聪明,是我学习的榜样。

学数学真有意思,亲自动手做数学实验真好,用数学日记的方法记录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真真好。我要坚持写数学日记。

篇12:小学六年级数学日记:求体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日记:求体积

有趣的数学题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脑,为大家提供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了。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篇13: 小学数学日记

20xx年X月X日X天

老师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我想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吃饭要数学:一个人能吃下多少饭,就煮多少饭;走路要数学:路有远有近,走哪条路可以最快走到要去的地方等等,所以说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有一天,我去叔叔家玩,叔叔给了我一大把一元硬币,没告诉我多少钱,我就开心的数了起来,可是硬币有些多,我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呢?我想了一想,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我就2个放一堆,放了9堆还多一个,那不是2乘以9再加上1吗,就是19元,我告诉了叔叔多少钱,叔叔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你数不出有多少钱呢!那就把这些钱奖励给你去买东西吧!于是我飞快地跑去超市买了我想要的玩具,然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篇14:小学数学日记

这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样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透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透过计算,这一切的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之后,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透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的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还是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篇15:小学数学日记

201X年X月X日 晴天

今天上午第一节是数学课。这节课和平常不一样,特别有意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班的同学们都来到电教馆。我的心怦怦地跳得非常快——十分激动呀!因为,我要走上讲台朗读自己编的“数学儿歌”呢!

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在讲台上问我们:“同学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吧”“准备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响亮的声音,看出了大家的准备一定很充分。老师微笑地点点头,说:“那么,我们这一节自编‘数学儿歌’课,现在就开始吧!”

同学们按照顺序上讲台,有的讲述自己编的“数学故事”,有的朗诵自己编的“数学儿歌”,有的叙说自己写的“数学日记”……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课堂里一次次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快就要轮到我了,我全身都有点儿发抖了。然而,当我迈开大步走上讲台时,我反而不紧张了。于是,我就大声地朗读了我精心编写的 “数学儿歌”:

数学算式真不少,

加减乘除须用好;

基础知识要记牢,

许多问题解决了。

朗读完了我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走下讲台,心中一阵轻松。……同学们的故事、儿歌、日记等,都离不开“数学”,内容丰富多彩,非常有趣。这节特别的“数学课”让我得到了许多知识,真是太好了,我希望老师多上一些这样的“课”,让我们学起来更有兴趣!

篇16: 小学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的是圆,大家知道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怎么画圆吗?这句话一出口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便开始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可以用水杯底画老师可以用量角器一半一半的画。老师可以用手臂轮着一圈画。老师还可以把大拇指定住,其他手指绕一周转一圈大家又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老师把这几种方法都记录下来,还有别的方法吗?老师问到,这些都无法改变圆的大小。老师,我知道了!一个同学激动地举起手来。用鞋带绑上笔,另一端固定住,绷直线画一个圆。

这个同学的方法和圆规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后来就发明了圆规,第一步怎么做?把圆规拿起来怎么拿?冲着把儿一端你说的不精准,如果按你的说法来说针尖儿早已扎进肉里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开始总结了第一步是用手捏住圆规的手柄,第二步是分开圆规的两角,第三步是固定住圆规的尖角,第四就是旋转一周。圆心就是尖角所在的点,决定圆的位置用o表示。半径决定的是圆的大小,用r表示,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d表示。而我却意外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在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篇17: 小学数学日记

同学们,你们看了报纸吗?上面可有一项大新闻:深圳首批超级杂交水稻亩产847公斤。多么惊人的数目啊,这位专家可真有办法。我想,如果每亩增产100公斤,全省3000万亩水稻,就是增产100公斤*3000万亩=30亿公斤水稻,假如每人每年吃粮食300斤,可以养活多少人呢?列式:30亿×2 =60亿(斤)60亿÷300 =20xx万(人)天哪。。全省6000万人,再加上20xx万人,不就8000万人。了吗?。这样的话,我这个馋猫一个月还可以吃到300斤÷12个月=25(斤)呀。哈,真好。我真佩服这位农业科学家,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如果全国都用这种方法来种,我们国家就不会缺粮食,而且还能资助粮食短缺的国家呢。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爷。

篇18: 小学数学日记

今天爸爸,妈妈,哥哥和我在家包饺子。总共包了七十二个饺子,妈妈说要我分四个碗盘,每个碗盘里能放多少个。我算了算“72÷4=18(个)”,然后我很快就分好了,这时妈妈说:“我吃不完这么多。”就夹了四个饺子给哥哥,我自己也夹了五个给哥哥,可是哥哥说吃不完又夹了六个给爸爸,这时哥哥给我出题了,现在我们每个碗里共多少个饺子,我不急不慢的在心里默默的算着,不到一分钟,答案就出来了,哥哥的碗里是“18+4+5—6=21(个)”;爸爸的碗里是“18+6=24(个)”。哥哥听了高举起大拇指说:“聪明”。这时爸爸又出了一道题“如果把这七十二个饺子吃了三十五个,有包了三十五个的两倍,我马上说出了答案”72—35=37(个),37+35×2=107(个)

啊!想不到吃一顿饺子,可以学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全家人一边吃饺子一边欢笑,样子好像很为我自豪。

篇19:小学数学日记

记得在我读幼儿园时,我很喜欢边爬楼梯边数台阶数,我家当时住在六楼,每个楼层之间有18个台阶,每次离家跟回家我都要牵着妈妈的手数台阶数,每次数的结果都是90级,妈妈还老夸我聪明呢。

到读小学时,我学了简单的乘法后,不假思索地认为我每次回家上六楼应该爬108级台阶才对呀,因为住在六楼,每层有18级台阶数,根据乘法原理,6×18=108(级)。可我实际上每次只需爬90级台阶就到家了,当时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号,不知何因。于是我带着满脸的疑惑问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听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没解释,他牵着我的手来到了一楼,笑着说:“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家住在一楼,需不需要爬18级台阶呢?如果住二楼、三楼我们需要爬多少级呢?你再爬爬,体会体会。”听了爸爸的话,我带着“?”又体验了一番。结果是一楼不用爬,二楼需爬18级,而三楼只需爬36级,我又如此这般爬到了七楼,爬了108级。通过这些体验,我恍然大悟,寻到了其中的规律。

容积与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日记

数学小学日记

小学作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日记:逛商场

三年级小学数学日记

小学1年级数学日记

小学2年级数学日记

关于数学日记作文

数学的小学五年级日记

小学二年级数学日记300字

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日记作文关于体积的数学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