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玻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2篇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2019冬至传说习俗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习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习。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篇2: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冬至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冬至的习俗各不相同。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捏冻耳朵”则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篇3: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
吃饺子
每年的冬至都是可以吃饺子的,在20的冬至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一年的冬至之前包饺子的时候,最好就是把肉馅剁得响一些,这样意味着家里有钱,馅儿多。这样做一顿饺子与家里人吃了,自然是可以让家人以后赚的到更多的吃食的。
九九消寒
在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就是人们说的.“提冬数九”了。每隔九天数一次就,数够九次,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时候九尽了,“九尽杨花开”,这个时候天气就很暖了。在这个时候用九碗九碟吃饭,那就叫做九九消寒,对运势也是很好的。
祭天祭祖
2020年的冬至也是可以拜祭祖先的,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冬至拜祭祖先的习俗的话,最好就是在这一天拜祭。准备好当地拜祭祖先常用的物品,然后去祭祖,可以求得明年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家人自然一年间都会过得很好的。
用九层糕祭祖
在某些地方,冬至拜祭祖先的时候会用九层糕拜祭,例如以糯米粉,分别捏成鸡、鸭、龟、猪、牛、羊之类的象征吉祥的动物,分成九层蒸熟,然后拿去拜祭先祖,这样一来家里明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少灾少难。
喝羊肉汤
喝羊肉汤这个冬至的习俗,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过节之前,最好就是给自己的长辈送一些羊肉礼品,这样就意味着长辈明年身体健康,财运旺盛了。喝羊肉汤之后,家里人是可以安稳地度过冬天的,明年的运势业还会越来越好。
篇4:关于除夕夜传说习俗
1、除夕的介绍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2、除夕的由来的传说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3、守岁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篇5:冬至习俗作文
冬至这一天,长沙又叫做“冬节”。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篇6:冬至习俗作文
今天冬至,又使我想起小时候过冬至,五十年末,山村没有电灯,一到夜晚村子一片漆黑,不见行人;只是偶尔听到村中的狗猫叫声。我们家也早早关门,全家围绕在炉火旁,吃着母亲包的香喷喷素水饺,听听老爹讲讲水浒三国故事,一家平平安安其乐融融,这可能就是一直想抱紧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和母亲有过这样一次对话,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她,可爱而美丽。她说:
“吃了冬至饭,姑娘媳妇有点烦。
我跑过去问:
“妈,为什么呀?”
妈妈接过话茬说:
“过去的大姑娘小媳妇,有点害怕过冬至。因为要长一岁。这一天是一年夜晚当中最长的一个,大姑娘小媳妇可以在被窝里多呆一会儿。过完这一夜,一夜比一夜短,每天要多做一线的针线活。做活做到眼睛看不到东西为止。如果要赶活的话,还要点油灯。婆婆害怕浪费油。”
想到母亲,又怀念起她那一手冬至里的绝味。
糯香弹牙的玉林米粽
玉林人过冬至,几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当地人干脆叫冬至为“米粽节”。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还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篇7:冬至习俗作文
一转眼冬至又到了,而关于冬至的习俗有人说吃饺子,有人说吃汤圆,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更特别,那就是吃包子,虽然已经很渐渐失传了,但是我们家依然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发好面,准备好羊肉胡萝卜馅。一听说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边,拿过奶奶压好的面皮,开始学包包子。奶奶边包边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馅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边皮,中指沿着边儿往回拉,边拉边捏,最后捏到一起拧个小辫就行”。我一听,难,得有点技术。奶奶说:“不怕,一学就会。”她握住我的右手,分开手指,在面皮上练习“边拉边捏”,看着面皮的圆边在我手下一点点收拢,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两个,第三个我坚持要自己来,开头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顺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兴,想一下捏住,可是馅都捏到了边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点发急,使劲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馅也漏了。奶奶一看说:“不要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你这是面边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湿了就粘面了。”我长吸一口气,擦干手,重新拿过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终于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辫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气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个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饭了,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劳啊!
不知道冬至的这个习俗还可以流传到什么时候,但是我喜欢这样传统的节日,喜欢这样传统的习俗。
篇8:冬至习俗作文
寒风瑟瑟,北风呼啸,转眼过去,又是一年一度的冬至,在冬至中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也有的地方吃的是馄饨,说是为了将天地的混沌全部去除,而我们南方这里吃的却是热乎乎的,白嫩嫩的汤圆,冬至吃汤圆寓意家家团团圆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桌宁波炒圆,炒圆的外皮十分酥脆,里面的糯米团十分的有嚼劲,外酥里嫩,十分香脆,炒圆的步骤繁多,请听我慢慢到来。
第一步,先将糯米粉放入碗中,再盛上一些温开水,用手边揉边倒水,等糯米团变得有些湿漉漉的就好了。
第二步,将早已湿漉漉的糯米粉揉成一个糯米团,那个团十分光滑几乎没有一点瑕疵,还十分有韧性。
第三部,从面团中取出一小部分揉成一个长条,再将长条切成几个小段,揉圆压扁。
下面就是入锅了,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将切成小段的糯米团一次放入,这些小圆可淘气了,不一会儿,它们却肩靠肩,背靠背的聚在一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个个掰开,这个掰开了,另一个又合在一起了,我用筷子与锅铲双管齐下,终于全部分开了,不过有的两面金黄的,有的却炒焦了。妈妈说最主要的是炒,两面有点黄的'时候要快速炒,不然要黏成一团的。接下来先放入油笋丝和肉丝翻炒,再将青菜切成一片片的,放入锅中翻炒,然后将泡好的番薯面和小圆倒入,不停地翻炒出香味来,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炒圆就大功告成了。
希望人人都能在冬至这天团圆,过上一个美满的冬至。
篇9: 冬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个性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构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此刻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精选阅读(2):
冬至的来历传说与冬至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证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貌,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篇10: 冬至的传说
关于冬至,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在福建、台湾等地民间流传。
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那里做奴婢。
离别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就每人尸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圆时,再吃圆子。”
父亲走了,这夭正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又到冬至,她对家主说:
“大家都吃圆子,门神也该敬敬。”
说着,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忘记离别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
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周围的人们说,糯米圆象征着团圆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风俗。
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乞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河南南阳,流传着医圣张仲景与冬至的传说,在那里,吃“捏冻耳朵”是冬至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十分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貌,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之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构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下门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个性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构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此刻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之后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篇11:冬至传说故事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天冷注意什么
穿着方面
天气变冷,我们及时添加羽绒服,棉裤,雪地靴。出门时候记得带口罩,围巾,帽子等等。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发生感冒的现象;
饮食方面
注意热食,冬天也是进补的季节,可以喝一些牛肉汤,羊肉汤,鸡汤之类。这样也能预防感冒;
多喝热水
冬至天气变冷,同时也很干燥。所以平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喝水,对身体和皮肤都是有好处的;
睡觉方面
需要添加保暖厚的棉被,以免晚上天气冷感冒。其次室内也要保持通风干燥,以免空气不流通发生感冒现象;
运动方面
适当做一些室内的运动,比如跳跳绳,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类。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过天气冷,运动时候也要进行保暖。
篇12:冬至的传说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冬至它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这 帝会去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们也要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冬至这天会过节庆贺的。
篇13:冬至的传说
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与疫鬼有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汤圆与汤圆的`原名“冬至团”有关,且汤圆有团圆之意,预示冬至后即春节相聚一堂的大团圆之义。现在,人们多用第二个来解释,即团圆之意。
而关于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则越来越少人知道。其实,该习俗是来源于民间故,即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是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的。
篇14:冬至的传说
来源于上古帝皇——黄帝和尧帝。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ce或jia),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篇15:冬至的传说
吃馄饨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为了驱赶恶人。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篇16:冬至的传说
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医治耳朵“冻疮”有关,即北方的“捏冻耳朵”习俗。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也有称“扁食”,又或叫“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这一风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区盛行,到冬至日,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即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因为冬至日到来,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
篇17:冬至的传说
吃混沌与西施有关。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篇18:冬至的传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中国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中国江浙在冬至吃汤圆外,还要吃桂花酒酿,并祭祖,苏州还有桂花冬酿酒,只在此时节上市。大汤圆有馅的“粉团”是用于晚上祭祖,而无馅较小的粉圆”用于早上拜神。
在祭祖之后还有把汤圆粘在门窗上的,这就是“冬节圆”,等到干燥之后再给孩子吃,这有保佑健康成长的意思。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篇19:关于冬至传说故事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传说未必真实,但是冬至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大节,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说法。这天,全国放假,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冬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这天阳气始萌,太阳行至黄经二百七十度,到达最南边,北半球过了这天昼会越来越长,称为“冬至一阳生”。这天,族人要依照先例祭祀祖先,迎阳报本,家族中年幼者要去年长者家里拜谒,甚至伺候长者起居,以表示祝贺阳生。而长者要叮嘱孩子们冬至过后,日渐长夜渐短,正是读书干事业的好时候,不能虚度光阴,天道行健,民生在勤,勤奋好学方能成事。而已嫁做人妇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相传不这样做,娘家家道会因之衰落。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人墨客在冬至喜欢聚会饮酒,称为“寒暖会”或“消寒会”。一般在冬至后开始数九,“一九到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朋友九人相约,从头九到九九,每人做东一次,围炉浅酌,做美食互相品尝,而且这个时候天气转冷,食物容易保存,可以多做一些。《帝京景物略》记载在冬至节大江南北都会做九九消寒图,明天启年间,司礼监则专门印刷此图,贴在墙上,每九个格组成一首诗。而吴越地区的消寒图,每张纸绘有九格,格里再绘制九圈,共八十一圈,文雅的则画一枝有八十一个花瓣的素梅。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用笔涂一圈或一瓣,分上中下左右,表示阴晴风雨雪,涂完了,也便出九了。“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说的就是消寒图画完后,已经春意盎然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节气的含义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历的日期则不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历的十一月。在《尚书》“尧典”中称冬至为“日短”,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篇20:冬至:中国冬至传说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聊天。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农夫的田里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没想到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包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着他的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民耕田除草。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设计了牛犁耙,碌碡等农具供牠使用。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辞:「我今天我太累了」、「我生病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罢耕。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如今每头牛的下巴都有一颗突起像痣的东西)。因为牠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牠的生日。除了喂牠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粘上一颗「圆仔钉」。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篇21:冬至传说故事
在祖国的南方,特别是福建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包汤团吃,而莆仙地区的冬至还有一个习俗,即冬至第二天早上天没亮时,要把做好的圆子粘到自家的门窗框上。莆仙地区不叫糯米汤圆为元宵,而叫做“圆子”,或叫做“粿子”,还把冬至称为“团圆节”。
关于“团圆节”的来历,相传古时兴化府里有个寡妇叫余莲香,丈夫早逝,她独自种田采草编织斗笠抚养儿子元元读书。元元二十岁中了状元,当官时因政务繁忙,不得闲回家省亲,于是将一半薪俸叫家丁张二送回给母亲。可是,张二好酒嗜赌,丢了银两,每次都说假话骗元元。
某日,皇帝问起元元的家世,为其母亲莲香的气节所感动,下旨赐元元为母亲建造“贞节坊”。元元领旨回家,十分高兴。但在家三年不知儿子音讯的莲香,以为儿子忘了母子之情。心中生气,躲进深山。
元元回到家乡,才知张二误事,便进山找母亲。那时冬天已到,山上的野果野菜没了,元元便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样,煮熟后粘在山顶树上,让母亲采食。一天,元元顺路把丸子从山顶粘到厝前,想引她回家。冬至这天,母亲采到厝(cuò 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 )前,元元把张二误事的经过告诉母亲,母子尽释前嫌,相聚而泣。故事代代相沿,于是便有了冬至日吃汤团,过“团圆节”的说法。
篇22:冬至传说故事
台湾地区相传冬至是牛的生日,这有个相当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天南地北的聊天。
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于是就交代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农夫的田里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
墨斗公的本来的意思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不料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个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夫除草。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他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词:「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要罢耕抗议。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因为牠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牠的生日。除了喂牠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黏了一颗「圆仔钉」。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关于冬至的传说故事
★ 冬至有哪些习俗
★ 上海冬至的习俗
★ 安徽冬至的习俗
★ 小暑的传说于习俗
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共2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