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冬至的习俗

时间:2024-08-23 03:36:22 作者:守望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守望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安徽冬至的习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安徽冬至的习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安徽冬至习俗

安徽冬至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扯,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各地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为良辰吉日,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要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历代统治者多选择在冬至日进行祭天活动。“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镶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准备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在民间,有冬至日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敬献鞋袜,此习俗现在仍然十分流行。

俗谚云“冬至大过年,不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旧时安徽皖南徽州地区多于冬至日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朗读祭文,祭祀秩序井然,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民间又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1个“九”,共分成9个“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便进人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省各地都十分流行,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口溜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猫狗寻阴地。

冬至时各地有吃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习俗。安徽处于南北交界处,冬至的食品各地不同,阜阳一带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据说是为纪念南阳医圣张仲景的。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蔽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做“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此种习俗。

皖中合肥、六安以及皖北地区的萧县、杨山、滩溪等地冬至有吃狗肉的习俗。狗肉性温,可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在冬天最寒冷的冬至这一天食狗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热量,达到既御寒又进补的目的。传说当年刘邦被匈奴单于围困于平城,无粮可供充饥。冬至这一天,刘邦手下大将樊啥弄到一条狗杀了送给刘邦吃。刘邦为了不忘大将樊啥的功绩和被匈奴围困之仇,回到长安后,每年冬至必食狗肉。民间效仿,便有冬至食狗肉的习俗。肥西县民间在冬至日素有吃挂面、油炸南瓜把把和油炸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防肚痛、哮喘。另外,腌制腊菜、制作过冬和年节的杂副食品也从这天开始。各地有许多关于冬至日的养生谚语,比如流传较广的一首:冬至一阳生,冬至萝卜夏至姜。冬至不割禾,一夜脱一萝。冬至定果年节定瓜,正月十五定棉花。冬至出日头,过年冷死牛。冬至天气晴,来年果木成。冬至天气爽,来年果木广。

篇2:安徽冬至的习俗

安徽冬至的习俗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二、喝老母鸡汤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鸡汤也是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中国有冬至进补的习惯,老鸡汤则一直被大家认为营养丰富,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老母鸡汤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东西。但合肥人还是保留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惯。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简单,将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净切块;再放入锅内,加水少许,煮熟后捣烂成泥状;将南瓜泥内加入葱妻末、精盐、米粉,拌匀;手上沾点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约3厘米厚的粑粑状,入笼旺火蒸熟……

四、吃南瓜饼

南瓜去皮,去心、籽后切成片状,放在笼内蒸熟。然后压干水分,加入白糖、面粉和匀,成圆饼形粘上面包糠,放入油锅内炸制,待熟呈金黄色即可。

五、吃南瓜糊

将老南瓜洗净,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讲,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价格又便宜,是很适宜的食物。

篇3:安徽---婚嫁习俗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资料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解放后,《婚姻法》颁布,实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结婚。旧时习俗大为减少,办理婚事一般比较节约。 1980年后,结婚大操大办,浪费严重,虽经宣传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钱财文章,什么见面礼、允媒礼、追允礼、结婚礼、上、下轿礼;还有每逢过年过节的四色礼等。加上盖新房、制家具、请宾客、摆阔气,媳妇进门,少则数千元,多则超万元。特别是农村为娶儿媳妇,使经济负担过重,给生活带来困难。

篇4:安徽端午节习俗

黄山一带,除了吃粽子、绿豆糕外,还要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咸蛋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节吃咸鸭蛋了。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除了吃的方面有讲究,在穿的方面也要有端午特色。在这天,人们会将绣上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这“五毒”形象的肚兜给小孩子穿,可以驱“五毒”,防瘟疫。而香包也是在端午节当天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香包里装了雄黄、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而一些人家也会挂上钟馗的画像,避邪保安康。

篇5:冬至习俗

2020年冬至习俗

吃饺子

每年的冬至都是可以吃饺子的,在2020年的冬至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一年的冬至之前包饺子的时候,最好就是把肉馅剁得响一些,这样意味着家里有钱,馅儿多。这样做一顿饺子与家里人吃了,自然是可以让家人以后赚的到更多的吃食的。

九九消寒

在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就是人们说的.“提冬数九”了。每隔九天数一次就,数够九次,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时候九尽了,“九尽杨花开”,这个时候天气就很暖了。在这个时候用九碗九碟吃饭,那就叫做九九消寒,对运势也是很好的。

祭天祭祖

2020年的冬至也是可以拜祭祖先的,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冬至拜祭祖先的习俗的话,最好就是在这一天拜祭。准备好当地拜祭祖先常用的物品,然后去祭祖,可以求得明年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家人自然一年间都会过得很好的。

用九层糕祭祖

在某些地方,冬至拜祭祖先的时候会用九层糕拜祭,例如以糯米粉,分别捏成鸡、鸭、龟、猪、牛、羊之类的象征吉祥的动物,分成九层蒸熟,然后拿去拜祭先祖,这样一来家里明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少灾少难。

喝羊肉汤

喝羊肉汤这个冬至的习俗,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过节之前,最好就是给自己的长辈送一些羊肉礼品,这样就意味着长辈明年身体健康,财运旺盛了。喝羊肉汤之后,家里人是可以安稳地度过冬天的,明年的运势业还会越来越好。

冬至有哪些习俗

上海冬至的习俗

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冬至十个有趣民间习俗

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安徽春节习俗:关于安徽过春节的节日习俗

冬至节气的由来以及习俗日记500字精选

安徽导游词

安徽高考状元

安徽卷范文

安徽冬至的习俗(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安徽冬至的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