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3-03-07 03:39:59 作者:Ellen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lle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篇2: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一、冬至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冬至习俗:

1、北方吃饺子、馄饨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认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破阴释阳,支助天地间阳气生长。

2、南方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扩展资料

古人画“九九消寒图”过冬至:

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要过完九个“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才会寒尽春来,大地回暖,所以才有“数九寒天”这一说法。期间人们许多活动因为寒冷受到限制,尤其娱乐活动较少。所以为了消除从冬至到立春这一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人们发明了“数九”的消遣方法。

从明代就开始,民间便有画“九九消寒图”的风俗,也称“九九图”。人们一天画一笔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其中,“素梅图”就是具有诗意的代表。

首先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有九个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个花瓣或一朵,花瓣尽而九九出,九尽春深,冬去春来。古时百官在冬至日上朝毕后,互拜礼仪时还会以素梅“九九消寒图”相互雅赠。

篇3: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一、拜天祭祖:

从周代起,2113冬至5261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4102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1653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二、传统饮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北方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冬至这一天,父母亲都会在家宅的门窗搭粘两粒冬节圆,而更有一些人家还会在桌、橱、梯、床等显眼处搭圆,而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养猪的猪舍,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篇4: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冬 至 节 的 来 历

一 地方风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5261月的重要节日,俗称4102“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二 节气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於位於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於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麼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麼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三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四 南方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篇5: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冬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这种说法不知从何时开始,也未必有人真信,但在北方却得到忠实的执行。每当冬至来临,全家团坐在桌子旁边,端上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就着点小酒,边喝边聊,驱赶室外的寒气,成了不少家庭的保留节目。更重要的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冬至是个很隆重的节日,要举行很多重大的活动,还有许多有趣的玩法,绝不仅仅是吃一顿饺子那么简单。当然了,古人在冬至节吃的也不是饺子,而是馄饨!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的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先民们对气候规律和物候的认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上古时代,我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是分成两部分的,位于月初的称节气,位于月中的称中气,冬至就是冬三月的中气之一。《逸周书·周月解》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 ”又因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和中气的地位特别重要,故称八节,所以冬至又称冬节。为配合二十四节气,古人在每一个节气中,挑出最具典型意义的三种物候现象,称为七十二候,又称候应。据《逸周书·时训解》 : “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就是冬至时节的三候。冬至到来,天气转寒,蚯蚓开始蟠曲冬眠,到明年惊蛰再出来活动,而在古人的观念中,麋鹿虽然同科,但麋属阴、鹿属阳,冬至阴极而退,一阳初生,故麋得阳气而脱角。同理,水泉动,潜在底下的水泉涌动,也是因为阳气初生而感发。蚯蚓冬眠和麋鹿脱角,当属冬至时节自然界的物候现象,至于水泉涌动,很可能是古人的推理想象。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排在第二十二位。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说,阳光倾斜得最为厉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白天也越来越长,杜甫诗云:“冬至至后日初长” ,即是指此而言。魏晋时期,皇宫里有用红线量日影的习俗, 《岁时广记》卷三八引《岁时记》 :“晋魏间,宫中用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 ”在古人看来,冬至这一天就是“阴极而阳始至” ,“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古人认为律历同源,与冬至相对应的律为黄钟,“黄钟者,律之始也” ,黄钟是音律之始,故对应一阳初生的冬至。据律历同源理论,古人还设计了一套测定节气的方法:“葭管吹灰” 。具体做法,根据蔡邕的解释,“以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案,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实其端,其月气至,则灰飞而管通。 ”所谓“内庳外高” ,就是把管子埋入地下一部分,露出一部分。建一处三重的密室,封闭严实,把十二律管按照对应的月份位子埋好,里面装上芦苇烧成的灰,到了相应的节气,则灰就会被从律管中涌出的阳气吹出来。冬至为一阳初始,所以与冬至相对应的黄钟就埋在子月(十一月)的位子上,到冬至这一刻来到时,潜藏于黄泉之下的阳气萌动,黄钟管内的葭灰就会飞出。一般来说,葭管吹灰这套设施在立春之前就建造好,到了相应的时刻,太史局官员会表演一番。

从季节轮回的角度而言,冬至正好是新一轮阳光逐渐增多的开始,也就是所谓“一阳初始” ,故而备受古人的重视。从周代开始,“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即在这一天通过祭祀鬼神为国祈福。汉代因为冬至之后阳气增加,“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不仅要互相祝贺,还要为官员放假几天,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到了唐代,郊天之礼便选择在冬至这天,祭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唐高祖配享,同时祭祀还有五方五帝、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等天神,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祭祀。圜丘都在都城的南方,举行郊天礼要天子亲自祭拜,所以每年冬至日天子都要外出南郊,故而又有“迎阳”之说,迎接日益增多的阳气。因为白昼的增长,宫女的工作量也逐日增加。 《岁时广记》卷三八引《唐杂录》 :“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杜甫《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即是指此而言。这时,过冬至节的习俗已由宫廷扩散到民间,如果不能在此时与家人团聚,便会喟然伤怀。故飘零在外的杜甫《冬至》诗充满去国辞家的哀怨: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宋代延续了唐代冬至郊天的制度,以宋太祖配享。皇帝在举行郊天礼时,更换青衮龙服祭服,头戴二十四旒平天冠。郊坛高三层,计七十二级,方圆三丈许,有四个阶道,正南午阶,东面卯阶,西面酉阶,北面子阶。坛上昊天上帝的神主设在北方,面朝南,东南面设宋太祖神主。祭祀的仪式非常隆重,从冬至前三日即开始准备。宫廷郊天祭祖的制度对民间形成辐射,于是民间也在这天举行祭祀祖先,冬至在宋代逐渐形成重大的节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忙碌了将近一年的老百姓,在冬至节这一天也开始放松享乐一下,添置新衣,置办宴会,祭祀祖先。官府也凑趣,允许在这天举行关扑之类的赌博活动,平添了许多热闹。这种风俗随着宋室的南渡又传播到江南,周密《武林旧事》保留了南宋杭州过冬至节的盛况:

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

至此,上自朝廷下至民间,对冬至节的重视已和元旦差不多。男女老幼,鲜衣怒马,往来游赏行乐。不过那时祭祀祖先和吃的可不是饺子,是馄饨。富贵之家还能做出十几种花样来。张镃是南宋士大夫中的玩主,颇具小资情调,他在《张约斋赏心乐事》中,把冬至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冬至节家宴、绘幅楼食馄饨、味空亭赏腊梅、孤山探梅、苍寒堂赏南天竺、花院赏水仙、会幅楼前赏雪、绘幅楼削雪煎茶。 ”窥斑见豹,可以想见南宋冬至节的热闹。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加入到这节日的狂欢中,一生忧国忧民的陆游就是例外,我们从他《辛酉冬至》一诗中,可以读出晚年陆游的节日落寞: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家贫年老的诗人虽然意兴阑珊,但还是强装笑颜参加了冬至节的所有程序。

南宋以后,冬至节相沿成俗,成为民间喜欢过的节日之一。当然,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于飘零在外的游子则未免触目伤怀,明末诗人金烺便有这样的经历,将满怀的愁绪吟成《疏帘淡月》一词:

榕城客倦。忽物候惊心,汉宫添线。葭管吹灰,节序一阳初转。丹焦犹映衙斋满,见官梅、花开红片。异乡风景,融和天气,酒阑人散。

却更上层台倚遍。望鳌江澄带,鳝溪拖练。萧瑟西风,吹得白云飞断。生涯如许归期远,把相思、频付征雁。且弹玉烛,消残铜漏,漫垂银蒜。

在民间,冬至这一天起开始入九,也称“交九” ,以九天为一个周期计算漫长寒冷的冬天,至九九过完,便迎来春暖花开的好时光。故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观柳;七九楝花开,_燕子来;九九、九九,耕牛遍地走”的谚语。明清时期,为消磨漫漫严冬,开发出了“九九消寒图”的玩法,较为普遍的有三种。第一种玩法见于《帝京景物略》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在冬至这一天,用白描的手法画梅花一枝,计八十一瓣,每天用胭脂点染一瓣梅花,当八十一朵梅花都点燃成胭脂色,冬天也就过去了。杨允孚《滦京杂咏》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所咏即此事。第二种是画八十一枚铜钱,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分别点铜钱的上、下、左、右、中。总结起来,就是“上点天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点尽图中墨黑黑,便知郊外草青青” 。第三种是清宣宗道光帝发明的文字游戏,即以双钩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悬于室内,冬至起每日用笔填一笔画。由于这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笔,故九九正好填完。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葭管吹灰和祭天郊礼已被扫进历史,九九消寒图页无人问津,馄饨更是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饺子。不过,关于冬至的相关文化和习俗,我们却不应该忘记。

冬至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文化习俗

上海冬至的习俗

安徽冬至的习俗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冬至十个有趣民间习俗

突尼斯的商务礼仪文化习俗

关于元旦的节日文化习俗

冬至节气的由来以及习俗日记500字精选

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集锦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冬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