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夜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语言之美作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语言之美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 语言之美作文第2篇:考试作文:发现语言之美第3篇:《语言之美》语文教案第4篇:《语言之美》语文教案第5篇:《语言之美》语文教案第6篇:木兰诗语言之美第7篇: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第8篇:无言之美作文第9篇:小学语文《语言之美》教学设计第10篇:感受中国古代寓言之美作文第11篇:两语三言之母爱作文第12篇:欣赏、体会高中英语新教材语言之美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3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第14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第15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第16篇:作文语言的怪现象:中学生作文语言之怪现象第17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无言之美附答案第1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第19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优质教案及导学案
篇1: 语言之美作文
语言之美作文
人言鸟语各有不同,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属性。虽说动物之间可以凭借彼此的气味,肢体和不成体系的鸣叫进行一定的沟通,但是均没有哪一种能像人类语言一样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充实和更新。
和语言相辅相成的文化符号是文字。语言是人类之间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它承载了人类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和感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苍穹的宇宙广阔无垠,宽厚的土地人杰地灵。山间明月寂寞无言,暗洒一片月光笼人间;江上清风徐徐而来,慢拂一丝清凉过银河。它们都在用属于自己的“语言”与这个世界沟通着,交流着。
唯一的遗憾是这些轻歌妙语只能留存一时,却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枷锁,留于异地,传于异时。此时文字便应运而生。可惜的是,只有人类的文明和语言得以依赖文字世代传递,绵延不绝;至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美好声音只能“珍惜当下,过期不候”。
虽然按照语言学理论知识来说,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这一属性,但人们都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大概就是人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之情的表达吧!
美妙的音乐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响亮之声,声音不大却可以轻易拨动心弦;“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玉笛的存在是为了能吹奏出美妙动人的歌曲,却不知在这夜深人静之时,暗自纷飞的'笛声却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跟随着这“满洛城”的春风一起吹到了各个角落,也吹到了人心的最深处。笛子的声音原本是无情无思的,现如今能轻易打动人心,感染情怀,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又是另外一种情感“语言”。类似的情形还有“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种语言没有成体系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它便能轻易打动人心,抒发情怀,这是人类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说到底,还是情感在“作祟”。
语言是有语音和语调的,可有时候无声的语言却更加孔武有力。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的世界可以销毁一切也可以包容一切。佛家所谓的打禅静坐,就是需要足够的安静和沉默,沉默自我的浮躁,沉默世人的喧嚣,沉默整个世界的存在。沉默是金,在我看来,金子又哪里能和沉默相比呢?
语言的美博大精深,它不善言辞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助你我一臂之力;语言可以幻化为各种形态,存活于世间的任何角落和任何人心中;语言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它没有阶级观念,更没有富贵贫穷、门第高低的势利,它温柔地敞开心怀欢迎每一个善待和尊重它的人。
篇2:考试作文:发现语言之美
考试作文:发现语言之美
法国的福楼拜说过: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人的感情。
语言是一种美,它可以温暖心窝。是一句话,让我放下了害怕;是一句话,让我找到家的温暖;是一句话,让我重新树立了信心。记得刚转学到雁山中心小学时,人生地不熟的,我心中感到害怕。那天,报完名,班主任老师领我到三年级二班,郑重其事地把我介绍给班里的人:“这位是蒋永刚,大家今后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然后转过身,对我说:“永刚,以后三年级二班就是你的家了。”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异乡,有很多人在关心着我。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让人找到了自信。课上我很怕举手发言,有时想发言,但总是不敢,是林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自信。那是一次语文课上,林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刚好我昨天预习到了,知道回答。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林老师的目光正好落在我身上,她语重心长地说:“高尔基说过:最伟大的胜利——战胜自己!”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毫不犹豫地举起手,很大方流利地回答出了问题,我发现同学们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里尽是羡慕!我找回了自信,感谢林老师鼓励的语言。
语言是沟通你我他情感的纽带。来到晋江后,我又交了不少朋友,这都全靠语言的功劳。要是没有了它,我心中纵有太多的爱也无法表达;要是没有了它,哪来我和同学们为了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的热闹场面;要是没有了它,我又怎样对我家乡的.亲人朋友诉说离别的情怀呢;要是没有了它,见面时,我们要怎样打招呼呢;要是没有了它,我真的真的不知道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感受到语言无处不在的美,你是否也体会到了呢?让我们用语言美化我们灿烂的生活,让语言的美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篇3:《语言之美》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美。
3.体会文中语言的创意、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语言美的魅力,学会恰当地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配乐播放一段优美的散文,使学生进入美丽语言所营造的境界,吸引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段:(1—2)描述阔别已久的高中同学的电话,让人感受到别致的问候与祝福给人到来的快乐。
第二段:(3—4)描述与外公的电话,让人感受到山高水远的亲情给人带来的温馨和幸福。
第三段:(5—6)写邻家妹妹弱视,但却以自己的理由做穿针引线的活,并向我描述想象中的四季,从而感受一种乐观、豁达。
第四段:(7)美丽的语言能让人一生念念不忘。
基础知识。
形近字。
烧(红烧)铺(铺垫)陈(陈旧)
浇(浇灌)浦(浦东)阵(阵雨)
理解词语。
惬意:满意,称心。
豁达:胸襟开阔,性格开朗。
只言片语:零星的词句,片断的话语。
慢条斯理:慢慢腾腾,不慌不忙。
三、精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一)重点理解以下语句。
1.“我正对着话筒在吹一朵红红的凤凰花呢。你闻到它的香味了吗?”这是一种友情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感应和默契。
2.“这样你的话一出口,就可以冻成冰了,你把它寄回来。我们想听的时候,就用火烘烤,一定要用文火,滴滴答大,把你的声音拉得好长好长,可以慢慢地听。如果实在来不及了,就一把大火,烧出一片春天来。”这是一种亲情的思念与牵挂。
3.“是呀,我的眼睛离我是如此近,以至于连我自己都看不清了。”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存心态。
(二)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美美的语言美的地方。体会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的地方。
四、拓展训练
读了文中的语句,体会了文中的语言美,请你也试着说出这样如此美的语言。写完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写课后积累中的词语。
2.试写一段和文中同样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同学友情
外公语言 亲情之美
邻家妹妹 乐观
篇4:《语言之美》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以及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感情和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文之美及蕴含的思想。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烧”注意右边的“尧”不要加点,“陈”要注意区别于“阵”。要求认识的字中,“瑟”注意读“sè”。
二、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教学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语言的美。
朗读作者叙述的三个事例时,应该读出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作者抒发自己感受的语句,则应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由衷的感动。如“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仿佛真的有一股香气,若有若无萦绕在身边。在萧瑟落雪的寒冷北方,这样别致的问候和祝福,可以使人在心里开出花来。”朗读时应在加点处前稍稍停顿,把加点的字稍微强调一些,表达出自己听到朋友别致的问候、祝福后,那种发乎心底的感动。
三、阅读教学
课文层次非常清晰,先是举出三个只言片语如此之美、值得珍藏心底的例子,每举出一个例子,都在后面用一段话说明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美”在何处,给自己的触动,最后总结出这些语言共同的特点、蕴涵的魅力——蕴藏其中的感情和人生理念折射出了原本的生活底色。教学时可通过“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的语言美?他们的语言都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理清课文的层次。
课文语言非常优美,许多语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适于潜心诵读品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精读课文,可以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进行。围绕“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理解课文第一部分,也就是课文前6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活动提示
(一)思考与交流
“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旨在推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
(二)拓展与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话,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美’的语言,写完后和同学交流交流”,旨在引领学生尝试着以细腻的体验、感受催发生动传神的表达。其实儿童许多语言都是富有诗意、“如此之美”的,像题中给出的“鸡蛋里流出一个金黄的太阳”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教学时一定鼓励学生说出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
(三)积累
“读一读,记一记,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加点词解释参考如下: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只言片语:个别词句,片段的话。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读一读”给出的是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如此之美”的语言,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句子。
篇5:《语言之美》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语言之美》这篇课文原名《有些语言如此之美》。课文举了只言片语如此之美、值得珍藏心底的三个例子:第一个是一位多年不曾联系的高中同学在电话中给“我”送来别致的问候和祝福;第二个是刚刚过完米寿的外公用幽默的话语表达了那不曾被山高水远隔断的思念和牵扯不断的亲情;第三个是高度弱视的邻家妹妹平日里言谈表现出了她的诙谐、乐观、豁达。最后在这三个例子的基础上总结,“许多许多这样的只言片语,或许只是不经意,但蕴藏在其中的感情和人生理念,已胜过了长篇的说教铺陈,折射出了原本的生活底色。它们是如此之美,值得我们将之珍藏心底,用一生的时光去念念不忘。”课文层次十分清晰,易于把握。同时课文语言非常优美,许多语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适于潜心诵读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以及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感情和人生理念。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烧”注意右边的“尧”不要加点,“陈”要注意区别于“阵”。要求认识的字中,“瑟”注意读“s?琛薄?
2.朗读指导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教学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语言的美。朗读作者叙述的三个事例时,应该读出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作者抒发自己感受的语句,则应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由衷的感动。如“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仿佛真的有一股香气,若有若无萦绕在身边。在萧瑟落雪的寒冷北方,这样别致的问候和祝福,可以使人在心里开出花来。”朗读时应在加点处前稍稍停顿,把加点的字稍微强调一些,表达出自己听到朋友别致的问候、祝福后,那种发乎心底的感动。
3.阅读教学课文层次非常清晰,先是举出三个只言片语如此之美、值得珍藏心底的例子,每举出一个例子,都在后面用一段话说明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美” 在何处,给自己的触动,最后总结出这些语言共同的特点、蕴涵的魅力——蕴藏其中的感情和人生理念折射出了原本的生活底色。教学时可通过“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的语言美?他们的语言都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理清课文的层次。课文语言非常优美,许多语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适于潜心诵读品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精读课文,可以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进行。围绕“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理解课文第一部分,也就是课文前6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活动提示
教学设计
(1)思考与交流“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旨在推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语言的美。
(2)拓展与运用“读一读下面的话,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美’的语言,写完后和同学交流交流”,旨在引领学生尝试着以细腻的体验、感受催发生动传神的表达。其实儿童许多语言都是富有诗意、“如此之美”的,像题中给出的“鸡蛋里流出一个金黄的太阳”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教学时一定鼓励学生说出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
(3)积累 “读一读,记一记,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加点词解释参考如下: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只言片语:个别词句,片段的话。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读一读”给出的是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妹妹“如此之美”的语言,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句子。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本课安排在《汉语家园》这个板块,理解课文内容固然重要,但侧重点还应放在感受汉语言魅力,积累富有魅力的汉语言以及在表达中使用富有魅力的汉语言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这种板块意识必须增强。建议教师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富有魅力的汉语言。
篇6:木兰诗语言之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读提示
诗歌记录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经过,充满了创奇色彩。
开篇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女儿家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辞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具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用律工整。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接下来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诗歌详细描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先写父母双亲和兄弟姐妹们的言行,描写家中的欢乐氛围,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时诧异的喜剧场面。
诗歌最后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回答,妙趣横生而令人回味。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和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全诗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在朗读时把握好节奏,读出不同情节中的情感变化。
“扑朔”“迷离”
就诗论诗,《木兰诗》用语通俗晓畅,少有争议,只有最后一段是例外:“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迷离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有不同说法。汉语这类叠韵形容词,往往语义模糊,并不奇怪。幸好诗中用了“脚”“眼”字样,使我们知道,不管扑朔、迷离具体是什么意思,都是分别形容脚和眼的。撇开了扑朔、迷离的具体意思不谈,这一段诗的意思,本来也不难理解,不过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因为雄兔的脚和雌兔的眼各有特征(是否真的如此,是另一回事),容易分别,但如果雄兔雌兔在一块儿跑,脚、眼不易看清,雌雄也就无法分辨了。用来比喻在一般情况下男女有别,在战争的时候就难以分清,可谓巧妙。杂剧《女状元》第四折换一种说法,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双兔傍地,难迷离扑朔之分。”
但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注解此诗时,却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乃是互文,也就是说,雄兔既脚扑朔又眼迷离,雌兔既眼迷离又脚扑朔,所以才雌雄难辨。以后的注家,也大都采用余先生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扑朔、迷离不是分辨雄雌的特征,反倒是雄雌一致的标志。人们一般并不通过脚、眼来分辨雌雄,如果雄兔、雌兔的脚、眼无别,又何必特地提出,作为雄雌难辨的证据?而且,按这种说法,兔子在任何情况下都雌雄难辨,以此为喻,岂不是说男女在任何情况下也难以分清呢?这样的注说,真是“扑朔迷离”,越注越让人糊涂。
篇7: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之美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汪曾祺的主要创作是散文和小说,他善于用诗化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抒写人间的真善美。他在文论《“揉面”――谈语言》中写到:“有一位评论家说我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谁的语言不是这样?拆开来,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汪曾祺文集自序》还有这样一句话:“我希望青年作家还能从我这里接受的一点影响是:语言的朴素。”可见,汪曾祺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平淡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一、注重用词和句子的韵律美
汪曾祺笔下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但他将那略带艰苦的生活写的十分平淡闲适,在平淡中又彰显出无穷的韵律,读来如诗歌一般。比如《端午的鸭蛋》中,他那家常话一般的叙述,以及他对岁月苦楚的轻描淡写。其中描写鸭蛋的好吃,将那鸭蛋内的红油生动形象地用一句话描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用的“吱”字仿佛是一个音符,把人的食欲都调出来了。而在《故乡的食物》中有这样一句话:“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这句话将食物的味道用这样几个简单的词抑扬顿挫地表达了出来。当然汪曾祺的作品除了单音词语的和谐之美,还有许多多音节词语运用的韵律之美。再如,《故乡的食物》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
二、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汪曾祺作品中灵活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胡同文化》中将胡同比喻为贯通大街的网络,将四合院比喻为盒子。在《昆明的雨》中这样写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这其中的修辞手法就有四种,第一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昆明的雨比拟为美丽的女人。而第二句采用的是对偶和引用的手法,这使汪曾祺的散文充满了隽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美和韵律美。而第三句采用的是移就的手法,将雨的'美转移为绿色的映衬。而在《葡萄月令》中作者写葡萄喝水量的惊人态势,用“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这一拟人句,极有情趣。“拼命”“嘬”等字眼写出了葡萄喝水的贪婪相,突出其长势之旺盛。又如,作者写葡萄的颜色之缤纷多彩,运用排喻辞格来写:“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这组排喻,将葡萄的色泽、形态、质感之美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长短句和标点丰富多样而有层次感
汪曾祺的散文长短句和标点丰富多样,而有层次感,使文章表达得感情丰满雅致。比如,《葡萄月令》中的这些句子:“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着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长句和短句结合,错落有致,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六月的葡萄的特点。同时,感叹号、顿号、破折号的使用,犹如一个个漂亮的蝴蝶结,将葡萄表达得充满活力。再如,“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这一段由六个短句组成,写出了安置葡萄老本这项活儿操作的方法,从中可见出农人的细心。还有通过标点符号来调控叙述的语气和节奏的。例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这三个短句间都用句号而不用逗号隔开,有意制造一种稍长的语气停顿,使语句舒缓,给人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别有一种风情。特别是在描述庵赵庄的时候,语言极富艺术性。表面是大白话,实则是暗藏的长短句。开头提到庵赵庄,然后分别解释这三个字,以介绍名字的来历。一短一长,错落有致,非常和谐。
四、体现传统的审美趣味
汪曾祺的这种洋溢着美感的风格,还与他的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关系。汪曾祺的作品中有很多引用传统文化的片段,蕴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体现出他作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独特的传统的审美趣味。汪曾祺的语言继承了唐宋散文流风,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传承明清散文传统。他多次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推崇归有光“无意为文”,即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受益匪浅,他曾说“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那些平淡自然的日常口语到了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
篇8:无言之美作文
无言之美作文
青山无言,可它却以它那一身翠绿新展示它那庞勃生机;溪水无言,可它却以那小河流水般的音符组成一首充满欢乐的美妙乐曲;明月无言,可它却以它那清冷的一缕缕幽光照亮大地绘成一副深夜月光图;大地无言,可它却以它那深埋于腹的营养滋养大地……
我们真应该脱下沉重的一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我不像其他人一样,到过许多地方,欣赏了许多美景,我甚至从没出过湖北省,但我同样感到了大地的奇妙与无以言表的美。
由于生长在沙市的关系,我很少能近距离的接近天然的景物,周围的都是高楼,只有每年回到老家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天然、纯净的美!有时候真相问:“亲爱的‘绿’自然啊!你在和我捉迷藏吗?你躲到哪里去了?我一定会找到你的!”于是,我开始了这个捉迷藏的小游戏……呀!终于让我找到你了!
“天街小雨润如舒,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就是我找到的自然……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平原。春天,大地无言地脱下了那一层厚的纯白的飘渺的`雪纱衣,戴上了花妹妹为它亲手编织的花环,穿上了草弟弟带走的绿纱裙。形成了一幅“绝色佳人图”。有人忙着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放飞那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纸鸢;有人忙着在绿油油的田地里种下一颗颗勤劳的种等着来年的丰收;有人提着花篮在草地上摘下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夏天,有人摇着小船飘渺在湖中享受这酷热中的片刻清凉;有人看到了那一株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忍不住偷偷摘下一朵高兴的放入了花瓶,有人脱下衣服,跳入河水溅起无数火花在河中像鱼儿般的游来游去……秋天,有人站在那岸边寻找看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伊人;有人站在那湘江岸上望着江水向北流去,红叶铺落山头;有人在田野里满嘴笑容的收获着它的劳动成果……冬天,有人用那雪白的雪堆着雪人,打着雪仗,做着雪房;有人站在雪地里观赏着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有人拿着画板,用他那独特的眼睛,有魔力的手绘出一副独特的冬景图……
大地无言、山水无言、四季无言,有时你不如也放下一切投入自然的怀抱,好好的欣赏一次大自然的无言之美……
篇9:小学语文《语言之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语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言之美》这篇课文原名《有些语言如此之美》。课文举了只言片语如此之美、值得珍藏心底的三个例子:第一个是一位多年不曾联系的高中同学在电话中给“我”送来别致的问候和祝福;第二个是刚刚过完米寿的外公用幽默的话语表达了那不曾被山高水远隔断的思念和牵扯不断的亲情;第三个是高度弱视的邻家女生平日里言谈表现出了她的诙谐、乐观、豁达。最后在这三个例子的基础上总结,“许多许多这样的只言片语,或许只是不经意,但蕴藏在其中的感情和人生理念,已胜过了长篇的说教铺陈,折射出了原本的生活底色。它们是如此之美,值得我们将之珍藏心底,用一生的时光去念念不忘。”课文层次十分清晰,易于把握。同时课文语言非常优美,许多语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适于潜心诵读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语言的美,以及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感情和人生理念。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烧”注意右边的“尧”不要加点,“陈”要注意区别于“阵”。要求认识的字中,“瑟”注意读“sè”
2.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清新优美,教学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语言的美。朗读作者叙述的三个事例时,应该读出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作者抒发自己感受的语句,则应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由衷的感动。如“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仿佛真的有一股香气,若有若无萦绕在身边。在萧瑟落雪的寒冷北方,这样别致的问候和祝福,可以使人在心里开出花来。”朗读时应在加点处前稍稍停顿,把加点的字稍微强调一些,表达出自己听到朋友别致的问候、祝福后,那种发乎心底的感动。
3.阅读教学
课文层次非常清晰,先是举出三个只言片语如此之美、值得珍藏心底的例子,每举出一个例子,都在后面用一段话说明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美”在何处,给自己的触动,最后总结出这些语言共同的特点、蕴涵的魅力——蕴藏其中的感情和人生理念折射出了原本的生活底色。教学时可通过“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的语言美?他们的语言都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理清课文的'层次。
课文语言非常优美,许多语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适于潜心诵读品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精读课文,可以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进行。围绕“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理解课文第一部分,也就是课文前6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语言的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读课文,细致体会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哪些词句用得有创意、有特点”旨在推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语言的美。
(2)拓展与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话,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美’的语言,写完后和同学交流交流”,旨在引领学生尝试着以细腻的体验、感受催发生动传神的表达。其实儿童许多语言都是富有诗意、“如此之美”的,像题中给出的“鸡蛋里流出一个金黄的太阳”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教学时一定鼓励学生说出这些“如此之美”的语言。
(3)积累
“读一读,记一记,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加点词解释参考如下: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只言片语:个别词句,片段的话。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读一读”给出的是文中高中同学、外公、邻家女生“如此之美”的语言,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句子。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课安排在《汉语家园》这个板块,理解课文内容固然重要,但侧重点还应放在感受汉语言魅力,积累富有魅力的汉语言以及在表达中使用富有魅力的汉语言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这种板块意识必须增强。建议教师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富有魅力的汉语言。
篇10:感受中国古代寓言之美作文
感受中国古代寓言之美作文
庄周一个博学多才的燕国哲人,韩非,一个尽忠报国的韩国谋士。吕不韦,一个精明能干的秦国大臣,这些人都编写了一种文学体裁:寓言故事。
寓言的每个故事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夸大其词,要实事求是。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人生福祸相依,要乐观不张扬。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可以招摇撞骗。这些小故事,用寓言表达一个道理,用现实改写一则故事,可以流传千古。不得不让我们对寓言肃然起敬。中国古人的智慧真是卓然超群。可以用寓言让现在的人们来学习它,认识它,运用它。
五千年来,人们不断创造寓言,编写寓言,完善寓言,可见,寓言对人们的重要性。过去有许多人不了解寓言,讨厌寓言,贬低寓言,而如今,寓言已经成为了教育人们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造福于人,希望这一个个奇妙又精彩的小故事能继续流传下去,像老师一样永远无私的造福于人们!
篇11:两语三言之母爱作文
两语三言之母爱作文
两语三言之母爱
两语三言之母爱 两语三言之母爱礼县第二中学初二一班罗泽坤
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母爱,一份朴实而又深沉的情。人们都说,母亲活多久,就会爱子女多久,于是我追忆自己走过的,试图找一点被母爱点染过的痕迹,被母亲深爱过的痕迹……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放学后,母亲没来接我,我不知道她是工作忙还是根本把我忘了,等了好久,天都黑了,当热热闹闹的教室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背着书包自己走回了家。又有谁知道一个五岁的孩子独自回家的那种迷茫和无助呢?回到家优秀作文 ,母亲只是冷冷的说:“总有一天你要学会自己回家。我不可能总在你身边,我是为你好。”我哭了,为母亲的狠心……
临近小学毕业考试的'夏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许多家长老远从家里赶来送雨伞,生怕孩子淋雨生病影响了学业,母亲却没来,尽管我们家离学校那么近……我跑回了家,到家后全身都湿透了,我发高烧了,但母亲也只是淡淡的说:“总有一天你要学会独自面对困难,我这是为你好。”我又哭了,为母亲的狠心……
这次生病好久都没好,再加上繁重的学业,我怕极了,母亲没有安慰我,还停了我的西药,说是为我好,怕我有药物依赖。她让我喝中药,一种苦的无法下咽的药,我没有哭,或许是习惯了……母亲的狠心……
上初中后,我发现自己从未因病或别的什么原因而逃避过什么,我发现我变得很坚强,也很自主。这时,我想起了母亲,那个让我在很小时候就自己回家,自己面对困难的母亲,那个让我有勇气在长空中搏击的母亲。这时,我才明白这些年来,母亲对我所做的一切,不是狠心而是用心良苦,是她让我学会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行走……那曾经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深沉而真挚的爱……
追忆自己走过的13年,我看到了自己被爱过的痕迹,被母亲深爱过的痕迹……
(指导教师:张蔚翔)
篇12:欣赏、体会高中英语新教材语言之美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欣赏、体会高中英语新教材语言之美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语言特点,并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欣赏、体会这些优美语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教材 语言特点 欣赏 体会
于9月开始试用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而笔者以为其最显著持点之一则是阅读材料中那些生动、鲜活、耐人寻味的语言。它们或优美、或表达地道、或结构严谨、或有一定的哲理性而富干感染力。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通过新教材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欣赏新教材富有特色的语言。精美的语言如同美妙的音乐,体会、欣赏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给他们带来感情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综合英语素质。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弃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欣赏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美。通过对新教材前三册的教学,笔者认为其阅读材料中的语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1结构严谨,用词简练、精彩
如:The birth of a festival ( Book 1 B,Unitl4)中就有许多结构对称,意义深刻的句子,现举几例:... many African一Americans families get together to greet the new year and think about the past . We must remember our past and build our future.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who we are,remember where we come from,and share our hopes for a happy future ..As we celebrate them,we make new history and develop our culture…对仗工整,用词简单却含义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He collected information,studied it,did experiments and learnt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farmers(Book 1 B,Unit 19,Farming and gardening)划线部分动词的使用简练而又恰当,丝毫不拖泥带水,却把贾思勰对他所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的执著与热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表达方法。
2包含着人生哲理、含义深刻
新教材前三册阅读材料中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比比皆是,可能是编写者有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一些人生启示、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吧。如Where someone is born 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what he or she grows up to be. (Book 1A, Unitl2,Harry Potter)A smile can help us get through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ind friend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Book IB, Unit 21,Body talk)Everyone has his or her special skills and interests,and only by discovering what we do best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Book 2A, unit 1,Making a difference) Living with cancer has made me realized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us to take every chance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Book 2A .Unit 7,Diagnosed with cancer)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当学生大声诵读这些句子时,很自然地,他们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和老师简单的说教相比,笔者以为现在的高中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这种书面的教育形式。
3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对比中外文化
如:When you see two spoons,the big one is for the soup and the small one for the dessert .At table,you should try to speak quietly and smile a lot,but do not laugh all the time .The custom of toasting in some parts of China is to finish the drink at once,but Westerners usual-1y take only a sip (Book 1 A,Unit 6,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又如:The thumbs up gesture,meaning “great” or “good job“ in the US,is rude in Nigeria but in Germany and Japan it means the number one.(Book 1 B , Unit21, Body talk)这样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对西方的风俗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以此增加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并且也扩大了其知识面。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给学生介绍更多的相关西方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新教材有不少阅读材料运用了明喻、暗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启发了学生的联想并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如下面是含有明喻(simile)的句子:He talks to him and treats him as a friend.(Book I A,Unit 1 , Chuck’s friend)They are like bright and warm colours in the middle of greys and shades.(Book 2A, U-nit 4,Songs and poems)I now think of my cancer as a gift.(Book 2A, Unit 7,Diagnosed with cancer)It looked as if she were dead(Book 2A,Unit 8,DR ABC)…以下是包含暗喻的句子:There she saw a wall of water that was quickly advancing towards her(Book 1 A , U-nit 4, The rescue)Knowledge is power.(Book2A, Unit 1,Making a difference) They tied pillows on top of their heads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shower of rocks.(Book 1A, Unit 10, Under the volcano)…下面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The sight of it awoke the scientist in my uncle to go and see it from closer at hand(Book 2.A, Unit 10, Under the volcano) Something told Captain Mac Whirr that the Nanshan was lost .The hurricane...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Book 2A, Unit 10,Typhoon)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发现明喻、暗喻与拟人的特点(如: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者同时出现的一种比喻,其常用的喻词有as,like,as if , as though等;暗喻中本体和喻体直接结合,而不用喻词做“搭桥”…等。)并分析它们出现在文章中有什么妙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着运用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给作文添加文采。
5包含语法知识
例如:It is on this arable land that farmers produce food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China(Book 1 B , Unit 19)这一句是典型的强调句。Only in that way will we be ready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life. (Book 1B, Unit 13, We are what we eat)则是典型的倒装句。而it is one thing to write a letter,another to write history,one thing to write to a friend,another to write for the public.(Book 2A,Unit 10)既包含一个固定结构(it is one thing to…,it is another thing to…),又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another前省略了it is,其后省略了thing。至于含有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等高中阶段重要语法项目的经典句子在课文中更是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欣赏这些句子的基础上,再来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欣赏这些课文中具有特色的句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是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做法和途径。
1.有效背诵,体会语言的优美
笔者以为,欣赏这样的好句子,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一遍课文录音,再翻译一遍朗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课后熟读、背诵直至完全吸收,变成“我的语言、我的句子”,在口笔头表达中灵活运用,这才是欣赏的最终目的。English poetry(Book2A,unit4)中的Reading poetry in English also opens the door to finding new ways of expressing yourself in Chinese. Finally, poems and literature can be brid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or as MuDan wrote: Quietly , we embrace In a word lit up by words.学生背诵后,不仅能深刻领会诗歌的优美和作用,并能激发他们去了解,阅读英文诗歌,提高其诗歌修养。还有如Chuck's friend (Book 1A, unit 1)中的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and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Friendship helps us understand who we are,why we need each other and what we can do for each other,笔者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对朋友和友谊的精湛描写,在日常写作中也能加以应用,增加文采。
2.媒体辅助,体会语言的精确
在教学中,借助CAI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眼、耳、口等一起参与感知的活动,从而增加刺激的强度,让他们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进行观察阅读、讨论、争辩、质疑,促进学生去感知、理解、分析语言文字,探究新知从而增强语感。如Typhoon(Book2A,unit10,intergrating skills)是一篇关于台风的记叙文,里面对巨浪,海水的描写都非常精确,如Captain MacWhirr 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 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 advancing towards them. It raced to meet the ship. The Nanshan jumped. With a tearing crash, 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 as though the ship passed under a waterfall.还有风暴,如The hurricane , 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 但学生因为没身临其境,对此难以有切入体肤,渗入心田的体会。为此在学习此文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龙卷风中的电影片段,再呈现几副飓风图片,使学生切真切地感知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精确。
3.创始情景,体会语言的内涵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因而,读者要真正地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内涵,那就必须通过想象。而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舞台。Born dying(Book2A, unit7, reading),介绍的是艾滋病患者小华的故事。课文中描述了她如何积极面对AIDS的态度(My life may have to be short, but there’s no reason why it can’t be beautiful)以及她的心声和愿望(If I wer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have a job, I would choose to be a doctor, helping these AIDS patients. 及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an AIDS patient a hug. That is the best way to show that you care and that we don’t have to feel lonely.)所用语言非常贴切。学生因对艾滋病没多少了解,而且又远离艾滋病,对小华的愿望并不能很好领会。碰巧学习这一单元正赶上世界艾滋病日,十二月一日,笔者让学生在这一天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艾滋病患者生活的真实情境,然后四人一组,为艾滋病患者做一件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易于发挥想象。有的写倡议书,呼吁大家关爱患者;有的手工制作红丝带,有的表演艾滋病患者的梦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基本能深刻理解课文,将课文的主旨以及内在的东西挖掘得更生动、更深刻。
4.扩大阅读,体会语言的丰富
在让学生学会欣赏,体会教材的语言之美后,鼓励学生们扩大阅读,能让他们在大量的、真实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中去阅读、感悟名家名作和其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奉献给世界英语学习者的“书虫”,一直是笔者推崇的课外读物,从而让他们体会语言的丰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A.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1B.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2A.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一册(下).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3: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教学目录: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无言之美》知识点
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读后感
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 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 写文章和练字。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 各门艺术。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 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 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 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 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 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 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 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 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 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 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 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这样 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 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 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 成不了名师的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 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 突破的艰难与痛苦。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 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 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困顿和 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第二、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 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 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 三为“骑着”。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 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跪着,奉承连连,五 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 上卑微,心理上盲从。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 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 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因此, 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有了站 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 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 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 代标识。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 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的课,我们更不能简单模仿。名师的课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 他们的个人学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 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 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面对名师,我们切不可丧失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 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著名的舞蹈家 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 诚哉斯言!年青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就是我, 我的语文课,就是我的人格和灵魂与学生的人格灵魂在一起舞蹈。年青教师可 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要成为名师的附庸。为自己标上“小_”的称号的, 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 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 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 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学习名师,我们既要从细节学起,也要从人格 与学养学起。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 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 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 自惭形秽,而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终生。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一个真正的名师, 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 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 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尊重、赏识、唤醒、鼓舞、激励,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师的诠释中是那么温馨,那么美丽,那么本真,那 么自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一个缺乏生活情趣, 没有人任何艺术修养的老师,很难想象其能成为优秀教师。于永正的“京戏”, 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 艺术的热爱。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 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他们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 积淀。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普通教师普遍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名师 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即对文、史、经、哲、法学、经济学、自 然科学等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 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 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 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在线的“看云”(薛瑞 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
名师都是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积 累的。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 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 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用智慧 去经营智慧的事业,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 的量,必将有质的转变,教育智慧也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 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 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 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要想成为优秀教 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只有超越世 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 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这种理解和自 觉,使得我们处于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 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 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篇14: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教学目录: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篇15:初中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初中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相关资料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篇16:作文语言的怪现象:中学生作文语言之怪现象
关于作文语言的怪现象:中学生作文语言之怪现象
关于作文语言的怪现象:中学生作文语言之怪现象在当前中学生的作文中,在表达方面暴露出来的种种语言怪现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入思索,使人忧虑。每每读着这些充斥着大量怪语言的作文。不仅使人感觉十分别扭,更让人感到忧虑,就好像看着一个人放着眼前的康庄大道不走,偏要走羊肠小道,在崎岖的路上被突兀的树枝挂了脸,被嶙峋的石头闪了腰不说,还不知悔悟。大体说来,这些语言的怪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字、别字到处可见,却认为无关紧要。
有一位中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身陷高考万重压力中的辛苦的我们来说,偶尔我们会追逐那些风迷(靡)市场的流行歌曲,关注一下明星逸事。这时大人们会指责我们堕落,不知进取,好像我们的汉(汗)水只能撒(洒)在课堂作业上,只能撒(洒)在复习题集中,我们的欢乐只能来自于优异的成绩。指责我们脱离了健康少年成长的轨道也罢,盘问我们的学习的动机与意途(图)也罢,贱(践)踏我们的心灵,干涉我们的性(兴)趣也罢,我们通通置至(之)脑后。听到这些,我们只想对老师、父母说,这一刻,让我们轻松一些吧。
上段仅200多字的短文中,就出现了7个错别字。作为一个中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下滑,也反映了一部分同学在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有同学认为,看一篇文章好坏主要看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修养,至于错几个字甚至十几个字都可以原谅,甚至可以把它对文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样的说辞更让人万分沉痛。一个中学生,连正确地使用汉字表达思想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没有,又何谈文章的“思想内沤和文学修养”?要知道,忽略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功,其他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比如感悟鉴赏、探究合作、情感熏陶、心灵培育等根本无从实现,而通过作文表达情感、诉说追求、彰显人格等较高层面的目标无疑比空中楼阁更加虚无飘渺。同学们,千万别把写错别字视为小儿科级别的低级错误,平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准字音,辨别字义,正确书写字形,只有这样,才能为作文夯实最牢固的基础。
二、英文大行其道,网络语言拈来即用,却认为是汉语创新,紧跟时尚。
除了错别字的大量使用导致文章错误地表情达意或引起读者的误解外,在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的另一个怪现象就是英文频现。请看两个片段:
片段一妈妈我想对您说:“Dearmom.lloveyouverymuch,GoodIucktoyou!AndIthinkI´;mluckbe-causeIhaveaverYgoodmother.”
片段二今天,家财万贯的W同学请我们去了KTC(肯德基快餐厅)(注:括号内注解为作者加,下同),我们要了“9+1”(菜牌上的第9号快餐再加1份汤)。可原先约好的“超级恐龙”(反应迟钝的人)还迟迟不到,正当我们在KTC里一边“洗着耳朵”(听着音乐)一边“洗胃”(喝饮料)时,“超级恐龙”翩然而至,抱拳说道:“I´;msorry.碰到‘围炉,(打群架)来晚了,各位MM(漂亮女生)和GG(英俊男生)就不要K(w、打、批评)我了。”
看上述两段文字,不但汉英夹杂,而且网络语言随意使用。如果是不懂英语或是对网络语言知之甚少的读者,恐怕会不知所云。网络语言的泛滥表现出虚拟空间对书面文字表达的影响,而文中英文单词的出现则折射出母语教学的艰难处境。作家白先勇讲: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指来自西方语言的冲击,汉语严重西化;内忧,则是媚外的文化心态和日渐衰落的母语自信心和自觉意识。
除此之外,各种曲解类、缩写类、港台词类、英译词类等更是不一而足。对这种语言怪现象,有人认为是创新,但是同学们切记,创新不等于标新立异.不是盲目求新求异,不分优劣,一股脑地一把抓进,而是在继承汉语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因子,为汉语的传承增添新鲜的活力。如果不加甄别随意使用,只怕没抓住精华反倒抓了一把糟粕。
当代中学生不仅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担当者,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在作文中自觉维护汉语言的纯洁性,规范地表情达意,不仅仅能让自己的作文在中、高考中获得高分,更体现了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显出一个现代中学生维护祖国语言纯净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浮华词藻盛行,晦涩语言当道,有人却誉为“文辞优美,含蓄深沉”。
华丽词藻把文章表面打扮得富丽堂皇,初读觉“乱花渐欲迷人眼”,细品才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成熟是什么?是扶桑树旁的大海,还是田野边的一泓清泉?是金貂美酒的琼林宴,还是那月落鸟啼的客船?是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潇洒,还是鸢飞唳天经纶世事的繁琐?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管成熟是什么,我都将走向成熟,体验成熟。
这是《走向成熟》中的一段话,单从句子或词语看,那简直是一幅美丽繁华的文字织锦,炫目的光直耀得人眼睛生疼,但是,当真正透过文字走向文章思想的深处,你又能从何处觅得作者心中的真实所想及他所要传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语言的晦涩化、朦胧化倾向不时出现。诸如:“灵魂仍然在飞,想找到青葱的一片地,却找不到踪影。我憋了口气,踩下油门!一路向北!方向盘周围回转着我的后悔,我加速超越,荆棘在轮胎下碾作尘。我束手无策又无奈前行,我一路向北。”这样的语段在《一路向北》一文里比比皆是。展现在眼前的确实是汉字组成的语句与段落,但传达的思想却让人捉摸不透。你不知道作者是在说什么,丝毫不能触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所思所想。
对于华丽、晦涩的语言,有同学认为是富有文采,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究其实质,这种浮华化、伪饰化的倾向折射出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需求与诉说愿望的低下。这些不恰当的表面华丽与朦胧,显示出写作者情感感知弱化及情感丰富性的丧失,写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与情感体验变得虚弱而单薄,他丧失了在文中真实表达自我情感及流露真情心声的能力,使自己完全进入了一个预设的虚浮、浅薄的目标与情境之中,使真实的情感游离于文字之外,只是在玩着华丽的文字游戏而完全忽视了通过语言文字抒发情感、彰显大气、表现情趣取向的人文性。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真实思想,看不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入理解,看不到他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因而,无论怎样地讲究修辞,讲究文采,文章也是浮浅的、苍白的。
同学们要明白,所谓文采,其实主要指文章的形式。虽说在作文中不可放弃对文采比如词藻美、音调美、结构美的追求,但是,为了文采而胡乱堆砌华美词藻,说些自己也不甚了解读者更是不明就里的话,不仅谈不上词藻美,反而让人不忍卒读。所以又有“情动于中形于言”,是说文章文采魅力的根源在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美。懂得了这个道理,在写作中就不会一味地追求辞采了。
四、粗俗语言苗头不减,侮辱性语言滥用,有人却道“富有生活气息,原汁原味”。
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大量粗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公然出现在作文中,有的同学反而认为原汁原味,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不仅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忧心忡忡。
阿歪是一个不聪明的孩子。他脑袋很大,四肢短小,行动迟缓,言语迟钝,是大家公认的586(反应很慢的人)。一日他走过操场,飞过的篮球横砸在他的眼窝,阿歪还没来得及反应,一位长得帅呆了的小伙便站在他面前大叫道:“你这‘天才’(天生的蠢才),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瞎了眼了,真是陈水――欠扁,你是喝剑南春长大的吧――贱。”就在高个男孩子大骂阿歪的同时,操场上剩余的那几位只在一边横眉斜眼,指手画脚,嘴里不时传出一阵阵嘘声,还大声吆喝着:“TMD(他妈的'),748(去死吧)。”
这是《我的同桌阿歪》中叙述的一个片段。在文中,打篮球的一群学生不仅语言粗俗低下,而且素质修养极差,完全没有一个单纯的中学生甚至一个人所应该有的正直与善良,完全没有对弱者的关怀与爱护,有的只是用刻毒无耻的语言对弱者的侮辱和攻击。而写作者的漫不经心,随心所欲,表演者的肆意攻击,谩骂羞辱,使人不由得怀疑这样的语言何以会出现在美丽的校园,何以会从那一张富有青春气息的中学生口中说出?文章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代个别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低下及人格的矮小。
除上述四种语言现象外,动笔写作的随意草率,随意玩弄文字游戏,语言的冗长哕唆、油滑琐屑等现象在作文中也不时出现。
语言不仅仅是语言,作文也不仅仅是作文,相信“文如其人”同学们都听说过。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灵魂的憩息地和心灵的落脚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凝聚华夏子孙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在作文中能够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准确、妥帖、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经由写作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充足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智性判断、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现代人,这才是作文的最高旨归。(作文大全 )从此种意义上说,作文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更上升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成为表达独立声音、彰显自我价值、体现自身品位、实现自我人生的更高境界的精神活动。
最后,我要对同学们说,当你拿起笔的时候,请记住:你是一个中国的中学生,你有责任有义务美化、纯洁我们的汉语言文字,那么,在写作陪伴你成长的过程中,让你的文字更简洁些,更准确些,更流畅些,更生动些,而后渐渐达至更有文采些,更有意蕴些吧。
篇17: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无言之美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无言之美附答案
(1)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3)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5)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6)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7)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节 选,有删改)
8.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 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 沉默是金。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 作者认为第四段孔子的“逝者如斯乎”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10. 结合本文说说你对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8.参考答案:D。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无言之美》)C,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内容,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9、参考答案B,原文为“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原文讲“值得玩味多了”,选项只说“稍有内涵”。
10、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篇18: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五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绘画是选择之美 文学的无声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无言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
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
教后记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篇19: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优质教案及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 木兰诗语言之美
★ 同学录留言之祝福
★ 让语言之花绽放课堂-浅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技巧
★ 生存就是美作文
★ 颓废-美?作文
★ 美,童话作文
语言之美作文(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