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月亮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原文及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原文及译文
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原文及译文
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会大业中为鄃令,以清正闻。
俄而山东饥馑,百姓相聚为盗,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其后贼帅张金称众数万,屯于县界,屠城剽邑,郡县莫能御。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或日有数合,每挫其锋。炀帝遣将军段达来讨金称,善会进计达,达不能用,军竟败焉。达深谢善会。后复与贼战,进止一以谋之,于是大克。
金称复引渤海贼孙宣雅、高士达等众数十万,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善会以劲兵千人邀击,破之,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金称稍更屯聚,以轻兵掠冠氏。善会与平原通守杨元弘步骑数万众,袭其本营。武贲郎将王辩军亦至,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不利,善会选精锐五百赴之,所当皆靡,辩军复振。贼退守本营,诸军各还。
于时山东思乱,从盗如市,郡县微弱,陷没相继。能抗贼者,唯善会而已。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会太仆杨义臣讨金称,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取善会之策,频与决战,贼乃退走。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金称将数百人遁逃,后归漳南,招集余党。善会追捕斩之,传首行在所。帝赐以尚方甲槊弓剑,进拜清河通守。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传首江都宫,帝下诏褒扬之。
士达所部将窦建德,自号长乐王,来攻信都。临清贼王安拥兵数千,与建德相影响。善会袭安斩之。建德既下信都,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反为所败,婴城固守。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建德犹欲活之,为其部下所请,又知终不为己用,于是害之。清河士庶莫不伤痛焉。
——选自《隋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遗憾
B.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 提升,提拔
C.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 抵触,不顺从
D.反为所败,婴城固守 绕,围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 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
B.善会大业中为鄃令 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
C.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 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
D.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 所当皆靡,辩军复振
7.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会进计(于)达,达不能用
B.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金称)不利
C.取善会之策,频与(金称)决战
D.善会逆拒之,反为(建德)所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段达讨伐金称,善会进献计谋,未予采纳,段达失败。后来的战斗中,段达采纳了善会的谋略,大败了金称。
B.那时崤山以东地区时局混乱,百姓纷从盗贼,官府势力微弱,很多郡县被盗贼攻陷。当时能够抵抗强盗的人,只有善会。.
C.善会英勇善战,斩杀了金称,将金称的首级送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跟从杨义臣斩杀了士达,将士达的首级送到江都宫。
D.建德打败了善会后,因为部下的请求,想让善会存活下来,但又考虑到善会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最终还是杀害了善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4分)
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3分)
②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3分)
参考答案
5.C(逆:迎击,迎战。)
6.D(所:“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A其:代词,他的/代词,那;B为:动词,担任/介词,被;C而:连词,顺承关系/连词,递进关系,并且。)
7.B(应是“王辩”)
8.D(与原文内容不符。部下请求的应是:要求建德杀了善会)
9.(10分)
(1)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4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善会率领侍从几百人逐一地逮捕他们,都能克敌制胜。(“以”1分,“克捷”1分,大意1分).
②盗贼包围清河城四十天,城池被攻陷了(沦陷了),善会被盗贼捉到了。(“旬”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杨善会,字敬仁,是弘农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父亲杨初,官至毗陵太守。杨善会在大业年间,曾任鄃(今山东夏津县)县令,以清廉正直而闻名。
不久崤山以东的地区闹饥荒,百姓聚集到了一起做了盗贼,善会率领侍从几百人逐一地逮捕他们,都能克敌制胜。这以后盗贼首领张金称有数万人马,在郡县边界屯兵,屠杀百姓,掠夺城池,郡县没有谁能抵抗。善会率领鼓励所领属的人马,与贼人搏战,有时一天有多个回合,常常挫其先头部队。隋炀帝派遣将军段达前来讨伐金称,善会向段达进献计谋,段达不能采用,部队最终失败了。段达十分感谢善会。后来段达又与盗贼战斗,善会只进献了一条计策用来谋划战事,段达就大大地打败了盗贼。
金称又招引渤海盗贼孙宣雅、高士达等人马几十万,攻破了黎阳然后返回,先头部队气焰很盛。善会率领精锐部队千人半路拦截,打败了他们,提拔封官为朝请大夫、清河郡丞。金称稍稍地经过聚集,率领轻装部队掠夺冠氏。善会与平原通守杨元弘率领步兵、骑兵几万人马,攻打金称的大本营。武贲郎将王辩的部队也到了,金称放弃了冠氏来救援大本营,于是与王辩作战,王辩情况不利,善会挑选精锐部队五百人奔赴王辩处,所阻挡的敌兵都望风披靡,王辩的部队重振军威。盗贼退守大本营,各部队各自返回。
在那时崤山以东的`地区情势混乱,顺从盗贼的人像赶集一样,郡县势力微弱,一个接一个地被盗贼攻陷了。能抵抗盗贼的人,只有善会罢了。前后七百多次战斗,未曾失败过,常常对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不能消灭盗贼感到遗憾。恰逢太仆杨义臣讨伐金称,又被盗贼打败,后退自保到临清。采纳善会的策略,多次与盗贼决战,贼才败走。杨义臣趁胜于是攻破了金称的军营,俘虏了他的所有人马。金称率领数百人逃跑,后来回到漳南,招集残余部队。善会追捕并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皇帝赏拿尚方甲槊弓剑来赐了他,授予清河通守官职。那一年,善会跟从杨义臣斩杀了漳南盗贼首领高士达,传送他的首级到江都宫,皇帝下令褒奖善会。
高士达所率领的将领窦建德,自号长乐王前来攻打信都。临清盗贼首领王安拥有几千人马,与建德互为呼应。善会攻袭王安并杀了他。建德已经攻下了信都,又来骚扰清河,善会迎击抵抗他,反而被建德打败,绕城坚守。盗贼包围清河城四十天,城池被攻陷了,善会被盗贼捉拿了。建德释放了善会并且礼待他,任用善会做贝州刺史。善会骂道:“老贼怎么敢规划国家优秀的人才!只恨自己力量不足,不能捉拿你们这些人。我怎能是跟你们这些地位低贱之辈一样的人呢,胆敢改变我的官职呢?”盗贼用兵器指着他,善会言辞气势不屈服,凛然有节操。建德还是想让他存活下来,被自己部下请求要杀了善会,又知道善会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于是就杀害了善会。清河的官民没有谁不感到伤心悲痛的。
篇2: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举茂才 举: 以此遗之 遗: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2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古文阅读 (10分)
21.2分,举:推举(推荐) 遗:留下、传下。
22.4分,(1)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大意对1分,“故人”译对1分)(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大意对1分,译对“暮夜”1分)。
23.4分,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2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意思符合就给分。有欠缺的扣。)
篇3: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父慥,与胡宏、刘子翚游,调赣州信丰尉。金人渝盟,慥见张浚论灭金秘计,浚辟为属。体仁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江丞。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迁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升司农少卿。奏蠲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孝宗崩。时议大行皇帝谥,体仁言:“寿皇圣帝事德寿二十余年,极天下之养,谅阴三年,不御常服,汉、唐以来未之有,宜谥曰‘孝’。”卒用其言。孝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除太府卿。寻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娱,人莫窥其际。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移守鄂州,除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胡宏、刘子翚游 游:游历
B.金人渝盟 渝:违背
C.至是遣介通殷勤 介:介绍
D.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 规:计划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以是受赏,非□愿也
②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
③时苏师旦□胥吏执役
A. ①其 ②因 ③以 B. ①所 ②为 ③与
C. ①其 ②因 ③与 D. ①所 ②为 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B.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D.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宗在位时,有一千多逃跑的士兵进入大冶境内,他们胡作非为。詹体仁认为平定祸
乱没有必要请示朝廷,可立即加以讨伐。
B.詹体仁关心百姓的疾苦,多次主张免除百姓的部分赋税。
C.詹体仁对孝宗的皇陵选址与宰相意见不同,最终因为此事被罢官。
D.詹体仁认为做官治民的方法是尽心、平心。因为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有偏袒。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4分)
②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3分)
(2)请找出两个表现詹体仁有远见之明的事例。(3分)
参考答案
5.B(游:作动词,结交、交游;介:作名词,中间人;规:作动词,谋求。)
6.A(其:作代词,我的;因:作介词,用、拿;以:作介词,凭借??的身份。)
7.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8.A(“不请示朝廷而立即讨伐”的理由错,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大冶距离京城一千多里,请示朝廷并获同意恐贻误讨伐时机”。)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4分)
【答案】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就自行主张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过后才把(这件事)上报(皇上)。
【评分细则】(4分。凶,年成不好,1分;便宜,自行决断处理,1分;补出“闻”的宾语“皇上”或“朝廷”,1分;句子大意,1分。“发廪”也可译为“发放仓库中的粮食”,“以闻”也可译为“使皇上知道这件事”。)
【评分说明】关键词“凶”解释为年成不好、闹饥荒、歉收等,给1分;“便宜”解释为自作主张、自行处理等,给1分;“闻”补充为让上级知道、让上级闻之、让朝廷知道等,意思对即可给1分;句子大意给1分。共4分。
②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3分)
【答案】周必大主持国事,詹体仁曾上疏推荐三十多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评分细则】(3分。疏,上疏、上书,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当国”也可译为“执政”或“当政”。)
【评分说明】关键词“疏”作动词,解释为上疏、上书、上奏,或活用为状语,解释为用文书、用奏折、用奏章等,给1分;翻译判断句标志“是”给1分;句子大意给1分。共3分。
(2)请找出两个表现詹体仁有远见之明的事例。(3分)
【答案】①詹体仁不愿接受依仗韩侂胄做上大官的苏师旦的示好,他认为苏师旦是小人登上君子之位,灾祸很快到来。不久,苏师旦果然失败。(或:时苏师旦以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②詹体仁认为自认是将门后代、喜欢谈论军事的'皇甫斌必然失败,后来果然如此。(或: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③詹体仁告诫驻地军队统帅应立即讨伐境内的乱党,因为等到上报朝廷得到回复时,乱党的势力已经扩张了。统帅按照他的意见行事,乱党全部散去。(或:有逃卒千人入大冶,因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参考译文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其父詹慥,与胡宏、刘子翚交游甚多,被调任赣州信丰县尉.金人背弃盟约后,詹忄造拜见张浚陈述了灭金之计,张浚召他为属下.詹体仁在隆兴元年(1163)考中进士,被调任饶州浮梁县尉.郡府呈上詹体仁捕捉盗寇的立功状建议加以赏赐,詹体仁说:“因此而受赏,不是我的本意.”婉言谢绝了赏赐.詹体仁任泉州晋江县丞.宰相梁克家是泉州人,他向朝廷推荐詹体仁.詹体仁进入朝中为太学录,被升为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调任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后,詹体仁任提举浙西常平官,拜为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任司农少卿.詹体仁奏请蠲除各郡积欠的应交纳的赋税一百余万.有逃跑的士兵一千人进入大冶境,他们用铁铸钱,剽掠财物,骚扰百姓.詹体仁告诫驻地军队统帅“:这里离京师一千多里,如果等到向上面请示得到回音,敌人的势力已十分嚣张了.应立即加以讨伐.”统帅按照他的意见行事,乱党全部散去.
孝宗驾崩,当时讨论大行皇帝谥号,詹体仁说:“寿皇圣帝事奉德寿皇二十多年,奉献了天下所能有的最好的奉养,居丧三年间,不穿常服,汉唐以来从未有过,应赠谥号‘孝’.”最终采用了詹体仁的意见.孝宗将要被入殓,詹体仁说:“永阜陵地势低下,不能使神灵得以妥善安置.”詹体仁与宰相意见不同,被任命为太府卿.不久为直龙图阁、福州知州,言官竟由于他以前议论过山陵之事而罢免了他.詹体仁退任后居住在较川,每天以经史自娱,人们没有能窥视到他的内心的.
起初,詹体仁出使浙右,当时苏师旦以胥吏身份主管役事,后倚仗韩侂胄的势力跻身为大官,到这时他派人来献殷勤.詹体仁说:“小人得到天子的器重,其灾祸来到没有几日了,不要玷污了我.”不久,苏师旦果然失败.
詹体仁恢复直龙图阁、静江府知府之职,搁置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免杂赋八千.詹体仁被任守鄂州,拜为司农卿,又任总湖广饷事之职.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不等请示,自做主张发放仓中粮食以赈济百姓,事情过后才报告皇上得知.
韩侂胄建议扩大疆域,一时间大家争相谈论军事以谋求进升.詹体仁上书给朝廷,说军队不可以轻举妄动,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皇甫斌自以为是将家之子,好谈兵,詹体仁与属下谈论时说他必定失败,结果果然如此.开禧二年(1206),詹体仁死去,终年六十四岁.
詹体仁特别聪明勤勉,有超人之品行,又博览群书.少年时跟随朱熹学习,以心存良知、慎于独处时之所为为根本.写文章明白畅达,穷究各种道理.周必大当政时,詹体仁曾上疏推荐了三十多个人,都是当时世上的知名士人.郡人刘德秀早年跟随他游历,曾问以居位治民之法,詹体仁说:“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有偏袒.”世人信服他的言论正确.
篇4:杨善字思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杨善字思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也先将入寇,改左副都御史,与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寇退,进右都御史,视鸿胪如故。景泰元年,廷臣朝正毕,循故事,相贺于朝房。善独流涕曰:“上皇①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众愧,为之止。是年夏,也先使至,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与偕行。景帝命善及侍郎赵荣为使,赍金银书币往。
明日谒也先,亦大有所遗,也先亦喜。善因诘之曰:“太上皇帝朝,太师遣贡使必三千人,岁必再赉,金币载途,乃背盟见攻,何也?”也先曰:“奈何削我马价,予帛多剪裂,前后使人往多不归,又减岁赐?”善曰:“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太师自度,价比前孰多也?帛剪裂者,通事为之,事露,诛矣。即太师贡马有劣弱,貂或敝,亦岂太师意耶?且使者多至三四千人,有为盗或犯他法,归恐得罪,故自亡耳,留若奚为?贡使受宴赐,上名或浮其人数,朝廷核实而予之。所减乃虚数,有其人者,固不减也。”也先屡称善。善复曰:“太师再攻我,屠戮数十万,太师部曲死伤亦不少矣。上天好生,太师好杀,故数有雷警。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也先曰:“敕书何以无奉迎语?”善曰:“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也先大喜。其平章昂克问善:“何不以重宝来购?”善曰:“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杨万世。”也先笑称善。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也先留使臣,而遣使要上皇复位。也先惧失信,不可,竟许善奉上皇还。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家京师,治第郭外。园多善果,岁时馈公卿戚里中贵,无不得其欢心。
(节选自《明史·杨善传》)
少补北平诸生.不甚通经术,而性沉敏,能为人策事。善始事中贵人振,后更事中贵人吉祥等,而与石亨比。会景帝病,善伺知亨、吉祥有迎太上皇谋,遂与之合,而发南宫锢。太上皇即位,论善功,封兴济伯。善虽负才辨,以巧取功名,而憸忮多岸谷。其为序班,坐事下狱。庶吉士章朴亦坐事下狱,与相狎,言家有万孝孺集。时方穷治孝孺党。善从借观而密奏之,上遂诛朴,而复善官。
(节选自王世贞《杨善传》)
[注]①上皇:指明英宗。②憸忮(xiān zhì):奸邪嫉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先将入寇寇:入侵
B.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简:选拔
C此欲成太师令名令:美好
D而与石亨比比:并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背盟见攻,何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朝廷核实而予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何不以重宝来购王好战,请以战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善不是很精通经学,但性格深沉敏锐,年轻时就能为人谋划事情,后周旋于士大夫与宦官之间,左右逢源。
B.杨善出使瓦剌,在与也先交锋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最终得以奉迎英宗回国,完成了皇帝交给他的`任务。
C.在政治立场上,杨善拥护英宗,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合谋,推翻景帝,使英宗复辟,杨善也因有功而被封赏。
D.杨善虽然富有辩才,但他密告章朴家藏方孝孺文集,致使章朴被杀,自己却复官。从中可以看出其为人阴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3分)
译文:
(2)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4分)
译文:
(3)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3分)
译文:
4. D5. D6. B
7. (1)译文:十四年八月,杨善随从皇帝北征,到达土木堡,军队溃败,杨善从小路逃跑得以脱身。(2)译文:不是削减,太师的马年年增多,价格难以维持又不忍心拒绝,所以稍微减少一些。(3)译文:如果写在敕书上,这是太师迫于朝廷的命令(译为“被朝廷的命令所逼迫”也可),而不是太师真诚的心意。
篇5: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B.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C.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D.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中:“里”为古代居民组织,有“五邻为里”之说。“里中”指同里的人,也指家中。文中为后者意。
B.茶法:古代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茶叶买卖实行征税。明代茶法征收办法在元代基础上斟酌改订。
C.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李善长全家就因胡惟庸谋逆之罪而连坐被诛。
D.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因居殿中而得名。明初沿用旧制,太祖就曾封刘基为中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善长全力辅佐太祖,深得信任。李善长曾跟从太祖攻下滁州,担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
B.李善长熟悉典章制度。他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人才,常常命他书写文告书信。
C.李善长多次修订法度。他提出对盐实行专卖,立茶法,恢复制钱法,请求删去除犯大逆罪的连坐处罚,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
D.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等稍有越权,李善长立即上奏罢黜他们。刘基也因与其发生争执而请假回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5分)
⑵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5分)
参考答案
4.B (文言断句要注意该句出现的人物姓名、官职名、地名等,并结合文意来进行推断。)
5.A (“里中”在文中指同里的人,同乡之人。)
6.C (C项表述中“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概括不全,原文为“太祖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非李善长一人。)
7.⑴译文: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
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款诚”意为忠诚、真诚,“龃龉”意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委
曲”意为事情的经过、底细。“款诚”“自安”“龃龉”“委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⑵译文: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狱”“发举”“怀两端”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读书,有智谋,学习法家学说,预料事情多能料中。太祖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迎接太祖的军队,并拜谒太祖。太祖知道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于是以礼相待,并留他任掌书记。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亲近信任。太祖的声威名气一天天炽盛,对那些因为太祖的威名而来归附的将领,李善长细察他们的才能,向太祖一一进言。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太祖任吴王,拜任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了解熟悉典章制度,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他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什么人才,常常命李善长书写文告书信。前前后后凡是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国家统管两淮盐务,实行专卖,立茶法,都是在元代盐法茶法的基础上斟酌改订,剔除其弊政。不久又恢复制钱法,开办铁冶,确定鱼税,使国家用度更加丰足,而百姓又不因乏。太祖刚刚渡过长江的时候,处事常常用很重的法典,一天,太祖对李善长说:“法律有三条连坐的规定,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于是请求除犯大逆罪要连坐之外,其它连坐的规定都删去。太祖于是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且在朝廷内外公布,让大家知道。
李善长外表宽和,而内心偏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有些越权,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立即按照他们的罪上奏罢黜他们。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法以至于怒骂。刘基心中不安,于是请假回乡。富贵都达到了极点,内心也渐渐骄横,皇帝开始有些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退休,赐给他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最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擢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任丞相,因此和李善长互相往来。而李善长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因为同党之罪而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依然如故做官。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年纪已有七十七岁,因为年老而不约束自己。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惟庸的党徒,皇帝下诏免他们一死,贬谪崇明安置。李善长不谢恩,皇帝心中含恨。于是御史们接二连三地上奏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钱财,暗中勾结。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恰逢有人上书说星象变化,其应验应当在改换大臣。于是把李善长家以及他妻子、女儿、弟弟、侄子家共七十余人全部诛杀。
篇6:《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原文及译文
《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原文及译文
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召试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以善政闻。
端拱初,真宗在襄邸,迁库部,充记室参军,赐金紫。初,广顺中,周世宗节制澶州,砺贽文见之,馆接数日。世宗入朝,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汝能从乎?”砺随往,睹宫卫若非人间,殿上王者秉珪南向,总三十余。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王者曰:“我非汝师。”指一人曰:“此来和天尊,异日汝主也,当问之。”其人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予名亦显矣。”砺再拜,寤而志之。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至是,受命谒见藩府,归谓子曰:“吾今见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迁水部郎中。真宗尹开封,砺为推官。真宗尝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后知其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二年,卒,年六十九。真宗轸悼,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砺为文尚繁,无师法,每诗一题或数十篇。在翰林,制诰迂怪,见者哂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六》(中华书局校点校勘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丧,绝水浆数日绝:拒绝
B.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休:吉祥
C.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 籍:名册
D.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伐:夸耀
7.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杨砺“相信梦境”和“介直清苦”的一组是()(3分 )
①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 ②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 ③,汝功成,予名亦显矣。 ④砺再拜,寤而志之。 ⑤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 ⑥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
A.①② B.③⑤c.⑤⑥D.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砺没有走上仕途时,父亲就去世了;在“知鄂州”前,曾经因母亲有病和母亲去世2次终止做官。
B.杨砺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穿戴着古人衣帽的人进了一个宫殿,还在案桌上的一本簿册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C.杨砺在梦中见到的那个来和天尊曾对杨砺说,再过40 年,你会立下大功劳,而到时我的名声也会到处传播。
D.杨砺写文章崇尚烦琐,没有拜师学习,有时一个题目要写几十首诗歌。他起草的文稿又长又怪,见到的人都讥笑他。
9.把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3分 )
(2)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3分 )
(3)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3分 )
参考答案
6.C(登记)
7.C(①写杨砺官职因故变化。②梦中所见。③写的是来和天尊的话。④写他记住梦境)
8.D(“师法”的意思是“师承效法”)
9.(1)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
(2)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
(3)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
【参考翻译】
杨砺的字叫汝砺,是京兆鄮人。建隆时中举进士甲科。父亲死后,拒绝喝水浆多天。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家乡的老朋友写 信催促和开导他,他才去当了官。最初担任凤州团练推官,一年多后,又因为母亲生病而放弃了官职。开宝九年,赴京城呈交文书,应召被学士院任用,授以陇州防御推官一职。进入朝廷任光禄寺丞,因遭遇母亲丧事,后来才被起用并就职。很久后,转任秘书丞,又改任屯田员外郎、主管鄂州,以处理政事好而出名。
端拱初年,真宗皇帝在襄邸, 杨砺被调任库部,充当记室参军,皇帝赐给他金印紫绶。当初,广顺中,周世宗控制澶州,杨砺送上所写的文章求见了他,在客馆里被接待了几天。周世宗进入朝廷后,杨砺还住在和尚庙里,梦见穿戴着古人衣帽的人说:“你能跟随我吗?”杨砺跟随他前往,看见那宫殿警卫好象不是人间,宫殿上那个称王的人手拿玉面向着南方,统领着三十多人。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杨砺见自己的名字居首,于是请他指点吉凶。像王的人说:“我不是你的老师。”指着一人说:“这是来和天尊,将来是你的主人,你应当问他。”那人笑道:“这离开已经四十年,你功成时,我的名声也就到处传播了。”杨砺拜了两次,醒后记下了这件事。杨砺最初名叫励,因为登记时写的是砺,于是改了。到这时,受命拜见藩府官,回家后对儿子说:“我今天所见的襄王的`仪表和相貌,就是梦中见到的来和天尊呀。调任水部郎中。真宗做开封府尹时,杨砺是推官。真宗曾经问杨砺:“你哪一年考上的?”杨砺吞吞吐吐不回答。后真宗知道他点名时第一个,自我后悔问话太冒失,认为杨砺不以科名自夸,很器重他。真宗即位后,封他给事中、判吏部铨。没有多久,征召他进翰林做学士。咸平初年,主管贡举,不久任命他做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去世,六十九岁。真宗悲痛地哀悼他,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岁即冒雨参加他的丧事。杨砺租赁的房子在弯曲的小巷中,乘坐的车马不能进去,步行到他 的住处,慨叹悲痛了很久。皇帝那天放弃了上朝,追赠他为兵部尚书,朝廷海派了使者去护葬。
杨砺写文章追求烦琐,没有什么师承和效法,一个诗题有时做几十篇。在翰林时,起草的公文既不时尚又很奇怪,见到的人都讥笑他。有文集二十卷。
篇7:李敬玄,亳州谯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敬玄,亳州谯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敬玄,亳州谯人也。敬玄博览群书,特善五礼。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敬玄虽风格高峻,有不可犯之色,然勤于造请,不避寒暑,马周及许敬宗等皆推荐延誉之。乾封初,历迁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
总章二年,累转西台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时员外郎张仁祎有时务才,敬玄以曹事委之。仁祎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式,处事勤劳,遂以心疾而卒。敬玄因仁祎之法,典选累年,铨综有序。自永徽以后,选人转多,当其任者,罕闻称职,及敬玄掌选,天下称其能。预选者岁有万余人,每于街衢见之,莫不知其姓名。其被放有诉者,即口陈其书判失错及身负殿累,略无差殊。时人咸服其强记,莫之敢欺。选人有杭州参军徐太玄者,初在任时,同僚有张惠犯赃至死,太玄哀其母老,乃诣狱自陈与惠同受。惠赃数既少,遂得减死,太玄亦坐免官,不调十余年。敬玄知而大嗟赏之,擢授郑州司功参军,太玄由是知名,后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以德行为时所重。敬玄赏鉴,多此类也。咸亨二年,授中书侍郎,余并如故。
敬玄久居选部,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高宗知而不悦,然犹不彰其过。仪凤元年,代刘仁轨为中书令。调露二年,吐蕃入寇,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固辞。高宗谓曰:“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率兵以御吐蕃。及将战,副将工部尚书刘审礼先锋击之。敬玄闻贼至,狼狈却走。审礼既无继援,遂没于阵。俄有诏留敬玄于鄯州防御,敬玄累表称疾,乞还医疗。许之。既入见,验疾不重,高宗责其诈妄,又积其前后愆失,贬授衡州刺史。稍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永淳元年卒,年六十八。
选自《旧唐书·李敬玄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任者,罕闻称职当:主持
B.太玄亦坐免官,不调十余年坐:连累
C.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即:立即
D.高宗责其诈妄,又积其前后愆失 积:加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处事勤劳,遂以心疾而卒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及敬玄掌选,天下称其能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①时人咸服其强记,莫之敢欺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D.①审礼既无继援,遂没于阵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李敬玄“知人善任”和“贪生怕死”的一组是
A.时员外郎张仁祎有时务才,敬玄以曹事委之敬玄闻贼至,狼狈却走
B.仁祎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式 敬玄累表称疾,乞还医疗
C.敬玄因仁祎之法,典选累年既入见,验疾不重
D.敬玄知而大嗟赏之,擢授郑州司功参军 稍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敬玄记忆力超强,他能能叫出一万多参加考选的官员的名字,如果参选官员有异议,他还能当场予以准确说明。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这一点。
B.徐太玄受到李敬玄的赏识是由于他为解救张惠而牺牲自己,后来徐太玄得以升迁,受到当时人的推重,这说明了在官场上互惠互助有重要意义。
C.李敬玄曾以称职而备受称赞,后来却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他的很多亲属盘踞着台省的要职,这让皇帝不满,但皇帝并没有公开批评他的过错。
D.李敬玄担任中书令时被皇帝强行授予军职,并令其率领军队去抵御吐蕃的入侵,李敬玄在大敌当前的时刻令刘审礼先行出击,却没有派兵增援。
(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B.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C.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D.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敬玄虽风格高峻,有不可犯之色,然勤于造请,不避寒暑,马周及许敬宗等皆推荐延誉之。
(2)同僚有张惠犯赃至死,太玄哀其母老,乃诣狱自陈与惠同受。
(3)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固辞。
【解析】(1)即:就
(2)介词,因为。B项,①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这。C项,①代词,他;②助词,的。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
(3)B项,前一个说的是张仁祎编制姓历、修改规程;C项,说的分别是李敬玄沿袭张仁祎的方法和皇帝确认李敬玄并未病重;D项,后一个说的`是李敬玄的官职变动。
(4)说明的不是“在官场上互惠互助有重要意义”,而是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曾经有污点也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5)原文为:贞观末,高宗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答案】
(1)C
(2)A
(3)A
(4)B
(5)B
(6)
(1)李敬玄的秉性虽然端庄严峻,有不可侵犯之色,但勤于拜见权要,不避寒暑,马周和许敬宗等人都极力推荐并称赞他。
(2)同僚张惠犯了贪赃罪应当处死,徐太玄可怜他母亲年老就到监狱自首中和张惠同时接受赃物。
(3)刘仁轨原先与李敬玄不和,这时便上奏皇帝请求派李敬玄镇守西部边境。李敬玄认为自己不是边将之才,坚决推辞。
参考译文:
李敬玄,是亳州谯人。李敬玄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五礼。贞观末年,高宗在东宫,马周上奏举荐了他,召进崇贤馆,兼参与侍读之事,依旧借御书学习。李敬玄的秉性虽然端庄严峻,有不可侵犯之色,但勤于拜见权要,不避寒暑,马周和许敬宗等人都极力推荐并称赞他。乾封初年,历任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
总章二年,多次转官担任西台侍郎,兼任太子中护、同东西台三品,并检校司列少常伯。当时员外郎张仁祎很有处理事务的才干,李敬玄就把本曹事务交他办理。张仁祎开始编制姓历,修改状样、铨历等规程,办事勤劳,最后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李敬玄沿袭张仁祎的方法,主持考选多年,诠选录用有条不紊。自永徽年以后,候补官员逐渐增多,主持考选的人很少听说有称职的,等李敬玄主持考选,天下都称赞他能胜任。参加考选的官员每年有一万多人,李敬玄每次在街道上遇见他们,没有叫不出姓名的。有人没被选上前来投诉,他可以当场口述他们书判中的错误以及依法对本人的处罚,毫无差错。当时人们都佩服他的记忆力强,没人敢欺瞒他。有个候补官员是杭州参军叫徐太玄,刚到任时,同僚张惠犯了贪赃罪应当处死,徐太玄可怜他母亲年老就到监狱自首中和张惠同时接受赃物。张惠贪赃的数目减少后,就得以免去死罪,徐太玄也因此免官,十多年不得调官。李敬玄了解这件事后大为赞赏,提升徐太玄做了郑州司功参军,徐太玄因此而知名,后来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因品德高尚受到时人推重。李敬玄所赏识的大多是这种人。咸亨二年,授任中书侍郎,其余官职依旧。
李敬玄在考选部门任职很久,许多人都依附他。前后三次娶妻,都是山东的士族,他又和赵郡的李氏联宗,所以台省的要职,大多是他的同族和姻亲之家。高宗知道以后很不高兴,但依然没有公开批评他的过错。仪凤元年,接替刘仁轨任中书令。调露二年,吐番入侵,刘仁轨原先与李敬玄不和,这时便上奏皇帝请求派李敬玄镇守西部边境。李敬玄认为自己不是边将之才,坚决推辞。高宗对他说:“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最终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任安抚大使,并检校鄯州都督,率领军队抵御吐番。等到将要作战时,副将工部上书刘审礼做先锋首先进攻吐番。李敬玄听说贼兵到来,狼狈逃走。刘审礼因为没有后援,便战死阵上。不久下诏书留李敬玄在鄯州防御,李敬玄多次上表声称有病,请求回京治疗,皇帝同意。入朝拜见皇帝后,检查他的疾病并不重,高宗责怪他谎言欺诈,再加上前面的过失,贬授衡州刺史。不久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永淳元年死去,终年六十八岁。
篇8:“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周瑜病困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肃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16.对下面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3分)( )
A.备既定益州,与羽相拒拒:拒绝
B.曹操不可卒除 卒:通“猝”,仓促
C.乘犊车,从吏卒从:使……跟随
D.目使之去目:用眼睛示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 )
A.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面对前来求取粮食的周瑜,鲁肃慷慨地把家中的两仓米送给他一仓。周瑜认为鲁肃是个奇才,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又把它介绍给孙权。
B.得知曹操来犯,孙权集合众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设身处地地位他着想,劝他力排众议,早定大计,这与孙权的心意相合。
C.击败曹操后,孙权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鲁肃却自恃功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的身份以安车软轮迎接他。
D.周瑜病困,鲁肃领军。在于蜀军相拒时,鲁肃邀请关羽谈判。会面时,鲁肃责问关羽蜀军失信,最终刘备以湘水划界,两家于是罢军。
19.用“/”给文中划线句部分断句
周 瑜 病 困 即 拜 肃 奋 武 校 尉 代 瑜 领 兵 及 羽 与 肃 邻 界 数 生 狐 疑 疆 埸 纷 错肃 常 以 欢 好 抚 之
20.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4分)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3分)
参考答案:
16、A (拒:抵抗)
17、A (A副词,于是、就。 B至、到;比。C介词,同“于”,到、在;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
18、C( 错在“鲁肃却恃功自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身份用安车软轮迎接他”。)
19、周瑜病困/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
20⑴周瑜趁机推荐鲁肃,说他才能可辅佐当世(或“当世君王”),应当广泛寻求鲁肃这类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4分,“因”“时”“类”各1分,句意1分)
⑵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要妨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3分,“向” “图”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郡东城县人。家中富有钱财,生性乐于施舍。周瑜任居巢县令,带领几百人专程拜访问候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中有两大圆仓的米,各有三千斛,鲁肃便指着其中的一仓米说送给周瑜,周瑜愈加知道鲁肃是个奇才,于是就结为亲密好友。这时孙策已去世,孙权还住在吴县,周瑜就推荐鲁肃,说他才能可辅佐当世,应当广泛寻求鲁肃这类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孙权马上召见鲁肃,与他交谈后便非常喜爱他。众宾客结束谈话后退出,鲁肃也告辞离去,孙权就单独叫鲁肃回来,合坐一席对饮,(鲁肃)说:“鲁肃我私下推想,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一下子被铲除。我替将军您谋划,只有尽取长江流域,并占为己有,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天下,这就是汉高帝一样的事业啊。”孙权更加敬重他。
适逢孙权得到曹操要东来的消息,和众将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曹操,而只有鲁肃没有说话。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说:“您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要妨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现在只有像鲁肃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罢了,而将军您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鲁肃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鲁肃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可能会做下曹从事这样的小官,乘坐牛车,带着吏卒,在士大夫们交游,逐级升迁还可能会做州郡长官。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使我很失望;现在您阐明大计,正和我的心意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啊。”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鄱阳,鲁肃劝孙权赶快追召周瑜返回。随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帮助谋划策略。曹操大败撤退,鲁肃当即先返回吴郡,孙权隆重地邀请众位将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入殿阁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施礼,并对他说:“子敬,我为您扶鞍下马来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显赫荣耀了吧?”鲁肃快步赶上前说:“还不够。”众人听到这话,没有不感到惊愕的.。大家就座后,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您的威仪恩德遍于四海,统一九州,能够成就帝王大业,那时再用迎接贤士贵宾的软轮安车征召我,这才算显赫荣耀呢。”孙权拍掌欢笑。
周瑜染病,孙权旋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领军。关羽镇守荆州因为与鲁肃的军队邻近,双方屡生狐疑,彼此矛盾的情形愈发严重,而边界犬牙交错,为了边境土地的归属两方各执所见常闹得不愉快,而到头来鲁肃每每对关羽让步以保全两家的情谊。是时鲁肃屯军益阳与关羽对峙,鲁肃邀请关羽一同谈判,双方兵马各驻扎在会场百步之外,将领一级的高级武官俱单刀赴会。会议上鲁肃责问关羽道:“过去我方好心地将土地借予你们,是因为贵军兵败远来无立锥之地的缘故。眼下既然贵方已占领益州,就该把土地归还我家。岂知不但寸土未还,就连我方退一步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你们也不肯从命,……”话还没说完,坐中有一人插嘴道:“土地向来便是有德者居之,哪有专属一家的道理?”鲁肃听罢大声喝斥声色俱厉,关羽拿刀起身道:“这是国家大事,这小子懂什么!”瞪了那人一眼,那人便乖乖地离开会场。后来刘备应许孙权,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尽数割与孙吴,而湘水以西则属刘备,两家于是罢军。
鲁肃死。孙权给他举办丧事,又亲自参加葬礼。孙权称帝,登上祭坛,回头对公卿大臣说:“从前鲁子敬曾说到我称帝这件事,他可以说是看明了天下的局势啊。”
篇9:《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原文及译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原文及译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6?1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臣数诎 诎:驳倒,屈服
B.于是助诘蚡曰 诘:责问,反问
C.自秦时弃不属 属:隶属
D.阔焉久不闻问 阔:阔气,富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分)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答案:
4.D(阔:阔别,分别久)
5.B(①是说郡国荐举贤良,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③是说朝廷征伐四夷,开置边郡;⑤是说会稽太守想按法规拒绝(严助调兵)而不派兵。)
6.C(“皇上派严助调来会稽之兵,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不合文意。应该是会稽之兵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原文“未至,闽越引兵罢”之句可作依据)
7.(1)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采分点:“唯”、“见”、“进”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采分点:“穷困”、“振”、“安”、“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郡国荐举有才德的人,对答皇帝策问的有一百多人,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好,因此只提拔严助一人为中大夫。后来又选拔了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人,他们同在武帝身边。这时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开置边郡,军队多次出动,对内改革制度,朝廷事务繁多,因此屡次选举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于平民(平民出身),几年官至丞相,开东阁,延请贤士同他一起商议国家事务,朝见到天子,乘便谈论对国家有利之事。皇上命严助等人与大臣辩论,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其中特别受皇上信任宠幸的`是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常常称病回避事情。东方朔、枚皋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逗乐解闷的滑稽优伶看待。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
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动军队围攻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救。当时武帝不到二十岁,就此事问太尉田蚡。田蚡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对汉朝态度反复无常,不值得烦劳中国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不隶属于中国。于是严助反问田蚡说:“只是担忧力量不够救援,德行不够覆盖,如果能够,为什么抛弃那里呢?况且秦朝连国都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越地!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皇上说:“不值得与太尉商议。我刚即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国调兵。”于是派遣严助凭节杖到会稽调兵。会稽太守以严助没有调兵的虎符,想根据汉朝的法律拒绝,不派兵。严助就杀了一个司马,宣告汉武帝的意旨,于是出动军队从海上前往救援东瓯。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
严助陪侍皇上闲谈,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家里很穷,被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想要什么,回答说,希望当会稽太守。于是皇上授予他会稽太守的官职。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皇上赐书说:“诏令会稽太守:你厌倦了宫廷,认为侍从之事劳累,思念故土,出京当了郡官。会稽东面连接大海,南面靠近诸越,北面靠长江。近来,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非常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载,天子出居郑国,是因为不能孝顺母亲,所以失去天子位。臣子侍奉君主,就好像子女侍奉父母一样,臣严助应该接受惩罚。陛下不忍心杀我,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诏令同意,他于是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情,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
★ 杨震传原文和译文
★ 杨善洲观后感
★ 杨善洲事迹观后感
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原文及译文(整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