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

时间:2018-08-13 19:34:38 作者:狗美丽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狗美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供大家参考。

篇1: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

摘 要:历来对晏殊词所体现思想价值的评价,褒贬不一。褒者重其艺术性,贬者据其内容立言。对于其词思想价值的评价也出现两个极端,褒者誉其“情思并致,圆融理性”,贬者讥其“富贵得意之余的无病呻吟”。从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视阈融合的角度切入,分别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集多维视角融合于一体,以期对晏词中所体现思想价值的理解逼近真实。

关键词:晏殊;视阈融合;宛敏灏;叶嘉莹

历来对晏殊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褒者如王灼云之“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1],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晏殊词“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贬者言其“内容贫乏单薄”(余朝刚《宋代文学作品选》),反映的是“上层贵族的精神空虚”(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宋词选》),清朝的陈廷焯说“北宋词沿五代之旧,才力较工,古意渐远。晏、欧著名一时,然并无甚强人之处,即以艳体论,亦非高论”[2]。褒者重其艺术性,贬者据其内容立言。对于其词思想价值的评价也出现两个极端,褒者如叶嘉莹先生誉其“情思并致,圆融理性”,贬者如宛敏灏先生讥其“富贵得意之余的无病呻吟”。本文从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视阈融合的角度切入,分别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集多维视角融合于一体,以期窥视晏殊思想价值的真实面貌。

一、视阈融合下应该对晏词作怎样的解读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依赖于阐释者和理解者的“前见”,换言之,理解者和阐释者都是隶属于某一特定的语言模式和认知模式的。在面对文本时,理解者或阐释者的头脑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不可能摆脱既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经验、知识结构,事实上正是这些既有的背景构成了他对文本理解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

伽达默尔创造性地继承海德格尔的思想,提出文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客观地、静态地凝固于文本之中的东西,而是与人的理解不可分割的,进而提出视阈的观点。关于视阈的概念,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这样认为,“视阈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3],也即是说视阈就是理解的出发点和诠释学处境,它客观地构成我们理解的有限性和历史性,视阈不同理解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此理解下,视阈融合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理解、对话的关系,在这个框架下,阐释者和理解者应当超越既有的文化背景、认知模式和经验结构等,去充分实现与其他视阈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视阈的融合。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的是对晏殊思想评价的两种普遍的、但又从不同立足点出发的评论。不同的理解者对同一个词人或毁或誉,不同的阐释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知识背景等赋予其“前见”。这种先入之见为阐释者提供了视阈,本文正是要在分析两种不同视阈下的理解,实现两种视阈的对话,以期对晏殊本人的思想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窥视。

二、富贵闲愁、无病呻吟――贬者对晏词的思想评价

对晏殊词的思想评价历来不高。民国时期的宛敏灏的《二晏及其词》认为晏殊词颇多艳情之作和“肤浅庸俗”的“无病呻吟”、“歌谀君主”、“祝寿”、“咏物”四类词,“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三十余年,晏殊词更是因为所谓思想庸俗、内容空虚被打入冷宫,很少有人论及,流行的文学史常以流连诗酒、歌舞升平和男女的悲欢离合等词语加以概括”[4]。

事实上,凡《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确有大部分篇幅是其富贵生活的反映。“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以晏殊位列台辅,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视野,宴饮酬唱赠和祝寿之词不可避免,《珠玉词》确收有很多类似这种诗酒生活的应景之作,正是这类作品受到了后人的很多批评。如《浣溪沙》:

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旧欢前事入颦眉。闲役梦魂孤烛暗,恨无消息画帘垂。且留双泪说相思。

近人吴梅斥之为:“《浣溪沙》之‘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诸语,庸劣可鄙。以开山谷、三变俳语之体,余无甚取也”[5]。

又如《木兰花》: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宛敏灏先生认为,“‘百岁相看能几个……’此类词句,在《珠玉集》中,随处可见,皆无真挚的情感……徒令人读之生厌,故可谓无病呻吟也”[6]。

宛敏灏先生在《二晏及其词》中安排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二晏的故乡和家世”、“二晏的个性”、“二晏年谱”等,资料搜罗考订,不可谓治学不精深,但对于晏殊的评价视阈则仅仅立足于词人的个体处境和外在的生存面貌。诚然,晏殊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官吏,其仕宦生涯登上了顶峰。《宋史・晏殊传》记载“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晏殊方十四岁,笔者注),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7]。晏殊从此步入仕途,35岁由翰林学士迁枢密副使,已是台阁重臣,在真宗、仁宗两朝,皆被视为“股肱之臣”,由此看,晏殊确实过着富贵悠游的生活。但是仅凭其平步青云而几乎没有像其他词人那样命运多舛的仕宦生涯和与其地位相得益彰的富贵生活,就断然否定词人作品中所传达的积极的价值因素,未免有失偏颇,若真如此,晏殊不可能为后人拥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其词也不可能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吟咏。虽然作者的创作内容必定来自于其生活体验,个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被反映在个人的作品中,但是并不能由此去作为评判其思想价值的标准,一个作者的禀赋与其本身富贵穷达并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评价视阈往往容易打上“穷而后工”“话到沧桑语便工”的刻板印象。评价一个作者不是先欲探寻和体味其灵魂世界和价值取向,反而更乐于关注其外在的生涯,言“富贵”似乎就意味着“空虚”和“索然无味”,言“命途坎坷”似乎就意味着必然地“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及“更宽广的视野”,这种视阈未免太过武断。对于共通的人性及人类共同关注的中心问题,不管个体身处何种身份其体悟是可以相通的。对于晏殊由其身世言其思想精神,并进而作出“无病呻吟”的评价,不能排除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三、圆融达观、理性明决――褒者对晏词的思想评价

珠玉词中除了写富贵闲雅之词,亦有很多情思并致之词,这些词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对这类词的高度评价,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叶先生认为珠玉词,避锋芒棱角,显珠圆玉润,晏殊作为词人更是少有的兼具理性思想和感性情感的词人。他的这类词折射更多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他的圆融内敛的情感,他有去有返的通透。如叶嘉莹先生在对晏殊的名篇《浣溪沙》的评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包含着很平淡、很平静的情怀,次句“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永恒不变的陪衬,但蕴涵着无常的哀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及“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常之哀感呼之欲出,言人类共同的悲哀,但表达却似闲淡、悠然,不着痕迹,伤感却蕴藏在内里,隐忍之感显示出词人内心的力量之巨大。妙绝在“似曾相识燕归来”,有柳暗花明之感,去年的那只燕子又回来了,是对生命、对宇宙循环的通达的体悟,最后一句思致的问道更浓,在感慨无常之中蕴涵着某种确定性。

对于圆融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是这样写的,“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地、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即所谓圆融者,在面对痛苦时是寻求解脱的态度,而非沉溺于痛苦之中拔不出来。

在另一首晏殊的《浣溪沙》名篇中,叶嘉莹更是明确地把这种“理性圆融”赞誉为“实在只是表现了大晏的一种明决的面对现实的理性”[8]。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首句和次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抒写对无常人生的悲哀感慨,人生不但短暂而且充满苦难,接着的“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应对悲哀无常人生的排遣和寻求慰藉的方法。“满目山河空念远”,既然念远及怀念是空幻的,爱恋之人不可得,不如不作无益的哀悼或幻想,去真正做眼前所能把握得住的事,珍惜眼前的人,落实到“不如怜取眼前人”上。

叶嘉莹先生甄取《珠玉词》中那些情中有思的词,并将这种人生哲思作积极化和务实化的解读,就其哲理性、现实性、指导性而言其思想价值,在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中,晏词提供了除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外的明退实进的解决方案,晏殊在无解之题面前的激流勇退、理智的决断,这种圆融达观哲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操作性。

这一解析一方面结合了晏殊本人仕途畅达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这一视阈也跟叶嘉莹先生本人的人生阅历有关。叶嘉莹先生曾经谈及她个人经历时说,大学毕业就老老实实地呆在一间中学教书,后来到台湾,因为客观因素,曾经到最坏的私立的学校去教书,教程度最差的学校生,“但是我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认真去讲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做学者。只是我眼前要做的,我要把它做好。”在谈及如何克服困难的时候,她说“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再后来叶先生到西方讲学,又较早接受了西方文论的思想。这样的“先见”在遇到晏殊词的时候,作此种解读不足为怪。

结语

人性丰富而复杂,多元而融合,生动的作者个体并非只能呈现一种固态化的模式,作为个体的作者身上往往融合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作品作为作者独特的个体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感悟的体现,正是这样不确定性给我们提供了读解和诠释的多重空间。回归到晏殊其人,晏殊起于田里,出身卑微,而官至宰相,富贵至极,他是仕宦中人,也是有名的文人学士,他是圆融理性的社会人,但同时也是敏锐哲思的词人,这些方方面面的特质都为其作品思想价值的丰富性奠定了根基,也使得后人得以对其作品中思致的理解作出多重解释。本文正是从视阈融合的角度,结合以宛敏灏为代表的贬派和以叶嘉莹为代表的褒派两种立场进行分析,还原的是同一个词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表现出得丰富的多层次性,这样更有助于全面、直观地窥视晏殊的思想和情怀,使我们对其作品的读解更加逼近真实。

参考文献:

[1]王灼.碧鸡漫志(卷一)[M].郑州:大象出版社,.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唐红卫.二晏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6).

[5]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6]宛敏灏.二晏及其词[J].学风.1934,(4).

[7]元代脱脱.《宋史・晏殊传》[M].三百十一卷.列传七十.

[8]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2: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

银红玉,曾长秋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特点及其互动规律,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3: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46-02

作者简介:银红玉(1981-),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生,经济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就是指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体或由这些个体组成的各种群体对外界世界的种种诉求,是人进行各种自觉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之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缘由。就社会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产物,是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运行的手段;就个体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体现,是个人立身行事的社会化基础,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互相依存

1.需要是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因需要而生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生存状态最直接最深刻的表现形式,是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

人的需要理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与归宿。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在自我生产和物质精神生产的实践中,形成并丰富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发展,促使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激发了人们追求生存、发展及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需要理论还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人的需要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坚持, 人的需要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是相始终的。

2.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

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需要不仅是人的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还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大体上区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基础,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享受需要是过程,是立足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两种需要主要是维持人生存和生活的手段。发展需要居于最高层次,体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但这个层次结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层次的需要在时间上可以并存,空间上可以并列,比重上可以转化,在现实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 也是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个体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因人的需要而生,因人的需要而存,更因人的需要而发展。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一定社会需求的理想概括,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是直接服务于具体人群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人性基础,需求的差异性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教育方向、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内在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

3.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和辩证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张力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需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而逐步发展,并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具有社会历史性。同时,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自我生成、动态发展的辩证过程。凡是需要,相对于当时的状况来说,都是相对超前的,同时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样,主体才能由此产生心理紧张,进而形成动机。人的认识、思维、实践无不因于需要,且随着人的需要不断丰富而不断提高和进步。社会历史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具体的内涵与外延,辩证发展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变化与革新,这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连接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并始终保持发展状态的现实张力。

4.需要的满足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实践活动,对于人在社会化进程中,满足其完善思想与道德的需求,提高思想能力,磨砺人格意志,特别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其作用是巨大而关键的。从满足需要的价值功能来看,主要包括对生存需要的保障功能,对享受需要的提升功能,对发展需要的推进功能。保障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社会形成最基本、最底线的.社会秩序,以维护个人与社会的自然生存,另一方面使个体养成适应社会化的底线规范,保障与维持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安身立命和生命延续;提升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全社会层面上提升理想信念和社会文明,提升整体需要层次,另一方面在个体层面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断创造和满足个人享受;推进功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推进全社会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造充满发展状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与实践创造能力,推进个体朝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价值追求:立足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满足

1.在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都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存在物。在时空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性和理想性,既要彰显其现实价值,又要提升未来价值。对现实的人们进行理想教育和信仰教育,为未来社会进行超前的培养教育,并为成就未来孕育良好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构建一定社会的共同信仰、政治思想和道德体系,促进和保障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形成,为维持社会运行、分配现实利益提供精神与思想的保障和动力,推进现实社会的向前发展;在个人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的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等,从而有利于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以超前的预见来谋划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使今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明日社会的需要,为未来社会发展服务,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推进未来社会的到来;从个人层面来看,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需要,对当下的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与未来教育,并按照未来社会对人们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超前性的进行个人教育,从而有利于人们在未来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建立在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又要着眼于未来价值的延伸,寻求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间的最优化满足,才能真正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2.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即以教育人为基本手段,为社会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使个人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即以人为根本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核心彰显在尊重人、保障人、实现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上,淡化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人作为社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既是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也是发展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间的最优化,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客观的历史尺度,把握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并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共生、互促、平衡的状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围绕着社会发展趋势及目标,又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3.在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间的最优化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抽象价值与具体价值间的最优契合,核心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化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达到集体价值的个人实现、整体价值的局部实现、长期价值的阶段实现、高位价值的低位实现,在一定阶段实现动态平衡,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始终保持旺盛的动力和活力。要构建个人需要具体化的兑现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个人追求需要的内在动力,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引导人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凝聚成有利于满足人们根本利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在创造性劳动中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引导人们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9.

晏殊《渔家傲》

晏殊 古诗

蝶恋花晏殊试题答案

晏殊的经典作品

浣溪沙晏殊译文

晏殊《采桑子》赏析

晏殊柳永欧阳修诗词比较

晏殊 玉堂春 诗文介绍

蝶恋花晏殊的评价

晏殊寓意阅读答案

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视阈融合下晏殊词的思想价值探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