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11-25 07:46:41 作者:席勒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席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埋葬。

B.愿沛公且留壁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通“懈”,松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沛公之从洛阳南出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扣舷而歌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1)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3)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呢?

篇2:“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 。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始上数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吕泽强要日: 。为我画计.一留侯日:“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 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节选自《史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威逼、胁迫

B.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 吝惜,吝啬

C.及燕,置酒,太子侍 燕地

D.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 傲慢、轻视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 )

A.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B.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C.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D.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良曾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逃到下邳,为人任侠。

B.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留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C.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本文节选部分有详有略,主要记叙了张良在刘邦智囊团中,特别是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2)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参考答案:

4、C(3分)(“燕”通“宴”安闲)

5、B(3分)

6、B(3分)(错 是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拒绝说“不敢当三万户”, 愿封留足矣。)

7、(1)(5分)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

译出大意給2分“困急”“爱”“骨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译出大意給2分“从”“疾”“视事”,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篇3: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

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 “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日: 。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日: “始上数

在国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日: 。为我画计.一留侯日: “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

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敌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

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

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 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日: “吾求公数岁,公辟选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t*四

人皆日: “陛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日: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节选自《史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威逼、胁迫

B.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 吝惜,吝啬

C.及燕,置酒,太子侍 燕地

D.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傲慢、轻视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3分)()

A.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B.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C.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D.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良曾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逃到下邳,为人任侠。

B.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留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C.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本文节选部分有详有略,主要记叙了张良在刘邦智囊团中,特别是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2)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参考答案

4、C(3分)(“燕” 通“宴” 安闲)

5、B(3分)

6、B(3分)(错 是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拒绝说“不敢当三万户”, 愿封留足矣。)

7、(1)(5分)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

译出大意給2分“困急”“爱”“骨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译出大意給2分 “从”“疾”“视事”,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 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隐居下邳期间,喜欢结交游侠之士。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

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 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 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刘邦分封有功之臣。张良并未立下战场上杀伐 的功劳,但汉高帝刘邦却说:“在军帐中出谋献策,使千里的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这是张良的功勋。让他自己在齐选择三万户。”张良却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会见皇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并不时取得成功,我自愿分封到留就感到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没能改变高帝确定不移的想法。吕后很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 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些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使同我一样的有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益处。”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来争辩的。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们按照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入朝,叫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来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为客。

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更换太子。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抽泣流泪,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

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篇4:蒙恬者,其先齐人也阅读及答案参考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阅读及答案参考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小题1:下列句中的“于”和“暴师于外十余年”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苛政猛于虎B.余将告于莅事者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题2: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

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

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自齐事秦昭王    ②大破之

③据阳山,逶蛇而北    ④信任贤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2分)

(2)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1:D(2分)

小题1:(4分)①侍奉 ②打败 ③向北 ④认为……贤能

小题1:(1)(2分)于是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驱逐戎狄。 (2)(2分)因此,即使是各位将相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小题1:D与例句“于”都是“介词,在”。

小题1:D应是“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篇5:《留侯论》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留侯论》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沮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注】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子房沮之 沮:阻止

B.然韩卒以夷灭 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 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 谅:原谅

2.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击始皇博浪沙中 ②韩王成既杀

A.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 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 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6.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的原句,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思在横线上填空。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在沛公有危难时“□□□□,□□□□”,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的。

参考答案:

1.A(B.夷:铲平,消灭;C.拳拳:态度诚恳地对待;D.谅:忠诚守信)

2.C(既:已经)

3.①天下能够替韩国报仇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王。

②那孟子难道不想要周天子的子孙称王天下而使诸侯们朝拜他们吗?

4.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5.C(A.“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与文意不符;B.于文无据;D.“项籍成功的原因”应为“汉高祖成功的原因”)

6.①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

②南向坐 北向坐 西向侍 低微

篇6: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

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

留侯论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匹夫见辱 见:被

B.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错误

C. 油然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发生

D.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疲惫,衰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 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C. 非子房其谁全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3、将一卷文言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⑵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参考答案:

4、C 油然:自然,从容 6、B 表目的连词,来 A代词,他/助词,取独 C副词,表反问/代词,自己 D副词,却/副词,才 7、A 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错误

11、翻译答案见参考译文,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虽然侥幸没有死,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想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小计谋,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

篇7: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①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地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疲惫

D.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疑:猜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不赂者以赂者丧

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夫晋,何厌之有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能“忍”的一组是

①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其间不能容发

③孺子可教也 ④油然而不怪者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A. ①②⑤ B.①③⑤ C. ②④⑥ 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之人,遇到突发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宽广,志向高远。

B.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出现的目的不在于

授书,而是有意试探张良的隐忍度。

C.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裸露上身并牵羊迎接。楚庄王认为他能够委屈自己,一定值得信

任,可以为自己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D.苏轼并不赞同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

能成就大业,这正是张良与众不同之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5分)

②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5分)

答案:

三、(12分)9.B 10.D 11.D 12.C

四、(24分)

13.(10分)

①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灭族的人,不能够数尽。(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方”、“以”、“平居”、被动句、“胜”,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②那个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是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5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以为”、“而”、“忧”、“深折”、“就”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

篇8:阅读答案及翻译:阿留者

阅读答案及翻译:阿留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于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①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矮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②,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③不材,蕲④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⑤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明?陆容《阿留传》)

①尊、彝、鼎、敦:古代用金属制成的器具。②参亭:参互和均匀。③樗栎(chū lì):无用的木材。④蕲:通“祈”,求。⑤矧(shěn):况且。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蓄:收养

B.持斧、锯,历园中竟日      竟:终于

C.客至出陈之           陈:陈列

D.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      善:擅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其归,出二指状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议结合,先叙述阿留虽“痴呆无状”,但由于具有一技之长而得到主人终身“专任”的故事,然后就此展开议论,指出“天地间无弃物”,应该取其所长,而不必求全责备。

B.本文选取了“执洒扫”“应门”“涤磨古玩”“断歧生之木”“守新植柳树”等五个典型事例,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出阿留“痴呆无状”的特点,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C.周元素是一个宽厚仁慈、知人善任的官宦形象。他对待“痴呆无状”的家僮阿留,不是鄙弃,而是宽容,看到阿留绘画“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就“专任之” “终其身不弃焉”。

D.作者在议论中,将今士之不幸与阿留之幸、周元素用人与造命者用人分别作了对比,感慨当时的执政者不能知人善任,致使“正直静退之士”得不到重用。

10.B【解析】竟:整,终。

11.C 【解析】C项“而”均作顺接连词。A项两个“其”,前一个代词,“他”;后一个音节助词,不译。B项两个“之”,前一个代词,代“器具”;后一个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两个“为”,前一个介词,表被动;后一个动词,“治理”。

12.C 【解析】“官宦形象”,文中无此信息;“浓淡参亭”指“和粉墨”,而不是绘画。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童。生来痴呆无比,但周元素一直收养着他。主人曾让他负责打扫,(他)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有扫干净一间屋。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周元素有时到别的地方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字来。问他,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很好看的.,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后来的想想都记不住,就干脆关起门来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来陈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偷偷敲一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黑?”跑去拿来沙石,就着水又洗又磨起来。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棵树的分杈做个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里走了一整天,等他回来时,(只见他)伸出两个手指比划着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下边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几棵柳树,周元素担心邻居家的小孩子摇动它,就让阿留守护,阿留要进屋吃饭,就将柳树拔出来藏了。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诸如此类。

周元素工于楷书,尤其擅长绘画。有一天,(他)和颜料,开玩笑似的对阿留说:“你能干这个吗?” 阿留说:“对于这事,有什么难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和颜料,(只见他)色彩有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素来就会,多次让他调色,也没有不如意的。周元素从此专门要他调色,终身用他,没有废弃。

作传者说:“樗栎不是好材料,但找木材的人并不嫌弃;沙石非常难看,但雕刻匠们需要它。大概天地间没有可以完全抛弃的东西。况且比其他生物灵巧的人,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吗?”阿留痴呆无比,本来不过是可弃之人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则是(因为)周元素能够容人。如今天下好些正直清静的人才,常常不被当权者所了解;不聪明而又迂阔的人,又不被他们所喜欢。能够了解并且喜欢的人,使用他们时又不能适合他们的才能,接着就弃用他们,唉!如今的人才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运呢?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阅读答案

《侯银匠》阅读答案

留侯世家翻译

《项籍者,下相人也》阅读答案

栾布者梁人也阅读答案

木兰者阅读答案

《追凶者也》经典语录

绛侯周勃者原文及翻译

也说神话阅读答案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阅读答案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阅读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