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11-25 21:06:23 作者:liufei5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ufei5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

《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寄王学士子端①赵秉文②寄语雪溪王处士,年来多病复何如?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情知不得文章力,乞于黄华作隐君.【注:①王学士子端:指翰林学士王庭筠,字字端,号雪溪,曾因“为言事者所累”而下狱,当作者寄此诗给他时,正亦官亦隐,居于平生所爱黄华山。②赵秉文:金代著名书画家,赵秉文的书法早年却是取法只比他长八岁的王庭筠,官至翰林学士,曾经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坐讥讪免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组的“处士”一词,古时候称有才德却不能做官而被迫隐居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全是如一幅以写意笔法勾勒的人物画,首联十四字一气相连,表达对友人的问候及对友人多年抱病的担忧。

C.颔联山间似聚非聚的“浮云”,西边疏疏落落的“秋草”,既表描绘了友人此刻所处的.环境,又表现了世事变化人情淡泊的现实。

D.“李白一杯人影月”,用比喻手法描摹了友人醉饮月下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狂态,表现了友人的狂放不羁。

E.“情知不得文章力”交代了友人“乞与黄华作隐居”的原因,含蓄地写出了友人在官场的不得志,实为激愤之语。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4.AD (选A得2分,选D得3分)

15略

篇2:早春寄王汉阳鉴赏

早春寄王汉阳鉴赏

《早春寄王汉阳》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1首。[1] 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

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原文】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鉴赏】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细细吟味,作者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昨夜东风入武昌”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头。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近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

篇3:《放言·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放言五首·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15.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4.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15.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2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4分)

篇4:关山月鉴赏试题及答案

关山月鉴赏试题及答案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4.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5分)( )(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15.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1分)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1分)。

篇5:《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

《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渡 江陈与义①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②。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注释】①陈与义(1O9O——1139),洛阳人,南宋诗人。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春,时诗人任起居郎,从驾自绍兴渡钱塘江还临安。

②海门:这里指钱塘江出海口。

8、诗歌开头说“江南非不好”,但诗人却说“生哀”,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6分)

9、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心情?(5分)

试题答案:

8、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入据中原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非宋土,思念故国,恢复中原,不免产生哀愁。“生哀”句与“虽异中原险”相照应,“江南”与“方隅”相照应,结构上首尾相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原因、作用各得3分)

9、描写了诗人渡江时的情景。摇桨渡江远望天水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抒发了诗人心情开朗愉快的心情。(情景描述得3分,心情得2分)

篇6:《鹭鸶》鉴赏试题及答案

《鹭鸶》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14~16题。(12分)

鹭 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鹭 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 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 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 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 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5. 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16. 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6分)

试题答案:

14. D

15. C

16. (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篇7: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

7.“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

8.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参考答案】

7.(2分)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8.(2分)C(词人的理想与现实处在矛盾之中,他有报国立功的热望,却遭投闲置散的冷遇,“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白首无成的悲愤。因此C项中说“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显然有误。)

篇8:杜甫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 A

解析 “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篇9: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解答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解答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袒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帖、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 此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做此题要从内容、形式、中心等方面考虑,B项中“袒露胸怀只是空想”不符合诗意,且诗中也未表达“困惑、退缩和消沉”.「答案」 B

早春寄王汉阳鉴赏

江南士子夏完淳阅读及答案参考

《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韩元吉韩元吉鉴赏试题及答案

《听筝》李端唐诗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十题】

王德用有量试题及答案

《寄韩谏议》诗词鉴赏

《寄韩谏议》古诗词鉴赏

王勃《滕王阁诗》阅读鉴赏答案

王守仁诗词鉴赏

《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寄王学士子端》鉴赏试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