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遛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明史·杨继盛传》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明史·杨继盛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明史·杨继盛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明史·杨继盛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尚书韩邦奇游游:出游,游览。
B.鸾中情怯中:内心。
C.简子弟秀者简:挑选。
D.民仰薪二百里外仰:依赖,依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倚以办寇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吾其还也
C.有为营救于嵩者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思所以报国吾知所以距子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内四次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3分)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3分)
参考答案:
17.A(游:交往问学)
18.D(所以:……的方法)
19.C(四次升迁并非皆因皇上器重)
20.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每处0.5)
21.(1)希望和俺答讲和,侥幸不发生战争,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冀、媾、幸、固”各0.5分,译出大意1分)(2)(严嵩)内心喜欢杨继盛首先上书揭露仇鸾,想使杨继盛快速升官位尊,再改授兵部武选司。(“善、首、骤、贵”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篇2:明史·杨继盛传阅读附答案
明史·杨继盛传阅读附答案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①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②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③国子监④。 (《明史·杨继盛传》)
【注释】:①庶母:旧时对父亲的妾的称呼;②任:担负得起;③卒业:完成学业;④国子监:旧时设在京城的高等学府。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3分)
(1)睹里中儿读书 (2)因语兄 (3)益自刻厉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3分)
答案:
【小题1】(1)看见 (2)告诉,对……说 (3)更加
【小题2】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
【小题3】(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睹”的意思好理解,“语”在古文中常用作短语“对……说”。“益”有多义,另有“好处”的意思。
考点:文言字词意义。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古文中常用字语,从句中可判断。本篇是课外文段,可借助文下注释大致了解文段内容,对解释字词有一定的帮助。
【小题2】
试题分析:“者”在句中指代“人”,“耶”表示反问语气。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唯一难解字“任”文段下提供了释义。翻译文言句子,要将意思翻译正确,句子写的通顺,就不能只将字词义生硬的叠加,而要将字词义略加变通,比如本句中的“任牧牛”“任学”,“担负放牛”“担任学习”是不通顺的,应该在后面加上“这件事”。
【小题3】
试题分析:“哪些”,写出二条即可。抓住“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幼者任②牧牛,乃不任学耶?”“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③国子监”这三句来理解,一是喜爱学习,二是自信能学习,三是坚持学习终有所成。
考点:文意理解,发表感想。
点评:本题虽为课外文段,但内容浅显,疑难字不多。抒发感想,先要把文章内容了解清楚,可抓住文章中心意思或某一点,或从故事表现的意义,或从人物的精神表现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想。
篇3:《明史·杨继盛传》文言文翻译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释
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互市:通商。
篇4:《明史·杨继盛传》文言文翻译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监狱,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事情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弹劾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监狱,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篇5:杨继盛传文言文全文翻译
杨继盛传文言文全文翻译
杨继盛传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注释
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互市:通商。
译文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监狱,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奸Q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弹劾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监狱,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篇6:《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杨继盛传》原文及翻译
杨继盛传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注释
1、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2、互市:通商。
译文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监狱,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偷情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弹劾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监狱,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拓展:主要成就
杨继盛担任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时,他的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等举措,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创书院、置学田:
狄道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之处,其子“西番回子,俱习番经,通不读儒书”。杨继盛到任后,一改往昔谪官多静坐不理县事的习俗,决定从教育入手,以改变狄道文化落后的局面。
他首先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学习之所,将门生贽礼并俸资所余,于东山超然台盖书院一区。其次,又在圆通寺设馆,募番、汉童生读书者百余人,聘教读二人指导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让、敬长上,出入循礼,其资质可进者三十余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礼,弃番教,举忻忻然…。”
为解决府县生员的生活问题,杨继盛多方筹措款项,购置学田二千亩。款项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筹部分,包括所得俸银并“鬻所乘马,出妇服装”的收入;二是清查户籍后的余粮,经请示上级后留用以置地。所购得的这些学田,一千亩由生员分种,一千亩佃种于人,收成用于诸生婚丧祭的补助或遇年荒时分用。
杨继盛创书院、置学田,为临洮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后得到了回报,迤明以降,考诸陇上进士名录,临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杨继盛开创之功。
2、开煤山、肃褐市:
狄道县西南80里有煤山。煤山地居锁林峡(即今黑甸峡),有两处可供采煤,一处在陕西,一处在地竺寺前。烧柴的供应主要靠藏民贩运,价格高于县城。县府多次派员与藏民协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开采后,将触动藏民的实际利益。
杨继盛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主动请命前往疏通。他与同去的四人“到则先摄之以威,次惠之以赏,由是煤利以开”,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结褐”是边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嘉靖时,吏治已坏,官吏承差和书吏动辄巧取豪夺,或减价和卖,或以杂物易换,致使织褐者不得其价。一些以织褐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号泣于道者,有求死于河者,”这种流弊为害甚烈。
杨继盛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员购褐,由上司定价后交给县府办理,以杜绝公差减价易换的舞弊行为。过了一段时间,巡按派人到狄道购褐,杨继盛不留情面,将差人拘禁起来,后经府掌印官说情才罢休。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来购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园圃、核户籍:
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狄道县境,经多年沉积,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狭长谷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狄道城西一带,多年来以种蔬菜为主,各户的园圃也连成一片,从而为县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导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产量逐年下降。杨继盛及时招募各园户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复往年的规模,灌溉面积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县征收粮草,没有正规的官府文册,只有书手的旧簿相传。征收粮草仍以旧簿为准,导致了“富者实减而贫者反增富者纳轻而贫者反重”的严重后果。
为扭转这一局面,杨继盛将掌管私簿的手书召集起来,先算各户的总数,次算一县的总数,往日的弊端便暴露无遗,粮草数量比原来反而多出30石。杨继盛在确查的基础上,将应征粮草的轻重分为三等,按各户拥有的土地均摊,使从前游移于其间而得利者无隙可乘。
户籍核查多出的30石粮草,杨继盛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经过请示上司批准,这些多余的粮食用于购置学地。他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事本身,而在于它即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后顾之忧,使狄道的吏治有迹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力支持。
篇7:《明史·叶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史·叶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①,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不许。
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进都给事中。寻命出安集陈州流民,景泰元年还朝。廷臣议事,盛每先发言,往复论难。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②耶?”因呼为“叶少保”。然物论皆推盛才。
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彪颇滥杀,谤者遂以咎盛。六年命吴祯抚广西,而盛专抚广东。
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而以韩雍代抚广东。初,编修邱濬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濬言,及是草雍敕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成化三年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毛弘按事南京。还改吏部。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
八年转左侍郎。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生平慕范仲淹,堂寝皆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注】 ①土木:指“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刺,在土木堡突遭瓦刺军围攻,全军溃败,英宗被俘。 ②少保:官名,辅佐太子。明清少保皆为正二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
以御史吕洪言遂止
C.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叶盛“志在君民,不为身计”的一组是(3分)
①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
②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
③盛不置辨
④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
⑤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
⑥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木堡之变后,叶盛首先请求惩处皇帝侍从的罪行,同时积极选将练兵,为复仇做准备。他不接受新帝即位的按例赏赐,但没有被允许。
B.英宗复位后,天顺二年叶盛巡抚两广。当时两广盗贼四起,众位将领胆怯不敢迎战,叶盛与总兵官颜彪一同率军攻破了盗贼的寨子七百多座,得到了普遍的称颂。
C.叶盛出京到真定、保定去赈济灾民,很切时地向朝廷建议清理大户田庄,分养民间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贮粮食,以备荒年。
D.叶盛平生仰慕宋代贤臣范仲淹,在厅堂和卧室都摆放着范仲淹的画像。五十五岁去世,谥“文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议大臣或不悦曰:“彼岂少保耶?”因呼为“叶少保”。(5分)
(2)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5分)
参考答案
4.【C】 A第一个“所”为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的地方”;第二个“所”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相当于“用来……的.人”。B第一个“以”为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 C两个“之”都是助词,译为“的”。D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语气词,无意义。
5.【B】第②项是两广盗贼猖獗的情形。第⑤项是他来京都,给事中张宁想推荐他。①③④⑥项都能表现他的“志在君民,不为身计”。
6.【B】 B“得到了普遍的称颂”与文意不符,属于无中生有。
7.(1)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他难道是少保吗?”因此叫他“叶少保”。[得分点:“与”“或”“因”各1分,句式句意2分]
(2)叶盛操行洁美、学识渊博,崇尚名誉和礼法,少有嗜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得分点:“清修积学”“检”(约束,限制,引申为“礼法”)“薄”各1分,句意通畅2分]
[参考译文]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中进士,授予兵科给事中。军队覆灭在土木堡,众将大多逃回,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判定皇帝侍从违法的罪行,并且挑选将领训练士兵,为复仇做准备。郕王即位,按惯例有赏赐,叶盛以皇上蒙难而推辞,没有被允许。
也先的部队逼近都城,叶盛请求取消内府军匠的差役而作为征发操练的后备。又请求命令官吏储备粮草饲料供给战士,派遣零散归来的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三天时间,奏章上呈七八次,大多切中要害。寇贼撤退后,进升为都给事中。不久,命令他出京去安抚召集陈州的流民,景泰元年回朝。朝廷大臣商议政事,叶盛每次都先发言,反复辩论诘难。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他难道是少保吗?”因此叫他“叶少保”。然而舆论都推崇叶盛的才华。
英宗复位,叶盛碰上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天顺二年,召回任右佥都御史,到两广任巡抚。请求服满丧期,不许可。当时两广盗贼四起,所到之处攻破城池杀死将领。众将胆怯,不敢迎战,杀死平民冒充功绩,老百姓相继投奔盗贼。叶盛与总兵官颜彪一同率军攻破盗贼的寨子七百多座。颜彪多滥杀无辜,指责的人就归咎于叶盛。天顺六年,命令吴祯到广西任巡抚,而叶盛专任广东巡抚。
宪宗即位后,叶盛商议政事进京,给事中张宁等人想推荐他进入内阁。因御史吕洪的话而停止,而派韩雍代替他到广东做巡抚。当初,编修邱濬与叶盛不和。大学士李贤听取了邱濬的话,到这时起草给韩雍的敕令中说:“不要像叶盛一样屠杀投降的人。”叶盛没有进行辩解。不久升任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叶盛)请求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来鼓励商人,使边境富裕。又提出官牛官田的方法,开垦田地四千多顷。用屯垦的结余购买了战马一千八百匹,修建城堡七百多座,边塞更加安宁。
成化三年秋天,叶盛进京任礼部右侍郎,偕同给事毛弘到南京办事。回京后改到吏部。出京去真定、保定救济饥荒,请求清理豪强大户的田地,分别饲养民间的种马,在涿州、天津设置粮仓,积贮粮食以备荒年,这些都切中时弊。
成化八年转为吏部左侍郎。成化十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谥“文庄”。
叶盛操行洁美、学识渊博,崇尚名誉和礼法,少有嗜好,家居出入常常步行。平生仰慕范仲淹,厅堂和卧室都有他的画像。他的志向在于以君民为主,不为自己谋划,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篇8: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尚书韩邦奇游 游: 出游,游览。
B.鸾中情怯 中:内心。
C.简子弟秀者 简:挑选。
D.民仰薪二百里外 仰:依赖,依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倚以办寇 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 吾其还也
C.有为营救于嵩者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思所以报国 吾知所以距子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内四次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3分)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3分)
参考答案:
17.A(游:交往问学) 18.D(所以:的方法) 19.C(四次升迁并非皆因皇上器重)
20.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每处0.5)
21.(1)希望和俺答讲和,侥幸不发生战争,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冀、媾、幸、固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2)(严嵩)内心喜欢杨继盛首先上书揭露仇鸾,想使杨继盛快速升官位尊,再改授兵部武选司。(善、首、骤、贵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篇9:《明史》阅读答案
江翰,字吉安,会稽人。父桓,邠州知州。翰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翰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翰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翰诏狱。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翰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翰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翰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江练劾嵩,嵩疑与翰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翰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翰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翰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③,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翰前,翰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翰还其家。
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翰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③舅:古义指丈夫的父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中的“擅政”是“擅长政事”的意思。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翰得罪”中的“得罪”应理解为“获罪”。
C. “除徽州推官”和“丧除,召为都给事中”两句中的“除”意思相同。
D.“衰病侵寻”中的“侵寻”应解释为“侵扰、折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翰还父/已前卒/翰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江练是江翰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他的'手脚铐起来。
B. 江翰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 江翰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江翰。
D. 江翰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5分)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5分)
篇10:《明史》阅读答案
4.B。【解析】A“擅政”:专权;C第一个“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第二个“除”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的意思;D“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5.C【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桓”“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6.B【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1)不久,刑部判处江翰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之罪,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江翰,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坐(犯……罪)”“输(交纳)”“杖于廷”(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疾(痛恨)”“遏(遏止)”“系(拘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江翰,字吉安,会稽人。父亲江桓,做邠州知州。江翰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江翰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江翰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江翰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江翰下了诏狱。不久,刑部判处江翰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之最,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江翰,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江翰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江翰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江翰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江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江练是江翰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他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江翰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江翰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江翰已经被拘囚下狱,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江翰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江翰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江翰的面前鼓噪,江翰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江翰释放回家。
江翰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江翰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江翰为原官职,江翰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江翰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篇11:《明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③,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④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⑤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注释】①长:执掌。②赞:帮助,辅佐。③起居注:官职名。④广信:地名。⑤廉:察考。
小题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舍人M耿忠使广信还B.舍人耿忠M使广信还
C.舍人耿忠使M广信还D.舍人耿忠使广M信还
小题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延( )(2)书(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小题4:熊鼎辞官和劝谏的理由中,分别突出的是哪一个字,请写在下面。(2分)
小题5: 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邀请、延请;(2)写,书写;
小题3: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小题4:亲,信。
小题5:示例:面对母亲已老,熊鼎辞官归家,奉行孝道,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面对平民反叛,熊鼎从容应对,平定叛乱,说明他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面对皇上旨意,熊鼎抓住要害,直陈利弊,说明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陈述的对象(主语)是“舍人耿忠”,陈述的内容(谓语)是“使广信还”,主谓之间一般划分节奏。
小题2: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比如“书”当动词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屡胁”,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问题,从文中找到人物语言,了解其义,然后按要求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归纳出三件事,分析其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加以概括。
《明史·杨继盛传》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