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5 16:18:53 作者:阿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选自《魏书五》,有删改)

【注】杨难当,仇池国首领,在位时间为429-442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B.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C.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D.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11.下列对文中的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侧出,文中指杨大眼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清代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就有:“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

B.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

C.蛮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我国古代将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蛮”,字面上有粗野、熊恶、不通情理的意思。

D.关张,分别指东汉末年蜀国名将关羽和张飞,其中关羽死后,逐渐,清代是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眼出身贵族,但少时历经坎坷。他是仇池国首领杨难当的孙子,但因侧出,而不被宗族亲属重视,时常忍饥受冻。

B.杨大眼灵活应变,善于抓住机会,当尚书李冲不同意任用他时,他主动请求展现自己善于奔跑的才能,最终获得认可。

C.杨大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身为将帅,他经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在他出任荆州刺史时曾射杀蛮人以警示诸蛮,蛮人不敢为乱。

D.杨大眼识字不多,但悟性高。他为官时,文书写作都是口授完成的;经常叫人来念书,他在一旁听,听到的都能理解记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2)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答案:

10.D

11.A

12.C

篇2: 杨大眼阅读习题含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诣军省大眼 省:照顾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当:抵挡

C.恐之云“杨大眼至” 恐:吓唬

D.吾政如此相杀也 相:偏指一方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为其宗亲顾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大眼往求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常作我蛮形以刺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D.坐而听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用(杨大眼)为军主

B.(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

C.(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

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篇3:杨霆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霆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杨霆字震仲。少有志节。以世泽奏补将仕郎,铨试第一,授修职郎、桂岭主簿,有能声。又五中漕举,改鄂州教授,迁复州司理参军,转常、澧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县有疑狱,历年不决,霆未上,微服廉得其实,立决之,人称神明。辟荆湖制置司干官。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一日谓曰:“朝廷有密旨,出师策应淮东,谁可往者?”即对曰某将可。又曰:“兵器粮草若何?”即对曰某营兵马、某库器甲、某处矢石、某处刍粮,口占授吏,顷刻案成。文德大惊曰:“吾平生轻文人,以其不事事也。公材干如此,何官不可为,吾何敢不敬。”密荐诸朝,除通判江陵府。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暇日诣郡庠,与诸生讲学,又取隶官闲田,增益廪稍。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丁内艰,德祐初,起复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协力战守。霆有心计,善出奇应变,帅府机务,芾一以委之。城初被围,日夜守御,数日西北隅破,霆麾兵巷战,抵暮增筑月城,比旦城复完,策厉将士,以死守之。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

阅读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B.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C.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D.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为学官名,宋代设教授一职,用来教导诸生,并掌管考查、考核之事。

B.库指藏兵甲战车的屋舍,王勃《滕王阁序》中“武库”的“库”即指此意。

C.巴、蜀本来都是古国,后来被秦所灭,分别被设为巴郡和蜀郡,合称巴蜀。

D.庠是古代乡学名,与“序”均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学生都为普通百姓子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霆才能出众,颇有美誉。他初入仕途,就以能干闻名;升任监利知县后,他通过微服查访决断疑案,被当地民众称为“神明”。

B.杨霆办事干练,折服上司。任荆湖制置司干官时,元帅吕文德几次刁难,他都能应对自如,让吕文德从此以后不敢再轻视文人。

C.杨霆重视文教,关心学生。任职江陵府时,他在公务闲暇的时候给诸生讲学,并拨出官府闲置的田地,让诸生得到更多的口粮。

D.杨霆指挥战斗,应变有方。敌军攻破城池西北角后,他先指挥巷战,后增修月城、鼓舞士气,有条不紊地做出不同方面的应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5分)

(2)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5分)

参考答案

10.C

11.D

12.B

13.

(1)(6分)吕文德任元帅,一向傲慢欺侮士人,常常拿难办的事情来测试他们,杨霆马上就办好了,都符合他的意思。

(2)(4分)城被攻破之后,杨霆投水而死,他的妻子和妾奔跑来援救,没有赶上,于是都死了。

篇4:杨慎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杨慎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安铨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 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 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 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受业:跟随学习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安铨/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山西省“晋商四校”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9科10份守臣击败贼/

B.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安铨/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C.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安铨/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D.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山西省“晋商四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9科10份/还永昌/闻安铨/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 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 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 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篇5:杨玚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玚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仍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馀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楼。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

阅读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孙玚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傅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假意归顺,保留实力,伺机而动。

C.孙玚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玚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造访讲经之处,经常和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5分)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5分)

参考答案:

4.B。

5.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6.B(从“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可见,孙玚认为自己已是尽力而为了,并没有假意归顺的想法)

7.(1) 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对他)非常害怕。(“伪”“潜”“一朝”“惮”各1分,句意1分)

(2) 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陈力”“协义”“奖”各1分,“天可违乎”的反问意味占1分,句意1分)

延伸阅读:

译文:

孙玚,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玚)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传,尤其熟悉书牍文札。王僧辩讨伐侯景时,王琳(领兵)当前军,(因为)王琳与孙玚是同门师兄弟,于是(王琳)上表推荐(孙玚)当戎昭将军、宜都太守,随即跟从王僧辩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适逢郢(yǐng)州失陷,于是(孙玚的部队)就留在巴陵镇守,做好攻守的准备。不久,侯景的'叛军杀到,不分昼夜地进攻巴陵外围阵地,孙玚督领部属全力抵御,(结果)叛军败退奔逃。高祖受禅为帝,王琳在郢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为主,(并下诏书)征召孙玚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等到王琳向内地进犯时,北周派大将史宁率领四万兵马,乘(防守)空虚(的机会)突然袭击(郢州城),孙玚部下协助防务的张世贵攻取外城以接应周兵,(郢州城因此)损失军民男女三千余人。北周军又堆起土山高架云梯,日夜攻击迫近,(又)乘着风势放火,烧掉了内城南部的五十多栋楼房。当时孙玚的军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玚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北周军竭尽全力也没能攻下(内城),于是假传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孙玚为柱国、郢州刺史,封为万户郡公。孙玚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对他)非常害怕。到后来听说(陈朝)主力军已经打败了王琳,(即将)乘胜而进,北周军才解围而去。于是孙玚控制了长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将士并对他们说:“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归顺)。高宗登上帝位之后,认为孙玚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为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出京镇守公安。孙玚(到任后),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恩威并用远近顺服,为周围境外的人所敬畏。后主继承帝位后,又任命(孙玚)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之间的亲近之意。(孙玚)又担任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仍然担任次侍中职务。后主多次驾临他家(看望慰问),还吟诗作赋赞颂(他的)功勋品德,展示君臣之间的亲近之意。(孙玚)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对几位弟弟非常亲厚和睦。(孙玚)生性通脱平和,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孙玚)还常常在名山的学斋里开设讲堂,召集玄言儒学之士(讲学),冬夏两季供给资财费用,为学者们所称颂。而(他)为人率直平易,不因召集的名声(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当时兴皇寺郎法师则通晓佛典,孙玚每次造访他讲经之处,(与他讨论经义)经常有不同的立论,僧侣们(对他)没有不仰慕敬服的。(孙玚)因为年老多次请求退休,(但皇上)下达嘉奖令屡屡挽留。祯明元年(孙玚)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篇6:杨大眼简介

杨大眼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武都(今属甘肃)人,氐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将。

杨大眼是武都氐王杨难当之孙,少有胆气,骁捷异常,跳走如飞。因是庶出,所以不为宗亲所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北魏太和(477—4)中期,起家奉朝请。

时北魏孝文帝准备南伐,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也前去应试,但被李冲拒绝。杨大眼说:“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魏书·杨大眼列传》)。遂拿起三丈多长的绳子,缚在自己头上的发髻上,向前奔跑,结果“绳直如矢,马驰不及”(《魏书·杨大眼列传》),观者无不惊叹。李冲说:“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魏书·杨大眼列传》)。遂以杨大眼为军主。杨大眼对同僚们说:“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魏书·杨大眼列传》)。

不久,杨大眼升为统军,随孝文帝南征宛、叶、穰、邓、九江、钟离,勇冠军中。太和二十二年(478年)三月,杨大眼与南将军王肃、大将军奚康生等率步骑18万救涡阳,齐将裴叔业见魏军来势颇盛,只得退保涡口(今安徽怀远)。

景明元年(5)正月,齐国名将南兖州刺史裴叔业因齐帝萧宝卷不断诛杀大臣,惊惧不安,遂举寿阳(今安徽寿县)来降。北魏派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等率步骑10万赴寿阳接应裴叔业。二月,魏宣武帝又派杨大眼与大将军李丑等率领骑兵人先入寿阳协防,又派统军奚康生率羽林禁军1000人南下增援。杨大眼因功封安成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任直阁将军,不久又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

后杨大眼出任东荆州刺史。时蛮人首领樊秀安等反抗北魏,宣武帝诏令杨大眼随都督李崇征讨蛮人。正始元年(5)正月,杨大眼攻樊季安等,大破之。

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骑射,到军中探望杨大眼时,不论攻战还是游猎,潘氏也身著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回营后,与诸将同坐帐下,言笑自得。杨大眼指潘氏对诸人说:“此潘将军也”(《魏书·杨大眼列传》)。

正始三年(5),四月,梁江州刺史王茂率军数万人,进攻北魏荆州(治今河南邓州东南),并引诱北魏边民及各蛮族,另行建立宛州(以替代北魏建立的荆州)。接著派梁任命的宛州刺史雷豹狼、军主曹仲宗等领众2万偷袭北魏河南城(今河南新野东北)。宣武帝以杨大眼为武卫将军、假平南将军、持节,都督统军曹敬、邴虬、樊鲁等诸军反击王茂部,大败之。斩梁辅国将军王花、龙骧将军申天化,梁军亡失2000余人(《魏书·杨大眼列传》记载为7000余人,有误,这里以《魏书·世宗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中的记载为准)。杨大眼又攻入河南城,迫使王茂逃回江州。并乘胜追击至汉水(今湖北境内),连续攻陷五座城池。

早在正始二年(5)十月时,梁帝萧衍便以其弟萧宏为统帅,兴师进攻北魏。三年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军10万迎击梁军。五月,南梁太守右卫率张惠绍攻徐州(治彭城,今属江苏),进抵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昌义之攻克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宣武帝假杨大眼为平东将军,与都督邢峦共同反击梁军。八月,邢峦领兵夺回孤山(今山东滕县东南)、固城于睢口(今江苏宿迁南)击败梁将蓝怀恭,进围宿预。蓝怀恭退至清水(即泗水,此处指其下游,循今废黄河至清江西南入淮河)以南筑工事,继续抗击魏军的进攻。九月,二人联兵进攻,于清水以南击斩梁将蓝怀恭,俘斩梁军以万计。梁军统帅萧宏怯懦愚劣,中山王元英会合,共同攻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撤军。奚康生闻后,遂急派杨大眼至元英处,对其说:“梁人自克梁城已后,久不进军,其势可见,必畏我也。王若进据洛水,彼自奔败。”但元英认为:“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不久萧宏领数骑落荒而逃,梁军大败。

宣武帝元恪欲乘机灭南梁,遂命中山王元英率军南攻,魏军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远。梁武帝萧衍为抵御魏军,派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兵进屯钟离。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梁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20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

正始四年(5)正月,元英与杨大眼(时为平东将军)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3000人,但因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魏军又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守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仍未克。

二月,魏宣武帝以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诏元英还师,元英请求宽延时日。宣武帝遂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营,共商攻取事宜。时梁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20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拂晓,元英见后大惊。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援军到达,勇气倍增。

时杨大眼率万余骑出战,攻势甚猛,所向皆靡。韦睿结车为阵,杨大眼聚骑围之,韦睿以强弩2000一起发射,杀伤魏军甚众。杨大眼右臂中箭,只得退走。梁军当时常去淮北去割草,杨大眼将其全部抓获。后曹景宗募勇士千余人,于杨大眼营南数里筑垒,并亲自在旁指挥。杨大眼闻讯前去进攻,但败于曹景宗,于是梁军营垒很快建成。曹景宗特派赵草驻守,此后,梁军便随意地在这里割草放马,杨大眼每次来抢夺,都被赵草击退。梁帝命曹景宗预装高舰,使之与魏军浮桥同高,以备火攻;并命曹景宗和韦睿分别攻邵阳洲之北、南桥。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先投水,溺死、斩杀各10余万。元英侥脱身。所绾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中争桥奔退,杨大眼不能制止,只好烧营而去。梁军乘胜追击,魏军又被俘5万人。

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宣武帝大为震怒。八月,将主帅元英贬为民,杨大眼也被贬为营州士兵。永平(508—5)中期,宣武帝追思其前勋,重新启用杨大眼,为试守中山内史。时高肇征蜀,宣武帝担心梁军侵轶徐扬,乃征杨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都督元遥,遏御淮、肥。杨大眼至京师时,魏人思其雄勇,闻其重新被启用后,都十分高兴,一时“台省闾巷,观者如市”(《魏书·杨大眼列传》)。

延昌四年(5)正月,杨大眼行至谯南时,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时梁将康绚于浮山遏淮,规浸寿春。三月,孝明帝诏令加大杨眼为光禄大夫,率诸军镇荆山,并复其封邑。后与萧宝寅俱征淮堰,未克,遂于堰上流凿渠决水而还,加平东将军。

杨大眼善骑乘,“束雄竦,擐甲折旋”(《魏书·杨大眼列传》),见称当世。并且善抚士卒,“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魏书·杨大眼列传》)。杨大眼为大将后,作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魏书·杨大眼列传》)。梁朝前后所派的将领,军未渡江,皆怀畏惧。当时传言淮、泗、荆、沔之间啼哭的儿童,只要一说“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王康之降魏之初曾对杨大眼说:“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杨大眼说:“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魏书·杨大眼列传》)。当世推其骁果,认为关、张也比不过他。但征淮堰时,常喜怒无常,捶挞过度,使士兵颇以为憾。一些有见识的人认为是性移所致。

后杨大眼又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并将蛮人首领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魏书·杨大眼列传》)。时又北淯郡曾有虎害,杨大眼亲自将虎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从此蛮人相互相说:“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魏书·杨大眼列传》)。从此遂不敢再为寇盗。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杨大眼共有三子,长子杨甑生,次子杨领军,三子杨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

杨大眼虽然不认识,但却常“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魏书·杨大眼列传》)。后人称杨大眼这样读书,为“耳读法”。

当初杨大眼被贬到营州时,潘氏在洛阳与人私通。杨大眼回京后,用亲赵延宝将此事告诉了杨大眼,杨大眼大怒,将潘氏幽而杀之。后杨大眼娶继室元氏。杨大眼死后,杨甑生等向元氏要印绶,时元氏已怀孕,便自指其腹对杨甑生等说:“开国当我儿袭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魏书·杨大眼列传》)!杨甑生等深以为恨。

当杨大眼出丧将要回京时,于东城七里宿营。二更时分,杨甑生等打开杨大眼棺木,时赵延宝见到后感到奇怪,便问其原因。杨征南恨其告发之事,将赵延宝射杀。元氏大惧,逃入水中,杨征南又准备弯弓射之,杨甑生劝道:“天下岂有害母之人”(《魏书·杨大眼列传》)。于是将其放走。三人遂取大眼尸体,令人马上抱之,左右扶挟以叛。荆州人畏惧杨甑生等骁勇,不敢苦追。杨甑生等奔到襄阳,降于梁朝。

篇7:《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二十年,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等入御幄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荣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注】①椑,bì,最里面的一层棺。②宾天,与下文的“大行”均指皇帝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祖遽趣驾谒陵 趣:奔赴 B.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 简:选拔

C. 贼就抚奏至 就:接受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 画:筹划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荣心思缜密的一组是

①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③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④秘不发丧,以礼敛

⑤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

⑥正统五年乞归展墓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居高位的杨荣虽然年轻但他表现不俗。在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只有杨荣最年轻,但他却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

B.杨荣凭借着军事才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出赛用兵时,把军务全都交给随从出征的杨荣, 白天和晚上召见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C.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不辞劳苦,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

D.杨荣的忠心受到了前后几位皇帝的 认可。成祖信任器重他,仁宗褒扬慰劳并丰厚赏赐他,英宗像以前的皇帝一样信任和倚靠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答案:

4. A(3分) 趣:催促。

5. D(3分) ③是“或”(有的人)的行为;④是中官马云和杨荣等人一起商议后的安排,不属于杨荣个人“心思缜密”的表现;⑥是杨荣对家事的处理。

6. A(3分)“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无中生有。

7. (10分)(1)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是”、“凡”、“次”和“崩”各1分,句意1分)

(2)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行”、“天威”、“临”和“济”各1分,句意1分)

篇8:杨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杨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杨震字伯起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作者:东方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杨震字伯起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及作案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翻译】: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举茂才 举: 以此遗之 遗: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3.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举:推举(推荐) 遗:留下、传下。

篇9: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尚书韩邦奇游 游: 出游,游览。

B.鸾中情怯 中:内心。

C.简子弟秀者 简:挑选。

D.民仰薪二百里外 仰:依赖,依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倚以办寇 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 吾其还也

C.有为营救于嵩者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思所以报国 吾知所以距子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内四次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3分)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3分)

参考答案:

17.A(游:交往问学) 18.D(所以:的方法) 19.C(四次升迁并非皆因皇上器重)

20.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每处0.5)

21.(1)希望和俺答讲和,侥幸不发生战争,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冀、媾、幸、固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2)(严嵩)内心喜欢杨继盛首先上书揭露仇鸾,想使杨继盛快速升官位尊,再改授兵部武选司。(善、首、骤、贵各0.5分,译出大意1分)

杨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黄鹤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学弈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口技》阅读答案

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杨大眼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