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累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 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 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 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率党数千人来降。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擢按察副使,益招剧贼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地为官。治绩闻,赐诰命旌异。旋抚贵州。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又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民悉窜 窜:流放 B.赉汝粟帛 赉:赏赐、赠予
C.相率还 相率: 相继;一个接一个D.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弛:松开、解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镛以诚意招降贼人的一组是(3分)
① 留钱偿其直以去 ②镛徐下马,入坐庭中③再宿而返
④取谷帛,使载归 ⑤独与羸卒入⑥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
A.①④⑤ 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镛与民方便,治理有方。他在任县令时,曾把粮仓建在便于百姓交税的地方,也曾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爱戴,逐渐使道路畅通,恢复了清明安定的县政。
B.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当地官员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更助长了阿溪的嚣张气焰;孔镛到来,用计活捉并杀了他。
C.孔镛仁厚爱民,措施得当。从应对瑶民袭扰高州一事中可以看到:前任知府对百姓疑心重重,不放众人进城;孔镛到任,则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
D.孔镛廉洁奉公,深受信任。他为官清廉,三十来年,一直在边疆地区历任多职。因接触瘴气染病,请求退休,但未被皇帝批准,后来故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参考答案]
4. A
5. D
6. B
[解析]
4. 窜:逃窜。
5. 用排除法,①表现的是孔镛对百姓诚信 ⑤表现的`是孔镛行事谨慎。
6. 是官员收受了阿溪的贿赂。
【参考译文】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依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才渐渐了解亲近了孔镛,相继而回。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杀害。有怀疑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贼人趁此激起民众愤怒,作为内应,城池于是陷落。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渐回来。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跟从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其党羽穿着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善良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你们,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退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 邓公长犹豫,其党羽都为之感悟而流出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 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孔镛说:“天要黑了,我应该留下住宿。” 晚上脱下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骑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骑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进城,取来粮食布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党徒数千人来降。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提升为按察副使,又招降了大盗侯大六、邓辛酉等人,给他们田产,分别到内地为官。治理的政绩闻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不久巡视贵州。酋人阿溪桀骜多智慧。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贿赂,骄横不可制服。孔镛到来,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准。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篇2: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人。自为诸生,读书砥行,从高攀龙受业。家酷贫,意豁如也。举于乡,家人易新衣冠,怒而毁之。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行人。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迁礼科左给事中。是时恤典滥,每大臣卒,其子弟夤缘①要路以请,无不如志。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迁吏科都给事中。大中居官不以家钉随,二苍头给爨而已。入朝则键其户,寂无一人。有外吏以苞苴②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嗾其同官傅椹假汪文言发难。
会给事中阮大铖与光斗、大中有隙,遂与允儒定计,嘱棍劾文言,并劾大中貌陋心险,色取行违,与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疏入,忠贤③大喜,立下文言诏狱。大中时方迁吏科,上疏力辩,诏许履任。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日:“文言无足惜,不可使措绅祸由此起。” 侨颔之,狱辞无所连。牵及者获免。大中乃遵旨履任。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故事,鸿胪⑤报名状无批谕旨者,举朝骇愕。氍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未几,杨涟疏劾忠贤,大中亦率同官上言。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广微愠,益马忠贤合。忠贤势益张,以廷臣交攻,阳示敛戢,且曲从诸所奏请,而阴伺其隙。迄吏部推谢应祥巡抚山西,广微遂嗾所亲陈九畴劾大中出谢应祥门,推举不公。尽逐诸正人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天下大权一归于忠贤。
明年,逆党梁梦环复劾文言。大中坐三千,矫旨俱逮下诏狱。乡人闻大中逮去,号泣送者数千人。比入镇抚司,酷刑拷讯,血肉狼籍。其年七月,狱卒受指,与涟、光斗同夕毙之。庄烈帝嗣位,赠太常卿,谥忠节。
(选自《明史·魏大中传》,有删改)
[注]①夤(yin) 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②苞苴(jū) :馈赠的礼。③忠贤:魏忠贤。④鸿胪:官署 名。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八朝士不能得南星意,率怨大中率:全都
B. 狱方急,御史黄尊素语镇抚刘侨狱:案件
C. 故事,鸿胪报名状无批谕旨者 故事:旧例
D. 与光斗等交通文言 交通:沟通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大中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数奉使,秋毫无所扰
②大中素疾之,一切裁以典制
③有外吏以苞苴至,举发之,自是无敢及大中门者
④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贤,事多咨访
⑤櫆亦言中旨不宜旁出,大中乃复视事
⑥大学士魏广微结纳忠贤,表里为奸,大中每欲纠之
A. ①②③
B. ①④⑤C.②③⑥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大中出身贫寒,严于律己。他对家境贫寒毫不在乎,考中举人,对家人换新衣的做法很反感;他当官不带家眷,上朝时锁上家门,不让别人来打扰。
B. 魏大中得罪权贵,遭到报复。他和阮大铖不和,阮大铖就弹劾他,诬陷他作奸谋利,在魏忠贤的操控下,事件一波三折,当时魏大中差点不能赴新职上任。
C. 魏大中在与魏忠贤等奸臣的斗争中失利。杨涟弹劾魏忠贤,魏大中声援,魏忠贤很恼怒。魏忠贤的私党魏广微指使别人借故弹劾魏大中,最后魏忠贤大权独揽。
D. 魏大中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获殊荣。他受人陷害,被定罪带走,同乡人听到这个消息几千人来哭送;他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死后追赠太常卿,谥号忠节。
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长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鸿胪报名面恩,忠贤忽矫旨责大中互讦未竣,不得赴新任。(5分)
忠贤得疏大怒,矫旨切让,尚未有以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 D
5. C
6. B
7. (1) 第二天,魏大中到鸿胪报名面君谢恩,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揭发的事没有完结,不得赴新职位上任。
(2) 魏忠贤得到奏疏十分恼怒,假传圣旨严词斥责,还没有加罪。
[解析]
4. 交通:勾结。
5. ①表明魏大中严于律己,不扰民;④表明魏大中有才有德;⑤说魏大中恢复处理政事。
6. “阮大铖就弹劾他” 与原文不符,应是阮大铖嘱咐傅樾弹劾魏大中。
7.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补主语、“矫” “讦” 、“竣” 各1分,通顺1分;(2)疏、切、让、未有各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魏大中,字孔中,浙江嘉善人。自学成为生员,读书磨练品行,后来跟着高攀龙学习。家境赤贫,心胸却十分开阔。乡试中举,家里人为他购置新衣服、新帽子,他气愤地把它烧了。考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官行人。多次奉命出使,丝毫也没有扰乱地方。
魏大中被提升为礼科左给事中。这时国家抚恤者假冒滥行,每位大臣死,他的兄弟儿子巴结权贵请求封官拜爵,没有得不到满足的。魏大中一向厌恶这件事,一切都按照典章制度办理。又被提升为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当官不带家属,只带二个奴仆烧火做饭。自己上朝就锁上门,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官吏拿着财物来贿赂他,被他检举揭发了。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进魏大中的'门。吏部尚书赵南星得知他的贤能,遇事多去向他咨询。朝廷中人不能得到赵南星的喜欢,全都怨恨魏大中。给事中章允儒唆使同事傅魁利用汪文言发难。
正好给事中阮大铖跟左光斗、魏大中有仇,于是跟章允儒商量计策,嘱咐傅魁弹劾汪文言,并且弹劾魏大中相貌丑陋,为人阴险,表面一套,实际又一套,跟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谋取私利。奏疏递上去,魏忠贤非常高兴,立即下诏逮捕汪文言。魏大中此时正好升任吏科,上疏极力辩解,皇帝下诏同意他上任。形势很危急,御史黄尊素对镇抚刘侨说:“汪文言不值得可惜,不能由这件事祸及到士大夫阶层。” 刘侨点头同意。口供没有牵连到其他人,汪文言受廷杖,剥夺职位,受此案牵连的人无罪。魏大中于是遵旨上任。第二天,鸿胪寺报名答谢皇帝恩赐,魏忠贤忽然假传圣旨指责魏大中互相攻击没有结束,不能够担任新职。按惯例,鸿胪寺报名的情形没有不被批复的,整个朝廷都很惊讶。傅魁也说皇帝的圣意不能更改,魏大中这才重新上任。
不久,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得到奏疏很愤怒,假传圣旨痛切谴责他,还没有给他定罪。大学士魏广微巴结魏忠贤,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魏大中常想检举揭发他。正好十月冬祭,魏广微傲慢地迟到了,魏大中于是上疏弹劾他。魏广微心里很不高兴,与魏忠贤勾结得更紧了。魏忠贤更加嚣张,由于廷臣交相攻击他,表面装得很收敛,并且按照各人上疏的要求去做,而在暗地里等待时机,等到吏部推举谢应祥巡抚山西,魏广微于是唆使跟他亲近的陈九畴弹劾魏大中是谢应祥的门生,推举不公正,贬了他三级官,派往外地。全部驱逐各正直的人,如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国家大权全部归于魏忠贤一人之手。
第二天,魏忠贤的党徒梁梦环再次弹劾汪文言。魏大中定罪受贿三千两,假传圣旨全部逮捕下狱。同乡的人听说魏大中被逮捕离开,号哭送他的人有好几千。等到关进镇抚衙门,许显纯严刑拷问,血肉模糊。这年七月,狱卒受人指使,将他跟杨涟、左光斗同一晚上杀死,过了几天才报告。魏大中尸体腐烂,已经辨认不出来了。庄烈帝即位,魏大中被赠封太常卿,谥号忠节。
篇3: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昊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明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工也。”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每独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愍其如此,欲加优饶,而夙兴夜寐,无暂懈也。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史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而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会稽虞喜隐居海嵎,有高世之风。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号为梁鸿夫妇。济阳江淳少有高操,闻晷学行过人,自东阳往候之,始面,便终日谭宴,结欢而别。
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经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径征。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晷未及在、大敛,有一老父缦袍草屦,不通姓名,径入抚柩而哭,哀声慷慨,感于左右。哭止便出,容貌甚清,眼瞳又方,门者告之丧主,怪而追焉。直去不顾。同郡顾和等百余人叹其神貌有异,而莫之测也。
6.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愍其如此 愍:担心,忧虑
B.闻人之恶,惨若有失 惨:悲伤
C.见人饥寒,并周赡之 赡:供给
D.径入抚柩而哭 径:小路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孙晷恭孝的一组是( )
①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百晷不离左右
②父难于**,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
③闻晷学行过人 ④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
⑤而晷见之,欣敬逾甚 ⑥闻人之善,欣若有得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晷家里虽然很富裕,但他仍亲自处田,生活俭朴
B.孙晷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对有困难的乡邻竭尽全力帮助
C.孙晷经常告诫妻子不要羡慕奢华,要节俭朴素地生活
D.孙晷品德高尚,才学出众,赢得了普通百姓与朝廷官员的一致敬仰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侯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田,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2)欣敬逾甚,寒同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角衣推被以恤之。
参考答案
6.D
7.C
8.C
9.(1)孙晷虽然家业丰厚,但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攻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关键词:“布衣”,名词作动语词“蔬食”,以粗米、草菜为食;“躬亲”,亲自)
(2)(孙晷)高兴敬重有加,天气寒冷就(与他们)同床而卧,吃饭时也(与他们)同吃一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关键词:“恤”,顾念,体恤,引申为周
济,救荒作物济:“与”后省略了“之”)
【参考译文】
孙晷,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顾荣看到后先赞扬他,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分),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松懈之意。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当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会稽人虞喜在海边隐居,有高于民有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德娶他的弟弟虞预的女儿为妻。虞喜劝诫侄女抛弃浮华崇尚朴素,与孙晷志同道貌岸然合,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淳很小就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才学品行超越常人,从东阳前往看望,刚见面,就整天欢宴,尽兴而去。
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他正好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一回事。
篇4:《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章邱知县。嘉靖四年入为兵科给事中,上疏言:“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今大学士杨一清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张璁学博性偏,伤于自恃,犹饬厉功名,当抑其过而用之。至于桂萼以枭雄桀骜之资,作威福,纳财贿,阻抑气节,私比党与,势侵六官,气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乞鉴别三臣贤否,以定用舍。”其意特右璁。而帝因其奏,慰留一清,戒谕璁、萼。既而同官王准、陆粲劾璁、萼罢相,准、粲亦下吏远谪,以应奎首抗章不罪。未几,劾吏部尚书方献夫,帝颇纳其言。献夫援汪铉为助,遂诎应奎议。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行人①薛侃建室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帝怒,下之诏狱,寻释还职。
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王准谪富民典史。应奎言汪铉为璁、萼修邻,诬以不谨而黜之。乞复准官,责铉,为党比戒。吏部尚书王琼亦言准当黜,乃谪应奎高平县丞。屡迁湖广副使,督采大木,坐累复逮系。寻释还。历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召理院事,迁户部侍郎,进尚书。
俺答犯京师后,羽书旁午②征兵饷。应奎乃建议加派。自北方诸府暨广西、贵州外,其他量地贫富,骤增银一百十五万有奇,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御史郭仁,吴人也,诣应奎请减,不从。仁遂劾奏,应奎疏辨。帝以仁不当私属,调之外。既而国用犹不足,应奎言:“今岁入二百万,而诸边费六百余万,一切取财法行之已尽。请令诸曹所隶官吏、儒士、厨役、校卒,悉去其冗者。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使百司庶府成知为国惜财。”报可。
三十一年正月命应奎条上京边备用刍粮之数。应奎言:“自臣入都至今,计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外,他所搜括又四百余万。而所出自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外,新增二百四十五万有奇,修边振济诸役又八百余万。”帝以耗费多,疑有侵冒,分遣科道官往诸边核实。给事中徐公遴劾应奎粗疏自用,遂改南京工部尚书,以方钝代。诸边饷银益增。钝计无所出,请令诸臣条上理财策。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应奎就移户部,致仕归,卒。
应奎为谏官,屡犯权贵,以风节自厉。晚官计曹,一切为苟且计,功名大损于前。
注:①行人:一种官名。②旁午:交错,纷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比党与 比:勾结
B.其意特右璁 右:袒护
C.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 计:考核
D.疑有侵冒 冒:冒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应奎首抗章不罪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而雅性尚通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乃有二十八骑
D.使百司庶府咸知为国惜财 为击破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应奎勇于向皇上进言,臧否朝中官员。他对杨一清、张璁、桂萼等人的分析评价受到了皇帝的认可。
B.孙应奎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后又复职。他因礼部尚书王琼给皇上上奏章弹劾他被贬官,贬为高平县丞。
C.孙应奎在处理财政赋税上拥有一定才能。他要求详细统计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支出,让官员们为国分忧。
D.孙应奎严格要求自我,敢于触犯权贵,多次得到皇上认可。但晚年因苟且求安,影响了他一贯的名声。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3分)
(2)行人薛侃建言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4分)
(3)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3分)
参考答案
4.(3分)D (冒用、冒领的意思。)
5.(3分)D (A介词,因为/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B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目的;C副词,就/副词,只,只有;D都是介词,替,给。)
6.(3分)B (王琼并没有直接上奏章弹劾他。)
7.(1)辅臣的大任,一定是忠厚刚直、纯洁坚定的人才能够担当。
(关键词:“鲠亮”“纯白”“足”各1分,3分)
(2)行人薛侃的建言违背了圣旨,被下令在朝庭上审讯,供词牵连到张璁。孙应奎和同僚曹汴请张璁回避,并且上疏陈述情况。
(3)而户部支出、收入、盈余减省的数目,也综合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系列登记进呈皇上。
参考译文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授官章丘知县。嘉靖四年(1525)孙应奎被调进朝廷任兵科给事中,上疏奏言说:“只有忠厚刚直、纯洁坚定的人才能担当辅臣之大任。今朝大学士杨一清虽然练达国体,但向来善于变通,难以独挑此担。张璁学识渊博但性情偏激,缺点在于自以为是,特别看重功名,对他应当抑制其缺点而用之。至于桂萼,他以枭雄桀骜的资质,作威作福,私纳财贿,阻拦压抑气节之士,结党营私,势侵六官,盛气压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请求皇帝鉴别三臣的贤与不贤,以决定用与不用。”他的意图是特别袒护张璁。皇帝根据他的奏言,好言挽留杨一清,告诫晓谕张璁、桂萼。既而孙应奎与同僚王准、陆灿弹劾张璁、桂萼,张、桂被罢相职,王准、陆灿也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因孙应奎是首次抗言而没有问他的罪。不久,孙应奎又弹劾吏部尚书方献夫,皇帝很听信孙应奎的.话。方献夫得到汪钅宏的援助,才使得孙应奎的提议被驳下。孙应奎再迁为户科左给事中。行人薛侃的建言与圣旨相忤,被下廷审讯,供词牵连到张璁。孙应奎和同官曹汴请让张璁回避,并且上疏陈述情况。皇帝大怒,将孙应奎下诏狱,不久又释放复职。
十一年(1532)考核天下百官,王准被贬为富民典史。孙应奎劝说汪钅宏为张璁、桂萼调和,诬王准办事不谨,因而王准被罢黜。孙应奎请求恢复王准的官职,责罚汪钅宏,让勾结同党的人引以为戒。吏部尚书王琼也说王准应当被废贬,于是孙应奎被贬为高平县丞。几次职务更动后为湖广副使,监督采伐皇家用木,因为受牵累又被逮捕拘囚。不久释放回原处。历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后被召回掌理都察院事,迁户部侍郎,升为尚书。
自俺答侵犯京师后,军书交错征收兵饷。于是孙应奎建议加派征收。除北方诸府及广西、贵州外,其他地方根据土地贫富,骤然增征银两一百五十万两有余,而苏州一府就征收八万五千。御史郭仁是吴地人,到孙应奎处请求减征,孙应奎没有听从。郭仁于是上奏章弹劾孙应奎,孙应奎上疏为自己辩护。皇帝认为郭仁不应当私自委托,便将他调出朝廷。既而国家资产不足以开支,孙应奎说“:今年收入两百万,而诸边费用需要六百余万,一切取财的办法都已用尽。请皇上下令诸曹所隶属的官吏、儒士、厨役、校卒,都应除去其冗余人员。而户部支出、收入、盈余减省的数目,也综合其大纲,列出簿籍进上,使各职司部门府都知为国家珍惜财产。”得到皇上批准。
三十一年(1552)正月,皇上命令孙应奎逐条列上京都与边关备用粮草的数目。孙应奎说:“自我进入京都到现在,收入合计除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两银子外,其他地方搜括的又有四百余万两。支出方面,除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两外,新增加二百四十五万两有余,修整边关振兴经济又要用八百余万两。”皇上因为耗费这样多,怀疑有侵犯假冒,分别派遣科道官前往诸边关核实。给事中徐公遴指控孙应奎工作草率而又自以为是,于是将孙应奎改派为南京工部尚书,以方钝代孙应奎之职。诸边饷银越发增多。方钝想不出什么妙计,请求皇上命诸臣逐条列上理财的计策。议定执行二十九事,愈发吝啬得有伤大体。孙应奎又调到户部,辞职后归还故里,死去。
★ “孔”字组词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原文及译文赏析(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