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懒的阳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检测题,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检测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检测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检测题
一、填空题。(20分)
1、873毫升=( )升 79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立方米=( )立方厘米 354毫升=( )立方厘米
2、长方体或正方体( )个面的( )叫做它的表面积。
3、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 )。
4、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5、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3分)
电视机的体积约50( ) 指甲盖的面积约1( )
一瓶色拉油约4.2( )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约是400( )一颗糖的.体积约2( ) 一个苹果重50( )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一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200升,这个水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水箱的高是( )厘米。
8、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药盒,它的表面积是( ),它的体积是( )。
9、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二、判断题(10分)
1、一个长方体中,最多有8条棱完全相等、6个面完全相同。 ( )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那么,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
3、棱长为6 cm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4、一个箱子的体积一定比它的容积大。 ( )
5、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 ( )
三、选择题(10分)
1、一袋牛奶大约有250( )。
A、升 B、平方厘米 C、立方米 D、毫升
2、把一个正方体分割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 )。
A、不变 B、比原来大了 C 、比原来小了
3、用一根长( )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长6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A、26 B、117 C 、52 D、60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从4.5 cm增加到6 cm,那么表面积增加了( )。
A、27 cm2 B、94.5 cm2 C、216 cm2 D、124.875 cm2
5、棱长1 m的正方体可以切成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
A、100 B、1000 C、100000 D、1000000
四、(1)计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每题8分,共16分)
(2)完成下表(10分)
图形 长(cm) 宽(cm) 高(cm) 体积(cm3) 表面积(cm2)
长方体 12 10 5
8 6 480
203 300
正方体 8
五、解决问题。(34分)
1、榕欣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边长9米的正方形试验田,平均每平方米收土豆1.5千克,这块试验田共收土豆多少千克?(7分)
2、学校要挖一个长方形状沙坑,长4米,宽2米,深0.4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填满?(5分)
3、一个长方体机油桶,长8分米,宽2分米,高6分米.如果每升机油重0.72千克,可装机油多少千克?(6分)
4、在一个长20米,宽8米,深1.5米的长方体蓄水池里面贴瓷砖,瓷砖是边长为0.2米的正方形,贴完共需瓷砖多少块?(8分)
5、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成这个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8分)
篇2:新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
新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第 6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3,d3和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的正方体,体积是1c3;棱长是1d的正方体,体积是1d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3,d3,3。
第 7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习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第 7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篇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篇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篇6: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篇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检测题(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