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你"就足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宾语前置
㈠以“之”“是”为标志。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重庆)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上海卷)
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
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课程标准乙卷)
译文:,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湖南卷第9题)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第18题)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㈢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最常见的代词“何”,此外还有“胡”“奚”“焉”“安”
“恶”“曷”“乌”等。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第13题)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
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
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
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第13题)
译文: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5湖北卷第12题)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了,?
二、定语后置
㈠以助词“者”为标志,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
10.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重庆)
译文:刚到达乡里,,肩挨肩,脚跟脚 。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
译文:,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09上海)
译文:,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传唤进去画墙。
㈡以助词“之”为标志
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
译文:,,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译文: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
㈢以“之……者”为复合标志
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湖南)
译文:,作诗歌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文:,存在之处都这样。
三、被动句
㈠“见”为被动句标志,或“见……于……”连用,均译为“被 、受到”。
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4四川)
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
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2山东)
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
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2010山东卷)
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术拜谒高官大臣,。
㈡“为”为被动句标志,或“为……所”连用,亦均译为“被、受到”。
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2015上海卷第18题)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
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弱,尤不足当也。(2014江苏第8题)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2四川卷)
译文:世间即使要重用我,?
㈢单用“于”为被动句标志,译为“受、受到、遭到”及“被”。
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
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而您,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
四、状语后置
状语常由“以+(名)”“于+(名)”的介词结构充当。
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山东卷)
译文:
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湖北卷)
译文:古代安葬,,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
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秦伯派兵包围了郑国,。
五、判断句
一为“……者,……也”,一为“是……也”;前式考生极易漏写判断词“是”,后式则易把充当主语的“是”(应译为“这”)误当作判断词。
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2015重庆卷第10题)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而找巫师太晚了。
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江西)
译文:有个叫华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
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006重庆)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
六、主谓倒装
《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谓倒装。在高考翻译题中,也时有这类句子出现。如下例:
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江苏)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
四、其他习惯用法
㈠“得无(非)……” “得非……”,分别由惯用词组“得无”“得非”与语气词“乎”前后呼应构成。一般译为“可能……吧”“大概……吧”及“莫不是……吧”“不就是……吗?”
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湖南)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 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
!
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 ?”
㈡“无乃……乎(欤、邪)”。“无乃”是复合虚词,表示揣测、估计,后可接语气词“乎”“欤”“邪”,译为“恐怕(是)……吧”。
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3天津第13题)
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到这个地步,
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天津)
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
㈢“孰与”是用于表比较的复合虚词,可译为 “与……(相比),谁(哪一个)……?”。
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
㈣“其……乎”,“其”为语气副词,“乎”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难道……吗?”或“大概……吧!”
37.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重庆卷第11题)
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
38.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天津)
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
篇2: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
1《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能力等级为B。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分析“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分析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例10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12(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分析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
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分析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16沛XX在?(《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17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18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20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2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分析此句中“殚其地之出……”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分析“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竖子不足与谋!”此句“与”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例3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分析“奈之何”,即“奈何之”,“奈”与“若”“如”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做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
例3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分析“得无……乎”,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乎”为疑问语气助词。
例3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此句中的“其”,并非代词,在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里它是疑问语气助词。“其如……何?”构成现代汉语“把……怎么样”的意思。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例3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分析“不”通“否”,“不是”的意思。这里译为“不是这样”。
例36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分析“无以为乐”,即没有什么用来做乐。“无”,否定性动词。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将这些固定结构分为分为四种:
⑴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⑵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⑶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⑷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篇3: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
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
①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②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才流:指才能品级。④才具: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①举家号哭 举: ②景王遣钟会看之 遣:
③若才流及父 若: ④会反,以状对反: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小题3: 选出“儿以咨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以其境过清B.策之不以其道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 ①全 ②派遣 ③如果 ④同“返” (每个1分)
小题1:(2分)查验以后,知道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小题1:(2分)C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C中与例句“以”都是“把”。
篇4:高考政治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政治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写T,错误的填写F)
1.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可以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
提示 F。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都不能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
2.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
提示 F。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依法行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提示 T。
4.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提示 F。政府不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5.中国共产党行使政府职能。
提示 F。政府职能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其他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
6.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外部)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
提示 F。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司法机关、上级政府、监察、法制、审计部门。
7.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提示 T。
8.S市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体现政府履行文化建设的职能。
提示 T。
9.我国“一府两院”都是执行人民代表大会所作决定的机关。
提示 T。
10.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提示 T。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2016·温州期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表明( )
A.政府不再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B.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市场监管
C.政府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D.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答案 D
解析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说明了D。
12.针对我国90%的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在林区、山区和沙区的现状,国家林业局决定在贫困地区开展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更好发挥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国家林业局的做法( )
①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②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④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不符合题意。
13.国土资源部发布《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促进地质环境监测组织实施、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成果应用等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下与上述材料体现的政府职能相同的是( )
A.中央纪委发布文件严禁公款买赠粽子等行为
B.卫计委发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C.教育部出台正式文件,规范海外留学市场
D.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治理
答案 B
解析 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是政府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的体现,B与此相符合。中央纪委属于党的机构,不履行政府职能,A不选;C体现的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与题意不符;D体现的是政府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与题意不符。
14.(2016·舟山模拟)北京市朝阳区特别注重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目前登记在册的“朝阳群众”已达到13万人,成为朝阳百姓的“贴身保镖”,不少社区多年保持着零发案的记录。这种管理形式体现了社区居委会( )
A.依法行政保障居民权益
B.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C.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D.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答案 D
解析 社区群防群治体现了D。
15.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文件,明确了公安派出所不再开具公民姓名、籍贯等证明的20类事项。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依法行政水平B.树立求真务实作风
C.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D.转变政府的职能
答案 C
解析 公安部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C正确;A、B、D是政府该怎样做,排除。
16.《居住证暂行条例》于1月1日起施行,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等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7项便利。该条例的施行( )
①保障了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②扩大了政府职能的范围 ③促使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④佐证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排除;该条例的施行,并不能扩大政府职能的范围,②排除;该条例的施行,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③④正确。
17.“群众的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的每一次提升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和服务。”这种观点说明( )
A.政府是利民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B.政府要依法行政
C.政府是无限政府
D.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舍去。
18.同学们在“政府的职能”的学习讨论中踊跃发言。以下对政府的建议与“政府要当裁判员,不要老想当运动员”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
A.可弱化市场监管,增加公共服务
B.需减少社会管理,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C.要参与企业管理,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D.应简政放权,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认为“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正确揭示了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政府应简政放权,承担重要职能,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弱化”和“减少”管理不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的应有之义,A、B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D项。
19.某市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活动,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结对子,从而使日常工作更加求真务实。下列古语能体现“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是( )
A.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C.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
D.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荀悦)
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名言警句材料型选择题。A项“见善”、B项“坚劲”、C项“修心、治身”,都不符合题意要求。D项“不虚言、不浮华、不伪事”,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故答案为D。
20.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表明政府( )
A.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坚持公平服从效率的原则
C.坚持权力与责任统一的原则
D.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A正确;B观点是错误的;C、D不符合题意。
21.“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上海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竖立的一块显眼招牌。这反映了政府要( )
①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②依法决策,实行责任追究 ③公正司法,保障公平正义 ④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职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反映了政府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权责统一,依法履职,故①④符合题意,当选;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说法错误,公正司法的主体是检察院和法院,政府应当为司法活动提供支持,不应当干涉司法活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2.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近来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舆论反应和一些舆情机构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提高公信力要求政府( )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公民谋福利 ②坚持依法执政,公正司法 ③全面行使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坚持廉洁奉公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应该是为人民谋福利;②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23.(2016·瑞安月考)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所谓权力清单,是指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行政机关不得为之。这表明政府致力于( )
A.强化管理B.依法行政
C.依法执政D.民主决策
答案 B
解析 权力清单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政府才能去做,这体现了政府依法行政。
24.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乱作为对群众危害极大。这要求领导干部( )
①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捍卫人民的利益 ③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加强立法工作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本题应选①②;③与题意无关;④不是领导干部能够做的。
25.“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这样的古语启示政府要( )
①审慎行使权力,坚持民主决策 ②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③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 ④完善信息搜集和智力支持系统,人民直接决策
A.①④B.③④
C.①③D.②③
答案 C
解析 古语的意思都强调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①③符合题意。不体现②;④表述错误,人民参与民主决策,并不是人民直接决策,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26.(2016·杭州模拟)8月16日下午,李总理在“天津爆炸事故救援指挥部”开会时强调:要彻查事故原因,依法严格追责、严厉问责、严肃查处。要减少各类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事故发生后对权力的追责和问责,关键是( )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C.建立社会与公民监督体系
D.公安机关立警为民,秉公办案
答案 B
解析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27.目前,浙江、安徽和湖北等地陆续推出责任清单,作为“为官不为”的对症药,明确了政府职责,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推出“责任清单”有利于( )
①政府简政放权,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②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 ③政府切实履行职能,有效发挥作用 ④公民更好地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不符合题意。
28.漫画《网民把我审了》,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审计监督 ②社会公众舆论对权力运行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③强化审计监督和网络监督能杜绝政府的违法行为 ④网络是监督权力、防治、制止官场丑恶的有效途径 ⑤审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同时也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
A.①④⑤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公众通过网络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故②④⑤正确。①与题意不符;③“杜绝”观点错误。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24分)
29.某市前几年生猪销售价格偏低,养猪农户养得越多赔得越多,农民增收遇到难题。为解决这一矛盾,该市有关部门在进行调查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大学的专家对全市生猪生产进行规划,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春天开始养猪、秋冬季出栏的旧模式,指导农民分不同时段养猪,使生猪的出栏时间相互交错,避免了生猪集中出栏造成市场大幅波动的局面。这种向规划要效益的办法收到明显的效果,从第二年开始猪肉供不应求,让该市农民稳稳地赚了一把。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政府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的?(24分)
答案 (1)该市政府注重人民的呼声,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想方设法解决养猪难的问题,是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该市政府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没有盲目行事,而是在调查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该市政府重视调查研究,并听取专家的建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体现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解析 第一步,明确设问信息。设问的知识范围指向政治生活,具体指向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注重思想认识上树立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意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正确的方法帮助群众解难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调查研究,然后针对问题出台措施排忧解难。第二步,抽取主干信息。该市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第三步,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作答。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发展空间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第②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有何作用?“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博闻广知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 ,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知多少
自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谭必友:《凤凰古桃花源史话?序》)
参考答案
12 桃花源记
⊙收获平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一词多义 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2)寻向所志 (标记,)
6.重点词语解释 穷:穷尽 具:详尽悉:全部、完全。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发展空间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2.(1)是属于道理论据,其作用是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并与下文道理论据 相结合,论证更有力,更有说服力。 (2)是属于事实论据,用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不能删去。事实论据由个别到整体,事实论据更全面,论证更有力。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博闻广知
1.(1)病句: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把“将近”或“以上”去掉(2)因“下台”有被撤消职位的意思,主持人让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可理解为科技人员代替牛厂长的位置,所以牛厂长不自在
2.讽刺当今社会里,一些人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在物质追求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忽视了人格的重要。
3.①比喻,夸张 ②(略)
★ 文言文句式详解
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