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离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
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召南》中的《鹊巢》为证: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选自《咬文嚼字》第1期,有删改。作者:卞自)
1.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列举鹊巢鸠居一例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不要求句式一致)
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造字法的角度看:雀是会意字,指麻雀,也可泛指小鸟;鹊是形声字,鸟为形符,昔为声符。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①雀:腿短,翅膀短,尾巴也短;鹊:尾巴较长。
②雀:飞不高也飞不远;鹊:敏捷善飞,飞行极快。
③雀:不善于做窝;鹊:有做窝的本领。
2.为了说明鹊有做窝的本领。
3.示例:
成语:鸦雀无声、雀喧鸠聚说明雀的喧闹。门可罗雀说明雀飞不高也飞不远。
俗语:喜鹊叫喜,乌鸦叫丧鹊的叫声预示喜事临门。
诗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雀飞不高(也可指雀胆子小)。
明月别枝惊鹊说明鹊敏捷(善飞)。
4.示例: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鸟儿翱翔天宇后悠然栖息于枝头的倩影;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山峰竞秀,沟壑藏云,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一直伸向高空
篇2:《说“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说“屏”》,完成18~21题。
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⑵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⑶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⑷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⑸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18.对文中加点“诗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景 B.美感 C.向往 D.微妙
19.外国人齐声称道“屏”的原因是( )
A.情景令人销魂。 B.空间上作用神秘。
C.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D.因地制宜,大小由人。
20.下面不属于屏应有作用的一项是( )
A.文化休憩作用 B.艺术点缀作用
C.活动门板作用 D.分割挡风作用
21.对第⑷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诠释 作比较 B.分类别 作比较
C.作诠释 打比方 D.分类别 引资料
答案:
四、18.B 19.C 20.C 21.A
篇3:《说骥》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贾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①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②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遇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是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厩,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涓其皂,筐其恶,器其溲,饲以美荐,秣以芗③粒,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④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⑥也,不犹逾于五羖皮⑤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说骥》刘禹锡)
【注】①剂:古买卖时用的契券。②抃bià n:鼓掌。③芗xiā nɡ :一种香草。④翘陆:举足跳跃。⑤五羖(gǔ )皮:春秋时,秦穆公知百里奚贤名,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其从楚人手中赎回。⑥缗(mí n):古代计量单位, 一般每串一千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易之如此 易:简易
B.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 沽:卖
C.客有唁予以丧其宝 唁:慰问
D.抵以挝策 以:介词,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予常马畜之和彼(裴氏子)宝马畜之的一组( )
A.秣之稊秕,饮之污池 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
B.评其价六十缗 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
C.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啮 饲以美荐,秣以芗粒
D.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 起之居之,澡之拭之,无分阴之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
A.我不知道朋友伯氏送给我的是一匹好马,而以常马待之,提供的居住环境很恶劣,喂养的方法也不对,后来也只能以常马卖之。
B.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好马,就出高价买了它,用养马的最高境界饲养它,后来,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C.我虽然失去宝马,但仍能以洒脱的心态对待,是因为我清楚这一匹马即使在自己手中,最终也很难实现其宝马的价值。
D.文章名为《说骥》,实为借骥说人,阐明宝与常所在遇也的道理,同时也抒发了因伯乐难遇而常导致人才埋没的感叹。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
(2)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
(3)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
参考答案:
1.A(易,轻视。)
2.C
3.B(并不是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宝马,八十缗相对于宝马而言也不是高价。)
4.(1) 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
(2) 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
(3) 像这样,即使它能熬一段时间,也将会仆倒在地。我又哪曾拥有宝物呢?
参考翻译:
伯氏在北方边陲协助军务,得到一匹良马送给我。我不知道它是良马,用稗草秕谷喂它,在不洁净的水池让它喝水。马厩和马槽呢,是上面气闷下面郁热;马笼头和缰绳呢,是连接绳子和牛皮做成的。我就像这样轻视它。我正生病而又贫穷,正要在市场把它卖掉。市场上的马贩子也不知道它是良马,估的马价是六十串钱。就要签买卖合同了,有个姓裴的人加了二十串钱要求购买,(我)认为是个好价钱,最终卖给了裴氏。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李生)察看了马的周身形体,瞪着眼睛瞧,张着嘴巴笑,然后跟在它后面鼓掌。并且说道:我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马了。这马心性多么柔顺,骨骼多么强劲,精气奇拔,姿态美妙,关节屈曲,马步铿锵,毛色光亮,奔驰轻快齐备啊!现在马的优点它全都具备了,但它还只是匹马驹,锐气蕴藏在体内,何况喂养的方法不对,因此平庸的眼力不看好它。等到它的.牙齿长全气势奋发,那么各种优点(都会)鲜明地显现,上可以进献给皇帝的马厩,次可以卖出千金之价。裴生听了肃然起敬。于是督告他的仆人,除去马身上的黑色污渍,用筐装垃圾,用器物装运粪便,喂美味的草料,吃软香的小米,起也服侍,睡也服侍,又是洗,又是揩,一分一秒都不懈怠。这样来养马,是养马的最高境界了。过了不久,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有客人因为我失去了宝物慰问我,还批评卖得那么便宜。我洒脱地说: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况且过去它要跳跃,我以为是要踢要咬,就用鞭子抽打来对付它,不知道它能上蹑浮云。原来它的嘶鸣,认为是瑕疵是犯病,给它吃药扎针,不知道那嘶鸣是美好的声音。这样的情况,那么经过长年累月,必将使它疲顿趴倒,那又那来的什么宝啊?这么来说,卖给一般的人,就算八十串铜钱,不就是超过五只黑公羊的皮吗?客人(马上)起立肃然起敬。我于是说: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这是自古以来令人感叹的啊,我不敢说什么的啊。
篇4:《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
8、B
9、C
10、B
篇5:《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B、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C、才美不外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石潭记》
D、心忧炭贱愿天寒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论语>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3、[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乙]“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9、B【解析】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10、A【解析】A两个都是介词“在”B第一个为“充足”,第二个为“值得”C第一个同“现”,为“显露”,第二个为“看见”D第一个为动词“担忧”第二个为名词“忧愁、忧苦”。
11、(1)成批地死去
(2)同“饲”,喂
(3)相同、一样
(4)同“值”,价格
12、(1)用马鞭敢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1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14、“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篇6:《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课文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开放性试题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篇7:《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篇8:《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篇9:《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 (15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性行淑均 淑: (2)悉以咨之 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5)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出师表》选段中,诸葛亮总结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18.两段选文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分别呈现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出师表》:诸葛亮
《马说》:统治者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善 (2)询问 (3)痛心遗憾 (4)尤,尚且 (5)通“饲”,喂(共5分。每小题1分)
16.(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建议:亲贤远佞。(共2分。每问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积极举荐,知人善任(或:重视人才、用人所长)。②埋没、摧残人才。(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篇10:《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l。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评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
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说雀道鹊》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