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杜荀鹤《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荀鹤《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 目录
篇1:杜荀鹤唐诗《送友游吴越》赏析
杜荀鹤唐诗《送友游吴越》赏析
《送友游吴越》全诗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送友游吴越》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前言】
《送友游吴越》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送别诗,为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游吴越的高兴羡慕之情。
【注释】
①吴越:指今苏浙一带。
②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③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④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翻译】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鉴赏】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篇2:杜荀鹤送友游吴越诗歌赏析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诗歌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
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
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
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
君去必经年。
杜荀鹤诗鉴赏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是今苏杭一带。此地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地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 、无 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确。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表现了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裕、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五光十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 ,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去之处。春风寺外船 ,令人想见春 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 ,君去必经年 ,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动人的风光,又有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此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独具一格之作。
篇3:送友游吴越,送友游吴越杜荀鹤,送友游吴越的意思,送友游吴越赏析
送友游吴越,送友游吴越杜荀鹤,送友游吴越的意思,送友游吴越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游吴越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篇4:杜荀鹤《送友游吴越》全诗赏析及翻译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全诗赏析及翻译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 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 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 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 君去必经年。
注释
①吴越:指今苏浙一带。
②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③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④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篇5: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
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象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附:拓展阅读
诗人心中默默的说:
山,让心灵的语言发芽吧,青枝招展
雪,让心灵的语言开花吧,六角飞舞
雨,让心灵的语言清醒吧,洗浊除垢
浪,让心灵的语言澎湃吧,激情无限
你要走了,带上熟悉的身影和天真的笑脸,留下的是一丝丝的思念和隐隐的触痛。也许我们从此遥遥无期,也许我们有缘相会。无论如何,都不须泪涕满裳,青衫尽湿。
“我是天空中的一朵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无须伤心也无须泪流,忘记是一种仙丹妙药。”
“云源自于水,云水本是一家,而泪流如注又何妨。”
“云很脆弱,往往漂浮不定。”
“水也很固执,总是永不退缩。”
“云的风采只在一瞬间。”
“水有时也疯狂。”
我今日念却却,别情更胜千杯酒,借酒消愁愁更愁,两行雪泪更在青山外。往日不再,青山依旧,知心朋友,至今无几。忆往昔欢声笑语,谈今朝孤影单只。知音难寻,而“知我者鲍子”的人更是百世之奇,万世之怪。你也知青山巍峨,高山流水是一首绝美的曲子,是一对知音的心声,那么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旋律。人常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概为此也。你要记住我永远是你的一潭清水,一个属于朋友的家。
篇6:送友游吴越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②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③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④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1)颈联描绘了吴越水乡怎样的景象?试作具体分析。(4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颈联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1分) 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能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2分) 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1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诗借送友游览吴越一事,(1分)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1分)也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1分)(如写到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之后的`思念、牵挂之情的也可给分。)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参考答案:
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作者:
杜荀鹤
(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复还旧山。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赏析: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篇7:《溪兴》杜荀鹤阅读答案及赏析
《溪兴》杜荀鹤阅读答案及赏析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 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 流到前溪也不知。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
答:表现“闲适”的心情:沐浴着山雨溪风,怡然垂钓,篷底自斟自酌,醉来酣睡,无人打扰,任小船随波逐流,何等清静闲适。
表现孤寂无奈的情绪:这首诗表面上看似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孤寂无奈的心情。诗中的钓者是在“山雨溪风”的凄凉氛围中垂钓的 ,它使用着粗陋的“瓦瓯”,独斟独饮,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以酒为伴,借酒浇愁,“醉来睡着”、“无人呼”醒,只好听任小舟在山溪中漂流。这些无不表现出钓者的孤寂和凄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
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它的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篇8:杜荀鹤《山中寡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杜荀鹤《山中寡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题目: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时”“旋”均表动作的次数,经常而非偶尔,可见寡妇家里常常断粮,不得不常常挖野菜度日;常常砍柴也很困难,不得不连树叶一同烧掉。两个表频率的虚词,强化了寡妇贫困艰难度日的情景。(4分)
(2)田园里一片荒芜,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限同情百姓的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批判。(4分)
【解析】
(1)颈联写山中寡妇生活困难,只好不时地挖来野菜,野菜也不够吃,还要连菜根一起煮着吃;不时地砍柴,柴火还不够烧,还要带着树叶一起烧掉。写出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态。
(2)颔联颈联集中写田园的荒芜:桑林被砍尽了,田园里连杂草都没有,山上能砍得树叶都砍了,一片萧条的景象。
【参考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赏析: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篇9:送舍弟,送舍弟杜荀鹤,送舍弟的意思,送舍弟赏析
送舍弟,送舍弟杜荀鹤,送舍弟的意思,送舍弟赏析 -诗词大全
送舍弟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我受羁栖惯,客情方细知。好看前路事,不比在家时。
勉汝言须记,闻人善即师。旅中无废业,时作一篇诗。
篇10:送僧,送僧杜荀鹤,送僧的意思,送僧赏析
送僧,送僧杜荀鹤,送僧的意思,送僧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
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
篇11:杜荀鹤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篇12:哭山友,哭山友杜荀鹤,哭山友的意思,哭山友赏析
哭山友,哭山友杜荀鹤,哭山友的意思,哭山友赏析 -诗词大全
哭山友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十载同栖庐岳云,寒烧枯叶夜论文。在生未识公卿面,
至死不离麋鹿群。从见蓬蒿丛坏屋,长忧雨雪透荒坟。
把君诗句高声读,想得天高也合闻。
★ 塞上伤战士,塞上伤战士杜荀鹤,塞上伤战士的意思,塞上伤战士赏析
杜荀鹤《送友游吴越》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合集12篇)




